2019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_图文.ppt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18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60 257就是备受欢迎的电视剧《亮剑》所弘扬的亮剑精神。
对亮剑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①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亮剑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亮剑精神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④亮剑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的民族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是本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7.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A.中国共产党B.人民群众C.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D.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百色精神8.2013年国庆节即将到来,在举国欢庆之际,当人们回首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永不泯灭?9.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有人认为,抗震救灾精神、世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我们要挺起“不屈的脊梁”。
谈谈你对“挺起不屈的脊梁”的理解。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No.1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时间:2013.9.9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4、(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同学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大作用的了解基础上,来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同学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增强同学们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视频欣赏、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让同学们学会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如何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动手收集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并为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晓之以理——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依据: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需重点讲授)难点:动之以情——通过感悟,让同学们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依据: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实践,贴近生活”)关键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依据:这是两目间的逻辑关系)教材处理:我把本框题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来讲授,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品味民族精神;第二部分是情感升华,传承民族精神。
二、说学情高中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还比较弱,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后,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同学们的三观,从而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7.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本框内容是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主要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性以及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重要性和要求,这是前一框题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其落脚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2.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
建设者。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片(PPT)。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板书)
学生看课本世纪坛。
教师问:世纪坛永不熄灭的圣火,象征着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板书)探究一: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多媒体课件)
表一
时期
课件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考点2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1)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的精神。
(2)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把握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1)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3、勤劳勇敢:(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1)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2)作用: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3)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重要提示:课本P73专家点评:在中华文化中,勤劳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内涵。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立国兴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