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7
“羊群效应”对证券市场的冲击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称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从众心理。
一、羊群效应理论简介“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二、羊群效应相关故事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羊群效应经济学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羊面前设置了一个栅栏,领头的羊纵身一跃跳过栅栏,后面的羊也跟着跳过去。
而接下来,工作人员将栅栏移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像前面的羊一样跳了一下,就好像栅栏还存在一样。
逛街时,你看见一家排了很长队的奶茶店,你会不会觉得这家店味道肯定很不错,而和大家一样一起上去排队?一大群人围在街边,不知在看什么热闹的事,你会不会也想凑上去看个究竟?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多数情况下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多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在股市中,大多散户通过观察周围投资者的行为而做出判断,羊群效应表现的更为明显。
由于散户基数巨大,这种羊群效应更容易造成整体非理性行为。
散户追涨杀跌现象非常明显,当大盘快速上涨时,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大家蜂拥而至;当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映,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快速放大,很多股票被杀在地板上。
02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心理、信息不完全、信息成本过大、经理人对报酬与声誉的需要、、组内成员面对同一公共信息集合(如经纪交易所、受欢迎的投资专家的推荐)、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
但最基本的原因是投资者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导致的。
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即便是机构投资者,其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每个投资者并不确定自己获得的私有信息的质量,他们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
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而更容易出现羊群行为。
我们理解的社会认同一般更接近社会尊重,比如我们的工作价值需要得到社会认同、个人地位需要得到社会认同等。
查理·芒格在人类误判心理学中提到的社会认同倾向,更接近于我们说的“从众行为”或者“羊群效应”。
《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有个例子:假如你跟同伴去采集野果,突然听见有动物的吼声后,几个同伴都跑了,你会停在原地,挠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一只没有危险的动物?不,你会跟在你的同伴后面,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在很多时候,从众行为是简单有效的快速决策方式,特别是在决策信息缺乏并存在决策压力的情况下。
但群体的从众行为并不都是有效的,甚至还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近些年出现的踩踏事件多与这种从众行为相关,比如华山游客被挤下悬崖、龙庆峡冰灯踩踏事故等,基本都是大众群体在出现“险情”时的慌乱和从众导致或者放大了灾难结果。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1)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当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2)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
这时,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又需要立即行动,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3)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人们往往愿意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等。
投资投机领域的特点很好地吻合上述三个从众心理的原因,所以这个领域内从众行为非常普遍。
如果没有大量参与者的从众行为,股票、房地产、黄金、古玩甚至郁金香球茎等投资投机品种的价格波动远不会那么大,并且从众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极端的结果。
以股市为例,第(1)种情况:股票的价值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并且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关心股票的价值,更关心趋势及别人的操作,自愿受别人的影响;另外,最具诱惑的是有部分人是从众的受益者,从众的结果并不都是错误的。
第(2)种情况:股票的价格经常出现大幅度的涨跌,参与者被逼迫着马上采取行动“追涨”或者“止损”,“没有时间”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