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压强第二课时--浙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1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压强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压强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以及压强的大小跟水的深度之间的联系;能用压强计探究水的压强的特点并由此得出一般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科学、探索真理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
重点探究水内部压强特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由上一节我们知道固体会产生压强。
如图:当相互接触的海绵和小桌互相作用发生形变时,就会产生压力,也就会存在压强。
那么液体是否也会产生压强呢?观察图片回顾固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液体是否会产生压强讲授新课一、液体的压强活动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出示图片:甲1. 在一段粗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如图甲所示,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3处和2/3处,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没有水;水约1/3处;水约2/3处现象:没有水时,橡皮膜______;当倒入水时,橡皮膜_________,水的深度越深橡皮膜向下突出的程度————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横线上填上实验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二、压强计1.压强计压强计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2、压强计结构:刻度盘、0刻度线、橡皮管、橡皮膜、金属盒、U形管、有色液体。
3、原理(1)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力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力越大,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2)金属盒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出示图片:压强计三、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1、猜想①、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水的深度有关。
②、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水的密度有关。
2、方法:控制变量法、各小组分工探究3、实验器材U形管压强计、水、酒精水、烧杯、刻度尺4、实验步骤(1)比较同种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
2019-2020学年⼋年级科学上册《1.4⽔的压强》教案⼆浙教版2019-2020学年⼋年级科学上册《1.4⽔的压强》教案⼆浙教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的概念,知道压⼒与重⼒的区别,会作压⼒⽰意图。
2.过程与⽅法(1)能设计并进⾏研究压⼒产⽣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建⽴压强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体验压⼒的作⽤效果,调查、收集在⽣活中的实例,养成将物理知识运⽤于⽣活、⽣产的意识,加深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压⼒的概念。
难点:压⼒与重⼒的区别。
【教具准备】:海绵状泡沫塑料、砖头、三⾓板。
⼀、【导⼊】(1).⼩实验:如课本P136图8-1所⽰,让学⽣⽤⾷指和⼤拇指轻轻夹着三⾓尺,两个⼿指的感受有何不同?⽣:⾷指感觉有点疼,且肌⾁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凹得浅。
师:实验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
(2).请同学们再看图8-2滑雪,说说为什么雪地⾏⾛,脚容易陷⼊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雪⾥,⽽且还能在雪地上滑⾏?⽣:在雪地上⾏⾛,对雪地压⼒⽐较⼤,所以脚容易陷⼊积雪,⽤宽宽的滑雪板滑雪,对雪地的压⼒⽐较⼩,所以运动员不会陷⼊雪⾥。
⽣:在雪地⾏⾛,脚与雪地接触⾯积⽐较⼩,所以会陷下去,⽽⽤宽宽的滑雪板滑雪时与雪地的接触⾯积⽐较⼤,所以不会陷下去。
师:很好,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得到⼀个满意的答案。
上述现象均由压⼒的作⽤产⽣,这⼀节我们先来认识压⼒,研究压⼒的作⽤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及什么叫压强等。
⼆、【授新】(⼀).压⼒的概念放映幻灯⽚:茶杯放在桌⾯上;⽊块放在斜⾯上;往墙上按图钉。
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的⽰意图。
学⽣画压⼒⽰意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请⼏位同学将压⼒⽰意图拿上来投影,交流。
师⽣共同讨论,得出三种压⼒的⽰意图。
(放映幻灯⽚)通过画出以上三种压⼒的⽰意图,同学们能交流概括出什么是压⼒吗?⽣:垂直作⽤在物体表⾯上的⼒叫做压⼒。
《水的压强》第2课时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四节《水的压强》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想本节课以惊险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体验过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体验和理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和规律。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水的压强》第二课,学生已建立压强的概念以及压强的计算公式等。
本课时教学突出让学生学会应用压强的公式、单位,培养学生计算、分析图表的能力及运用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挖掘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补充必要的小实验来说明改变压强的办法,学以致用,加强直观教学。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五、学情分析学习者已具备一般的探究知识与能力,已经顺利地建立起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密度计算的学习已建立起较为规范的计算解题模式,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运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效果,到改变各种作用效果所采用的措施(如肉切不动时怎么办?打桩怎样容易些?鸭为啥长着宽蹼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生活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脑中关于压力、受力面积及其作用效果的知识将更好地链接起来,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对各类生活存在的现象进行再认识。
六、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生活实例,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计算等思维能力。
压力和压强(2课时)一、教学目的⒈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⒉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教材用图10-1的一幅漫画提出问题:在雪地上为什么步行人陷入雪中,而滑雪者却为不陷下去?引起学兴趣。
然后讲述什么是压力,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并用课本中图10-2的几个例子来说明。
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理解压强概念的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教材利用课本中的图10-1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猜想:步行人和滑雪者对雪的压力大小差不多,只是滑雪板的面积比鞋底的面积大得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是不是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呢?猜想得对不对,要用实验来检验。
这里渗透了,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检验猜想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本图10-3的压强小桌实验,对学生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是很重要的。
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使学生认识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就比较顺当了。
由此引出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根据计算公式给出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为了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压强的大小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教材选择了两个有趣的例子作为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
通过计算可以看到: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力虽然比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小得多,但是由于足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比较小,她对地面的压强反而比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
同时通过例题也对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作出示范,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理解了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后,对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就不难找出途径了。
课文中图10-6、10-7给出了几个减小和增大压强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每个例子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