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5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更[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更(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考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肯定的□01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0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③意义:种群□02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①诞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03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04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③意义: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05确定种群密度变更的干脆因素。
(3)年龄组成①概念:□06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③意义:在肯定程度上能□10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11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①概念: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影响□12诞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01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①适用对象:□②过程③留意事项a.□07随机取样。
b.样方大小适中。
c.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记重捕法08强、活动范围□09大的动物。
①适用生物:活动实力□②过程③留意事项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诞生和死亡。
b.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12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
(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深挖教材(必修3 P61探究T2、T3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状况,应做到“随机取样”。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最新考纲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正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二、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纲解读1.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3.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4.列举“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5.进行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6.了解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7.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8.进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探究9.尝试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作用的探究10.说出生态农业的设计原理和特点11.尝试合理利用物质循环的特点设计生态瓶12.探究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3.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4.进行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实验探究15.说出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6.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应用价值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概念及其数量特征议一议: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一思: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S”型增长的实质是什么?判断正误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7.不同种生物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 1 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3.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鋪的密度等4.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
5.为什么东北豹、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
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况。
幼豹2~3岁后性成熟。
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
可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
一般来说,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这是它们的种群数量出现较快增长的内因。
6.出生(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7.对东北虎、东北豹等濒危动物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随着环境的大大改善,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我国的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