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物理
- 格式:docx
- 大小:54.56 KB
- 文档页数:58
科学探秘小学生的物理实验在小学阶段,物理学作为科学的一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进行各种实验,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适合小学生进行的有趣的物理实验,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收获快乐和知识。
实验一:磁铁的吸引力材料:磁铁、纸片、针实验流程:1. 将磁铁放在桌面上。
2. 将纸片放在磁铁上,并将磁铁抬起,观察纸片是否被吸附在磁铁上。
3. 将针放在磁铁上,并将磁铁抬起,观察针是否被吸附在磁铁上。
实验原理与应用:磁铁的吸引力是由于磁力的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磁铁的吸引力,进而了解到磁铁的基本性质。
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非常有益。
实验二:水的喷射力材料:塑料瓶、剪刀、橡皮管实验流程:1. 在塑料瓶的底部剪一个小口。
2. 将橡皮管插入瓶口,并将瓶口封住。
3. 将瓶子倒置,注入适量的水。
4. 打开瓶口,观察水喷射的情况。
实验原理与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水的喷射力。
当我们打开瓶口时,瓶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从小口中喷射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基本的物理原理。
实验三:浮力的实验材料:塑料容器、水、各种小玩具实验流程:1. 将水注入塑料容器中。
2. 将各种小玩具放入水中观察。
3. 使用手指轻轻推动小玩具,观察其运动情况。
实验原理与应用: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可以了解浮力的概念。
当物体浸入水中时,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从而使物体浮在水面上。
通过观察小玩具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对物理的认知。
实验四:重力的实验材料:绳子、小物体(如小球)实验流程:1. 将绳子绑在某个固定的支撑物上。
2. 将小物体系在绳子的一端。
3. 让小物体自由悬挂,观察其是否下落。
4. 可以在绳子上加一些小物体,观察其对重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与应用: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可以体验到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大全小学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初步阶段,而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小学科学实验,更好地帮助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益的学习环境。
一、小学科学实验之物理方面1. 气压实验将一个罐子倒放在水中,井上的水水位会与罐子内的空气压强相平衡,导致罐子不能沉入水中。
而如果向罐子内注入一定量空气,气压就会增大,使得罐子下沉,如此可验证气压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2. 弹性实验将一根杠杆放在两个支点上,向杠杆一直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可看到杠杆的弯曲程度不同。
杠杆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了它的刚性和弹性,而不同大小的应力则会影响这些特性。
3. 反射实验在一扇门上贴透明胶纸,将光从门的一侧穿过,可发现光在接触胶纸后会有反射和透过现象。
将纸张对在光线上,也可以观察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用于教授光的特性和物理规律,如反射和折射。
4. 运动学实验使用一个摆锤来探究运动学。
通过改变摆锤的长度和角度,观测摆锤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被用来了解加速和速度的概念,并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
二、小学科学实验之化学方面1. 色素实验将红色、黄色和蓝色食品色素加入三个杯子中,然后使用吸管将杯子中的液体注入到第四个杯子中,产生新的颜色混合物。
让学生思考新颜色产生的原因。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教授基本的合成过程和色素的混合原理。
2. 酸碱实验一个饱和的钠氢碳酸溶液被安置在一个容器里,再加上不同数量的盐酸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反应。
学生可以研究这些反应,了解酸和碱的化学原理。
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3. 沉淀实验将一定量的石灰水混合到盐水中,随后加入醋酸,可观察到白色沉淀在底部。
这可用来教授化学反应中所使用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类型。
4. 氧化还原实验用热火烧一片镁与酸液反应,可产生出氢气和镁盐。
学生可以探索这种反应的化学过程,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以及其与分子之间电子转移的关系。
科学课堂实录小学生们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科学课堂实录在小学生们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科学课堂中,我见证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通过实验,他们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下面是我对他们的实验进行的实录:实验一:浮力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实验材料:水、不同形状的物体、计量杯、秤实验步骤:1. 将计量杯中装满水,并记录下水的刻度。
2. 选择一个物体,将其浸入水中,并观察水位的变化。
3. 用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当物体浸入水中时,水位上升的高度与物体的形状和重量有关。
较大重量和较大体积的物体在水中浮力较大,而较小重量和较小体积的物体则浮力较小。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实验材料:光源(手电筒)、水、玻璃棒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将其射向一片平行的表面,观察光线的路径。
2. 将玻璃棒浸入水中,观察光线进入水中后的路径。
3. 尝试改变光线入射角度和介质种类,观察光线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光在从空气进入玻璃棒或水中时,会发生折射。
光线在进入介质后会改变方向,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关。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导致光线折射的弯曲程度也不同。
实验三:电流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电流的产生与流动规律实验材料:电池、导线、灯泡、开关实验步骤:1. 将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再将导线的末端连接灯泡。
2. 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3. 改变电路中的元件排列顺序,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4. 用手轻触导线或改变开关状态,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当电路连接全面时,电流得以闭合,灯泡亮起。
当电路中断或连接不正确时,电流无法流动,灯泡熄灭。
通过改变开关状态或触摸导线,也会导致电流中断或连接,从而使灯泡亮灭。
通过这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小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题库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小学科学实验题库,供学生参考和实践。
一、物理实验1. 实验题目: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实验题目: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材料:直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实验步骤:使用直尺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长度的概念,并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实验题目: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材料:量筒、水、不同形状的物体实验步骤: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液面的变化,计算物体的体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体积的概念,并学会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二、化学实验1. 实验题目: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实验步骤:将盐酸和氢氧化钠逐滴混合,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学会使用指示剂观察反应的结果。
2. 实验题目: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材料:锌片、盐酸、铜片、硫酸实验步骤:将锌片分别放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气体的产生和金属的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会观察和描述反应现象。
3. 实验题目:观察物质的燃烧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纸张实验步骤:点燃蜡烛和纸张,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燃烧的过程和条件,学会观察和描述燃烧现象。
三、生物实验1. 实验题目: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材料:豆子、土壤、花盆实验步骤:将豆子种在土壤中,给予适量的水和阳光,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物理
现象(解说、实验)
物理现象解说
1. 磁铁吸引物体:磁铁具有磁性,可以吸引铁质物体。
当磁铁
靠近铁质物体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形成物理现象。
2. 镜面反射:当光线照射到平滑的镜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形成镜面反射。
3. 水中折射: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折射时会改变方向,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4. 电流产生磁场: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
这种现象
被称为电磁感应,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电流产生的磁场。
实验示例
1. 磁力实验:准备一个磁铁和一些铁质物体,如钉子或铁片。
将磁铁靠近铁质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
可以尝试不同的磁铁和物体组合,观察吸引力的变化。
2. 镜面反射实验:准备一面平滑的镜子和一束光线,将光线照射到镜子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可以尝试改变入射角度或镜子的位置,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
3. 水中折射实验:准备一个透明和一束光线,将光线从一侧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线在折射时的变化。
可以尝试改变入射角度或水的深度,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
4. 电磁感应实验:准备一个电池、导线和指南针。
将导线连接到电池的两端,将指南针放置在导线附近。
打开电池,观察指南针的指向。
可以尝试改变电流的方向或强度,观察指南针的变化。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物理现象的解说和实验示例。
通过观察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小学科学探索简单的物理实验和现象物理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小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现象,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物理世界。
一、静电吸附实验材料:塑料梳子、小块纸片、轻质细木条步骤:1. 将梳子用布擦拭,使其带有静电;2. 将一张小纸片放在桌面上,用带有静电的梳子轻轻接触纸片;3. 观察现象并思考:纸片为何被吸附在梳子上?是什么力量使其发生吸附?解释:梳子带有静电时,梳子表面的电荷与纸片上的电荷发生相互作用,产生静电吸引力,导致纸片被梳子吸附。
二、浮力实验材料:一杯装满水的容器、几个钱币步骤:1. 将钱币轻轻放入杯子中,观察其沉浮现象;2. 逐一加入更多的钱币,观察其对浮力的影响。
解释:浮力是一种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当钱币放入水中时,水的浮力会抵消钱币的重力,使其在水中浮起。
三、杯子里的水弯曲光线材料:一杯装满水的容器、一支笔或一根铅笔步骤:1. 将杯子中装满水;2. 将笔放入杯子中,观察水中的笔看起来是断裂或弯曲的。
解释: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引起的。
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时,由于光速减小,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看起来水中的物体发生视觉畸变。
四、钟摆实验材料:线、重物(如结实的小球)、固定架步骤:1. 将线固定在固定架上,下方用重物系住;2. 用手轻轻把重物拉到一侧,释放后观察重物的摆动。
解释:这是一个简单的简谐振动实验。
当重物被拉到一侧释放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它会沿着一定的轨迹摆动,称为钟摆运动。
五、光的折射实验材料:纸片、水步骤:1. 在纸片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光的入射方向;2. 将纸片放入水中,观察纸片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解释: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由于光速的减小,会发生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光线在过渡到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因此箭头的方向会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和现象,小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物理世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
《用动滑轮和定滑轮进行物理实验——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和原理;2.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方法;3.能够通过控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数量和位置,达到不同的提升效果;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动滑轮和定滑轮动滑轮和定滑轮是机械运动中常用的元件,它们的作用是改变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其中,动滑轮是可以自由运动的,它的作用是改变作用力的方向,并减小所受力的大小;定滑轮是不能自由运动的,它的作用是改变所受力的方向。
2.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原理动滑轮的原理是:当外力作用在动滑轮上时,通过轮子转动的运动将力到轮缘边缘处的距离增加,从而改变作用力的方向,并减小所受力的大小。
定滑轮的原理是:定滑轮本身号称无用,是因为它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只能改变力的方向。
所以当力传到定滑轮上时,定滑轮会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3.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方法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将滑轮放在需要的位置上,再用绳子把滑轮扣住,就可以使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滑轮的过程中,绳子要绕在滑轮上,避免绳子歪斜,导致滑轮损坏或者使用效果不佳。
4.控制滑轮数量和位置的提升效果在使用滑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滑轮的数量和位置,来达到不同的提升效果。
如果只有一个滑轮,那么它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因此如果需要提升物体,就需要施加大力,很容易疲劳。
但如果使用两个滑轮,就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绕滑轮的绳子减小所受力的大小,从而提升物体的效果更好。
当然,当需要提升物体的高度时,滑轮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滑轮的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物体,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减小所受力的大小,达到提升物体的目的。
三、实验步骤1.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对象;2.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数量和位置的滑轮;3.搭建实验用机构,确定物和滑轮的位置;4.调整滑轮和绳子的位置,确保顺畅;5.根据实验需要,施加相应的力,记录实验结果;6.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物理实验教案:小学科学实验课《光的传播》设计一、引言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本文以《光的传播》为题,设计了一堂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光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了解光的传播方式;2.认识折射现象;3.掌握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巧;4.培养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三、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光源、平面镜、直尺、半透明物体(如玻璃板)2.实验材料:实验本、铅笔3.实验环境:教室或实验室环境良好,确保光线充足、稳定。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1.实验导入:- 学生观察周围的光源,描述不同光源的特点;-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2.实验操作:步骤一:向同学们介绍实验器材,并说明使用方法;步骤二:取平面镜放在桌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观察镜子中的光线方向变化;步骤三:拿起直尺,将其竖直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平面镜贴住直尺底部,观察镜子中的光线方向变化;步骤四:通过上面的实验,学生应该发现光在镜子中的传播方式,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步骤五: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是否有所不同?为什么?3.实验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光线在直线传播时没有变化,但在通过镜子等材料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五、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灵活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2.学生在实验中要保持安静、注意观察,遵守实验室纪律;3.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六、实验拓展在学生掌握了光的传播基础知识后,还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实验:1.观察光在水中传播时的变化;2.探究光在不同颜色物体中传播的情况;3.了解光的反射现象,进行相应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现象实验名称:小学科学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小学生观察和探索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实验材料:1. 一根小木棍2. 一块冰块3. 一杯热水4. 一块玻璃板5. 一枚铜币6. 一面镜子7. 一盒彩色纸实验步骤:1. 实验一:木棍弯曲a. 将小木棍拿在手中,用力按弯。
b. 观察木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实验二:冰块融化a. 将一块冰块置于室温环境中。
b. 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变化过程。
3. 实验三:热水冷却a. 倒入一杯热水。
b. 留意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变化。
4. 实验四:玻璃板的折射a. 在一平坦桌面上放置一块玻璃板。
b. 从不同角度观察玻璃板的折射现象。
5. 实验五:铜币在水中的沉浮a. 将铜币轻轻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
b. 观察铜币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6. 实验六:镜子的反射a. 将一面镜子竖直放置。
b. 观察镜子中反射出的物体的形象。
7. 实验七:色彩的混合a. 准备一盒彩色纸,选择两种颜色进行试验。
b. 将两种颜色的纸重叠放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实验前请学生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守则。
2. 实验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观察,可以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3. 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并告知他们实验结束后的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及讨论:1. 实验一:木棍弯曲观察到木棍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形状改变,即弯曲变形。
2. 实验二:冰块融化观察到冰块在室温下逐渐融化为水,说明冰的固态能够转变为液态。
3. 实验三:热水冷却观察到热水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降低,说明热能会传递和转移。
4. 实验四:玻璃板的折射观察到从不同角度看玻璃板时,会发生明显的折射现象,说明光线在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5. 实验五:铜币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到铜币在水中沉下去,说明密度较大的物体会下沉,而密度较小的物体会浮起来。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小学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们亲自探索光的奥秘。
实验一:探索光的传播路径材料:1. 手电筒2. 不透光的纸张3. 剪刀4. 胶带步骤:1. 使用剪刀将纸张剪成一个大约5 cm × 5 cm的小方块。
2. 将小方块纸张用胶带粘在手电筒的一个开关上,确保纸张完全遮盖住开关。
3. 将室内的灯光关闭,确保房间内尽可能地光线暗淡。
4. 打开手电筒开关,注意观察纸张上的光线。
实验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
当手电筒打开时,光线会从手电筒的光源发出,并经过被遮盖的开关,从小方块纸张的边缘逸出。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们观察到光线的传播路径。
实验二:探索光的反射材料:1. 镜子2. 手电筒(或其他光源)步骤:1. 将手电筒垂直地放在桌子上,确保光线朝上。
2. 将镜子放在手电筒正前方,并注意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实验原理:镜子表面有反光的涂层,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它会被镜面反射。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们观察到光线从镜面上的入射角度等于反射角度。
实验三:反射的角度材料:1. 大理石块2. 光滑的水平面步骤:1. 将大理石块滚动在水平面上,观察它的轨迹和反射角度。
实验原理: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这是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通过观察大理石块在水平面上的滚动轨迹,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并验证这一定律。
实验四:反射的影响材料:1. 手电筒2. 黑色卡片3. 白色卡片步骤:1. 打开手电筒,将其放在黑色卡片上方一定距离处,观察照射到黑色卡片上的亮度。
2. 将手电筒移到白色卡片上方相同的距离处,再次观察亮度的变化。
实验原理:黑色物体会吸收光线,而白色物体会反射光线。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们观察到不同材料对于光的反射和吸收的影响。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现象,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
小学物理实验题目引言:物理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的物理实验题目,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一:浮力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纸、一只硬币步骤:1. 将玻璃杯填满水。
2. 将纸放在玻璃杯上方,然后轻轻将硬币放在纸上。
3. 观察纸是否会沉下去,硬币是否会沉到杯底。
原理: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
纸的表面积比硬币大,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也更大,能够支撑住硬币。
当纸上没有水时,纸就无法支撑住硬币,硬币就会沉到杯底。
实验二:磁力实验材料:一根小磁铁、一些小纸片、一些小铁钉步骤:1. 将小磁铁放在桌子上。
2. 将小纸片和小铁钉分别放在磁铁附近。
3. 观察小纸片和小铁钉是否被磁铁吸引。
原理: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磁力的特性。
磁铁具有吸引铁物体的能力,这是由于磁铁的两极之间存在磁场所引起的。
小纸片和小铁钉都是铁制品,所以它们会被磁铁吸引。
实验三:声音传播实验材料:一个空的纸杯、一根绳子步骤:1. 将纸杯底部戳一个小洞。
2. 将绳子穿过纸杯的洞,打一个结,使得纸杯挂在绳子上。
3. 让一个人用手拿住绳子的一端,另一个人用手拍打纸杯的另一端。
4. 观察声音是否能够通过绳子传播。
原理: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震动传播的,但是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较慢。
当纸杯挂在绳子上时,打在纸杯上的声音会通过绳子传到另一端,因为绳子的材质比空气更适合声音传播。
实验四:光的折射实验材料:一杯水、一只铅笔步骤:1. 将铅笔放在杯子边缘,使得一部分铅笔在水中,一部分在水外。
2. 观察铅笔在水中和水外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原理: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导致光线的方向改变。
当铅笔放在水中时,由于光在水和空气之间的折射,看起来铅笔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上弯曲。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物理现象(解说、实验)第一章:光的传播1.1 光的传播方式解说光是一种电磁波,以直线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实验1. 光传播实验:用激光笔照射墙面,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将激光笔放入水中或玻璃中,观察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1.2 光的折射解说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眼镜、放大镜等。
实验1. 折射实验:将一根铅笔斜插入玻璃杯中,观察铅笔在水面处的弯曲现象。
2. 放大镜实验:将放大镜放在书上,逐渐远离书本,观察书上的字是否变大。
1.3 光的反射解说光在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是指光在平滑表面上的反射,如镜子、水面等;漫反射是指光在粗糙表面上的反射,如纸张、墙壁等。
实验1. 镜面反射实验:将镜子放在光源前,观察镜子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实验:将一张纸揉成团,放在光源前,观察纸团反射的光线。
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1 声音的产生解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振动,形成声波。
实验1. 振动产生声音:用力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和产生的声音。
2.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分别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金属板等),观察产生的声音。
2.2 声音的传播解说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主要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实验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在空气中吹口哨,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将扬声器放入水中,播放音乐,观察水的波动。
2.3 声音的特性解说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实验1. 音调实验:用尺子摩擦梳子齿,梳子齿的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声音的高低。
小学科学涉及的有关物理问题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探究了物质的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小学科学中,涉及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科学涉及的有关物理问题进行探讨。
1. 声音的传播和产生声音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了解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1.1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和固体。
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用手锣敲击不同的物体,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还可以通过吹口哨、敲击铃铛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1.2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小学生可以观察一个拉弦乐器弦线的振动,了解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还可以通过制作简易的弹簧振子或制作简单的音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效果。
2. 重力与物体运动重力是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影响着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2.1 重力的概念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落地的现象来了解重力的概念。
老师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从不同的高度释放物体,让学生观察物体下落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下落。
2.2 重力的影响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轨迹。
小学生可以通过设立斜面实验等方式,观察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学生可以发现物体滚下斜面的速度随着斜度的增加而增加。
3. 杠杆的原理杠杆是一个常见的物理工具,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杠杆的原理。
3.1 杠杆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使用简单的杠杆,让学生自己操作感受杠杆的力矩。
可以以杠杆的作用和使用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3.2 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尝试在杠杆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杠杆达到平衡的条件。
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杠杆实验,通过调整重量和距离,让杠杆保持平衡。
4. 简单机械原理简单机械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六年级科学小实验尼古拉斯·科普公园小学科学部教师杰夫先生给六年级的学生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旨在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
这项实验名为“通过纸飞机探究空气阻力”。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和飞行纸飞机,观察不同设计的纸飞机在空中的行为,理解空气阻力对其飞行的影响。
实验材料:1. 长方形白纸(标准A4尺寸)2. 彩色纸张(可选用于装饰)3. 细尺4. 铅笔或钢笔5. 剪刀实验步骤:第一步:制作纸飞机1. 将长方形白纸水平放在桌子上。
2. 从其中一侧的短边开始,将大约2.5厘米的边向上折叠。
这个边缘将成为纸飞机的机翼。
3. 将该边沿从折叠处向下45度角朝下折叠。
这会形成一个锐角,也是纸飞机的机翼。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以形成纸飞机的另一只机翼。
5. 将纸飞机的尾巴向上折叠,使顶部与机翼的下边缘平齐。
6. 剪掉多余的纸张,使飞机看起来整洁。
第二步:观察纸飞机的飞行1. 定义一个飞行的起点和终点。
这可以是两个桌子之间的区域,或者室外的一个开放空间。
2. 投掷第一个纸飞机。
观察它的飞行路径和时间。
3. 重复步骤2,使用至少三种不同的纸飞机设计进行实验。
4. 观察每个纸飞机的飞行特点,包括飞行的高度、速度和稳定性。
5. 记录观察结果并做必要的图表或表格。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 纸飞机的设计对其飞行特性有显著影响。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机翼会产生不同的升力和阻力。
2. 更大和更窄的机翼通常会产生更多的升力,使纸飞机能够更高、更远地飞行。
3. 更小和更宽的机翼会产生更多的阻力,使纸飞机减速或速度变慢。
4. 某些纸飞机设计可能更加稳定,能够在空中保持平稳的飞行路径。
5. 空气阻力是纸飞机飞行中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会减缓飞机的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可以亲身制作和飞行纸飞机,还能观察纸飞机在空中的行为,并从中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例如升力和阻力的作用。
小小科学家小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程小小科学家——小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程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在小学阶段,物理实验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程,并为每个实验提供详细的实施步骤和实验原理解析。
一、气球火箭实验实验材料:1. 一个空气充足的气球2. 一根塑料饮管3. 线4. 胶带5. 一张大开裂的塑料垃圾袋实验步骤:1. 将饮管用胶带固定在气球的开口处。
2. 将线系在气球的顶部,用来控制气球的飞行方向。
3. 将塑料垃圾袋从袋口撕开,固定在饮管的上方,形成一个尖口,用来产生“火箭喷射”的效果。
4. 充分充气气球,用手指捏紧气球的开口,将气球放在地面上。
5. 快速松开手指,观察气球的飞行情况。
实验原理:当气球被充气后,气压会在气球内部产生。
在松开气球开口后,气压产生突然变化,使得气球向前移动,并且被尖口限制的气体会以高速喷射出来,形成火箭的喷射效果。
二、浮力实验实验材料:1. 一个装满水的盆或水槽2. 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塑料瓶、纸张、木块等)3. 尺子4. 水平秤实验步骤:1. 将盆或水槽填满水,并确保水面平整。
2. 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将它们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深度,并记录下来。
4. 使用水平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原理是由浮力决定的。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产生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因此,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它会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它会沉到液体底部。
三、电路连接实验实验材料:1. 电源(电池或电池组)2. 开关3. 电灯泡4. 导线5. 大头针实验步骤:1. 将电源的正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开关的两侧。
2. 将另一根导线的一端连接到开关的其中一个触点。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了解物理学原理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他们不仅能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了解物理学原理。
实验一:橡皮筋飞机材料:橡皮筋、纸板、剪刀步骤:1. 将纸板剪成飞机的形状,如机翼、机身和尾翼。
2. 在飞机的机身前端固定一根橡皮筋。
3. 飞机准备好后,将橡皮筋拉紧,然后放手让它飞起来。
原理:橡皮筋所蓄的势能在释放的一瞬间转化为动能,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原理。
实验二:磁铁的吸引力材料:磁铁、铁钉、纸夹步骤:1. 将纸夹打开,用一个磁铁吸住纸夹的一边。
2. 将铁钉放在纸夹的另一边,观察铁钉是否被磁铁吸住。
原理:磁铁具有吸引铁物的能力。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磁铁的磁性和吸引力。
实验三:托盘上的水材料:托盘、水杯、水步骤:1. 将托盘倾斜,一端高于另一端。
2. 将水杯中的水倒入托盘的高端,观察水会往哪一端流动。
原理:水会沿着倾斜的托盘流动,流动的方向取决于托盘的倾斜角度。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和水的流动原理。
实验四:气球与静电材料:气球、毛发、墙壁步骤:1.将气球擦拭在头发上使其带电。
2.将擦过的气球靠近墙壁,观察气球是否会被吸引住。
原理:擦拭的气球带有静电,靠近墙壁时会受到墙壁的静电吸引。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静电和吸引力的关系。
实验五:漂浮的牛奶材料:牛奶、碟子、食用油、食用色素步骤:1. 将牛奶倒入碟子中,使其几乎充满碟子。
2. 在牛奶表面滴上几滴食用色素。
3. 在碟子的边缘滴上食用油。
原理:食用油在牛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碍了牛奶的氧化反应,使得牛奶中的颜色停留在表面而不混合。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液体的特性和密度的原理。
通过进行这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学原理。
三年级小学生科学小实验物理类力的作文力这个东西可神奇啦!作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我最近可做了不少和力有关的科学小实验,那真是太有趣了!有一次,在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鸡蛋立正”的小实验。
老师拿着一个鸡蛋问我们:“你们谁能让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大家都摇摇头,说:“这怎么可能嘛!”老师笑了笑,然后轻轻地在桌子上撒了一点盐,接着把鸡蛋大头朝下放在盐上。
哇塞!鸡蛋居然立起来了!这可把我们都惊呆了。
老师问我们:“这是为什么呀?”大家都一脸茫然。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盐增加了桌面的摩擦力,让鸡蛋能够立住。
” 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还有一次,我在家里自己做了一个“纸桥承重”的实验。
我先用两张纸分别折成了一个平板桥和一个拱桥,然后我就开始往桥上放东西,看看哪个桥能承受更多的重量。
我先往平板桥上放了一本书,哎呀,桥一下子就塌了。
我心里想:“这可不行啊!”然后我把书放在拱桥上,一本书、两本书、三本书……拱桥居然一直都没有塌!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喊:“我成功啦!”妈妈听到我的喊声跑过来问我:“宝贝,你怎么这么高兴呀?”我兴奋地给妈妈讲了我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妈妈笑着说:“宝贝真厉害,这就是力的作用呀!”后来,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一起做了一个“拉不开的书”的实验。
我们把两本书的书页一页一页地交叉叠在一起,然后试着把它们拉开。
我们两个费了好大的劲,脸都憋红了,书还是纹丝不动。
我着急地说:“这书怎么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啊!”小明也累得气喘吁吁地说:“是啊,这也太奇怪了!”后来我们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是书页之间的摩擦力太大了,所以才拉不开。
通过这些小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力的神奇和有趣。
力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小精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走路的时候,脚和地面之间就有力;我们推东西的时候,手和物体之间也有力。
小伙伴们,你们难道不想自己也动手试试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吗?相信你们一定会被力的神奇所吸引,就像我一样!我觉得科学小实验真是太好玩啦,它让我学到了好多知识,也让我更加喜欢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小学五年级科学物理实验指导本文介绍了小学五年级科学物理实验的指导。
按照实验的特点,本文将按照实验的步骤来进行指导。
请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实验,并注意安全。
实验一:探究水的沸点材料:- 一杯水- 一个烧杯- 火柴或打火机- 温度计步骤:1. 将水倒入烧杯中,约半杯即可。
2.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将火焰放在烧杯底部。
3. 同时,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
记录温度。
4. 注意观察烧杯中的水,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5. 实验结束后,将火柴或打火机熄灭,并彻底冷却烧杯。
实验二:探究水的凝固点材料:- 一杯水- 冰块- 温度计步骤:1. 将水倒入烧杯中,约半杯即可。
2.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等待一段时间。
3.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
记录温度。
4. 注意观察烧杯中的水,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5. 实验结束后,倒掉烧杯中的水和冰块,并彻底清洗烧杯。
实验三:探究物体的浮力材料:- 一个大盆- 水-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纸片、塑料球等)- 牛奶盒- 笔步骤:1. 将大盆中注满水。
2. 将牛奶盒放入水中,观察牛奶盒的位置。
3. 将笔放入水中,观察笔的位置。
4. 依次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位置。
5. 结合观察结果,思考物体的形状和浮力的关系。
实验四:探究光的传播材料:- 一个空的纸箱- 打孔器或尖锐的小刀- 一个手电筒步骤:1. 在纸箱的一侧打一个小洞,洞的大小约与手电筒的光线大小相当。
2. 关闭房间的灯光,确保室内尽量暗。
3. 将手电筒打开,面对纸箱的洞。
4. 观察光线从洞中透出来的情况,注意光线的传播路径和特性。
实验五:探究简单电路材料:- 一块电池- 一根导线- 一颗小灯泡- 一个开关步骤:1. 将电池的一个端口与导线的一端连接起来。
2. 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灯泡的一侧。
3. 将灯泡的另一侧与开关连接起来。
4. 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5. 尝试关闭开关,观察灯泡是否熄灭。
小学五年级科学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小学五年级的科学物理实验,以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
1. 简单电路实验材料:电池、导线、电灯泡、开关实验步骤:1) 将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的两极上;2) 将一根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电灯泡的一个插口上;3) 将另一根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另一个插口上;4) 按下开关,观察电灯是否亮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路的闭合与开放对电灯的影响,初步了解电流的流动原理。
2. 吸水和传导实验材料:塑料袋、水、食用色素、纸巾实验步骤:1) 在塑料袋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几滴饮用色素;2) 将一块纸巾的一端浸入水中;3) 将另一端悬空并保持一段时间。
观察纸巾逐渐变色的现象,学生会发现水通过纸巾的吸水性和物质之间的传导性,实现了颜色的扩散。
3. 热传导实验材料:各种金属的棒状物体(比如:铁、铝、铜),蜡烛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保持蜡烛的火焰;2) 分别用各种金属棒状物体接触蜡烛火焰的尖端。
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金属棒上的火焰在不同的时间内熄灭,从而了解不同金属导热性的差异。
4. 水的汽化与凝结实验材料:水、水杯、冰块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水杯,并记录水的初始温度;2) 往水杯中加入冰块;3) 观察水杯表面和冰块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汽化和凝结现象,理解水的变态过程和温度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以上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在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安全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总结,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信通过这些实验的体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会得到培养与提升。
小学科学实验(物理)1、实验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剪刀、回形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2、实验容:水的毛细现象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神奇的水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缝隙或小孔向上“爬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孔隙越小, 水爬升得越高。
3、实验容:水的特性探究实验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神奇的水实验器材:滴管、一元硬币、烧杯、回形针每组一盒;戳好洞的可乐瓶一只、水盆一个;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克石去码一只、细线一根。
实验类型:水的表面力为学生操作实验,会喷射的水和会托举的水为教师演示实验,水的溶解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棒不要捧着烧杯底和烧杯壁,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液体溅出或者损坏烧杯。
4、观察变化时,提醒学生有时看物质能不能溶解,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05、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品尝实验的溶液,因为有些物质的溶液会伤害身体。
6、交流实验现象,认识溶解。
实验结论:会团结的水:水面会成一个圆弧形,因为表面的水有一股相互之间拉着的力, 可以承受一点的重量。
会喷射的水:瓶子上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近,下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远,因为孔越高,受到水的压力越低,所以射不远;孔位置越低,水的压力也越大,所以射得最远。
会托举的水:开始小烧杯浮在大烧杯里,放入石去码后仍会浮在水中,但位置下降了,大烧杯里水位上升了。
放得石去码越重,水位越高,小烧杯沉得越低,直至沉入底部。
“冲称象”就是用了这个原理,表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水的溶解实验:课后书上提出的问题,奶粉能溶解丁水,少量面粉也可以溶解在水里,物体溶解之后,水面会有一定的上升,但是可能不太明显。
如果要使物质溶解的快一点,可以提高水的温度,或者进行搅拌。
4、实验容:研究纸年级: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纸实验器材:报纸、A4白纸、餐巾纸、卡纸、放大镜、滴管、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扩散的变化(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见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
4、指导滴管的正确使用:先按住上面的胶头,排掉空气,将滴管口伸入水中,松开胶头,然后轻轻提起,将滴管垂直滴向目标。
5、学生分组实验,并按照纸的吸水性由强到弱排序。
6、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纸的特点主要有:1、沿着报纸纹路裁出的纸条更结实,逆着纹路的纸条易断;2、被撕过的纸的边缘是有很多毛毛的纤维,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3、纸的吸水性、透光性有强有弱;4、纸的吸水性、透光性和纤维分布的疏密有关系,而横向、纵向的结实程度和纤维的分布方向以及纤维本身的结实程度有关5、实验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1、认识固体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5、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6、实验容:研究固体的沉浮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2、把固体放到水里实验器材:水槽、烧杯、水、各种学生带来的固体材料、面粉、盐、药匙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食盐能溶解丁水,而面粉基本不溶解丁水。
实验中一定要用冷水,在温水环境下,面粉的分子结构被破坏了,就能部分溶解。
7、实验容:结晶分离的实验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2、把固体放倒水里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2、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食盐,不停搅拌,使加入的盐全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能继续溶解为止。
溶解食盐时搅拌要充分,使饱和度达到最高。
3、三杯水应该依次一杯一杯地完成,做完一杯再做第二杯。
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8、实验容:认识液体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3、认识液体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9、实验容:把液体倒进水里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4、将小玻璃瓶置丁水槽中,用手将瓶塞打开。
5、仔细观察水槽中所发生的现象。
6、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实验结论:将液体倒入水中,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会沉在水下油会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下。
冷水会沉到下面,热水浮在上面。
10、实验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实验器材:水、烧杯、洒精、天平■、量筒实验类型: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
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实验结论: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11、实验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实验器材:食盐、泡沫板、调羹、土豆、水槽、抹布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方法演示)6.整理器材活理实验使用的器材,活洁桌面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三个方法:1、改变物体的形状。
2、借助漂浮物。
3、往水里加足够的盐12、实验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13、实验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14、实验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实验类型:学生操作4、观察现象。
仔细观察活塞的运动。
15、实验容: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不能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16、实验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17、实验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冷热与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18、实验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实验器材:蜡烛、金届汤匙、竹火、火柴、洒精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19、实验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实验器材:烧杯、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61、 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7、整理实验器材。
2、活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
20、实验容: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加热和冷却》实验器材:固体体胀器、洒数灯、火柴、水槽实验类型:学生操作21、实验容: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吸热和散热》实验器材:相同重是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22、实验容: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是否一样(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吸热和散热》实验器材:白色与黑色杯子、温度计实验结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性能更好23、实验容:造雨、造霜、造雾(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实验器材:深色铝制易拉罐、烧杯、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冰块、盐、玻璃片小冰晶,如果水蒸气特别多且温度较低,就会形成雾。
24、实验容:物体振动发声(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题:《声音的产生》实验器材:尺子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
25、实验容: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播声音(四年级上册数3单元)课题:《声音的传播》实验器材:三只分别装有沙、水、空气的封口塑料袋,一只有橡皮头的铅笔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声音能沿着固体、气体和液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固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最强。
26、实验容:认识音调高低与弦松紧、长短、粗细的关系(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题:《不同的声音》实验器材: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实验类型:学生操作3、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27、实验容:测走路的速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运动的快慢》实验器材:秒表、米尺实验类型:学生操作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28、实验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小车的运动》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其它因素都不变)29、实验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长)(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摆》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铁架台、秒表、火子、硬币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与摆的长度有关。
30、实验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课题:《力在哪里》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实验类型:学生操作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钉平■齐31、实验容: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实验器材:同样的弹簧,钩码,尺实验类型:学生操作32、实验容:研究减小摩擦力的办法(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课题:《摩擦力的秘密》实验器材:弹簧秤,带钩的木块、尺、海绵胶所用的力。
2、弹簧秤不要碰到桌面,并与木块保持一条直线33、实验容: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伞面面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课题:《降落伞》实验器材:做好的降落伞、秒表实验类型:学生操作34、实验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一个孔;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活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5、实验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火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36、实验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