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苏州元宵节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苏州元宵风俗作文600字
苏州元宵风俗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风俗,自古就有流传。
在苏州人眼中,元宵节传统上是一个温馨、欢乐的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苏州的元宵节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是赏花灯。
元宵节期间,苏州市内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众多的花灯展览。
游人可以在灯笼下漫步,在南北园子内瞻仰一番,欣赏美丽的灯节,也可以观赏草根裹的花灯,拍照留念、庆祝这个快乐的日子。
其次,苏州的元宵节还有猜灯谜活动。
猜灯谜是许多地方的传统活动,但在苏州更是举世闻名。
这项古老的游戏是给人们的知识、文学和视觉一次性的磨练,同时也是对当地人智力和智慧的测验。
人们会写下谜语,然后将谜语写在花灯上方,游人猜谜,如果猜对了,就能够得到一份小礼物。
此外,苏州的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风俗。
元宵通常由糯米粉制成,里面填充有芝麻馅、豆沙馅等甜味馅料。
在元宵节期间,苏州各大餐饮店和街边小摊均可买到各种款式的元宵。
在民间传说中,因为苏州地处南方,所以元宵馅必须写上“华丽”,以祈求来年如同花燃起,繁荣昌盛。
最后,还有舞龙舞狮的风俗。
苏州的元宵节活动中,有许多市民会在灯节上表演龙舞和狮舞。
龙舞是许多中国文化节庆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龙头舞动,龙身飘荡,龙尾拍打。
狮子舞,引进自己中国的其他城市,此时市民会在龙舞中插进狮子舞,更显得活力四射。
总之,苏州元宵节拥有独特的传统风俗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为游客和市民们带来美妙的节日感受。
无论是点亮花灯、猜灯谜、品尝元宵还是舞龙舞狮,这些活动纯粹而有趣,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收获到了愉悦和幸福。
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文苏州,古称吴地,素有“江南园林之城”美誉。
这座千年古城,孕育了无数的文化与艺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
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文化的瑰宝之一。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举行各种游乐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苏州的元宵节庆祝活动自古以来就非常盛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巨型花灯作了。
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以其细腻、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每年的元宵节前夕,苏州的各大花灯作坊都会忙碌起来,制作各种形态各异的花灯,准备迎接节日的到来。
这些花灯作,常常是巨大而庞杂的,有的高达数十米,有的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在夜晚,当花灯作被点燃,灯光从内部透出,整个景象宛如童话世界的奇幻舞会。
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除了造型之美,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独特的灯光技术。
在这些花灯作中,往往隐藏着各种特殊效果,如灯光变幻、颜色跳跃、动画展示等等。
这些特殊效果的运用,使得花灯作看起来更加生动而有趣。
例如,有一年的元宵节,苏州一家花灯作坊制作了一只精美绝伦的孔雀花灯。
这只花灯呈现了孔雀的翎羽,色彩斑斓,美轮美奂。
而当点燃了它之后,花灯上的灯光会不断变换,仿佛孔雀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除了欣赏之外,还有互动的乐趣。
在花灯作展览现场,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会利用现代科技,在花灯上设置互动装置,让游客可以与花灯进行互动。
例如,在一个巨型的花灯作前,游客可以通过手势识别技术,让花灯展示不同的效果,或者与花灯互动起舞。
这种互动设计,不仅增加了观赏花灯作的趣味性,也提升了整个元宵节的游玩体验。
苏州元宵节的花灯作,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件花灯作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意蕴与寓意。
例如,苏州人民特别钟爱“莲花灯”,因为莲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高尚、纯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4、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元宵节)春节过后,第一个大节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西汉开始出现,到唐朝已经盛极一时。
只不过,唐朝人还没有发明元宵,无法吃着元宵过着节,那人们怎样庆祝佳节呢?最有吸引力的活动就是放花灯。
唐朝不仅花灯放出了高度,诗也写出了高度,其中最著名的上元诗篇,就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
特指元宵节的灯景。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
一作“游妓”。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
禁夜:指宵禁。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正月十五,现在已经没那么热闹了。
但在古代,它算是个大节,叫上元。
所谓上元、中元、下元都是道教的说法。
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叫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解厄。
三者之中,上元最是普天同庆。
上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绝不是吃元宵。
吃元宵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习俗。
上元节有另外两大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点花灯,第二个好处是不宵禁。
这两个好处,在今天没什么意义,在古代可不同寻常。
古代没有路灯,没有霓虹灯,晚上照明就靠月亮。
只有上元节前后,从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家家举火,户户点灯,一下子把夜空照亮,这是平时看不到的景象。
另外,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
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待在家里,街上黑灯瞎火,冷冷清清。
还有金吾卫监督执行,谁要是不回家就抓起来。
只有上元节这几天会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
这样一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在上元节的晚上都涌上街头,所以,上元节又是中国的狂欢节。
苏味道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就是唐朝上元节的狂欢。
第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州元宵风俗作文(通用1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元宵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苏州元宵风俗作文1当我们还沉浸在欢度春节的喜庆中,元宵节又接踵而至。
我们这儿元宵节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早晨吃元宵,白天闹花灯、猜灯谜,晚上观焰火。
正月十五闹元宵。
在我国由来以久,早在两千多年的前,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宵”即夜也。
因此,也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俗。
吃元宵清晨,当东方的第一阳光刚刚洒向大地,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揉揉惺忪的双眼,穿上衣服走进飘满饭香的厨房,呵,锅里漂浮着白白胖胖的大元宵,看着就叫人垂涎欲滴,我快速的洗漱完毕,钻进饭厅,这时妈妈已将元宵盛好摆放餐桌上,我迫不及待的就要将元宵送入口中,“等等。
”妈妈立刻阻止了我,让我慢慢地吃,并告诉我吃元宵的技巧,“不然,元宵会把口腔烫伤的`。
”吃着这皮薄薄带着芝麻馅儿,一咬就流油的元宵,心中那个舒服劲儿就甭提了。
妈妈说:“这元宵是糯米粉做成的,吃多了不易消化。
”可是我那个馋劲让我吃了一个又一个,这元宵可真格外的香啊!闹花灯元宵节,闹花灯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大街小巷到处都挂满亮花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造型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大小不一,小的如拳头,大的有几米高,有走马灯、有金蛇灯、有莲花灯、有西瓜灯、有观音灯……其中,我最喜欢观音灯了,观音灯有三米之高,八人一起合抱才能抱住,她哪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过目不忘,最重要的是她手中拿着降妖伏魔瓶,瓶中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水,据说只要交钱并诚心真意求拜,观音便会从她手中的瓶中喷出一股清凉的仙水,洒向你的四周,保佑你终身平安,但是你如果不是真心诚意求拜,瓶中便不会喷水,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也足可以看出人类的聪明智慧。
苏州过元宵节的风俗作文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在苏州,元宵节有着独特的风俗,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州过元宵节的风俗。
一、赏花灯元宵节的第一项活动就是赏花灯。
在苏州,每个街道巷弄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
花灯充满了艺术感和创意,不仅有传统的红纸花灯,还有橙灯、灯笼、灯塔等形状各异的花灯。
晚上,街道两旁的灯饰亮起,五光十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祥和、喜庆的氛围。
家家户户都会赏花灯,整个城市犹如置身于一个充满了灯光、欢笑和祝福的仙境。
二、猜灯谜在苏州,元宵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就是猜灯谜。
在各个街头巷尾,都会悬挂一副副灯谜,吸引着人们前来猜谜。
灯谜能够考验人们的智慧,也能够增加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猜灯谜是苏州人迎接新年的传统活动,这一天可以看到人们纷纷聚集在街头巷尾,举着提灯,围坐在一起,悠闲地品味谜底的乐趣。
三、吃元宵元宵节当然少不了吃元宵。
苏州人吃元宵的习俗非常重要,他们认为吃元宵可以祈求一个吉祥和平安。
苏州传统的元宵有多种品种,如芝麻、豆沙、荔枝、莲蓉等,每种元宵都有不同的寓意。
除了传统的元宵,苏州也有一种独特的元宵——汤圆。
苏州的汤圆以其皮薄、馅多、汤浓而闻名,吃起来软糯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四、舞狮表演元宵节还有一项很受欢迎的活动,那就是舞狮表演。
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有祈福驱邪的寓意。
在苏州,舞狮表演多数出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商场门口。
人们争相观看舞狮表演,希望能够获得吉祥如意的祝福。
舞狮表演不仅有舞狮,还有锣鼓喧天的音乐伴奏,以及精心设计的动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五、参加游园会元宵节期间,苏州各个景区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游园会活动。
游园会是苏州传统的庙会形式,各种艺术表演、集市、娱乐设施等应有尽有。
人们可以在游园会上参加各种互动游戏、品尝特色小吃、体验传统手工艺等。
游园会是一个亲朋好友聚集、欢声笑语的地方,也是展示苏州传统文化的舞台。
苏州的节日风俗苏州,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以下是苏州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苏州最热闹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苏州的街道上会挂起红灯笼,张贴春联,人们会在家里贴窗花、挂对联、扫尘、换新衣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除此之外,苏州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吃年糕、放鞭炮、拜年等。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苏州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还会举办猜灯谜、舞狮子等活动。
苏州的元宵节有着独特的风味,比如苏州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苏州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祖、扫墓,还会吃清明粥、踏青等。
苏州的清明节有着独特的风俗,比如赏桃花、采茶叶、吃青团等。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苏州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苏州的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味,比如苏州粽子是用糯米、肉、蛋黄、笋等制成的,口感鲜美,香味扑鼻,深受人们喜爱。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苏州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苏州的中秋节有着独特的风俗,比如苏州月饼是用糯米、肉、蛋黄、枣泥等制成的,口感酥软,香味浓郁,深受人们喜爱。
总的来说,苏州的节日风俗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是苏州人民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江苏元宵节的习俗今天,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
传统习俗元宵节要出门赏月、赏花灯、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江苏,与元宵节相关的习俗主要有: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等。
送吉祥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
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
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
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苏州习俗,自元旦至元宵节,火炉中烧炭墼,称为“欢喜团”。
淮安人传说,吃汤圆可以接到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各家就开始煮汤圆,直到元宵节,天天都有汤圆吃。
元宵夜苏州妇女早就有“走三桥”的习俗,常年足不出户的妇女,在元宵之夜结队而行,走过三座桥便回。
一般来说,她们都会挑选一些名字吉祥的桥来走,如寿星桥、吉利桥、太平桥等,老苏州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谚:“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小孩走三桥,聪明伶俐读书好;小伙走三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桥,青春亮丽更苗条;老人走三桥,鹤发童颜永不老。
”走三桥在苏州又叫“走桥”“游安”“走平安路”,是为庆祝元宵节的民间习俗。
在江阴,旧时一些乡镇有在元宵节接灶君的习俗,从正月十三日起,便在灶前挂荷花形灯盏,以示对“灶君”的敬意,同时在屋檐下悬点彩灯,正月十五晚上要在灶上摆设香烛、供果,迎接灶君,祈求保佑。
而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的花样经就更多了。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淮灯会。
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的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
苏州的春节的风俗整理苏州的春节的风俗导语:农历新年究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结实、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转变的。
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
由于新消失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分,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春节”之称。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苏州的春节的风俗,期望可以帮忙到大家!旧时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起就进入“过年”了,始终要连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
下面让我们来看苏州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二十四,即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二十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开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
腊月二十五,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常乱堆的杂物等。
此举颇为仔细,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乐观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
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爽之貌,是像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今日起,家家户户开头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紧急张罗。
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各色食品。
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
前者是取“团团聚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兴奋兴”、“年年高”。
其次是预备新衣、新帽、新鞋。
人们一般或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肯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头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
除夕之美在日落。
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
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连续较长。
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很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正月十五】苏州元宵节习俗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过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了。
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
“吴中风俗,尤竞上元。
”可以知道,苏州是非常重视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
在这一天,苏州会办灯市、闹元宵。
苏州还有一些特有的地方习俗。
跟小编一起来看下苏州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苏州人尤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办灯市、闹元宵,这一天苏州城内成了欢乐的海洋。
“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据记载,从南宋开始就有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的传统,而灯市最盛的地方便是阊门一带。
不过除了元宵张灯、观灯的习俗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一些特有的地方风俗,以及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
祭猛将,祈丰收自古以来,元宵前后,苏州流行许多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活动,其中祭猛将便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据介绍,苏州城宋仙洲巷旧时有猛将堂,又称吉祥庵,供奉着苏州农民信仰的护农神。
传说猛将原是穷苦出身,一直受“慢娘”(吴语,即晚娘,或后母)的虐待,“慢娘”更挑拨猛将父子关系,父亲偏信了“慢娘”的话,把猛将赶出了家门。
猛将流浪在外,发现蝗虫在啃吃庄稼,便一直驱蝗到海边,不小心落水溺死,老百姓奉他为神灵。
传说正月十五是猛将的生日,老苏州城里老百姓,这一天都要到猛将堂看庵中点燃五六十斤重的大蜡烛,附近乡下农民这一天也到庵中烧香,祈祷一年里无蝗灾,庄稼丰收。
苏州科技学院的戈春源教授说:“每年正月十三,各地老百姓们便把猛将的神像抬出来游街,祈求风调雨顺”。
除此之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立水表”、“照田财”的风俗。
所谓“立水表”,就是插一根棍子在地上,棍长一尺五寸,元宵当晚子夜时分在月下观看,如果棍子的影子是棍长的一半,表示今年风调雨顺;如果棍子的影子不到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干旱;影子超过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发水灾。
“照田财”,就是将一根竿子插在田里面,竿子上挂个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