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8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传统文化汇聚一起,三锅沸腾的热汤,寒假培训传统文化的老师则像厨师,我们就好比汤的享受者,既体味到了汤的芳香,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大家共同传播,才会不断使之为世人所知,为大众所爱,所以我们应当做汤的享受者,文化的传播者。
我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是我爱好"之乎者也"的观点一样,就像是我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武装起义时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悲痛与反感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古人沿袭至今的文化,就是古人的思想结晶啊!做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记忆犹新先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速""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省;更记忆犹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我愿意搞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因为我想要体会这芳香荡漾的传统文化。
我愿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好比""我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样的豪情壮志,孔子之师,老聃郯子子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圣贤,孔子依旧为人弟子。
我想要拥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忍品质,做任何事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坚持到底便是最大的赢家。
我渴望拥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然自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最真实的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潜藏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悉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连最基本的遵守纪律都是我们恪守本分的体现,我想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我想要将这充满芳香的鲜花的种子,洒向神州大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作者:陈国敬来源:《卷宗》2018年第33期摘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梳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认识。
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儒学堂;“图书馆+书院”模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何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解决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值得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讨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系统阐发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深刻的启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优化人际交往、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方面,能够提供重要资源。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绵延至今。
我们应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现状2.1 “国学”传承多维探索“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得到各界重视。
《百家讲坛》相继推出阎崇年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和于丹讲论语;央视10套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国外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并在世界多数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者:王学伟宋爽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10期[摘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造成了文化落后的假象。
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必由之路。
这就需要在弄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并利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情怀、气度和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0-0072-05堅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涉及方法论问题,也涉及相关理论问题。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文化自卑”心理的结束,根本改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贯通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2]。
从理论上讲,文化自信的提出,确实具有上述意义。
但理论意义要想真正“落地”,还需要经过一番文化建设的努力。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这当然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但这种骄傲和自豪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的骄傲和自豪。
中华民族的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完全依赖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因此,每一个中国人要担当起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更应该是一种推动文化建设、文化进步的使命与担当。
使命让人充满动力,实干才能创造未来。
关于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