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23.63 KB
- 文档页数:7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9050210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开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4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2.5二、课程目的和任务公共经济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对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公共经济主体、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分配、公共经济政策、公债、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具备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内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2、了解公共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并掌握其方法论。
3、明确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公共分配。
4、掌握公共选择的方原理和方法5、掌握公共经济政策。
6、掌握公共经济管理的方法。
7、掌握社会保障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区别第三节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第四节研究公共经济学的意义第二章公共需求与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4学时)第一节公共需求第二节公共部门的目标第三节市场效率第四节市场失灵第五节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6学时)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第二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第三节混合产品第四节非国家的公共产品第五节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及其纠正案例公共产品的供应方式第四章公共经济主体的形式(4学时)第一节公共经济主体的形式第二节政府第三节私人企业第四节社区第五节第三部门第六节国际组织第七节公共经济主体第八节多中心趋势对政府治理结构的影响第五章公共支出(4学时)第一节导论第二节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第三节购买性支出第三节转移性支出第四节公共投资准则与公共企业定价第五节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第六章公共收入(4学时)第一节公共收入的概念的界定第二节税收制度第三节税收负担与转嫁第四节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第五节税收效应第六节最适课税理论实验:企业逃税的判断方法(8学时)第七章公债(4学时)第一节导论第二节国内负债与国外负债第三节公债的经济效应第四节公债市场第五节公债政策第八章公共转移支付(4学时)案例(2学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实验相结合。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
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
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导论4学时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2.1资源配置的内涵2.2市场失灵2.3政府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3.1公共物品的概念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4.1外部效应概论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4.3外部效应的纠正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5.1公共选择方法论5.2几个重要定理5.3寻租理论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6.1公共预算概论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7.1公共收入概论7.2主要税种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8.1公共支出概论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9.1概论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该课程前要提前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政治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深入阅读本课程的相关文献,按时完成作业,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各项基本理论,能够以经济学方法讨论涉及公共部门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效益等问题,对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各项政策活动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一、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及政府政策的经济影响。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探讨现代公共部门的组织和运作。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2. 理解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职能;3.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4. 了解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政策制定过程;5. 分析和评估公共政策的经济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公共经济学导论-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公共经济学的方法论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特征与供给机制- 外部性的分类与影响- 政府如何解决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3. 纳税与公共支出- 税收原理与税收负担- 政府支出的经济效应- 税收与公共支出的优化分析4. 消费者行为与公共政策- 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公共政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5. 生产者行为与市场失灵- 生产者理论与成本函数- 市场失灵的原因与类型- 政府政策对市场失灵的干预6.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竞争-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模型- 政府如何影响市场行为7. 公共部门组织与治理- 政府组织与治理结构- 公共部门效率与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
2.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公共经济学的案例和现实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4. 小组项目:学生形成小组,研究并呈现有关公共经济学的热点问题或实践案例。
5.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阅读、问题解答和案例分析等任务,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观点,促进互动学习。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公共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经济活动及其效应的一门学科。
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公共部门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和职能,熟悉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预算、公共选择等核心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关心民生问题的良好素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公共经济学概述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公共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3、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和职能(二)公共产品理论1、公共产品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3、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三)外部效应1、外部效应的定义、分类和影响2、外部效应的矫正3、科斯定理与外部效应的解决(四)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的概念和特点2、投票规则和投票悖论3、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五)公共支出理论1、公共支出的分类和规模2、公共支出的增长模型3、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六)公共收入理论1、公共收入的形式和分类2、税收原理和税收效应3、公债理论与实践(七)公共预算1、公共预算的概念、功能和原则2、公共预算的编制和执行3、公共预算的监督和评估(八)政府间财政关系1、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基础2、财政分权与集权3、政府间转移支付(九)公共经济政策1、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3、社会保障政策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旨在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与职责;3. 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研究公共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并能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市场失灵与公共物品1.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1.2 公共物品的特点与供给机制2. 外部性与公共政策2.1 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2.2 政府介入解决外部性的方式与效果3. 税收与税收改革3.1 税收原理和税负分析3.2 税制改革的目标和策略4. 市场竞争与垄断4.1 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效果4.2 垄断市场的特征和调控5. 公共选择理论5.1 个人理性行为与集体决策5.2 选民的操纵与选举制度设计6. 教育、医疗与社会福利6.1 公共教育与教育投资6.2 医疗保健与健康资源分配6.3 社会福利与贫困救助7. 环境保护与资源配置7.1 环境污染与生态经济学7.2 自然资源的产权和管理四、教学方法1. 经济学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系统介绍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公共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考和交流。
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提升学术能力。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积极性。
3. 个人研究报告: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内容和学术质量进行评估。
4. 期末考试:对全年度的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六、参考教材1. "公共经济学导论",李洪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公共经济学:政府、市场与资源配置",程远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导论4学时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2.1资源配置的内涵2.2市场失灵2.3政府经济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3.1公共物品的概念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4.1外部效应概论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4.3外部效应的纠正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5.1公共选择方法论5.2几个重要定理5.3寻租理论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6.1公共预算概论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7.1公共收入概论7.2主要税种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8.1公共支出概论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9.1概论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该课程前要提前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政治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深入阅读本课程的相关文献,按时完成作业,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各项基本理论,能够以经济学方法讨论涉及公共部门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效益等问题,对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各项政策活动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四、教学安排40学时,讲授60%、案例20%、讨论20%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版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着.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Thepubliceconomics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如公共需求与公共选择、资源配置中的公共商品供给、市场与政府等,以及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的有关问题.授课对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教材: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2版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着.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功能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践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将介绍该学科的核心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和评估方式。
二、课程概述1.学科介绍-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与职责2.学习目标- 理解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公共经济学分析方法- 了解公共经济学的相关政策与实践3.教学方法- 讲授课程理论- 案例分析和讨论- 学生小组项目研究三、课程内容1.市场与政府- 市场经济与混合经济- 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基本原理 -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2.公共选择理论- 个人理性选择和集体行为- 选民的行为与利益中介- 政府决策的效率和公平3.市场失灵与政策工具-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不完全竞争与规制政策- 外部性与环境政策- 公共物品与财产权4.社会保障与福利经济学- 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 货币和非货币福利政策- 教育、医疗和退休制度的设计5.税收与财政政策- 税收原理与税收结构- 政府预算与财政赤字- 税收改革与经济增长6.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 市场和政府的效果评估- 政府干预的经济效率与公平性- 公共项目和社会投资评估四、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理论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理解。
2.案例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生小组项目研究要求学生自行组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公共经济学相关的主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五、学术评估1.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2.小组项目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研究中的表现,包括调查和分析的深度,作品的展示形式和团队合作能力。
3.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公共经济学(教学⼤纲)《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 学时:51学时2.课程性质:专业课3.适⽤专业:公共管理适⽤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经济学5.⾸选教材:⾼培勇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民⼤学出版,2008年12⽉出版。
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的与要求教学⽬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是我院海关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它主要研究公共经济学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门系统研究经济学过程普遍规律和⼀般⽅法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全⾯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了解公共经济理论的产⽣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代表⼈物及其理论贡献:掌握公共经济学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法与基本理论,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熟悉经济学过程的主要⼯作内容及其组织⽅法,初步具有从事⼀般实际⼯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为今后在⼯作岗位上综合运⽤各项专门公共经济学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1、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法结合经济学的特点来学习、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法。
2、在学习经济学的⼀般理论和⽅法的基础上,着重学习、掌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法。
3、公共经济学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要深⼊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经济学分析⽅法,培养实际⼯作能⼒,为此,除了按照教学⼤纲的规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复习思考题外,还必须认真做好规定的练习题;阅读必要的资料。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安排第⼀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教学⽬的】本章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公共需要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正确认识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失灵的关系,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教学重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公共财政的职能【教学难点】MSB=MSC的含义【教学⽅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节资源配置效率⼀、效率的含义⼆、效率的实现条件第⼆节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公共物品或服务三、收⼊分配不公四、经济稳定发展五、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第三节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分配职能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3.为什么说现代成本会计也是成本管理?4.公共财政要负担哪些职能?5.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课程编号:C04二、总学时:54三、学分:3四、课程简介:公共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广义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一门新颖学科,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公共部门的职能,职能范围,公共部门职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现代《公共经济学》在传统的主要分析政府的公共收支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共选择,政府寻租,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公共经济学分析研究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充实了公共经济学的内容。
《公共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与政治行为的学科,被一些人称之为真正的政治+经济的政治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与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有:公共部门职能、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需求、外部性矫正、寻租设租行为、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结构、税收制度、税收负担、中国主要税种、公共预算、公债制度、财政联邦制、政府规制、公共企业。
通过对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公共经济主体、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分配、公共经济政策、公债、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具备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
五、教材:《公共经济学》(姜杰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2月第3版第3次)六、教学目的:公共经济学是MPA的一门专业课, 学习本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一些最为先进的经济学原理、理论范畴。
使学生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与执行经济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识与掌握市经济条件下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与边界。
既懂得如何做好政府经济工作,又能监督政府的职能,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作出贡献。
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1. 《公共经济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王雍君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年7月第2版
2. 《公共经济学》(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赵建国、吕丹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4年3月第1版
3. 《公共部门经济学》,理查德﹒G﹒特里西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第1版
4. 《公共经济学——政府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美】林德尔﹒G﹒霍尔库姆著,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3月第1版
(二)阅读文献
第1章:《公共经济思想理论源流考略》,齐守印,《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9期
第2章:《权责发生制视角的中国公共部门改革:评述与优先议程》,王雍君、谢林,《财政研究》,2016年第3期
《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周碧华,《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2期
第3章:《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沈满洪、谢慧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第4章:《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与新思考》,夏永祥,《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寻租与腐败:理论分析和对策》,邹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启示》,陈振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5章:《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程启智,《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社会性规制的经济学分析》,张曦,《管理学刊》,2011年第5期
第6章:《公共支出的结构性特征与社会契约形式的转变:一个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李钧,《南方经济》,2017年第6期
《中国式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与收入分配》,郑尚植,《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
第7章:《公共支出结构、最优税收与经济增长》,金成晓、张东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中国结构性改革下的财政收入政策——大国转型增长与供给侧发力策略》,何代欣,《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9期
第8章:《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问题、经验与完善机制》,王延中、龙玉其,《学术研究》,2013年第4期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对比分析》,陶纪坤,《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第9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袁伟、沈悦,《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2期
《“打赢蓝天保卫战”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政策》,樊轶侠,《改革》,2018年第1期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