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观察与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739.50 KB
- 文档页数:36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一、实验目的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1.外形观察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
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
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
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
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
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性生殖孔。
雄虾有精巢1对,前部分开、后部合并呈“V”字形,位于心脏的前下方,向后发图9-3 日本沼虾的附肢雄虾:1.小触角背面;2.小触角腹面;3.大触角背面;4.大触角腹面;5.大颚外面;6.大颚内面;7.第一小颚外面;8.第一小颚内面;9.第2小颚;10.第1颚足;11.第2颚足;12. 第3颚足;13.第1步足;14.第2步足;15.第3步足;16.第4步足;17.第5步足;18.第1腹肢;19.第2腹肢;20.第3腹肢;21.第4腹肢;22.第5腹肢;23.雌虾尾肢;24.第1腹肢;25.第2腹肢;26.第3腹肢;.27.第4腹肢;28.第5腹肢。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2. 观察脊索动物门中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3. 掌握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分类和特点。
二、实验原理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等三大特征。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背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鳃裂是呼吸器官。
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每个亚门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文昌鱼、海鞘、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索动物标本;2. 实验仪器:解剖镜、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解剖盘、生理盐水、酒精、碘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文昌鱼(1)观察文昌鱼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文昌鱼的神经系统,包括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文昌鱼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精巢、生殖孔等。
2. 观察海鞘(1)观察海鞘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海鞘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海鞘的神经系统,注意其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海鞘的生殖系统,注意其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3. 观察鱼类(1)观察鱼类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鱼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鱼类的神经系统,注意其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鱼类的生殖系统,注意其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4. 观察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1)观察各动物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各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各动物的神经系统,注意其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各动物的生殖系统,注意其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文昌鱼文昌鱼属于头索动物亚门,其身体呈长圆柱形,体长约为5-7厘米。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 观察和比较不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其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分类地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蜘蛛、虾、蟹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盘、酒精、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结构:观察蝗虫、蜘蛛、虾、蟹等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分节、外骨骼、足和触角等特征。
2. 解剖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1)解剖蝗虫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蝗虫胸部,观察其翅、足等器官;(3)解剖蝗虫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解剖观察蜘蛛的内部结构:(1)解剖蜘蛛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蜘蛛胸部,观察其足、螯等器官;(3)解剖蜘蛛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解剖观察虾的内部结构:(1)解剖虾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虾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虾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5. 解剖观察蟹的内部结构:(1)解剖蟹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蟹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蟹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两对翅和三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2. 蜘蛛: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四对足和一对螯;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虾: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蟹: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常见浮游生物综合分类实验指导老师:赵盛龙专业:生物技术班级:A10生技1学生姓名:张科嘉35实验日期:2012年3月15日实验目的:综合运用形态学知识,借用检索表分类工具,准确、快速鉴别生物种类,是生物学应用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海洋生物形态及内部结构理论知识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特征、分析特征、规范表达特征以及组织特征等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提高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
实验材料:常见软体动物、常见虾、蟹类节肢动物。
器械及工具:常用解剖工具、放大镜。
实验结论:节肢动物:方额亚派种检索表1.(3)两触角直立····································梭子蟹科2.(4)有游泳足······································细点圆趾蟹3.(1)第一触角横卧,第二触角直立····················方蟹科4.(2)无游泳足5.(6)第三鄂足间有明显的斜方形空隙················天津厚蟹6.(5)第三鄂足间无斜方形空隙······················中华绒螯蟹【中文名】细点圆趾蟹【学名】Ovalipes punctatus【分类地位】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方额亚派,梭子蟹科【形态特征】头胸甲呈卵圆形,表面隆起。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本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三、实验地点某市郊公园四、实验材料1. 纪录本2. 拍照设备3. 麦克镜4. 节肢动物采集工具(如采集网、采集瓶等)5. 环境记录表五、实验方法1. 文献复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实地调查:在实验地点进行节肢动物的实地调查,记录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3. 标本采集:使用采集工具采集活体或死体节肢动物,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4.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六、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分组讨论,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分组分工,确定调查区域。
2. 实地调查:按照分组,分别对实验地点的植物群落、水域、土壤等环境进行节肢动物的调查。
观察记录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特征。
3. 标本采集:根据观察到的节肢动物,使用采集工具进行采集。
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初步分类,记录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4.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使用麦克镜等工具进行详细观察和鉴定。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七、实验结果1. 种类统计:在实验地点共采集到节肢动物30余种,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2. 数量统计: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数量分布不均,其中昆虫类数量最多,甲壳类数量最少。
3. 分布情况:节肢动物在实验地点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八、实验分析1. 种类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地点的节肢动物种类丰富,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
2. 数量分布:昆虫类数量最多,可能与昆虫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等因素有关。
3. 分布与生态环境:节肢动物的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水域、土壤等环境因素对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影响。
九、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了本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观察与思考”实验报告单
名称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年级八上学科生物学
编号04 类型观察与思考编写何武提交时间
实验内容
材料用具
活蝗虫、蝗虫模型、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实物投影仪、教学
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
观察与分析观看蝗虫(或蝉)、七星瓢虫(或蜻蜓)蜘蛛、蜈蚣、虾(或蟹)等动物,若无活体,也可观察标本或下面的图片
方法步骤
1.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观察外部形态。
触
摸蝗虫身体,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2.看一看蝗虫,想一想蝗虫的身体有什么结构特点?
3.看一看蝗虫的身体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
部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动物名称七星瓢虫蝗虫蜘蛛蜈蚣虾
体表是否较硬是是是是是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
是否有差别
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有/是有/是无有/是有/是
有无翅有有无无无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3对/是3对/是4对/是多对/是5对/是
3.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看看那些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4.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你能归纳出表格中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讨论1.比较你所观察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上面的表格。
2.上表中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3.你能归纳出表格中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脊索动物哺乳纲的解剖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一直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虽然每次都能听懂老师说什么,但对于动物骨骼、肌肉和神经结构等复杂的形态,总感觉很抽象。
上次讲到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五大纲后,老师给出课题:“请同学们做一下《生命科学》第二章—脊索动物门的研究”来巩固所掌握知识点!想必有不少人跟我当时一样激情满怀啊….…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拿起刀子切开了那块像花岗岩般坚硬而又沉重的猪脑袋瓜儿~.哈哈!话归正传!嘿咻!接着就进入主体啦-解刨实习(包括观察与绘图)!首先要准备好相关工具(刀片、镊子、小剪刀);再将从超市买回家已养肥的鲜猪脑拎出来;注意:由于没吃早餐,手颤抖啊,这可咋办?赶紧喝口水压压惊吧~~~咳咳!开始作业咯~还记得这个实验吗?它就是将你熟悉的东西用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事物——比如各种植物的叶脉!想象着这些东西不仅薄而且还呈管状,细长细长的….真的非常容易联想起血液流通的场景呢~~( PS:可惜咱看见的只是干瘪的叶子~)。
还是要先准备好透明塑料杯(或其他瓶盖亦可);塑料纸板剪成如火柴盒般大小的方格若干张。
制作方法简单,现在教室里就可以亲自操练哦!正式进入主题,这节课的任务便是把草履虫放置于载玻片中央,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转动载玻片使它向着光源(显微镜)旋转180度,目的是使草履虫转移视线,并使它成“倒立”;在载玻片上涂抹几滴清水。
调整好相机焦距,即拍摄草履虫。
照片必须是完全清晰的!因此可在另一位同学帮忙下在倒立草履虫周围画上格子来协助定位。
先用“生理盐水”滴湿周边部分,再将叶脉提起染色,最后注意一下背面颜色也要变化!多角度拍摄几张。
在解剖开始之前,需要按照规范的方法,记录观察内容,再根据规则分别填写实验报告单。
按照这样的步骤做出的作品才会完美,整洁,也不容易出错误哦!也许做完这些实验不算啥,不过呢,却反映了许多平日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看到了吧,“原来叶脉的纹路还可以分叉呀!”不过做实验,肯定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谁敢保证自己永远不失误呢?再者说,古代医生,又怎么会害怕杀鸡取卵呢?这一切问题应该都会迎刃而解吧!哎~世界本无绝对,唯有努力去拼搏争取才能获得更好的收获嘛!“学海无涯苦作舟”希望学弟学妹们通过做这些实验都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信心,加油哦!。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比较解剖观察一、实验目的:1、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室的现有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
2、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观察,通过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的结构特征,分析并理解结构与生活环境、运动方式的统一关系。
二、方法与步骤:1、由教师介绍开展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意义、以及从选题、设计实验、实验准备、完成实验、整理结果以至写出实验报告的全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实验单位观察现有的骨骼标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集中观察(正规的实验时间内)、个别观察(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小组讨论,最后写出实验方案,交教师审阅。
三、实验内容与实验原理:1、课题名称: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比较解剖。
2、目的要求: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的比较观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各纲动物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各部分的结构特征,以及与各纲动物生理机能相适应的关系。
3、实验原理:脊椎动物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各部分的结构与动物的生活环境、运动方式、生理机能相统一;4、实验所需要的药品、仪器及用具等。
四、实验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是指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基本结构的比较观察,从系统动物学的角度,用进化的眼光无论是结构比较还是结果分析均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2、严谨性主要体现在结果分析中,依据动物的进化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与运动方式不同(水生、水陆两栖、陆生(爬行、飞翔、快速奔跑)),辨证分析与理解结构与环境、结构与生活方式、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关系。
3、注重标本观察,观察要仔细,结果分析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和资料。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设计建议1、头骨的演变过程(脊椎动物各类群头骨的比较观察与结果分析)。
a、愈是低等的脊椎动物,保留软骨的成分愈多;愈是高等的种类则软骨被硬骨替代愈完全。
b、愈是低等的种类,软骨性颅骨阶段愈完整;愈是高等的种类愈不完整,甚至残缺。
c、愈是低等的种类,头骨的骨片数目愈多;愈是高等的种类骨片愈少。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节肢动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识别不同节肢动物种类的能力,并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2023年10月19日三、实习地点XX大学昆虫实验室、XX自然博物馆四、实习内容1. 理论课程复习:复习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地位、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
2. 实地观察:在昆虫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观察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甲壳类、蛛形类等。
3. 实验操作:学习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4. 分类实践:根据观察结果,对所收集的节肢动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相关信息。
五、实习过程(一)理论课程复习实习前,我们对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地位、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进行了复习。
重点学习了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类群的分类特征和主要区别。
(二)实地观察在昆虫实验室,我们观察了各种昆虫,如甲虫、蝴蝶、蚊蝇、蜻蜓等。
在自然博物馆,我们参观了昆虫标本馆,了解了不同种类的昆虫及其生态环境。
(三)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通过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结构,甲壳类的甲壳结构,蛛形类的螯肢、步足等特征。
(四)分类实践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对所收集的节肢动物进行了分类。
以下是部分分类结果:1. 昆虫纲:- 甲虫:金龟子、蜣螂、天牛等- 鞘翅目:蝴蝶、蛾类等- 双翅目:蚊、蝇、蜻蜓等- 鞘翅目:甲虫、蜚蠊等2. 甲壳纲:- 虾类:对虾、明虾、小虾等- 蟹类:梭子蟹、石蟹、招潮蟹等3. 蛛形纲:- 蜘蛛:狼蛛、跳蛛、圆蛛等- 蜱螨:蜱虫、疥螨等六、实习收获1. 加深了对节肢动物分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2. 提高了识别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的能力。
3. 学会了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4. 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