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校本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地的独特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起源和发展2. 我国各地面塑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 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难点:掌握面塑的制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物面塑作品。
2. 准备面粉、颜料、工具等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民间面塑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3. 欣赏与分析:展示各地面塑的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4. 制作技巧讲解:讲解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5. 创作与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面塑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互相评价。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民间面塑的掌握程度以及创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面塑展览或邀请面塑艺术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民间面塑的了解。
2. 开展面塑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制作技巧。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和创作面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创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面塑作品,注重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民间面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意见,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收集和整理相关的面塑教材、图片、视频和实物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定义与特点2. 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3. 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保护5. 民间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示范法: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民间面塑作品、制作工具、材料。
2. 课件:民间面塑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示一些民间面塑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面塑的魅力。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2. 讲解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为学生动手制作打下基础。
三、示范(5分钟)1. 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2. 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四、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面塑作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民间面塑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2. 完成一篇关于民间面塑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民间面塑的感想和认识。
《面塑》校本课程碧流台寄宿制学校本课程《面塑巧手坊》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面塑巧手坊2.主讲教师:王海芬高红艳张洪波王凤敏3.教学材料:创编4.课程类型:选修课5.授课时间:半学年(每周三课时,共计50课时)6.授课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性质:艺术类。
2、课程说明。
本课程通过面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揉、捏、剪、挑、粘、压、等多种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
在学生思考、观察、动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制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大胆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3、课程目标。
总目标:(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
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雕塑、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德育渗透: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分目标:(1)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并在参与制作活动中,逐步爱好面塑。
(2)能正确使用面塑工具和材料,掌握简单的造型技能,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制作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评品能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程主要内容及所达到的标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塑出人物、花鸟、走兽,是一种小巧精美的观赏陈列品。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对面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环节,引导学生体验面塑制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
2. 面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面塑制作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学会面塑的基本制作技巧。
难点:对面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片、面塑作品、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上的面塑作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纹饰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示范面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如揉、搓、捏、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体会面塑制作的乐趣。
四、创新与拓展(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2. 学生分组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板书设计:面塑艺术的特点造型:夸张、生动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纹饰:简单、寓意丰富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面塑作品。
2. 写一篇关于面塑艺术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实践、创新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面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及制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面塑制作的乐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面塑作品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
1. 操作演示:教师应该准备一系列的面塑作品,并且通过逐步演示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如何揉、搓、捏和压等基本的面塑技巧。
《民间面塑》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面塑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面塑的材料和工具。
3. 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
4. 面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面塑的制作技巧和艺术特点。
2. 难点:面塑的创新设计和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面塑的定义、发展历史、材料和工具。
2. 演示法:展示面塑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面塑作品。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面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准备1. 准备面塑材料和工具,如面粉、颜料、剪刀、牙签等。
2. 准备面塑作品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展示和讲解。
3. 准备教学PPT,包括面塑的定义、发展历史、制作技巧等内容。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面塑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和兴趣,简要介绍面塑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新课内容】1. 面塑的材料和工具讲解面塑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面粉、颜料、剪刀、牙签等,并展示实物。
2. 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如揉、搓、捏、切等,并演示制作过程。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技巧。
3. 面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通过展示不同地域和风格的面塑作品,引导学生探讨面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课堂实践】1. 学生动手制作面塑作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面塑作品。
可以设置主题,鼓励学生创新设计。
2. 作品展示和点评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点评,互相学习和交流。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面塑的制作技巧和艺术特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面塑艺术,进行创新设计。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面塑作品的造型、色彩和纹饰等特点。
2. 讲解面塑的制作步骤和方法,如揉、搓、捏、切等。
3. 示范面塑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初中面塑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材:《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通过面塑制作,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
2. 面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学生面塑作品的创作和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面塑产生兴趣。
2. 展示一些面塑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面塑的制作方法和艺术效果。
二、基本技巧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如揉、搓、捏、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基本技巧,并进行实践操作。
三、制作面塑作品(2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面塑作品的制作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制作。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欣赏和分析面塑作品(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面塑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大家共同评价和欣赏。
第二课时:一、复习面塑基本技巧(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面塑基本技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面塑基本技巧。
二、创作面塑作品(2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面塑作品的制作主题,学生独立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展示和评价面塑作品(2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面塑作品,大家共同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面塑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创作的面塑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质量。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能力。
校本课程面塑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尝试用搓、压、揉等方法用面或彩泥等材料制作花馍或其他生活中熟悉的造型。
2、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搓、压、揉等方法用面或彩泥等材料制作花馍或其他生活中熟悉的造型
难点:用面或彩泥制作的造型美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过年吗?(喜欢)你知道的过年有哪些习俗呢?(放鞭炮、贴春联、贴窗花等)。
今天老师带你们感受一种好玩的过年的习俗——蒸花馍。
(课件出示一些花馍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二、动手操作
1、老师示范搓、压、揉等方法。
2、小组内学生亲自动手,首先练习搓、压、揉等方法。
老师巡视指导。
3、做自己喜欢的造型,看谁做得好。
三、作品展示及评价
小组内推荐最好的作品代表小组展示。
四、课外延伸
家长蒸馒头时,做一个喜欢的造型,上锅蒸并上色,看谁的漂亮。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面塑的历史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面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面塑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 面塑的基本技巧和造型方法。
4. 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塑的制作技巧和造型方法。
2. 教学难点:创新设计和精细制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面塑材料(面粉、水、颜料等)。
2. 准备面塑工具(刀具、刷子等)。
3. 准备面塑样品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面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面塑的制作材料、工具和基本技巧。
3. 示范:演示面塑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作自己的面塑作品。
6. 展示: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民间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动手实践等。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面塑作品,包括创意、技巧和完成度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面塑课程的喜好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面塑展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邀请面塑艺术家:邀请专业的面塑艺术家进行讲座和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面塑艺术。
3. 开展面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面塑比赛,提高他们的制作技巧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方面。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自己的面塑作品,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面塑制作的心得体会,包括在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收获和创新点等。
碧流台寄宿制学校本课程《面塑巧手坊》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面塑巧手坊2.主讲教师:王海芬高红艳张洪波王凤敏3.教学材料:创编4.课程类型:选修课5.授课时间:半学年(每周三课时,共计50课时)6.授课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性质:艺术类。
2、课程说明。
本课程通过面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揉、捏、剪、挑、粘、压、等多种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
在学生思考、观察、动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制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大胆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3、课程目标。
总目标:(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
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雕塑、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德育渗透: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分目标:(1)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并在参与制作活动中,逐步爱好面塑。
(2)能正确使用面塑工具和材料,掌握简单的造型技能,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制作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评品能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程主要内容及所达到的标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塑出人物、花鸟、走兽,是一种小巧精美的观赏陈列品。
小学面塑校本课程中材料工具和手法的应用探析面塑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早在古代就已经在中国流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小学校本课程中,面塑是一门十分受欢迎的选修课。
在学习面塑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面塑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和手法的应用。
本文将探析小学面塑校本课程中材料工具和手法的应用。
材料工具的应用面塑用的主要材料是面粉,而其他材料如色素、鸡蛋液、植物油等都是辅助材料。
这些材料在面塑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
首先是面粉。
面粉是制作面塑的必备材料,其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选用筋度较好的高筋面粉,这样可以让做出来的面塑更加美观、立体感更强。
除了面粉,还需要用到食用色素。
色素可以让面塑具有丰富的色彩,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制作面塑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鸡蛋液。
用鸡蛋液涂在面塑表面,可以让面塑更加亮丽,增加它的立体感。
在制作不同形状的面塑时,还需要用到不同的材料辅助,如糖粉、巧克力、葡萄干、花生等等。
这些材料可以让面塑更加多样化,增加它的艺术价值。
除了材料,还有一些工具在面塑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是擀面杖,它是面塑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可以使面团擀成薄片,做出各种形状的面塑。
还有刀子、橄榄霜刮刀等小型工具,用于给面塑做细节处理。
手法的应用在制作面塑的过程中,手法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的手法可以做出不同的面塑形状。
首先是揉面的手法。
揉面是制作面塑的第一步,揉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成功与否。
揉面时需要将面粉和水慢慢混合,揉成一团柔软且有弹性的面团,然后在面团中加入色素,使面团变得五彩缤纷。
接下来是擀面的手法。
在制作面塑的过程中,需要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再根据需要的形状,用刀子和模具将它们切出来。
擀面的时候需要用到擀面杖,将面团放在擀面杖上方便操作。
在擀面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翻面,使得面片整齐均匀。
最后是拼装的手法。
在制作面塑时,往往需要将不同的面片拼接在一起,制作出立体的面塑作品。
在拼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小型工具,如橄榄霜刮刀,以便于将不同面片粘合在一起。
碧流台寄宿制学校本课程
《面塑巧手坊》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面塑巧手坊
2.主讲教师:王海芬高红艳张洪波王凤敏
3.教学材料:创编
4.课程类型:选修课
5.授课时间:半学年(每周三课时,共计50课时)
6.授课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艺术类。
2、课程说明。
本课程通过面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揉、捏、剪、挑、粘、压、等多种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
在学生思考、观察、动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制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大胆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3、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
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雕塑、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德育渗透: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分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并在参与制作活动中,逐步爱好面塑。
(2)能正确使用面塑工具和材料,掌握简单的造型技能,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制作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评品能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程主要内容及所达到的标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塑出人物、花鸟、走兽,是一种小巧精美的观赏陈列品。
(1)低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圆形、椭圆形造型为主。
能够在圆形的基础上进行以红辣椒、葫芦、苹果、饼干、青椒、梨、黄瓜、红萝卜、葡萄、茶壶、蘑菇、草莓、茄子、菠萝、玫瑰花、玉米、军舰、坦克、飞机等为原型的捏制,使学生能够初步的掌握面塑的捏制方法及步骤。
(2)中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动物造型为主。
主要是十二生肖,要求有色彩变化。
在此阶段加入色彩变化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色调,调制出自己需要的色调。
(3)高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人物造型为主。
高年级在一定基础上学习较高难度的面塑制作——人物。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习面塑人物的方法及步骤,根据自己的观察能够进行人物的面塑。
5、课程实施建议。
(1)选择课程具体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制作的面塑,这项工作一般由教师来完成。
(2)设计课程方案。
教师站在探索者的角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过程。
(3)实施过程。
创设情景(面塑范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模仿制作步骤,教师指导学
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完成面塑造型。
6、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要有拓展意识。
在课程实施中要有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自信心。
(2)教师要有拓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解决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
(3)教师要不断更新科研方法。
在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学成效。
(二)对学生的评价:
(1)自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主体参与意识。
(2)互评: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来开展互评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既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3)他评:邀请课程涉及的人参与评价,听取家长的反馈和评价,请“局外人”进行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
1、学生态度认真端正,作业符合要求,全勤者为优等;学生态度较认真,出勤率达到80%为良等;学生态度不认真,出勤率低于80%为差等。
2、学生面塑形态逼真、美观漂亮、想象丰富为优等;面塑形态较合理,过程认真为良等;面塑形态一般,没有美感、粗糙为差等。
3、学生自评与互评要客观真实。
学生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