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奕任:新加坡全球城市国家建构及其国家控制的政治管理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503.43 KB
- 文档页数:46
制度文明新加坡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宝来源:武汉日报制度文明是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的集中体现。
新加坡——一个版图仅700平方公里,人口仅500万(含外来人口)的热带岛国,在其建国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城市文明成果。
其花园城市、阳光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很多,但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制度文明。
本文试作分析。
一、制度文明从规划上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规划是龙头,决定着发展的方向。
新加坡从制度设计上不仅确立了规划的法定图则地位,而且坚持与时俱进,按法定程序不断完善,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引领发展的导向作用和保障作用,使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的纲领、管理的依据”。
(一)法定机构制定法定图则。
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规划编制、执行和管理体系,为其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支撑。
规划法律体系主要由规划法及其从属法规构成。
现行的规划法是1990年颁布实施至今,是在早前的规划法令基础上经过若干次修正案而形成。
从属法规包括关于总体规划条例、关于用途分类的规划条例、关于开发申请的规划条例等。
规划法明确国家发展部主管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
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主要官员、审批总体规划。
同时,还设置了总体规划委员会,由土地局、陆路交通局、建屋发展局、裕廊集团经济发展局、贸易与工业部、国家发展工业部、国防部、财政局、律政部、国家园林局、环境署等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组成,形成部门协调、动态修订、联合审查、法定图则的规划工作机制。
(二)规划体系明确规划功能。
新加坡规划体系主要由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构成,既有远期战略,又有近期策略,既有综合广度,又有专业深度。
概念规划作为对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控制代表了更长远的目标,是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这一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新加坡特色的城市治理,这种治理模式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专制与治理效率并存新加坡城市治理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政府专制和治理效率的并存。
新加坡的政府拥有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权力,这使得政策执行十分高效。
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前提,通过行政权力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方式,使得整个城市的运转能够保持高效精准,从而减少了城市治理的复杂性。
借鉴意义:中国城市治理也是基于政府的权力体系,但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着繁琐复杂、高度分散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城市治理来说,需要学习新加坡政府治理的高效率,减少政策执行环节的过程,提升治理效率。
二、倡导社会责任与公民参与新加坡城市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倡导社会责任和公民参与。
政府不仅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还提倡市民团结协作,共同参与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政府不仅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还提醒市民遵守法规、维护公共秩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负责、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社会模式。
借鉴意义:中国城市治理中常常存在市民对政府权力过于依赖的情况,而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角色变化,应该让市民更加参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市民应该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创新思维与国际融合新加坡城市治理另一个特点是采用了创新思维和国际融合的方法。
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教育等方面秉持创新思维,不断尝试新模式、新理念,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经验。
同时,政府也强调与国际化接轨,在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借鉴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必须紧跟国际趋势,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
对于中国城市治理来说,需要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和经验,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新加坡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1 新加坡城市管理组织模式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管理十分成功的国家,建国以后从一个“脏乱差”国家变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成功地在世界上树立了它的城市品牌。
因此,国内城市规划、管理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基于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与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共同开展了国内外城市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文章即是对新加坡城市管理实地调研后的理论总结。
特别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市镇——马林百列市,对其城市管理的组织形式、操作模式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面谈与实地考察。
目的是总结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模式、方法与特点,提出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借鉴。
1.1 城市管理组织模式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发展部下的公园及康乐局和市镇理事会以及环境部下的环境卫生局负责。
这3个部门除了经常性的交流之外是相互独立的。
其中,环境卫生署和公园及康乐局都属于政府公共部门,环境卫生局负责城市中的公共卫生,公园及康乐局主要负责城市中的园林绿化管理。
市镇理事会是1988年以后,新加坡政府依据所颁布的市镇理事会法令,在全国各个市镇分别成立的,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体,它负责新加坡城市管理中绝大多数的日常管理工作。
它的职责类似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对公共环境进行日常的清洁工作、园林保养、日常与周期性的维修工程、社区改进计划、中期翻新计划、建筑物日常管理与定期维修服务等,而与物业管理不同的是它属于法定机构。
1.2 市镇理事会的组织与职能新加坡市镇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发展部,由政府任命官员、选区国会议员和专业人士所组成,是城市公共社区和物业管理机构。
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能够更多地参与城市管理,让国会议员更多地施展其领导才能。
市镇理事会负责新加坡城市管理中最日常的工作,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的特殊制度与经济发展新加坡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它以其特殊的制度和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而闻名于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个小岛国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良好的教育体系和高度团结的社会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本文将探讨新加坡的特殊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稳定与高效执政新加坡以其政治稳定和高效执政而闻名。
自独立以来,新加坡一直由执政党人民行动党(PAP)主导。
这种政治格局确保了政府高度集中的决策权,从而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动国家发展。
新加坡实行的制度包括强调有效公共管理的传统“亚洲方式”和一党制政体。
该国政府追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高利益,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如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良好的经济环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鼓励创新的政策。
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二、全球化与开放经济新加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以其开放和自由的经济政策而著名。
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但凭借其战略地理位置和先进的基础设施,通过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国贸易和金融中心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并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法律保障。
此外,积极的外交政策也使新加坡能够与全球各国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促进贸易和技术合作。
这种全球化和开放的经济政策为新加坡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和投资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教育优先与人力资源发展新加坡高度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大力投资于教育领域,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以其严谨而高效的特点而闻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实际技能。
此外,该国还积极吸引国际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促进高级研究和创新技术的发展。
这使得新加坡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四、社会稳定与多元一体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其中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个族群共同生活。
尽管存在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差异,但新加坡通过推行包容性政策和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了社会稳定和繁荣。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基于议会制民主,是一个相对稳定和良好治理的国家。
以下将介绍新加坡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首先,新加坡实行的是一党制。
自从独立以来,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PAP)一直是执政党,拥有绝对多数席位。
这使得政府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实施长期发展规划。
然而,一党制也引发了一些批评,认为它可能限制了政治多样性和争论的空间。
其次,新加坡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权力较为有限。
总统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例如解散议会和行使否决权,但这些权力在实践中很少被使用。
总统的主要角色是作为代表国家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象征,而实际的政治权力则掌握在内阁和议会手中。
第三,新加坡政府的领导由内阁和总理组成。
内阁成员由总理任命,通常来自执政党的候选人。
总理是政府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制定政策、领导国家和处理重要事务。
他/她通常是执政党领袖,并由国会议员选举产生。
第四,新加坡拥有一个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议会。
议会由国会议员组成,他们代表各个选区并就国家议题辩论和决策。
议会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法律和政策来指导国家的发展。
议会选举定期举行,选民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候选人。
此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政府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公共卫生、住房和基础设施,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还通过紧密监管和反腐败措施来维护公共信任和诚信。
总体而言,新加坡的政治制度是相对稳定和高效的。
虽然一党制存在一些批评,但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政府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普遍持认同态度。
这种政治制度使得新加坡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并实现长期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新加坡管理制度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和国际化的城市国家,其管理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新加坡的管理制度不仅在政府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色,还在国家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
本文将从新加坡管理制度的特点、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成就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新加坡管理制度的特点1.1政府高效新加坡的政府高效是其管理制度的一大特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组织、执行和监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将其有效地付诸实施。
政府高层领导人普遍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推动实施。
1.2公共服务优质新加坡的公共服务以其高质量、高效率、高声誉而著称。
政府各部门和机构都极其重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倡导公民服务、廉洁高效、办事公正、服务热情的公务员精神。
新加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整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使得公共服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1.3法治严明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建立在严格的法制基础之上。
新加坡拥有坚实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制度,法律地位高于一切,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有效保障了社会治安和公民权益。
1.4正视问题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善于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政府高层领导人不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而且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不断探索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5透明公开新加坡的管理制度高度重视透明和公开,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都对社会公众负责,任何决策和行为都要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政府信息、政务活动等都要公开透明。
1.6注重人才培养新加坡的管理制度注重人才培养,政府和企业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为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新加坡管理体系2.1政府管理新加坡政府管理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新加坡的政府管理体系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包括总统、内阁、议会等,地方政府包括市政府、镇政府等。
2.2经济管理新加坡的经济管理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两大部分。
新加坡行政管理制度新加坡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国家,其行政管理制度被认为是高效而专业的。
这个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确保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运作都处于良好状态,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本文将探讨新加坡的行政管理制度,其特点和优势,并分析适用于其他国家的启示。
一、行政管理制度的组织架构新加坡行政管理制度的组织架构是由政府的核心机构、监管机构、执行机构和专门机构组成的。
政府的核心机构包括总理办公室、内阁办公室和行政管理部,它们负责协调和执行国家政策,并确保政府机构的顺利运作。
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政府机构的运作和决策,以确保它们符合法律和政府政策的要求。
执行机构是负责执行政府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包括各部、厅和局。
专门机构是为特定领域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机构,如国家规划局、教育部和卫生部。
二、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1.高效性:新加坡行政管理制度以高效性著称,政府部门快速响应市民需求,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政府官员在执行任务时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这使得政府能够迅速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2.专业性:新加坡政府雇佣经过专业培训和有经验的官员,他们在各自领域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培训和进修课程,以更新知识和提升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透明性:新加坡政府致力于维护透明度和问责制,政府的决策和活动都受到公众监督。
政府机构的工作方式、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市民可以获得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4.协调性:新加坡政府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实现协调一致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政府机构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以确保决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5.创新性:新加坡政府鼓励创新,积极推动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提高政府服务和效率。
政府机构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支持新型创意项目和试验。
三、行政管理制度的优势1.高效的公共服务:新加坡政府实施高效率管理,提供高质量和快速的公共服务。
政府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以满足市民和企业的需求。
新加坡的管理制度新加坡是一个繁荣发展的国家,其成功和繁荣的背后有一套高效的管理制度在支撑。
新加坡的管理制度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这个小国家在各个领域都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方面来描述新加坡的管理制度。
一、政府管理1. 政府体制新加坡的政府体制是以议会制度为基础的。
新加坡议会由总统和议会两个部分组成,总统是国家元首,议会由总理和议员组成,总理是政府首脑。
新加坡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衡。
这样的体制保证了国家机构的公正、高效和透明。
2. 政策制定和执行新加坡政府高效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快速得到实施,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政策目标。
政府重视民意调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反馈,将民意融入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政府高效的执行力也使得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3. 反腐斗争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反腐斗争,通过建立法律和机构来打击腐败行为。
新加坡的反腐机构独立于政府,对腐败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并严惩不贷。
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政府高效廉洁,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4. 公共服务新加坡政府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其管理制度的亮点之一。
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国民提供高质量、便捷的公共服务。
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高效,形成了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二、企业管理1. 政策支持新加坡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包括减税、补贴、优惠政策等。
政府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科研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2. 创新创业新加坡的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创新创业。
政府通过多种途径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政府还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促进了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3. 人力资源管理新加坡的企业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
政府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招聘等服务,使得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监督和指导企业运营的关键角色。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架构来保障股东权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以其严谨、透明和高效的特点备受瞩目,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的关注和学习。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概况、特点以及重要性,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新加坡企业管理实践,并探讨其在全球商业环境中的应用和启示。
通过对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会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阐述研究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概述、特点和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优势,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对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了解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重要性和优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新加坡企业治理模式的特点,并引发对企业治理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对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为企业提供更明晰的指导方针和决策依据。
同时,在探讨新加坡企业治理模式的优势的基础上,我们也将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以及展望未来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治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释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加深对企业治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2.正文2.1 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概述新加坡企业治理架构是指企业组织机构和决策过程的设计和实现,以确保企业能够有效管理和监督自身运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实现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式管理制度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但却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先进和成功的国家之一。
其成功的背后有着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被称为“新加坡式管理制度”。
这种管理制度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是新加坡成功之道的核心。
政府管理制度新加坡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其成功的基石。
在新加坡,政府高效、廉洁、公正、透明,并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
这一点在新加坡多次排名世界治理指数的前列得到了体现。
政府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法律,鼓励创新,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加坡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
同时,政府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确保其具有专业知识和才能。
政府管理人员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企业管理制度新加坡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创新、高效、负责任为主旨。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投资、激励企业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的企业主重视员工参与和激励,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忠诚、敬业、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
同时,企业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管理制度新加坡的社会管理制度着力于创建一个和谐、包容、发展的社会环境。
政府通过一系列社会政策,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政府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管理制度以教育、卫生、福利、就业等为重点,为人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加坡的社会对家庭、尊老爱幼、彼此关心的传统文化有所侧重,使整个社会更加团结。
同时,社会注重培养和传承正能量,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加坡式管理制度的优势新加坡式管理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效性。
新加坡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高效协作,形成了一个整体。
政府高效管理,企业高效创新,社会高效发展。
2. 透明度。
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具有高度透明度,政府决策公开透明,企业经营公开透明,社会发展公开透明,使整个社会充满阳光。
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物业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管理组织系统健全新加坡物业管理统一归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负责。
该局下设36个区办事处,每个区办事处一般管理2至3个小区,每个小区拥有4000~6000个住户。
区办事处管理住宅一般为10000~15000套(户)。
这种分级管理的模式,使得物业管理更加精细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二、强化法治管理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居住小区进行法治化管理。
物业管理部门编写了《住户手册》、《住户公约》、《防火须知》等规章,同时制定了公共住宅室内外装修、室外公共设施保养等规定,为物业管理法治化奠定了基础。
在新加坡,任何违反物业管理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注重公共环境与绿化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环境与绿化工作。
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政府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
若是建筑物前的绿地不足,也会在各个楼层插缝绿化,或是在楼顶建花园。
此外,新加坡还注重绿道串联、建筑高低错落,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处处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四、业主自治与共管模式新加坡物业管理实行业主自治与共管模式。
业主大会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决策机构,负责小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业主大会选举产生物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小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业主的参与度,促进小区和谐发展。
五、严格装修规定新加坡政府对室内装修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政府出售的公共住宅,室内装修规定在领到钥匙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此后3年内不准再进行第二次装修。
同时规定住户装修须向建屋发展局申请装修许可证,由领有建屋发展局施工执照的承包商承包。
这种规定有利于保证住宅质量和安全。
六、物业管理范围广、细新加坡物业管理范围涵盖了电梯维护、垃圾处理、绿化养护、安防监控等多个方面。
同时,物业管理人员的上岗培训、业主拖欠费用的罚款细则等方面也做了详细规定,使得物业管理更加精细化。
七、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
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与城市管理模式探究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仅仅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规划建设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本文对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与城市管理模式进行了解析,并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管理模式Abstract: Singapore is a city country, in just 40 years, he became the world recognized as a construction of one of the best places to liv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is worth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the Singapore city planning regulations system and urban management mode analysis, and with China’s urban planning system were c ompared.Keywords: Singapore city planning regulations system city management mode一、前言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沦为英国殖民地, 1959 年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65 年又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由于历史原因,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明显地受到英国的影响。
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
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新加坡的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规划法由议会颁布, 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 为城市规划及其行政体系提供法律依据。
公共管理的狮城模式2013年10月14日10:29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21期作者:马岩陈茜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2011年5月,新加坡“国父”、前总理李光耀宣布正式离任新加坡内阁,引发各国智库对“新加坡模式”的争相讨论。
其中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对此颇为关注,其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特地为《外交政策》杂志撰文,称在21世纪管理模式竞赛中,“新加坡共识”可能比“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更具优势。
上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后,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受到来自于亚洲、中东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取经者”的追捧,这其中也包括中国。
除了经济发展外,这些国家更加关注新加坡的政府管理经验。
以新兴城市国家阿布扎比为例,大到长远城市规划,小到电子政务协议,都在一一效仿新加坡。
而对于正处于转型关口的中国来说,无论是文化传统的同根同源,还是实际执政体系的相似性,近邻新加坡无疑都是政府管理的良好典范。
9月21日,“2012中新社会管理高层论坛”在新加坡召开,主题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此次论坛进一步深化了中新两国在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前夕,新加坡公共治理研究领军者之一——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伟先生,在京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向国内读者系统介绍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加坡模式”及其对中国政府管理特殊的借鉴意义。
公共管理理论演化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分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两个时期。
前期的“公共行政”理论以韦伯的层级官僚体系为基础,表现出层级制、官僚、缺乏弹性等特点。
随着层级官僚体系遭受越来越多的诟病,管理学中的效率观念逐渐得到重视,“公共行政”开始向“公共管理”过渡。
这一时期的公共管理理论奉行效率至上原则,强调政府效率,试图通过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内部结构,以此来节约管理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开始大规模政府改革。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摘要】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其成功经验包括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全民参与。
新加坡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城市规划、管理和社会参与方面进行改革。
对中国而言,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如注重城市创新、促进公共参与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借鉴新加坡的城市治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将对中国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治理,城市规划,管理经验,挑战,借鉴经验,启示,现代化进程1. 引言1.1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是生产力和创新的集聚地,城市治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加坡通过创新的城市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流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保障作用。
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新加坡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加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了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美好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保障作用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加坡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改进城市治理、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成功做法,以及借鉴这些经验对中国城市治理改革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治理书籍新加坡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城市国家,凭借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有效的社会治理而享有盛誉。
下面将介绍三本关于新加坡经济和社会治理的书籍。
1.《新加坡的奇迹:一个亚洲城市国家的故事》这本书由李光耀撰写,他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理,也被视为国家的奠基人。
李光耀通过讲述他执政期间的经历和政策,揭示了新加坡如何从一个贫穷的港口城市转变为一个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奇迹。
他详细描述了新加坡政府实施的经济发展策略,包括教育、创新、国际贸易和工业化等方面的举措。
这本书不仅探讨了新加坡经济的成功,还深入讨论了社会秩序、多元文化的管理和政府与市民的关系。
通过李光耀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新加坡独特的经济和社会治理模式。
2.《新加坡政治经济模式:一个国家的成功之道》这本书由Michael D. Barr撰写,是一本详细介绍新加坡政治经济模式的著作。
作者通过对新加坡政府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关于新加坡独特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深入分析。
书中涵盖了新加坡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领域的干预手段。
作者还对新加坡的《共和宪法》和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这本书对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非常有参考价值。
3.《治理的奇迹:新加坡秘密》这本书由William Liddle和Risa Brooks合著,是一本探讨新加坡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新加坡政府的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提供了深入了解新加坡施行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的视角。
书中涵盖了新加坡政府的治理方式、权力分配、政策制定、社会调控和公民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新加坡成功治理经验的理论解读,探讨了其对其他国家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这本书适合对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对政治科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专业人士。
这三本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
它们共同展示了新加坡作为一个繁荣国家的独特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新加坡治理的逻辑和机理对未来社区建设启示随着2019年初“未来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讨论便络绎不绝。
“未来社区”应该呈现出何种面貌,是否可以借他山之石来促进我们思考,可能是我们建设“未来社区”进程中必要的一环。
作为全球典范的新加坡或可成为这样的对象。
然而,新加坡的国情与我们大不相同,照搬照抄式地学习显然行不通。
我们应分析并理解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理念和社区建设与治理机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机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经验本土化。
首先,根据居民的需求超前预判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变化趋势,提前进行政策调整。
新加坡管理层通过“民意处理组”“议员接待日”“人民协会的基层网络”以及向私人调查公司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反馈意见和对公共服务的期望。
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准确预判居民需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并应用于政策制定,从而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超前性。
其次,基于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超前规划。
在1971年的概念规划中,新加坡着眼于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基本框定了整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每隔10年,规划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趋势,在不改变大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调整,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
新加坡的“空中花园”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再次,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硬件设施的技术韧性。
从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垃圾焚化到“智慧城市”打造,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引入世界上先进技术,争取一步到位。
如新加坡的大士南垃圾焚化厂是可以满足未来50年需求的深层隧道排污系统工程,2008年获得了“国际水协会”颁发的项目创新奖。
2006年,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2015”10年蓝图,覆盖了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国民等利益相关者,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
新加坡将自身定位为全球“数据港”。
为了实现数据的价值,新加坡开发了包括公共数据和私人数据在内的“数据市场”。
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八期∕民國100年6月∕頁63~108າΐБݱξ઼छޙၹ઼̈́छଠט۞߆ڼءဈሀё߉ݴЇ*ၡāāࢋ本文探討新加坡全球城市國家治理模式而與全球城市理論進行對話,並分別檢視地理脈絡以及政治脈絡。
在地理脈絡上,本文認為領土狹小迫使新加坡認知到全球佈局的必要性,因此積極建構全球城市策略將自身嵌入全球經濟,諸如主導龐大跨國資金的流動、推動跨界特殊的全球城市區域以及吸引大量國際移民等。
另一方面,本文反駁既有文獻將新加坡推動全球佈局的國家自主性與能力歸因於特殊的都市國家尺度,認為其難以解釋香港與新加坡同處於都市國家尺度卻呈現極端迥異的發展路徑。
在政治脈絡上,本文認為新加坡屬於國家控制的政治官僚模式,人民行動黨政府壟斷了政治權力,並建立規模龐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政府關聯企業,使得國家跨過私人資本佔據市場治理網絡的核心位置,直接引導新加坡的全球控制能力。
新加坡全球城市國家的發展路徑,說明全球城市形塑並非僅是反應跨國資本流動的結果,城市所處的政治脈絡以及國家角色,同樣影響其推動其全球控制的能力。
ᙯᔣෟĈາΐăБݱξă߆ᓑЋຽă൴णݭ઼छă઼छଠטሀё*઼ϲ߆ڼ̂ጯ઼छ൴णࡁտٙ౾࣏̀Ᏼˠ,E-mail: yijenshih@。
ќቇ͟ഇĈ99ѐ2͡11͟ć఼࿅͟ഇĈ99ѐ9͡28͟新加坡全球城市國家建構及其國家控制的政治官僚模式施奕任64ಥă݈ā֏全球城市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趨勢下新興的城市型態,諸如紐約市(New York)、倫敦市(London)、巴黎市(Paris)與東京都(Tokyo)等,這些城市因應全球經濟流動形成深刻而複雜的連結與互賴,不斷調整都市空間與組織結構的形式,並在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等層面產生跨越既有疆界的影響(Sassen, 1994;2001)。
全球城市研究隨著其重要性而不斷擴張,整合各種差異而分歧的研究議題,諸如勞動市場、資訊科技、國際移民、文化研究、城市建築、產業區位、社會階級形成及都市政治等。
本文探討新加坡的全球城市國家治理模式,進而與既有主流全球城市理論進行對話。
從地緣政治經濟來看,新加坡是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城市國家,僅約710平方公里的領土居住約484萬人口(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9),不僅小於世界上多數民族國家,甚至無法跟部分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像是倫敦市(約1,579平方公里)、東京都(約2,162平方公里)以及紐約市(約1,214平方公里),使得新加坡建國之初就面對著狹小有限的領土,以及貧乏的天然資源。
但是新加坡卻能夠積極制訂各種發展策略與產業規劃,充分利用全球與區域變遷的機會,將自身嵌入在全球經濟流動形成的跨國網絡。
新加坡不斷調整政治權力的空間組織而後賦予新的動力,使得國內基礎建設、教育制度、法律系統與金融管理等都不斷地發展、維持及更新,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中始終是名列前茅。
本文探討新加坡的全球城市國家治理,並與全球城市研究進行對話具有三項重要性:在全球城市理論的層次上,主流全球城市理論過度依賴少數主要全球城市的經驗研究,特別是倫敦市、紐約市或東京都,而有以偏概全的疑慮,全球城市研究必須延伸探討到不同治理類型的全球城市,才能使得全球城市理論更為豐富與周延。
新加坡不論是都市尺度與國家尺度並行的地理脈絡,還有立基於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與政治控制的政治脈絡都不同於既有西方全球城市典範,探討新加坡的全球城市治理有助於拓展全球城市理論的視野。
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八期∕民國100年6月65在全球城市治理研究的層次上,主流全球城市研究偏重探討全球城市的特徵以及內部結構,較少思考相關行為者與制度如何將一個城市轉變為全球城市(Robinson, 2002a;2002b),其又涉及國家在城市治理的角色,以及不同空間尺度以及政治結構互動形成的脈絡差異。
特別是國家的相對自主性與能力,對於解釋東亞全球城市過程與治理相當重要(Hill and Fujita, 2000;Hill and Kim, 2000;Saito, 2003)。
因此,本文探討新加坡發展型城市國家全球佈局與發展策略,有助於全球城市研究瞭解特定城市展現其全球控制能力的治理模式。
在新加坡全球城市治理的層次上,儘管部分全球城市研究已經意識到東亞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對於國家特定城市治理的積極作用(Hill and Kim, 2000),但是卻普遍將東亞城市的全球佈局一視同仁,導致將新加坡發展主義與政治控制,過度簡單歸諸於發展型城市國家而缺乏更動態而細膩的分析,特別是國家自主性的程度,以及國家與私人資本在市場治理網絡中的相對位置及權力消長,因為這不僅影響國家控制產業政策與發展規劃的能力,也涉及國家如何推動特定城市成為區域甚至全球尺度的指揮控制中心。
因此,本文將國家自主性的程度,以及國家與私人資本間的互動納入新加坡全球城市國家的分析,有助於更清晰的勾勒出全球城市國家背後的政經脈絡。
本文在寫作上分為幾個部分:首先,本文回顧全球城市的研究脈絡,以及全球城市特徵、過程以及治理等三個研究領域的變動,並強調不同的全球城市往往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成為分析新加坡邁向全球城市背後來龍去脈的理論基礎;其次,本文將國際主要全球城市的過程與治理,依據國家自主性與能力,以及國家與私人資本在市場治理網絡的相對位置與權力互動,分為市場模式、國家引導模式與國家控制模式;第三,本文切入關於新加坡全球城市治理的地理脈絡論述,檢視城市國家內狹小的領土單元、缺乏內部鄰接腹地以及不同空間尺度完全整合等因素,是否能夠解釋新加坡推動全球佈局背後的發展主義與高度政治控制;第四,本文回到政治脈絡及國家控制模式,解釋新加坡國家藉由政治權力壟斷排除發展政策的反對聲音,特別是國家透過自身資本形成為數眾多的政府關聯企業(government linked companies, GLCs,簡稱政聯企業)以及規模龐大的淡新加坡全球城市國家建構及其國家控制的政治官僚模式施奕任66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控制國內市場治理網絡也確保國家的經濟權力,進而瞭解新加坡作為城市國家如何透過治理展現其全球控制能力,以及因應城市參與全球經濟流動可能面對的衝擊。
෮ăБݱξ۞ࡁտਔඛ全球城市研究起於一九六○年代(Hall, 1966),在一九八○年代擴展到不同學門間而持續地發展與積累(Cohen, 1981;Friedmann and Wolff, 1982;Friedmann, 1986),這使得全球城市研究吸納廣泛的議題,1 諸如全球城市及全球城市區域(global city-region)等相關概念的討論(Sassen, 1994;Knox, 1995;Abu-Lughod, 1999;Sassen, 2001;Scott, 2001;Scott et al., 2001;Robinson, 2002b;Scott and Storper, 2003)、全球化趨勢中國家角色與功能的變動(Magnusson, 1996;Brenner, 1998, 1999;Hill and Kim, 2000;Kusno, 2000;Taylor, 2000;Smith, 2003)、全球化對都市化過程的影響(Yeoh, 1999;Lo and Marcotullio, 2000;Smith, 2001)、全球城市與社會極化(polarization)及失衡現象(Hamnett, 1994;1995;2003)以及資訊科技與全球城市空間的關連(Castells, 1991;2000;Graham and Marvin, 2001)等等。
帙卷浩繁的研究成果所涉及的議題,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三個領域:首先是全球城市的特徵,特別是城市的內部結構;其次是創造全球城市的過程,特別是跨國企業的運作、關連與網絡;最後則是治理議題及其運用,這又涉及國家角色以及國家與私人資本間關係的討論。
以現今研究成果來看,以第一個面向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最高,也反應社會學或地理學內實證研究的影響。
就全球城市的特徵及內部結構的研究來說,主要是將全球城市視為跨國企業總部的關鍵基點,這些城市被鑲嵌在資本的跨國流動之中,持續促進與彰顯全球資本的象徵權力與實質權力。
這些城市透過決策以及金融彼此緊密地連結,形成複雜的全球性的空間等級體系,並且控制生產與市場1ּтĂJohn Friedmann (1995: 43) ᄮࠎБݱξໄهдᑭෛݱξᄃБགྷᑻᓑᘭޘ۞͎ޘĂѣड़ፋЪ˞Чमள̶҃ڡ۞ࡁտᛉᗟĂኜт౻જξಞăྤੈࡊԫă઼ᅫொϔă̼͛ࡁտăݱξޙăயຽડҜăۤົล৺ԛј̈́ౌξ߆ڼඈඈĄ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八期∕民國100年6月67擴張(Friedmann, 1986;Sassen, 1994;2001),其核心利益在於促使全球資本積累體系順利運作,背後邏輯則是消費主義的意識型態(Friedmann, 1995)。
全球城市具有三項關鍵特徵,分別是世界經濟組織的指揮控制中心;主流產業的核心區位與市場,特別是金融業與先進生產者服務業(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以及形成這些產業的消費中心及銷售市場,包括各種創新的生產(Sassen, 1994;2001)。
來自於外的力量促使全球城市與諸多現象連結,像是高速變動的全球經濟、資訊與社會網絡中的緊密節點、全球化的產權市場、社會及空間的極化現象、社會多元性及大量跨國人口流動等等。
實際上,全球城市體系幾乎意謂著約30到40個主要城市建構的跨疆界網絡,這個網絡被認為是瞬息萬變的全球系統下的產物,具體地呈現全球經濟運作(Beaverstock et al., 1999;Godfrey and Zhou, 1999;Beaverstock et al., 2000;Smith, 2003),資本的跨國網絡成為銘刻全球城市認同的關鍵角色。
例如,Jonathan V. Beaverstock與Peter J. Taylor領導的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研究團隊(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簡稱GaWC 小組)將國際主要全球城市劃分為三個層級,其所依據的標準便是城市主要的企業型態,以及與全球經濟整合緊密的程度(Beaverstock et al., 2000;Taylor, 2001)。
2儘管如此,這些偏重全球城市特徵及內部結構的研究卻被質疑過度將全球城市化約為經濟力量的產物。
全球城市被認為僅僅是市場運作、私人資本以及跨國企業網絡等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其影射全球經濟流動的力量2 GaWC̈Бݱξထ̶ࠎAlphaăBetaᄃGammaˬ࣎ᆸ৺ĄAlphaᆸ৺˫̶ࠎα࣎Ѩᆸ৺Ă۞Alpha++ݱξߏ৸ࡗξᄃࣖξĂͧݱξᄃБགྷᑻՀࠎღፋЪĂҋ֗ၹјᆸ৺۞ፋЪćAlpha+ݱξࠎޘፋЪ۞ݱξĂࢋ೩ֲֻ͉гડАซڇચயຽᅮՐćAlphaᄃAlpha ݱξߏܧ૱ࢦྃ·ࣖξᄃ৸ࡗξ۞֎Ғࢋ۞͵ࠧݱξĂ࿅ాඕࢋ۞གྷᑻડાᄃ઼छৼˢ͵ࠧགྷᑻĄBetaᆸ৺ߏࢦࢋ۞ݱξĂјࠎాତડા઼ٕछซˢ͵ࠧགྷᑻ۞̍ĄGammaᆸ৺ߏྵ̈۞ડા઼ٕछాତБགྷᑻ۞БݱξĂٕ۰ߏࢋΑਕ̙ߏАซϠய۰ڇચຽ۞ࢦࢋБݱξĄдˬ࣎ᆸ৺̝γĂᔘѣޘҋ֖Ğhigh sufficiencyğᄃҋ֖Ğsufficiencyğ࣎ᆸ৺ĂࢋߏΒ߁ֱ֤̙ЪБݱξؠཌྷ۞ݱξĂ̙ԆБ۞ֶᏥ͵ࠧݱξĂপҾߏྵ̈۞ࢵౌݱξٕ۰ߏᄦౄຽડા۞็͕̚(Beaverstock et al., 2000;Taylor, 2001)Ą新加坡全球城市國家建構及其國家控制的政治官僚模式施奕任68能夠跨越政治疆界,重構引導並決定都市空間與社會文化重構,藉由將都市與民族國家、法律體系、在地政治文化及日常空間營造等脫勾,進而完全轉變城市的在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