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 格式:docx
- 大小:277.28 KB
- 文档页数:2
艾灸除湿最妙!寒湿一去百病消!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一切疾病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外在的邪气,怎么对付这些邪气呢?艾灸不愧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艾灸除湿作用特别好,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意思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
服用艾叶的话,药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阴经-肝脾肾,帮助人体排出寒湿气,把象秋天一样肃杀的寒气变成春天一样温暖的祥和之气。
如果用艾叶做灸疗,热力可以穿透经络,治疗多种疾病,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
老年人小肚子元气不足,怕冷疼痛的,也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里面,效果很好。
脚冷而且老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里面。
”体内湿气情况自测1.起床时:感觉疲劳,头昏,打不起精神来,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2.如厕时:清晨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平时用手纸一两张纸就够了,突然有一天用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说明身体有湿邪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
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3.洗漱时: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4.刷牙时:刷牙时恶不恶心。
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5.体态虚胖关节不适: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
其实湿气重的人是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的,还会出现虚胖甚至下肢水肿、腿肚发沉的问题。
一、运气的概念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
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
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
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
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
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
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
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
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
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
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
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
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1.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
“干”有个之意,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文章目录*一、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1. 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2. 水湿重有什么症状3. 水湿重有什么危害*二、水湿重如何调理*三、水湿重吃什么好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1、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风寒暑湿燥火”被中医称为“六淫”。
湿就属于六淫之一,同时也是比较难以祛除搞定的一种。
而湿又分为内湿和外湿。
外湿顾名思义是指外感湿邪。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时间接触潮湿环境,而被湿气入侵所导致,内湿则指的是体内本来正常的水液不能正常的运化,由于积聚,储留,导致了具有湿性特点的疾病。
也可以理解为人体新陈代谢速率变慢,导致体内的水分不能被正常的排出。
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液,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脾阴不足。
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品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
2、水湿重有什么症状 2.1、“油光满面”湿气侵犯人体时,人的头发、脸蛋等都会出现反应,人体会变得爱出汗,头发会变得油腻,脸蛋也很爱出油,如果不加以清洁,就显得特别“油光满面”,影响脸部整体的美观效果。
2.2、大便黏腻健康人排出的大便一般呈软硬适中的条形形状,如果你的大便没有形状,而且性质黏黏腻腻的,粘在厕所怎么冲都冲不走,就说明你体内湿气真的太重了。
体内有湿气的人,一般脾胃功能较弱,常会有消化不良、食欲差等表现。
2.3、精神不佳看看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如果你老是打不起精神,而且白天工作不上心,晚上怎么睡觉都不够,那么也可能是湿气重了。
不仅如此,湿气重的人还经常会伴有脸色暗沉、眼睛浮肿、黑眼圈严重等症状,给人的感觉似乎老了十几岁。
3、水湿重有什么危害 3.1、伤害关节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3.2、带下病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味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湿症口多不渴,摄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
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
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
如临床上表现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小编有话说:整理完老师的讲座,小编再次感慨,当初给小编讲课的老师怎么不这么讲呢,不然,小编现在可能也是一位中医师了呢!老师们细致的讲解、生动的例子,绝对可以用接地气儿形容,就算是一个毫无中医经验的人也能听得懂、学得会(此文根据语音整理而成)。
小编强烈建议,直接把文章下拉至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不信,你看!六气、六淫是什么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就是平时讲的春天多风、夏天暑热、秋天燥、冬天寒。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从名称上来讲,六淫跟六气很像,但实际并非如此。
《黄帝内经》这样形容:六淫包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气候急骤变化。
六气太过:比如广州一年之中最热的应该38摄氏度左右,假如某一年突然热到42摄氏度,这就叫作六气太过。
超出了当地人对它的适应能力,就容易发病。
六气不及:比如夏天本来热的,假如某一天夏天突然不热了,变得比较凉爽。
对一般人来讲可能这种情况下不会致病,但阳虚的病人,本来冬天很难受,希望夏天热一点,把它亏损的阳气补一下。
但夏天突然不热了,阳气补不回来,所以也可能发病。
但这种发病一般不重,也不会急。
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秋天一般干燥,一般的人习惯到了秋天身体已经做好了应付干燥的准备,但突然某一年秋天很潮湿。
这种情况下也超出了身体的预料,也容易发病。
气候急骤变化:假如广州的冬天白天出太阳,可能会热到二十二三摄氏度,但一到晚上,太阳一下山了,可能只有五六摄氏度,一天之中温差可以很大。
上面这些气候种类,超出人的生理适应能力,才会发病。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不发病。
对自然环境适应不强的人,容易发病。
所以本质上来讲,六淫就是气候变化导致发病。
以上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原文来表达的。
按照这个定义,六淫有一点像气候性病因,就是气候反常了,人体适应不了。
实际上六淫一直在发展,它的概念和定义一直在外延。
所以现在六淫的定义或者是内涵,已经超出了《黄帝内经》的定义。
关于湿气重的幽默回答你可能不需要减肥,但可能需要祛湿,或者某一个阶段你需要祛湿。
肥胖并不是人人都有,湿气却是人人都有。
现在的人,不是在祛湿,就是在祛湿的路上。
祛湿太火,所以很多人跟风祛湿,胡乱祛湿,结果湿气不但没有去掉,反而更多了。
记住一句话,祛湿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千万不要被风靡全国人人都在用的祛湿方法迷惑了双眼,只有适合你的祛湿方法才是王道。
湿气,是中医六淫之一,让我们生病的有六种外界因素,它们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就是其中之一。
湿气,用最通俗地话来说,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太多了,但是千万别把湿气等同于水,因为湿气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就是多余的水,无形的是弥漫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类似水蒸气一样的东西。
湿气最大的危害是什么?记住一句话,湿气是阳气的敌人,养生就是养阳气,湿气会阻碍阳气的运行、升发、流动,从而让我们全身的气血流动缓慢。
当你阳气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身体湿气太多了,当你身体湿气太多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阳气不足了。
湿气到底是什么鬼?湿气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鬼,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风邪狼狈为奸成为风湿,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
湿邪是非常顽固的鬼,顽固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油入了面,你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简直太难了。
所以对于湿邪,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对付湿邪我们要一定要打持久战。
湿气有三大特点一定要明白,第一大就是湿气容易下沉,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湿气属于阴邪,有水的性质,所以容易下沉,喜欢侵袭阴暗的部位,比如下肢,比如关节,比较脚趾等。
湿气第二大特点就是黏腻不爽,因为湿气是一种阻碍气血运行的邪气,所以会让身体各种不爽,比如头发不爽,油腻腻的,舌头不爽总觉得脏兮兮的,口腔不爽,总觉得黏糊糊的,脸上不爽,油乎乎的,大便不爽,特别粘马桶或者不成形,还有女人的白带不爽,总之身体出现不爽利的症状都是湿邪惹的祸。
湿气第三大特点就是非常重浊,湿气是一种浊物,是一种沉重的浊物,所以会让你感觉很沉重。
《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
”“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些话,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
生于气候:当心空调和暖气“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
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
“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
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
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
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往哪走?往里走,就是往外走。
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
很多疾病怎么来?就这样来的。
生于阴阳: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最能看到的阴阳就是男女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1]。
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作用于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之气;人体禀受五行之气化生肝心脾肺肾五脏,因而产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
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是调控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础。
人类处于天地阴阳气交之中,顺应六气而生存。
当六气失其常态,造成太过不及或胜复发作,便成致病之六淫邪气。
由于人体应天地之气而生,随着六气的变化,人体的阴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失衡。
邪气太过,正气不足,便会导致人体发病。
所以,人类的病变发生与六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1脏腑病证所存在的寒热特性有异在临床中,常常可以发现人体脏腑发病的情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肝病多热证而少寒证,心病、肺病、肾病寒证、热证均常见,脾病无论寒证、热证均夹杂湿,胆病多火热且常见口苦。
这些脏腑发病证候差异的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遵循着某一种特定的规律。
在两千多年前生活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脏腑发病证候的规律,他们结合六气、中医脏腑病证的寒热规律探讨邓伟明1,王静1,石雪芹1,李铁术1,韩双双1,黄颖而1,曲宏达2(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510315)[摘要]中医临床发现脏腑病证寒热特性各不相同,对于其解释尚无定论。
从中医理论本源之五运六气、标本、中气框架,深入探讨各脏腑阴阳特性的差异,从而解释各脏腑临床病证所见的差异性。
结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脏腑发病规律,以运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的原则,独辟蹊径,提出以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表示标与中气对应的关系,更好地阐明标本、中气与临床脏腑发病的关系。
[关键词]脏腑病证;标本;中气;五运六气;寒热规律[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6)08-0678-04Discussion on Rules of Cold and Heat in Diseases and Syndromes of Zang-Fu Organs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NG Weiming1,WANG Jing1,SHI Xueqin1,LI Tieshu1,HAN Shuangshuang1,HUANG Ying’er1,QU Hongda2(1.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515,China;2.TCM-In鄄tegr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315,China)Abstract In clin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t is found diseases and syndromes of Zang-Fu organs have different nature of cold or heat,which can not be explained clearly.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six nature factors and the frame of manifestation,root cause and medial Qi,the differences of Yin and Yang nature of Zang-Fu organ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diseases and syn鄄dromes of Zang-Fu organs were explained.According to the incidence rules observed in the clinic and fol鄄lowing the principle of Yunqi as the root and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as the manifest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ifestation and medial Qi can be showed by one Yin to one Yang,two Yin to two Yang,three Yin to three Ya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ifestation,root cause and medial Qi and clinical dis鄄eases and syndromes of Zang-Fu organs can be better explained.Key words diseases and syndromes of Zang-Fu organs;manifestation,root cause;medial Qi;five elements and six nature factors;rules of cold and heat[收稿日期]2015-05-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编号:81230085)[作者简介]邓伟明(1991-),男,广东云浮人,2011年级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研究。
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风邪。
风邪,是指自然界中间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的这种外邪。
风为春季主要气候,所以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
但是,一年四季都会有风,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受到风邪而导致病变。
风邪侵犯人的途径,主要是从皮毛肌腠侵犯人体。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有以下3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首先,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其中阳邪是指风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开泄,是指的风容易使腠理疏泄、开张而出汗。
风邪易袭阳位。
阳位,主要是在上在表在外的部位,比如:在上的头面部,腰背部的阳经部位,或者是体表的肌肤毛发等等,这些部位容易受到风邪侵扰,就会导致上部的头痛,腰背部的身痛,和皮肤毛发的汗出恶风等这些症状。
风邪的第二个特点是: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的善于行走。
风邪致病,具有定位游移、心无定处的特点,比如:以风寒湿三气杂致而引起的痹症,如果见到有游走性的关节疼痛,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中医称之为行痹。
因以风为主,所以又称为风痹。
数变的数,是快速的意思。
数变就是快速的变化。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比如:风疹,可见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症状。
所以我们如果看到有些皮肤病,表现出皮肤瘙痒,发无定处,一会儿前胸,一会儿后背,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这种通常可以辨证为风邪引起的病证。
要用祛风法进行治疗。
风邪的第三个特点是,风为百病之长。
这里的百病之长,是指风为六淫之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其中,寒邪、湿邪、燥邪和热邪,都可以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形成风寒之邪,风湿之邪,风燥之邪,风热之邪,引起风寒证、风湿证,风燥证和风热证。
所以古人说风邪为外感病因的总称。
以上是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寒邪。
寒邪是指自然界中间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通常以冬天为主要的气候。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是中医理论中与人体外感疾病相关的六种邪气。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六种邪气就容易侵入机体,引发疾病。
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
外风是邪侵肌表,导致肺卫不固;内风是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风邪的主要症状是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干燥等。
寒邪:寒邪侵袭人体,会使人体机能降低,出现恶寒、头痛、四肢冰冷等症状。
寒邪常与风邪合并侵袭人体,称为风寒。
暑邪:暑邪是夏季的火热之气,常导致人体出汗过多、口渴、心烦、面赤、头晕等症状。
暑邪常与湿邪结合,称为暑湿。
湿邪:湿邪是指体内水湿内停或外界潮湿环境引起的湿气入侵人体。
湿邪的主要症状是肢体困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
湿邪常与寒邪结合,称为寒湿。
燥邪:燥邪是指秋季的干燥之气,常导致人体皮肤干燥、口鼻干燥、便秘等症状。
燥邪常与热邪结合,称为燥热。
火邪:火邪是指体内的火热之气或外界的热邪入侵人体。
火邪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口渴、尿多、烦躁等。
火邪常与燥邪结合,称为燥火。
整体观察法中医内因外因
中医讲的是外因,中医叫风寒暑湿燥火,西医就是微生物病原体,二者并不矛盾啊,只是各自的研究的方向不同,前者是宏观的归纳,后者是微观的发现。
外因是外界环境变化使人产生的不适应而得病,或者得到了传染也会得病这个是西医的说法,但不同的人,由于体质条件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是发热发烧,一般是体质好的,有的不会发烧一般是体质弱的,还有什么咳啊,就是表现有各不一样的。
有的病程长,有的病程短。
还有是内因,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生活饮食等致病,比如吃得太多了太少了,太油了,营养不够,吃冷的,睡觉什么,因大部分归结于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叫不内不外因,就是比如摔倒,吃错药、先天生来就是,不是上面两种情况就是不内不外因。
风寒暑湿燥火致病原因摘要本文提出六淫是由温度和湿度二者结合而成,其致病的原因就是寒湿致病。
关键词六淫;温度;湿度中医学中外因致病因素有六种,俗称六淫。
我们要讨论六淫为什么能致病,他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只有知道了六淫致病的机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疗方案。
这就是我们要分析六淫致病的原因。
1六淫分析①风:风是空气的移动。
在静止的大气中,由于某一点受热,该点附近的空气块由于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块向上移动,该空气块受热向上移动留下的空位由周围的空气进行补充。
如果这种空气移动是大面积的,就形成了大面积的空气流动,这就是风的形成。
风是由于不同区域温度变化形成的,它与温度有关。
②寒:温度较低。
③暑:即热又湿的天气或季节,它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④湿: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天气。
⑤燥:温度高,湿度小的天气。
⑥火: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的天气。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淫是由温度和湿度两种基本要素组成,或者说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六淫。
2六淫致病机理我们假设温度用T表示,湿度用W表示,时间用t表示。
那么六淫致病的机理可以表示成: Y=f(T·W·t)。
一个静止不动裸体的人,在安静的,没有空气流动的房间内站立:①如果房间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温度,人体周围的空气由于受热体积膨胀,人体体表附近的空气向上移动,它们向上移动留下的空位由人体附近的空气补充,在人体周围形成空气流动。
当房间内温度与人体表面温度一致时,这种空气流动停止。
②如果房间的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人体体表附近的空气由于受冷而体积缩小。
吸收汗液,空气湿度增加向下运动。
这样在人体周围也形成了空气流。
当房间温度和人体体表温度一致时,空气流动停止。
因此,人必须生存在一个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才能健康的生活。
人生存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
在这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人体不受外界温度变化干扰,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
如果人体处于低于适宜温度范围之外的环境中,人会通过增加衣服等手段提高其周围环境温度。
中医病理学3中医病理学-----病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病因饮食失节-----饥饱不调、饮食偏嗜、饮食不洁劳逸过度-----过劳(劳神、劳力、房劳)、过逸其他因素----痰饮、淤血、结石、虫积一、外感六淫(一)风邪-----春季主气,五行属木,入通于肝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伤头面、体表(头痛、面瘫、汗出、恶风)2、风性善行数变-------------发病急、传变快、病位症状游走不定(中风、寻麻疹)3、风性主动-------------------动摇症状(眩晕、震颤、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媒介性(风寒、风热、风湿)(二)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伤寒(寒伤体表:恶寒发热—麻黄汤)中寒(寒伤内脏:脘腹冷痛---理中丸)2、寒性凝滞,寒性主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3、寒性收引-------------------------筋脉拘急,毛窍闭塞(无汗、抽筋)(三)暑----壮热、阴亏、气虚、湿阻---清暑益气汤1、暑性炎热,阳热亢盛----------高热、汗出、口渴、脉大2、暑多夹湿,湿热并存----------胸闷、体倦、大便不爽、身热不扬3、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气短、尿少(四)湿1、湿为阴邪,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气机不畅(胸闷身重脘痞),损伤脾阳(腹泻)2、湿性重浊---------周身困重,稠浊不清(分泌物、排泄物---面垢、尿浊、便溏、带下)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和病程的缠绵性(湿疹、风湿性关节炎)4、湿性趋下--------易伤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五)燥-----清燥救肺汤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五官七窍皮肤干涩,毛发不荣。
2、燥易伤肺--------------------干咳痰少(六)火1、温、热、暑、火的区别2、火的生成与分类------天火与人火火性燔灼------高热、脉数火性炎上------面红耳赤、口舌糜烂火邪致病伤津耗气------口渴、乏力、汗出、尿少生风(热极生风)动血(血热妄行)-----抽搐、出血易致疮疡-----局部红肿热痛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外感病辨证治疗规律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稿本、辛夷、苍耳麻黄汤、桂枝汤、通宣理肺丸2、外感风热-----薄荷、牛蒡、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蝉衣银翘散(解毒丸)、桑菊饮(抗感解毒冲剂)3、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苍术----藿香正气丸4、解暑-----------西瓜、丝瓜、鲜竹叶、西洋参、荷叶--------清暑益气汤5、祛风湿------止痛:独活、羌活、威灵仙、防己、秦艽------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颗粒舒筋:木瓜、伸筋草、路路通、穿山龙、白花蛇、桑枝----木瓜丸、活络丹强筋壮骨:骨碎补、续断、桑寄生、狗脊、虎骨----补正续骨丸、独活寄生汤清实热---石膏、知母、栀子、芦根、竹叶------白虎汤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龙胆泻肝汤请热解毒---温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跟、穿心莲、贯众—五味消毒饮、板蓝根冲剂6、清热泻火疮毒:紫花、野菊花、蒲公英、红藤、败酱、鱼腥草---仙方活命饮退虚热----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白薇------青蒿鳖甲汤利咽喉---山豆根、射干、马勃-----北豆根冲剂、六神丸明目---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木贼-----明目地黄丸# 风湿性关节炎---乌头汤、当归拈痛汤、独活寄生汤、四妙丸、枉痹冲剂、活络丹# 神经炎、面瘫----牵正散、玉真散、川芎茶调散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1.直接损伤内脏-----心肝脾为主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北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有则气闭。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
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
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
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
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
湿症口多不渴,摄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
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
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
如临床上表现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