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恩.迈坎内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7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_具身理论引言:旅游作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为人们追求休闲和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
旅游体验研究旨在揭示旅游者在旅行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为旅游业提供发展和改进的指导。
然而,传统的旅游体验研究往往过于注重理性层面的分析,忽视了旅游者在具身(embodied)方面的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具身理论(embodiment theory),并探讨其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
一、具身理论的概念与特点具身理论源于哲学和认知科学,强调个体在感知和行为过程中的身体参与。
具身理论认为,人的身体不仅是感知世界的工具,也是借助于身体的动作和感觉来理解和参与世界的。
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通过身体感知和行动来感受与参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和活动,从而构建独特的旅游体验。
具身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感知-行动循环:具身理论强调个体通过感知和行动的循环来建构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旅游中,旅游者通过感知到的信息和行动来完善对目的地的认识,这种感知-行动循环不仅实现了对目的地的了解,还使得旅游者的体验更加主动和丰富。
2. 借助情感和情境理解:具身理论认为,人的情感和情境对感知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的情感和情境与目的地的文化、景观和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情感和情境的互动,旅游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地并融入其中。
3. 身体意义的建构:具身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身体感觉和行动来建构意义。
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通过身体感知和行动来建构对目的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身体意义的建构不仅使得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还提供了对旅行的反思和诠释。
二、具身理论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具身理论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应用前景广阔。
以下是几个具身理论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 1. 感知和行动的分析:通过具身理论,可以研究旅游者在感知和行动过程中的身体参与和体验。
例如,可以分析旅游者在景区游览中的感官感知和行为表现,进一步揭示旅游者与景区的互动和关系。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d Ethnographer of Modernity: An Interview with Dean
MacCannell
作者: Dean MacCannell[1];赵红梅[2]
作者机构: [1]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利福尼亚戴维斯95616;[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
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旅游学刊
页码: 15-2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2期
主题词: “舞台真实性”;分化;社会结构;现代性;《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
摘要:�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以下简称《旅游者》)是对旅游研究影响深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
自1976年初版以来,该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评论者、运用者与反思者,其中的"舞台真实性"理论已成为"真实性"论域的一个元理论。
《旅游者》的著者--Dean MacCannell教授是一位阅历丰富、见解深邃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路径是通过旅游者反观自身社会,反观无处不在的现代性。
访谈围绕Dean MacCannell教授的教育背景、智识渊源与该书的结构、理论内容来展开,以获得对作者与经典文本的双重理解。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
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花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
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5006(2001)06- 0016-11一、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状况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文化现象主体(即“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的独特“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并从把“旅游者”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认识中而缘起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 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 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me- thodologist 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 and 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
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审视”(Cohen,1979a)。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
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
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
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
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
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
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
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
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
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
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
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提要及核心理论内涵与拟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和在旅游社会现象中具体现象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戈尔曼所写的一本关于社会学的著作,在社会学界有着极好的声誉,同时,也被各个学科予以引用,来研究各自的学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这就是这本书的伟大,因而,这本书中所涉及的理论——“拟剧理论”,也因此名声大噪,现在,我们就来揭露这本伟大著作的神秘面纱,寻找这个理论的真正的高明之处。
我们打开书本,可以知道,其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序言2.引言3.第一章:表演4.第二章:剧班5.第三章:区域与区域行为6.第四章:不协调角色7.第五章:角色外的沟通8.第六章:印象管理艺术9.第七章结束语拟剧理论主要涉及社会学方面,因此,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
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
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军事或刑事制度、互联网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
思想战线S I X I A N GZH ANXI AN2005年第1期第31卷1№11,2005V ol131马康纳(Nean Mac 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杨慧(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认为旅游是一种现代现象。
现代旅游是一种对现代性发展的抵抗,现代人渴望到逝去的岁月和异文化中寻找“真实”,引发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现代旅游同质化的过程,旅游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关键词:现代旅游;现代性;疏离;真实性;舞台真实;旅游同质化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1-0097-05 Ξ 马康纳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旅游当作一种社会事实,一种与现代性相关的现象。
所谓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现象。
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国民的出游率成正比,而且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游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那样,凡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的排浪式消费阶段。
旅游的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以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马康纳是一个有人类学和社会学双重训练背景的学者,曾有过与社会学家高夫曼(Erving G offman)一起工作的经历。
他于1976年出版了《游客:休闲阶级的一个新理论》,在这本书中,他综合运用了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知识,将两门学科的精华结合起来,从经验主义和意识形态出发,多方位地把现代大众休闲,尤其是国际旅游和观光密切地联系起来。
该书开启了现代性与旅游研究的理论之门,成为各个学科研究有关现代旅游问题的一本经典著作,由此也奠定了他作为旅游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的地位。
马康纳在整本书的框架中把旅游置于解说现代性的中心地位,主要运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的理论,将游客作为原型用于描写“现代人”的境况。
关于旅游体验的外国学者
对于旅游体验这一主题,外国学者的研究广泛而深入。
其中较为知名的有:
John Urry:英国社会学家,他在《消费时代的旅游体验》一书中,探讨了现代消费社会中旅游体验的转变,以及全球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和体验。
Dean MacCannell:美国社会学家,以其在《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的理论贡献闻名,他提出了“后现代旅游景观”概念,分析了旅游者与被观赏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Pine Jr, J. Williams, G.:二人在《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一书中提出“体验经济”理论,强调旅游已从产品和服务转向提供独特且难忘的体验,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上述学者并未直接论述魏晋玄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属于中国历史文化领域。
若要了解魏晋玄学的时代背景,可查阅研究中国哲学史或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学者作品。
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7月下半月刊一、体验旅游中的局内-局外人理论理查德等(R i c h a r d C.P r e n t i c e,S t e p h e n F.Wi t t,ClaireHamer,1998)综合多方观点归纳出研究旅游体验的五种理论,即:体验标准理论、目标行为理论、局内-局外人理论、多类型理论和体验等级理论。
其中局内-局外人理论(insider-outsider)把旅游区的居民视为局内人,把前来参观游览的旅游者视为局外人,局外人由于缺乏对当地的了解而无法完全理解当地标志性事件的含义,这就导致局内人要在游客体验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随着网络资讯的发展和旅游宣传促销,这一观点后来又得到发展和转变,认为局内人和局外人是跨越时空联结在一起的利益体,旅游者可以事先了解旅游目的地历史和其他信息,从而成为有洞察力的局外人。
二、无锡古运河体验旅游开发(一)无锡古运河体验旅游基本概况古运河无锡段西接常州,东至苏州,由五牧入境至望亭流入邻县,全长40.8公里,虽然只占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的短短一程,却是开凿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原生态风貌、文物古迹最密集、“水”与“文化”结合最完美的运河段,曾被全国政协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誉为中国运河“绝版之地”。
运河沿岸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孕育着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
古河、古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好保存,形成了无锡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文化,见证着无锡这座江南古城的历史变迁。
这些不可复制、不可再得的自然遗产和人文资源是无锡城市发展的依托和底气,是城市发展的深厚根基。
1981年,无锡市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推出“欲游古运河,请到无锡来”的旅游项目,使得无锡古运河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无锡古运河旅游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体验观光型:以无锡古运河环城游为主体,让游客徜徉在“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景象里,感受“两岸人家尽枕河”的独特水乡风貌。
特有的“水弄堂”景观,将桥、河、街、弄、堂等组成的特色景象展现的游客眼前,表现出江南水乡人家浓郁的生活情趣。
真实性、商业化和现代性
一、真实性
回望“真实性”(赵红梅,李庆雷)
历史学家布尔斯廷(1961,《镜像:美国伪事件导览》)提出旅游中真实性问题,社会学家麦坎内尔(1973)提出“舞台真实性”。
究竟何为“真实性”,它是既定的真理性存在,还是人类感知的幻像?
1.Authenticity:真实性、原真性或本真性
对于authenticity的参差译法,张朝枝(2008)总结认为,社会学界、民俗学界通
常用“本真性”,文化遗产保护界通常用“原真性”,旅游界通常用“真实性”以强调旅
游体验。
Authenticity的翻译需从主、客体两方面分而视之。
如是指涉旅游主体的体
验,还是旅游客体的真实与否。
文化遗产适宜原真性;在主客互动中,东道主的接
待亦有真假之分。
很大程度上,Authenticity在旅游运用中的多义性是缘于客体真实
与主观体验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对课题真实的多重判断标准。
2.缘起:商品化或现代性
是什么导致了大众旅游?
彭顺(2006)认为旅游活动与旅游者的产生,起初和旅游机构或旅游服务并无联系。
麦坎内尔的《舞台真实: 旅游场景中的社会空间设置》(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旨在剖析旅游中不同层次的文化真实性,但其顺手解开的“旅游者是真实性的朝圣者”这一“谜底”。
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引言: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丰富知识,拓展眼界。
然而,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客观的景点、交通、住宿等方面,对旅游者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往往被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方式,结合扎根理论,探讨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旅游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一、扎根理论及其应用1.1 扎根理论的概念与特点扎根理论是1967年由拉贝尔和斯特拉斯(Laurent & Strauss)共同提出的,主要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强调语境与行为的关系,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论。
1.2 扎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扎根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研究中,特别是对旅游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进行深入分析。
二、徒步旅游的身体视角2.1 徒步旅游的定义与特点徒步旅游是指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旅行形式,具有亲近大自然、放慢生活节奏、沉浸式体验等特点,能够使旅游者更加关注身体感受与体验。
2.2 徒步旅游的身体感受与体验通过徒步旅行,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和体验到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气候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使旅游者更加注重自身感受与感官体验。
三、徒步游记与访谈的研究方法3.1 游记的撰写与分析通过徒步游记的撰写与分析,可以详细了解旅游者在旅程中的思考、感受和体验,揭示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和旅游体验的内在价值。
3.2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访谈旅游者,可以深入了解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其对旅行前后的认知变化和行为意向。
四、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分析4.1 感官体验与自然景观徒步旅游中,通过行走的方式,旅游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湖泊、森林等,从而激发感官的敏锐度和体验的深度。
4.2 身体感知与文化体验徒步旅行中,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等,进而丰富旅游体验的多元性。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凝视的概念演变,从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到厄里的后现代地理学视角,分析旅游凝视如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被理解和诠释。
文章首先概述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及其对凝视概念的影响,指出凝视作为一种权力机制如何在旅游实践中得以体现。
接着,文章引入厄里的后现代地理学理论,探讨凝视在后现代旅游空间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两个理论框架的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旅游凝视如何从单一的权力机制转变为多元的文化现象,以及这一转变对旅游实践和旅游研究的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旅游凝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旅游学、地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二、福柯的理论及其对旅游凝视的影响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理论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柯尤其以其对权力、知识和主体性的研究而著称,这些理论框架为理解旅游凝视提供了新的视角。
福柯的权力理论指出,权力并非仅仅是一种压制性的力量,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生产性的力量。
在旅游凝视中,这种理论提醒我们,旅游者的目光并非单纯的观察,而是包含了权力关系的复杂互动。
旅游者通过凝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并巩固了旅游地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符合主流文化或旅游业的期待,从而巩固了旅游地的权力结构。
福柯的知识观也对旅游凝视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话语、实践和权力关系共同构建的。
在旅游凝视中,旅游者的知识是通过他们的凝视、体验和解读获得的,这些知识往往受到旅游目的地宣传、导游讲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旅游凝视。
福柯对主体性的理解也对旅游凝视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主体性并非先验存在,而是在各种话语、实践和权力关系中不断塑造和构建的。
在旅游凝视中,旅游者的主体性同样是在与旅游地的互动中不断塑造的。
他们通过凝视、体验和解读,不断地构建和调整自己的旅游凝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福柯的理论对旅游凝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同: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作者:陈才,卢昌崇文章来源:旅游学刊点击数:5736 更新时间:2011/5/23•一、引言旅游体验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最令人关注和兴奋的领域之一。
从布斯汀(Boosting)的“虚假事件论”到麦克奈尔(MacCannell)的“旅游体验的本真性”理论,再到特纳(Turner)的“远方中心论”,一直延续到科恩(Cohen)的“旅游体验模式论”以及厄里(Urry)的“旅游凝视”理论,等等,学者们对旅游体验的解释呈现出多重研究视角,形成诸子百家之说。
这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旅游体验内涵的丰富性,同时也折射出旅游作为一种多元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从旅游体验理论的历史演进态势来看,学者们多倾向于从“主体性”出发构建旅游体验理论,越来越注重游客的主体性,而认同恰恰是表征“主体性”的一个基本维度。
有鉴于此,本文试从“认同”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旅游体验的认同成分,以期进一步发展旅游体验理论。
二、文献综述旅游体验研究开始于近代的西方社会。
从研究文献来看,布斯汀被认为是旅游体验研究的开先河者。
作为一位历史学者,布斯汀用史学思维审视现代社会,指出现代人实际上生活在“虚幻”和“假象”之中,而现代旅游业则成为他阐述其观点的最好例证。
在他看来,旅游是一种时代的病症,旅游者实际旅行在大量的“虚假事件”中[1]。
继布斯汀之后,麦克奈尔成功地将旅游研究置于社会学主流理论之中,并对旅游体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坚决反对布斯汀的观点。
在麦克奈尔看来,布斯汀的观点实际上在旅游者和一些游记作家们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旅游者在动机、行为和体验上可能存在的差别,只是刻画了他眼中的旅游者的总体特征。
麦克奈尔认为,旅游并非是一种失常现象,旅游者实际上体现了对真实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代表了人类普遍的对于神圣的关心,现代人正是被这种“真实性”所吸引才选择外出旅游的,并在目的地的“后台”找到了“真实性”[2]。
读书笔记之《游客凝视》---纪念“旅游凝视”概念的提出者John Urry教授2016年3月18日,John Urry教授(国内翻译为厄里或者尤瑞教授)于英国兰卡斯特逝世,享年69岁。
对于国内的大部分旅游学者来说,Urry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只要涉及“目的地形象感知”、“游客体验”、“目的地居民”以及“东道主与游客互动关系”等话题,一定会提到的就是Urry教授的旅游凝视理论。
学生最近一直在研读的就是中国学者最熟悉的《游客凝视》(《The Tourist Gaze》),本书主要关注人在旅游活动中成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旅游者”后,所发生的身份认知转变、这种转变的特征和“凝视”,游客的消费、休闲、观光及全部的旅游体验才能得以进行。
Urry教授认为:“游客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游客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游客拍摄旅游地人文景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
“游客凝视理论包括:(1)凝视不仅仅是指“观看”这一动作,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游客凝视实质上包括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隐喻和理论抽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
(2)游客的凝视具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的特征。
(3)摄影是游客凝视的有形化和具体化。
(4)游客凝视使旅游地被消费,可能引起旅游地文化发生所谓“舞台化”、表演化倾向,并使旅游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被重构,最终形成一个完全被旅游者消费的地方。
“旅游凝视”这个人类主观能动的行为的效果是随着游客的时代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在2002年的第二版中,他还增加了“全球化凝视(Globalizing the Gaze)”一章,针对全球化与地方生产和消费现象进行了反思。
通过书中频频引用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作为社会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译丛,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所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经济、文化、历史、艺术、建筑等等都被提及,列举出来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遍布全球的。
迪恩麦肯奈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兼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董培海;蔡红燕;李庆雷【期刊名称】《旅游学刊》【年(卷),期】2014(29)11【摘要】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mt:A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赢弱.在此背景下,通过梳理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总页数】10页(P115-124)【作者】董培海;蔡红燕;李庆雷【作者单位】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保山678000;保山学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保山学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从语言哲学角度看模糊语言的语用维度——兼评舍奈尔的《模糊语言》 [J], 段素萍2.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J], 董培海;李伟3.论仪式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兼评纳尔什·格雷本教授的"旅游仪式论" [J], 赵红梅4.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J], 董培海;李伟5.《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与现代性的\r民族志者:Dean MacCannell访谈录[J], Dean MacCannell;赵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杰茜卡·安德森·特纳[1];杨利慧[2]
作者机构: [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术
摘要:1976年,有一位名叫迪恩·迈克肯乃尔(DeanMacCannell)的学者出版了一本书:《旅游者:一个新的休闲阶层》(TheTourists:ANewLeisureClass)。
这是对旅游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最早著作之一,它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一直对研究旅游的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产生着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关注的是旅游者对旅游的态度。
他认为旅游者构成了现代社会一个新的休闲阶层,而这些人(主要是西方人)是要通过旅游来寻求与他们所处的工业化的、非本真(inauthentic)的生活方式所不同的东西。
该书中有一章题为“上演的本真性”(StagedAuthenticity),探讨了关于旅游表演的一些问题。
作者谈到,虽然旅游表演看似真实,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被制造出来给旅游者看的。
作者运用了埃尔文·高夫曼(ErvingGoffman)关于“框架”(frame)的理论,指出在台上演出的东西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那些在后台空间发生的事情,而这些都是旅游者看不到的。
按照作者的观点,为旅游者所表演的任何内容都是对真实经历的一种妥协(compromise),就是说,它们是不真实的东西,而真实的东西旅游者在上演的过程中并不能看到。
在此之...。
迪恩.麦坎内尔(Dean.MacCannell)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兼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董培海 1,2蔡红燕2李伟3(1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保山云南678000;2 保山学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保山云南678000;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650092昆明)摘要: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坎内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
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
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羸弱。
在此背景下,通过爬梳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
这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现代性The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ourism Sociologyto Dean.MacCannellComment About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Leisure Class[ 作者简介] 董培海(1986-),男,云南省昆明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文化,E-mail:******************.cn;蔡红燕(1970-),女,云南省保山市人,保山学院学报编辑,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李伟(1965-),男,河北省石家庄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
Dong Pei- hai 1,2Cai hong-yan2LiIwei3(1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Bao shan university, Yunnan Baoshan678000;2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 ter of Bao shan university, Yunnan Baoshan 678000;3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Abstract: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ignificance writing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writen by the famous tourist sociologist of Dean.MacCannell.This Book based on the theory of"Staged authenticity "," sacred landscape ", " the symbolic of tourist attractions ".This paper leaded the prevalence of sociology symbolic structure function analysis and interactive symbolism to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tourism and building a association of" tourist "and" modernity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ociology at the leve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This book Has enjoyed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the Western tourist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context,It must be beneficial to regain the classic book and summarize its tourism sociology academic thinking for Promoting domestic tourism sociology research progress and localiz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widening domestic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vision .Keywords: Staged authenticity; sacred landscape; the symbolic of tourist attraction; modernity引言一直以来,由于对旅游现象认识的偏见,社会学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出现了历史性“缺场”的局面。
据以色列社会学家科恩(Cohen,1984)考证,第一部旅游社会学著作的问世要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
[1]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在美国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层面,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继承了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等人的学术思想,系统深化了社会学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二战后至6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界独领风骚。
同一时期布鲁默(Herbert Blumer)及其学生戈夫曼(Erving Goffman)等人在向帕森斯社会学统治地位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符号互动论的理论传统和研究方法。
此后,社会学“功能结构研究”和“符号互动研究”的范式日渐成熟并对社会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伴随着大众旅游热的兴起,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旅游者的角色分类(cohen,1974 ),旅游体验(Graburn,1977;Tuner,1978),旅游业发展的影响(Smith,1977;Nash,1981),旅游中的性别问题(Swain,1995),旅游凝视(Urry,1990)等得到了旅游社会学家们的广范关注。
1973年贾发瑞(Jafari)创办《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更是为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诸多的西方旅游社会学家中,迪恩.麦坎内尔(Dean.MacCannell)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学者之一。
其知识渊博、学识广泛,在国际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集中反映其旅游社会学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也正是该书奠定了他在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中的学术地位。
2008年,该书被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等人翻译为中文版,麦坎内尔的旅游社会学学术思想进一步为国内学界所熟知。
事实上,在更早的时候,麦坎内尔的旅游学术思想在国内研究者的相关成果中已有所体现。
[1,3-5]其旅游社会学思想体系中最为国内旅游学界所熟悉的莫过于其“舞台化真实”理论。
在《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一书中,迪恩.麦坎内尔系统阐述了其“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力的符号化”以及“旅游与现代性”等理论,作为旅游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位“先行者”和“奠基人”,迪恩.麦坎内尔用一个个看似互不关联的理论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细数当今旅游社会学中盛行的各种理论观点莫不与其早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该书中的诸多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影响遍及整个旅游学界。
近年来,在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一批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旅游研究的社会学转向问题已得到了国内旅游学界的重视。
[6-8]但同国内大多数旅游研究的分支学科一样,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无论是方法还是理论体系都显得极为零散,且充溢着散漫和主观化色彩,大多局限于学科层面对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借用”。
研究范围也仅仅立足于旅游地的社会影响、旅游者角色分类、旅游主客互动等具体问题的探讨上,相对于国外尤其是英语国家体系化研究而言,理论基础仍然显得十分羸弱。
①科学发现的逻辑往往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与成就”的基础之上,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亦如此。
在此背景下重拾经典,通过爬梳历史以回溯旅游社会学的问题研究史和学科发展脉络,无疑显得尤为紧迫。
其对于拓宽国内旅游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促进旅游社会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学科的发展都是一种极为有益的尝试。
一、“舞台化真实”与旅游社会学的缘起从旅游的视角探讨“真实性”这一话题,最早要追溯至历史学家布尔斯丁(Broostin,196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众旅游市场的兴起使旅游由一种少数社会上流阶层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变成了一种大众化了的生活方式。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的变革,布尔斯丁表达了其“焦虑”之情。
在他看来,遍及世界各地的被预先安排好的旅游吸引物提供的仅仅只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间接的旅游经历,旅游者追求的是一些“伪事件”(Pseudo-Events)。
现代旅游的场景只不过是一些文化的海市蜃楼。
旅游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了旅游预期的狭隘化(provincal expections)和旅游吸引物的舞台化(staged attractions)相伴生的现象。
[9]麦坎内尔批驳了布尔斯丁的观点,在他看来:“布尔斯丁的研究简单的落入了对旅游者和非旅游者(旅行者)的区分,其并不能解释现代条件下旅游阶层的扩大,更不能解释社会结构中的游客与社会变迁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