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0
XX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复习教案XX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⑤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斗争⑥义和团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高三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青州六中高三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主备教师张彦芳使用教师张彦芳时间200年月日周第节课型复习课教材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是其开端。
在鸦片战争过程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对英国的侵略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战争的结果还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中国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
之后相继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单元目标(一)1、鸦片战争(1)历史特征:工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列强进行全球扩张,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2)主要表现:列强发动两次战争,强迫中国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列强对华分商品输出为主。
2、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历史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主要表现: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掀起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形成。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命题热点:列强侵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及影响。
第7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 纲]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 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为了开拓 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仍然 实行 政策。
③直接原因: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 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
1839年6月, 把禁烟运动推向 高潮,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
细节提醒 (1)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的直接目的是扭转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战争后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仍处在顺差地位,1865年中国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
(2)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鸦片战争爆发。
②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略,强占了 , 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③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 府屈辱求和。
错误! (4)影响⎩⎪⎨⎪⎧①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主权和 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辨析 “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3)结果:中国战败,被 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②直接原因:英法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①1856年秋,英军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 入侵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鸦片战争【点题训练1】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点题训练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点题训练3】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考点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点题训练4】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要点一对比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在国情上的差异,理解英国侵华的必然性综合上表可知,发动侵华战争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模块六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训练考点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英国的鸦片走私(1)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改变原有的贸易格局。
(3)严重危害: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所产生的巨大危害,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
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3.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政府发动了侵华战争。
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4.《南京条约》(1)内容: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2)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提出的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
4.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3)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考点二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膨胀。
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根据课标的要求,列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即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历次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加强中外对比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具备世界意识的能力和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讨论法、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但是也使沉睡的中国觉醒。
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而奋勇前进。
他们英勇之屈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二、教学方式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相对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分析能力强,所以本课采用活动课“回望历史,以史为鉴──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讨论会”的方式,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王颖)课改沙龙本教学设计确定的教学目标明确,预设的教学方法多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全案提供了很多教材范围以外的历史图片、音像和文字等资料,设计了很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而且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讨论外国侵华历史背景时,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背景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挨打的原因,激发学生思考在世界大潮流中,中国应该向何处去。
课后练习对“国际禁毒日”的涉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
对于本学习主题,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义和团运动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成员头戴红巾)。
”山东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迅速发展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材料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国家。
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进步性: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局限性: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镇压--招抚(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镇压二、八国联军侵华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其侵华的诱因。
2过程: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
西摩尔率2000兵力进攻天津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大沽口守军在抗击联军舰队的进攻八国联军攻占天津1900年8月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材料: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
材料:著名学者牟安世先生说: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地位。
材料:“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根据这两则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影响: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报复性屠杀,劫掠,暴露了侵略者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出英国要发动战争,而虎门销烟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有没有禁烟运动,英国都会挑起战争。
主题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及认识(1)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①清朝封建统治由于日益腐朽,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②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③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蓄谋已久。
④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认识①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③战争结局与战争指挥有直接关系。
主题三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1)从东南沿海向北部沿海、内地侵略的趋势。
(2)从控制地方向控制中央政府发展。
(3)鸦片泛滥的趋势。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提示观点一:赞成。
鸦片战争打开尘封很久的中国大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
观点二:反对。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逐渐落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鸦片战争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
基准考点二中日甲午战争主题一中国在甲午海战中失利的原因史料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
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第8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单元概览】本单元时间段上起鸦片战争,下至新中国成立,讲述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曲折历史。
“反侵略”与“求民主”是本单元的两条主线,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史实、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实现了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
1840-1900年间,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取系列特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中国的沉沦,农民阶级先后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顶峰。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专题结构】【考试说明】(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命题规律】本讲内容高考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全国卷高考近3年常有涉及,主要以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为命题切入口。
【命题趋势】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可能性较大。
从考查内容看,《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依然值得关注,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视野来分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比较重要,中日关系一直是社会热点,相关史实要继续关注,多角度分析。
一、鸦片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鸦片战争【点题训练1】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点题训练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点题训练3】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考点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点题训练4】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要点一对比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在国情上的差异,理解英国侵华的必然性综合上表可知,发动侵华战争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典例训练1】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要点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一、失败原因:二、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
3.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甲午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步伐。
思想上“实业救国”、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政治上兴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典例训练2】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此信中的“新约”是指(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要点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二、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①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通过武力侵略,强签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①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
②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③侵华方式: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后转为“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典例训练3】与《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马关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B.赔款白银二亿两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一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史料二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
……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以上史料均出自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史料一:梁启超从李鸿章个人和国家实力两方面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解读材料时要注意梁启超分析问题的方法,他辩证地说明了中国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片面地将战败责任完全强加于李鸿章个人。
史料二:梁启超结合国际形势指出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及其结局,并说明了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1)从甲午战争过程选择一则实例证明“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概括梁启超对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原因的分析。
(2)据材料归纳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及其后果,梁启超认为中国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鸦片战争1.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3.《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
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主要是因为(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4.“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5.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第5题图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洋务派任人唯亲C.军队指挥体系分散 D.舰队过多考点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B.促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C.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途径D.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主干知识梳理】①海外市场②《南京条约》③香港岛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⑤关税⑥半殖民地半封建⑦英法⑧圆明园⑨威海卫⑩《马关条约》⑪台湾及附属岛屿⑫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⑬开设工厂⑭资本输出⑮瓜分中国⑯《辛丑条约》⑰东交民巷⑱反帝⑲派兵驻扎【点题训练】1.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耆英认为百官不作为甚至“欺压良善”,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不能御寇”,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揭示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B、C选项虽与材料有关,但在耆英看来都是“吏治败坏”的结果,故不选。
2.D 【解析】本题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
外交事宜理应是国家之间平等的双向的交往,材料表明清政府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被动的,从名称看也是处理列强在华事务,不是双向的交流,还残留“天朝上国”的痕迹,故而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
C项错在“积极主动”。
3.A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