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

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观沧海》(人教)

《观沧海》 《观沧海》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准备多媒体教学。 2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2、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3、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是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 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知识点整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全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啦,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考试范围】 1、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观沧海 曹操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14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5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6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7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8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9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1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2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3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观沧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观沧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观沧海》翻译赏析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观沧海》翻译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 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 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 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 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建安十二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导读:一、《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

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20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观沧海》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sǒng)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

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曹操观沧海原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 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 他写下了乐府歌辞 《步出夏门行》 (属 于 《相和歌•瑟调曲》 )。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 开头为“艳” 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

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 (亦作《土不同》)、 《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 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 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 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 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汉时还在陆上, 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 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 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 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 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 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 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 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 北伐乌桓也已取 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 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 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 方显其英雄本色; 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 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 他觉得自己的 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 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 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 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 这就是大海的气魄, 大海的胸怀。 真是太壮观、 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 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 吞吐日月的大 海的生动描绘,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 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 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 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 激赏。沈德潜在《古诗 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更多《观沧海》文章推荐阅读★★★★★: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曹操 【教材分析】 《观沧海》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可能很难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诗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3、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 二、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四、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3、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