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解析讲解学习
- 格式:pdf
- 大小:148.41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GAO ZHONG WU LI GONG SHI ZONG JIE一、力学1.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 k 为劲度系数, 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g 极>g 赤, g 低纬>g 高纬)3.求F1.F2的合力的公式:两个分力垂直时:注意: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1-F2 ( ( F( F1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x 合=0 Fy 合=0推论: 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 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 三角形法, 相似三角形法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 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 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 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为动摩擦因数, 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m (f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 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 也可以作负功, 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1)公式: F=G (适用条件: 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G 为万有引力恒量: G = 6.67×10-11 N ·m2 / kg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 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讲解教案
一、直线运动
1. 平均速度公式:v=Δx/Δt
2. 加速度公式:a=(v-u)/t
3. 速度-时间关系:v=u+at
4. 位移-时间关系:s=ut+1/2at^2
5. 速度-位移关系:v^2=u^2+2as
二、动能和动能定理
1. 动能公式:KE=1/2mv^2
2. 动能定理:W=ΔKE
三、动量定理
1. 动量公式:p=mv
2. 动量定理:F=Δp/Δt
3. 冲量公式:Impulse=FΔt
四、万有引力定律
1. 引力公式:F=G(m1m2)/r^2
2. 引力势能公式:PE=-G(m1m2)/r
3. 圆周运动速度公式:v=√(GM/r)
五、高中物理电磁学
1. 电荷公式:q=ne
2. 库仑定律:F=k(q1q2)/r^2
3. 电势能公式:PE=1/4πε(q1q2)/r
4. 电场强度:E=F/q
5. 欧姆定律:V=IR
六、光学
1. 反射定律:角度i=角度r
2. 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
3. 焦距公式:1/f=1/do+1/di
4. 轴上物距公式:1/f=1/do
七、热力学
1. 热力学一定律:Q=W
2. 热力学二定律:ΔS=Q/T
3. 热力学三定律:熵绝对值不为零
以上是高中物理常见公式及其相关性质,通过学习这些公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力学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 、求F、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围:⎥ F1-F2 ⎥≤ F≤ F1 +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F x合=0 F y合=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说明:① 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大小围: O≤ f静≤ f m (fm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gV (注意单位)7、 万有引力: F=G(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归纳高中物理是全国所有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它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主要涵盖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等内容,并且其中有许多基础公式是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中常用的公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掌握和学习。
一、力学公式1. 速度公式:v = s / t,其中v 代表速度,s 代表距离,t 代表时间。
2. 加速度公式:a = (v-u) / t,其中 a 代表加速度,v 代表终速度,u 代表初速度,t 代表时间。
3. 牛顿第二定律:F = ma,其中 F 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m 代表物体质量,a 代表加速度。
4. 动能公式:E = 1/2mv²,其中E 代表动能,m 代表物体质量,v 代表速度。
5. 势能公式:Ep = mgh,其中Ep 代表势能,m 代表物体质量,g 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高度。
6. 等加速度运动公式:v = u + at,s = ut + 1/2at²,其中v 代表终速度,u 代表初速度,t 代表时间,s 代表距离,a 代表加速度。
二、光学公式1. 光速公式:c = fλ,其中c 代表光速,f 代表光的频率,λ 代表光的波长。
2. 成像公式:1 / f = 1 / u + 1 / v,其中f 代表透镜焦距,u 代表物距,v 代表像距。
3. 等比关系公式: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其中n₁ 代表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θ₁ 代表第一种介质到法线的入射角,n₂ 代表第二种介质的折射率,θ₂ 代表第二种介质到法线的折射角。
三、电学公式1. 电势能公式:Ee = qV,其中Ee 代表电势能,q 代表电荷量,V 代表电势差。
2. 电场强度公式:E = F / q,其中 E代表电场强度,F 代表电荷所受的电场力,q 代表电荷量。
3.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公式:F = Eq,其中 F 代表电场力,E 代表电场强度,q 代表电荷量。
4. 电阻公式:R = ρl / S,其中R 代表电阻,ρ 代表电阻率,l 代表导体长度,S 代表导体截面积。
高一物理上册公式理解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公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通过公式,我们可以描述和计算物理现象,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在高一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公式,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公式进行解析和理解。
1. 牛顿第二定律 F = ma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公式。
其中,F 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或者根据已知的合力和质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在解决力学问题中非常常用,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2. 动能公式 E = 1/2 mv²动能公式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其中,E代表物体的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动能,或者根据已知的动能和质量计算物体的速度。
动能是物体运动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能量转化。
3. 弹簧劲度系数公式 F = kx弹簧劲度系数公式描述了弹簧受力与其弹性系数和变形量的关系。
其中,F代表弹簧所受的力,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x代表弹簧的变形量。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弹簧所受的力,或者根据已知的力和劲度系数计算弹簧的变形量。
这个公式在弹簧和弹性体的研究中非常常用,帮助我们理解弹性体的性质和应用。
4. 万有引力公式 F = G * (m₁m₂/r²)万有引力公式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其中,F代表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代表万有引力常量,m₁和m₂分别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代表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或者根据已知的引力、质量和距离计算其他未知量。
这个公式是描述天体运动和行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宇宙中的引力现象。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及应用(详解版)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公式法(解析版)高中物理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题方法是公式法(不仅高中物理,初中物理亦然;不仅物理,数学、化学、生物亦然)。
高中物理公式林林总总、浩浩繁繁,大体分为定义式、决定式和关系式三种,或者定义、定理、定律三种,有些公式也可以叫方程。
公式,不要死记硬背,要知道公式的来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定义式速度t xv =,单位:m/s加速度tva ∆∆=,单位:2/s m电场强度定义式qFE =,单位:N/C 电势定义式qE P=ϕ,单位:V 电势差定义式B A AB U ϕϕ-=,单位:V 电流定义式tQI =:单位:A 电源电动势定义式qW E 非=,单位:V 电阻定义式I UR =,单位:Ω 电容定义式U QC =,单位:F电感定义式tI EL ∆∆=(E 为自感电动势),单位:H 弹簧劲度系数定义式xFk =,单位:N/m 电阻率定义式L RS=ρ,单位:m Ω 折射率定义式vcr i n ==sin sin二、 决定式重力势能:mgh E p = 弹性势能:221kx E P =动能:221mv E k =点电荷电场强度决定式2rkQ E = 电阻决定式S L R ρ= 电容决定式kdSC πε4=电感决定式空心电感计算公式:L(mH)=(0.08D.D.N.N)/(3D+9W+10H)D--线圈直径,N--线圈匝数,d--线径,H--线圈高度,W--线圈宽度单位分别为毫米和mH 。
弹簧决定式弹簧的弹性系数k 与弹簧的直径,弹簧的线径,弹簧的材料,弹簧的有效圈数有关。
具体关系是:与弹簧圈的直径成反比,与弹簧的线径的4次方成正比,与弹簧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成正比,与弹簧的有效圈数成反比。
k =F/λ=Gd 4/8D 23=Gd/8C3n 上式中:k :弹簧的刚度(即所说的弹性系数,中学物理叫劲度系数或倔强系数k); F :弹簧所受的载荷;x :弹簧在受载荷F 时所产生的变形量;G :弹簧材料的切变模量(钢为8×104MPa ,青铜为4×104MPa); d :弹簧丝直径; D2:弹簧直径; n :弹簧有效圈数;C :弹簧的旋绕比(又称为弹簧指数)。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高中物理是一门理科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常用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高中物理常用公式的详细解释。
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二定律 F=ma该公式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2. 动能公式 E=1/2mv^2该公式表示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其中E为物体的动能,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3. 功公式W=Fdcosθ该公式表明功与作用力的大小、作用点之间的位移以及两者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成正比。
其中W为功,F为力,d为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4. 弹簧劲度系数公式 F=-kx该公式用于计算弹性力的大小。
其中F为弹簧的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或压缩距离。
5.刚体的力矩公式M=Fd该公式用于计算刚体所受力矩的大小,其中M为力矩,F为力,d为力的作用点离转动轴的距离。
二、电学部分1.电流公式I=Q/t该公式表示电流与电量和时间的比值成正比。
其中I为电流强度,Q为电量,t为时间。
2.电阻公式R=ρL/A该公式用于计算导体的电阻值,其中R为电阻,ρ为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A为导体的横截面积。
3.欧姆定律U=IR该公式表示电压与电阻和电流的乘积成正比。
其中U为电压,I为电流强度,R为电阻。
4.等效电阻公式1/R=1/R1+1/R2+...该公式用于计算电路中多个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值。
其中R为等效电阻,R1、R2为并联电阻的阻值。
5.电功公式W=UIt该公式表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其中W为电功,U为电压,I为电流强度,t为时间。
三、光学部分1.光速公式c=λf该公式表示光的速度与光的波长和频率的乘积成正比。
其中c为光速,λ为光的波长,f为光的频率。
2.轴上物体成像公式1/f=1/v-1/u该公式用于计算光学器件中轴上物体的成像距离。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及解释高中物理涉及的公式非常多,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物理公式及其简要解释:1. 动力学。
动能公式,\[E_k = \frac{1}{2}mv^2\],其中 \(E_k\) 为动能,\(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动量公式,\[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2. 热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Q = mc\Delta T\],其中 \(Q\) 为热量,\(m\) 为物体的质量,\(c\) 为物体的比热容,\(\Delta T\) 为温度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Q = mL\],其中 \(Q\) 为吸收或放出的潜热,\(m\) 为物质的质量,\(L\) 为物质的潜热。
3. 光学。
折射定律,\[\frac{n_1}{n_2} =\frac{\sin\theta_2}{\sin\theta_1}\],其中 \(n_1\) 和 \(n_2\) 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theta_1\) 和 \(\theta_2\) 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透镜公式,\[\frac{1}{f} = \frac{1}{d_o} +\frac{1}{d_i}\],其中 \(f\) 为透镜焦距,\(d_o\) 为物体距透镜的距离,\(d_i\) 为像距。
4. 电磁学。
电流强度公式,\[I = \frac{Q}{t}\],其中 \(I\) 为电流强度,\(Q\) 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t\) 为时间。
电压公式,\[U = IR\],其中 \(U\) 为电压,\(I\) 为电流强度,\(R\) 为电阻。
这些公式只是高中物理中的一部分,每个公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解释。
希望这些简要的公式及解释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1.1 直线运动1.1.1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V可以通过位移S和时间t的比值来计算,即V=S/t。
有用的推论包括Vt2-Vo2=2as,中间时刻速度Vt/2=(Vt+Vo)/2,末速度Vt=Vo+at,中间位置速度s/2=[(Vo2+Vt2)/2]1/2,位移S=Vo*t+at2/2,加速度a=(Vt-Vo)/t,实验用推论ΔS=aT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包括初速度(Vo)、加速度(a)、末速度(Vt)、时间(t)、位移(S)、路程、速度,其中1m/s=3.6Km/h。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速度是矢量,物体速度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加速度大,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1.1.2 自由落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gt,下落高度h=gt2/2,推论Vt2=2ght=(2h/g)1/2,其中g=9.8 m/s2≈10m/s2表示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1.1.3 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全过程处理时,位移S=Vo*t- gt2/2,末速度Vt= Vo- gt,有用推论Vt2-Vo2= -2gS,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分段处理时,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2 曲线运动1.2.1 平抛运动在平抛运动中,水平方向速度Vx=Vo,竖直方向速度Vy=gt,水平方向位移Sx=Vo*t,竖直方向位移Sy=gt2/2,运动时间t=(2Sx/g)1/2.1.在平抛运动中,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
合速度V可以表示为(Vx^2+Vy^2)^(1/2),其中Vx为水平方向速度,Vy为竖直方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