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147.87 KB
- 文档页数:6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具备一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档旨在为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提供详细的规范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原则、硬件设备选型、软件开辟、测试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系统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确保系统设计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的安全标准,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可靠性原则:设计具备高可靠性的系统,确保系统在各种工况下能够稳定运行。
3. 灵便性原则:设计具备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工艺要求和变化的生产环境。
4.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系统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5. 可维护性原则:设计方便维护和升级的系统,减少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
三、硬件设备选型1. 控制器: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散控制系统)等。
2. 传感器与执行器: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
3. 通信设备:选择合适的通信设备,确保系统内各个部份之间能够高效地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4. 电源设备:选择稳定可靠的电源设备,确保系统能够正常供电。
四、软件开辟1.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要求,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组成部份。
2. 编程语言选择:根据系统需求和开辟人员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辟。
3. 程序编写规范:编写清晰、结构化的程序代码,注释完整,易于阅读和维护。
4. 异常处理:对于可能浮现的异常情况,编写相应的异常处理程序,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响应和处理异常。
5. 软件测试:进行全面的软件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确保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五、测试与调试1. 硬件测试:对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
2. 软件测试:对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和兼容性测试。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引言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正文内容:1. 系统架构设计1.1 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控制策略等。
1.2 划分系统模块: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明确各模块之间的功能和接口,便于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1.3 确定系统通信方式: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如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2. 控制策略设计2.1 确定控制目标: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要求,明确控制目标,如稳定性、响应速度、能耗等。
2.2 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2.3 设计控制逻辑: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算法,设计控制逻辑,包括输入输出关系、控制参数调节等。
3. 传感器和执行器选择3.1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2 确保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选择精度高、可靠性好的传感器,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3.3 选择合适的执行器: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执行器,如电动阀门、电机、液压马达等。
4. 数据采集和处理4.1 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如模拟量采集卡、数字量采集卡等。
4.2 设计数据采集方案:确定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和采集点的位置,以保证采集到的数据具有代表性。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控制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5. 系统安全性设计5.1 设计安全措施:采取合适的安全措施,如密码验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5.2 防止网络攻击: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防止系统受到网络攻击。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标题: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引言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指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遵循设计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减少故障率,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系统设计原则1.1 系统功能需求明确: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时,首先需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方式、控制参数等,以确保系统设计的目标明确。
1.2 系统结构合理:系统的结构应该合理,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系统可扩展性考虑:在设计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在未来需要扩展功能或增加设备时能够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
二、硬件设计规范2.1 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时,应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设备布局合理:设备的布局应该合理,避免设备之间的干扰,同时便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3 电气接线规范:电气接线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确保接线的安全可靠,避免因接线不当导致系统故障。
三、软件设计规范3.1 编程规范:在编写控制系统的软件时,应遵循相关的编程规范,确保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2 系统响应速度: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应该符合系统的要求,避免因响应速度过慢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3.3 系统安全性考虑:在设计软件时应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加密和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等,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系统测试与调试4.1 系统测试计划: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应制定系统测试计划,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以确保系统符合设计要求。
4.2 调试过程记录:在系统调试过程中应及时记录调试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的系统维护和升级。
4.3 系统验收标准:系统测试完成后应按照系统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系统的性能和功能符合用户需求。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引言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指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系统设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一、系统功能设计规范:1.1 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之前,需要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控制对象、控制任务和控制策略等方面的要求。
1.2 制定系统功能设计方案: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制定相应的系统功能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的结构、模块划分和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等。
1.3 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在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便在后续的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中能够方便地进行修改和调整。
二、硬件选型设计规范:2.1 确定系统的硬件需求: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和传感器等。
2.2 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在选择硬件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性能、可靠性和适应性等因素,确保设备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
2.3 进行硬件设备的布局和连接设计:根据系统的布局和连接要求,设计硬件设备的布局和连接方式,确保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正常和可靠。
三、软件开发设计规范:3.1 制定软件开发流程:在进行软件开发时,要制定相应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环节。
3.2 采用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根据系统的需求和开发流程,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3.3 进行软件模块的设计和编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软件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和编码,确保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符合要求。
四、安全性设计规范:4.1 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时,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包括防止非法访问、数据保护和系统故障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4.2 采取安全措施和技术:根据系统的安全性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技术,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系统监控等,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实现工业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控。
为了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本文将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规范。
二、系统设计1. 系统功能需求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前,需要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
例如,系统是否需要实时监控、数据采集、报警功能等。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
2. 系统结构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通常将系统分为控制层、执行层和监控层,各层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3. 硬件设备选择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硬件设备应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并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
4. 软件平台选择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程语言等。
软件平台应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并能够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
5. 系统接口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通常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在设计系统接口时,应考虑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安全性等因素,确保系统之间能够正常交互。
三、系统建设1. 设备安装和调试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硬件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
安装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确保设备安装正确且稳定可靠。
调试过程中应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确保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2. 系统集成和联调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和联调。
集成过程中应确保各个子系统能够正常通信和协同工作。
联调过程中应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确保系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运行和维护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运行和维护。
运行过程中应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维护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软件更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系统安全1. 数据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
采用合适的加密算法和访问控制策略,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引言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为了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一、硬件设计规范1.1 选用合适的硬件设备:根据实际需求和系统要求,选择适当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硬件设备,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
1.2 设计合理的硬件布局:合理安排硬件设备的布局,避免干扰和干扰源之间的干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1.3 保证供电稳定:采取适当的供电方式,确保系统能够稳定运行,避免电压波动对系统造成影响。
二、软件设计规范2.1 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2.2 编写清晰的程序代码:编写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程序代码,注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方便后续的系统维护和升级。
2.3 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在系统实施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
三、通信设计规范3.1 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根据系统的通信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如Modbus、Profibus等,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实时性。
3.2 设计合理的通信网络拓扑:根据系统的通信需求和布局,设计合理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措施,如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保护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四、安全设计规范4.1 设计合理的安全措施: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工作环境,设计合理的安全措施,如安全防护罩、安全门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4.2 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4.3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培训、事故报告和应急预案等,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和建议。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应具备清晰的架构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部份。
硬件部份应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软件部份应具备良好的模块化和可重用性。
2. 系统功能设计根据实际需求,明确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功能要求。
功能设计应符适合户需求,并考虑系统的灵便性和可定制性。
3. 系统性能设计系统性能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三、硬件设计1. 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根据系统需求,选择适合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硬件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2. 硬件布局设计合理布局硬件设备,确保设备之间的连接简洁可靠。
考虑设备的散热和防护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电气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进行合理的电气设计,包括电路图设计、电缆布线等。
电气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软件设计1. 编程规范软件设计应遵循统一的编程规范,包括命名规范、代码结构规范等。
编程规范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系统架构设计软件系统应具备清晰的架构设计,包括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等。
架构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 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应符适合户的使用习惯和人机工程学原理。
界面应简洁明了,操作方便,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五、系统测试与验收1. 功能测试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系统的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2. 性能测试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响应速度、稳定性等。
性能测试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确保系统的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3. 安全测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包括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等。
安全测试应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引言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开发自动化控制系统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五个主要方面的设计要点。
正文内容:1. 系统架构设计1.1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该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设计,包括硬件层、软件层和人机界面层。
每个层次应有清晰的功能划分和接口定义,以便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1.2 控制策略设计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时,应该明确控制策略,包括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反馈控制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以应对异常情况和故障。
2. 传感器与执行器选择2.1 传感器选择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准确性、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等。
2.2 执行器选择在选择执行器时,需要考虑执行器的响应速度、控制精度、负载能力和可靠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执行器类型,如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和液压执行器等。
3. 通信网络设计3.1 网络拓扑设计在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时,需要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星型和环型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网络的可靠性、带宽和延迟等因素,以满足系统的通信需求。
3.2 通信协议选择在选择通信协议时,需要考虑协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等因素。
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Modbus、Profibus和Ethernet等。
4. 数据采集和处理4.1 数据采集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需要采集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数据。
数据采集应该按照一定的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进行,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指标。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滤波、平均和计算等操作,以及数据可视化和报警等功能。
中控系统设计规范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中控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可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控系统设计规范:1.结构设计规范:中控系统应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包括硬件层、软件层和通信层。
硬件层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软件层包括数据处理、决策控制等算法和逻辑。
通信层负责各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2.可靠性和安全性规范:中控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中设计冗余机制和备份机制以应对故障和异常情况。
同时,应加密通信和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3.界面设计规范:中控系统的界面设计应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易于操作和使用。
界面布局应合理,显示信息应清晰明了,按钮和控件位置应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4.数据采集和处理规范:中控系统需要采集和处理各个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频率和采集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确定。
数据的处理应具备高效性和实时性,尽量减少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时延。
5.兼容性规范:中控系统应兼容各种设备和系统,支持不同的协议和接口。
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到设备和系统的不同性能和特点。
6.维护性和扩展性规范:中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维护性和扩展性,系统的设计应模块化和可重用,方便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
系统的扩展性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和变化。
7.故障排除和修复规范:中控系统应具备故障排除和修复的能力,能够检测到故障并给出相应的提示和解决办法。
对于严重故障,系统应能快速切换到备份系统,确保系统的连续运行。
综上所述,中控系统的设计规范是确保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导和规范,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设计和开发中控系统,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以便未来的发展和升级。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引言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确保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和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它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一套标准和准则,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系统架构设计规范1.1 系统功能分析: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功能需求。
1.2 系统模块划分:将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明确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关系。
1.3 系统通信设计:设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通信接口,确保系统与其他设备的数据交换和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硬件设计规范2.1 选用合适的硬件设备: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分析,选择适合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2.2 硬件布局设计:合理规划硬件设备的布局,确保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布线符合安全和性能要求。
2.3 硬件接口设计:设计硬件设备之间的接口和连接方式,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三、软件设计规范3.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设计系统的软件架构,包括数据流程、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等,确保系统软件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2 编程规范:制定统一的编程规范,包括命名规则、代码格式、注释要求等,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3 异常处理设计:设计系统的异常处理机制,包括错误检测、错误处理和系统恢复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安全性设计规范4.1 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包括防火墙、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4.2 系统备份和恢复:设计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和可恢复性。
4.3 安全审计和监控:设计系统的安全审计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的安全事件,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总结: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保证系统设计和实施质量的重要依据。
通过遵循系统架构设计规范、硬件设计规范、软件设计规范和安全性设计规范,可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
二、系统设计规范1.设计原则(1)集成化(包括IBMS系统开发)采用统一的便于管理和应用的操作平台和中文界面,对楼宇自控(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及其它要求受控的建筑设备)、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等各弱电子系统实现综合监视、联动和统一管理。
(2)可行性和适应性系统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性价比,并满足今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实用性和经济性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
(4)先进性和可扩展性系统设计既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
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前瞻性,并能顺利地过渡到后代技术。
产品应选用国际先进的主流产品。
(5)开放性和标准性为了满足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系统投资的长期效应以及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必须要求系统的开放性和标准性。
(6)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护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设计中,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因此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
(8)兼容性和易维护性为了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以最简便的方法,最低的投资,实现系统的兼容和易维护。
(9)服务意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大楼的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环保的生产及工作环境。
(10)设计具有创造性能够采用成熟技术设计出具有更好整体效果的系统。
2.设计依据本工程设计及施工时除必须遵守有关建设法规、标准外,还须遵循消防、通信、广电、公安、安全、保密、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相应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 16-92《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ANSI/TIA/EIA568-B《工业企业程控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 CECS 09:8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93《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 YD5003-94《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GA 267-200《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J 19-87《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BT75-94《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48-94《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1989《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设计规范》GB/T16572-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8-96《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 6510-86《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79-8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年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 99D562 (99年版)《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 5078-9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通讯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26-89《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64-8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 1312-13. 系统设备要求系统各部分设备选型1)前端设备可为分离组合型摄像机,也可为一体化摄像机。
可为IP摄像机,也可为模拟摄像机与编码器组合方式。
2)传输设备可为普通的网线,也可为光电转换器与光纤配合,也可以为微波开路传输设备。
3)显示设备可以是普通的电视机、专业监视器,也可以是显示器和/或其他设备如投影机、组合大屏幕等;记录设备可以为数字硬盘录像机,也可以为磁盘阵列设备。
4)显示设备的配置数量应满足现场监视用摄像机数量和管理使用的要求,即应合理确定视频输入输出的配比关系。
5)显示设备的屏幕尺寸应满足观察者的监视要求。
6)数字图像记录设备应根据管理要求,合理选择。
设备自身应有不可修改的系统特征信息(如系统“时间戳”、跟踪文件或其他硬件措施),以保证系统记录资料的完整性。
7)控制设备中的切换器与云台镜头控制器等可以是分离的,通常在稍大的系统内,切换器、云台镜头控制器等采用集成式设备。
协调性各种配套设备的性能及技术要求应协调一致,保证系统的图像质量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系统的总体功能及性能要求视频监控系统是安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镜头、云台等),直接观察被监视场所的情况,同时可以对监视场所的情况进行录像。
另外,视频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门禁系统等其它系统联动运行,使用户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整体的提高。
系统应力争做到在尽可能减少一次性投资的基础上协调好近期使用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建立起一个技术先进、开放式的智能管理系统。
从而营造一个简洁、功能实用的新型视频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是一套全数字化网络监控系统,采用全数字化视频网络传输、存储与控制。
主要由前端摄像机设备、数字化视频编解码器(或IP摄像机)、系统管理服务器、多媒体工作站、视频显示设备、监控键盘、数字化视频存储设备、传输器材/设备、相关应用软件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
系统主机放在监控中心机房内,设置1个主控,其它地方设置X个分控,各个分控具有不同的优先级别。
该系统应完成功能集成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与消防系统和楼控系统、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在线巡更系统的接口和联动功能。
系统总体功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必须提供对所有视频信号的编码、解码及信号控制功能,视频编码器/解码器必须使用统一品牌的硬件平台。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必须提供一个完整的集成管理界面,保证在安防网络中任何位置都可以控制、配置和诊断整个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必须支持系统远程升级,不需要对设备逐个升级。
必须采用简体中文图形化用户界面(GUI),应用软件基于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
GUI 显示电子地图、各类报警信息,而且用户能通过它实时调整任何一路视频的码率,并能通过屏幕对摄像机进行PTZ控制。
系统应该支持系统管理员定义用户的级别,限制用户对于特定摄像机或者特定系统功能的使用权限,例如图像显示、历史图像回放或者配置权限。
系统具有权限锁定管理功能及抢权管理:用户对摄像机的控制权具有锁定功能:在对摄像机的控制过程中,以及操作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用户可设定),同一级别其它用户不能对同一摄像机进行控制,超过设定时间后,系统自动释放控制权;当有多个不同级别控制者试图争抢对摄像机的控制权时,将遵循优先级比较原则:既申请人首先发出的是一个控制请求信息,当申请人所拥有的优先级别高于现在的使用者时,系统拆除原控制链路,建立申请人使用的新控制链路,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应支持从同一个编码器同时编码输出多路不同带宽和帧率的视频流以及不同编码类型的视频流。
在更换故障模块或设备的时候,系统能自动安装恢复。
当视频信号中断,系统要在监视器上显示特定的画面并且发送信息给监控系统管理服务器。
系统输出支持软解压和转码。
视频多媒体监控工作站上可以按较小的分辨率进行图像解码。
不同的工作站浏览同一个视频源时可以根据情况解压成不同分辨率的视频流。
系统支持PTZ摄像头控制、打开摄像机菜单进行设置,至少应包含知名品牌产品的PTZ 控制协议。
管理系统支持远程访问,操作员通过网络远程访问管理服务器,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实现远程访问。
系统应该支持预案。
事件触发后,至少要支持摄像头信号切换到监视器上,PTZ运动,改变帧率或带宽设置以及视频流编码类型等,应支持动态带宽管理(改变编码器设置时不能中断视频信号)。
系统应该采用可扩展结构以便未来系统升级。
系统应该支持同时实时显示、PTZ控制、管理音视频档案、录像回放以及录像。
各种对视频流的操作互不影响,在实时显示、录像回放以及存储视频流相关信息时不能停止录像。
系统应该采用事件驱动机制,可集成高级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应该采用确实有利于图像分析处理的视频压缩技术,应该采用能够在一台计算机上以多种子分辨率解压缩的视频压缩技术。
如果发生供电故障,系统应该在供电恢复后自动重新起动。
字符叠加功能:对所有摄像机的图像进行存储和显示时都进行字符叠加,叠加的字符包括:年、月、日、小时、分、秒、摄像机编号、其它如位置信息等字符,其中年、月、日、小时、分、秒根据系统时间自动叠加,摄像机编号及其它信息通过人工编辑后叠加在摄像机图像上。
监控系统主要设备应支持NTP协议,保证系统设备与主时钟系统同步。
CCTV系统的手动按钮报警时,联动控制摄像机到相应的预置位,将相应区域摄像机实时图像自动显示到相应模拟显示器上,启动报警录像。
如果网络出现个别的断点现象,要保障恢复连接时间不得超过3秒。
自操作员点击摄像头图标到图象显示的延时小于300毫秒,自操作员点击摄像头图标视频切换到屏幕上的延时小于300毫秒。
系统为数字化监控系统,软硬件具有全面的扩充能力:支持扩展摄像机等前端设备不少于300个;支持不少于20台工作站的查询和管理设置;支持不少于20个分控键盘;支持扩展视频输出不少于200路。
系统向第三方提供接口软件API、SDK或网关软件,实现视频流、设备状态、控制的共享。
5.电源1)供电范围: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供电范围包括系统所有的设备及辅助照明设备。
2)电源总要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专有设备所需电源装置,应有稳压电源和备用电源。
3)稳压电源:稳压电源应具有净化功能,其标称功率应大于系统使用功率的1.5倍。
4)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可根据需要不对辅助照明供电),其容量应至少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1h。
备用电源可以是下列之一或其组合。
z二次电源及充电器z UPS电源z备用发电机5)前端设备供电方式:前端设备(不含辅助照明装置)供电应合理配置,宜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6)辅助照明电源要求:辅助照明的电源可根据现场情况合理配置。
7)电源安全要求:电源应具有防雷和防漏电措施,具有安全接地。
6.安全性要求视频安防监控的任何部分的机械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能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并能防止由于机械不稳定、移动、突出物和锐边造成对人员的危害。
7.防雷接地要求1)设计系统时,选用的设备应符合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要求。
2)系统应有防雷击措施。
应设置电源避雷装置,宜设置信号避雷或隔离装置。
3)系统应等电位接地。
接地装置应满足系统抗干扰和电气安全的双重要求,并不得与强电的电网零线短接或混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