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散步
- 格式:ppt
- 大小:270.50 KB
- 文档页数:16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语言,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
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结合。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
”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
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
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
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法,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法,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
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读了这样的语言,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通用16篇)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下面是《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读后感2000字报告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精华《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
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
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
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
其中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
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
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
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目录序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论素描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美学思想评述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形与影我和诗新诗略谈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后记序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
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
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
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一九五七年我发表两篇美学论文之后,当时我已离开北大,才特地去看望宗先生。
现在依稀记得,好象是一个不大暖和的早春天气,我在未名湖畔一间楼上的斗室里见到了这位蔼然长者。
谈了些甚么,已完全模糊了。
只一点至今印象仍鲜明如昨。
这就是我文章中谈到艺术时说,“它指艺术可以是写作几十本书的题材”。
对此,宗先生大为欣赏。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很多意思,它既非关我的文章论旨,也无若何特别之处,这有甚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我当时颇觉费解,因之印象也就特深。
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篇一: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版《美学散步》读后感赵娟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
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
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读《美学散步》有感俗人如我,读《美学散步》就在像读天书,“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初看书名时,我以为是写在散步中欣赏美的,其实文中很多篇目跟散步没有关系。
而且各篇相互独立,并不连贯,却有内在联系。
但是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在散步中的精神自由与灵动,令人思考什么是美,中西方的美感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似乎,散步可以让生活美学化,也可以解开眉额间缠结的思想,让其足够发散、足够灵动。
朱光潜先生写了篇《慢慢走,欣赏啊》,宗白华先生也写了本《美学散步》。
宗先生在小言里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的人会轻视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我特别喜欢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是逻辑加散步的观点。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风骨,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
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方能动人。
宗老先生作为一位审美悟道者,他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美学散步》中频频出现的词语是:宇宙、人生、美、心灵、节奏、旋律、体验。
我想,我作为一个美学的初学者,也要像宗老先生一样,体验美学,悟道人生。
美的概念美,百度百科上解释为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态及审美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为美学。
正如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对美所下的定义——美是难的。
给美下定义,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局限。
柏拉图在美学上的观点更多地收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即认为美是客观的,关乎秩序、数、比例和尺度的,而不赞成智者学派美是主观的相对的判断。
宗白华先生说:“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宗白华在美学上的根本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我们的意识是帮助我们寻找美的工具,而非美的载体,按照他的说法“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我之前对于审美和美学的概念是十分混淆的,觉得美就是一种感官。
《美学散步》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主持词、发言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祝福语、广播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blessings, broadcast articl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stay tuned!《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读后感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之读后感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而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又是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应该读的。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美学散步》里的一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们就好像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以及他所谓的美和意境。
作者都给我们做了分析,所谓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9篇)美学散步篇1初看题目会想,为什么要将美学和散步联系在一起呢?宗先生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
它的弱点在于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的人可能会瞧不起,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西方建立逻辑学的亚里士多德学派被成为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水火不容。
其实,灵感来自于放空,如果让自己太过于紧张和压抑,美好的感觉也难以体会到。
我们究竟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畅销的书也读过一段时间,读起来确实很容易,也让人有成就感,可以获得阅读量的荣耀,但是扪心自问,这样有用吗?阅读经典书籍的时候,觉得十分晦涩,一小时可能就阅读两三页,但是可以回味,此时不懂,待以后经历些许之后,恍然大悟,这样的感觉不是更加奇妙?阅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就有这样的感觉。
一页页的字,非常的厚重,带领我们进入美学的世界,感受这个世间的美好。
其实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需要细心观察,体会,放慢自己的脚步,没有目的,漫不经心,也许会遇到多重惊喜。
中国美学中重要问题初步探索初看文章标题十分学术,但是读起来趣味十足,有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还能学到美学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美,大家都有这样的认知,却很难说出所以然。
因为美本来就是抽象的,有不同的审美观,看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评价,然而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
作者从总体美学特点和学习方法谈起,再到先秦工艺美术,古代哲学文学中表现的思想,古代绘画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和园林艺术美学思想。
生活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
如果可以掌握方法,得到的美好感受会更多,从专业的角度去体会,也是一种幸福。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什么是意境,作者列举了五种境界。
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而有伦理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人可以达到很多种的境界,在于内心的想法和涵养。
心里想什么,眼中看到的便是什么。
如果忧心忡忡,再美好的景色也是灰白两色,人逢喜事,觉得哪怕一片叶子都非常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