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 常见气体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4.04 MB
- 文档页数:13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主题:化学实验——制备气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
3. 学会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
教学内容:
1.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制备气体的原理;
3. 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的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气体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气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无形、无色、可压缩、可膨胀等特点,让学生
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步:制备气体的原理(10分钟)
教师讲解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包括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不同的实验方法。
第三步:实验制备气体(3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种可以制备气体的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制备氢气,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气体制备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
影响。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
实验材料:玻璃烧杯、蜡烛、蜡烛台、水、氧气气体气瓶、碳酸氢钠(小苏打)粉末、实
验手套、实验眼镜。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放在实验台上。
2. 将蜡烛点燃后放在蜡烛台上,然后放入玻璃烧杯中,让蜡烛燃烧。
3. 准备一个氧气气体气瓶,在气瓶内放入一小撮碳酸氢钠粉末。
4. 将氧气气体气瓶连接到烧杯中,开启气瓶阀门,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蜡烛在燃烧时需要氧气,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碳酸氢钠粉
末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气泡。
实验结果:在氧气注入后,蜡烛的燃烧明显加强,玻璃烧杯内的空气会变得更清澈、透明,同时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二氧
化碳(0.03%)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关键。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
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及气体之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氧气气瓶泄漏或破损造成危险。
实验结束后要
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
《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学历案——中考专题复习【内容出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初三初四化学》专题复习【中考要求】:考点是:O2、H2、CO2三种气体制取原理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药品的选择、制取装置的选择及实验操作步骤的确定或排序、气体净化、干燥及收集装置的确定或选择,通过对三种气体制备时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的分析解决其他类似情况下气体的制取(如CH4、NH3、H2S等),根据气体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变形或转换。
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和收集是化学实验的主要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化学实验关键内容。
因此,它是历年中考化学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内容,题型多样,份量大,有时还往往与其他气体或物质的性质综合在一起出现在综合实验题中【复习目标】:1、通过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的选择,学会判断其它气体的制取装置选择。
2、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学会选择其它气体的收集方法。
3、通过对硫化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制取时要注意的事项。
【评价任务】1、完成自我评价1,检测自己对目标一的掌握情况2、完成自我评价2,检测自己对目标二的掌握情况3、完成自我评价3,检测自己对目标三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资源建议1、规律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备是中考考试的重点内容。
中考常在简答题和综合应用题中考查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实验的注意事项、气体的干燥与净化、气体的检验与验满、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分析装置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等,分值较高。
在复习时要熟记制取气体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装置特征和适用范围。
2、本节课的学习流程:3、重点:通过对硫化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制取时要注意的事项。
4、难点:气体制备的操作步骤,气体净化以及干燥装置的选择【学习过程】【引入】若要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硫化氢气体,那么首先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复习一、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1、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设计原则:、决定反应装置基本类型:(1)、(2)、(1)固固型,发生装置选哪个?(2)固液型,发生装置选哪个?【评价测试一】1、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NH3)。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制备在化学实验中,气体的制备是一个常见的实验项目。
无论是用于实验研究还是应用于工业生产,制备气体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体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一、氧气的制备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呼吸、燃烧和氧化反应等领域。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备氧气:1. 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H2O2)分解可以制备氧气。
首先,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反应瓶中,然后加入少量的催化剂,如锰(MnO2)。
在加热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H2O2 → 2H2O + O22.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制备氧气。
选择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锰(MnO2),放入烧杯中,然后加热至较高温度。
金属氧化物分解生成金属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MnO2 → 2Mn + O2二、氢气的制备氢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实验室和工业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氢气制备方法:1. 金属与酸的反应一些金属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常用的金属有锌(Zn)和铁(Fe),常用的酸有盐酸(HCl)。
将适量的金属放入反应瓶中,然后添加足够的酸。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Zn + 2HCl → ZnCl2 + H22. 水的电解水的电解是制备氢气的另一种方法。
使用电解槽装置,将两个电极(一个是阳极,一个是阴极)浸入水中,然后通电。
在电解的过程中,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H2O → 2H2 + O2三、二氧化碳的制备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植物光合作用、饮料制造和灭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二氧化碳制备方法:1. 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燃烧将适量的一氧化碳(CO)和氧气(O2)混合,然后点燃混合物。
在燃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O + O2 → CO22. 碳酸酸和酸的反应将适量的碳酸酸(如碳酸钠)与酸(如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初中生气体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方法。
2. 学习使用气体制备装置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气体制备装置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1. 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气球等。
2. 实验试剂: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体?气体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是一种无定形物质,具有流动性、可压缩性和扩散性等特点。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一:气体制备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试管和酒精灯。
b. 教师演示如何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药品,产生气体。
c. 学生操作,观察产生的气体。
2. 实验二:气体收集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导管和气球。
b. 教师演示如何用导管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到气球中。
c. 学生操作,观察气体的收集过程。
三、实验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备和收集气体?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方法,学习了气体制备装置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过程,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和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此外,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意识还需加强,教师要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气体实验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初中化学常用气体制备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气体的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培养
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氢气、氧气、氯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氯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硫酸、锌、烧瓶、试管、碳酸氢钠、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铵、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
1. 氢气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适量的锌片,加入盖子后,通过试管将稀盐酸滴入烧瓶中,
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氢气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火柴点燃氢气,观察氢气的燃烧现象。
2. 氧气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碳酸氢钠,加入烧热过的氢氧化钠,通入氧气,观察气体生
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氧气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燃烧的木条点燃氧气,观察氧气的燃烧现象。
3. 氯气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氯化铵,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氯气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火柴点燃氯气,观察氯气的燃烧现象。
4. 二氧化碳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碳酸氢钠,加入稀盐酸,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二氧化碳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后,将蜡烛熄灭后的
烟团与二氧化碳气体接触,观察烟团的变化。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常用气体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对氢气、氧气、氯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第17讲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考试说明】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2.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重点、难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H2 O2 Cl2 NH3 CO2 NO NO2)气体制备与性质综合实验【课堂互动区】一、制备气体的一般流程【例1】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制备并收集SO2气体,下列装置中合理的是。
【例2】实验室制备并收集SO2气体装置如下,请说出ABCDE各装置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一般有几个环节?A B C D E[问题拓展]1、通过该实验思考实验室制备纯净气体操作顺序是什么?2、请讨论总结操作中有哪些“先与后”?【规律总结】1、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操作顺序。
2、操作中的“先与后”:二、气体制备与气密性检验: 【问题探究】1、实验室常见气体H 2 O 2 CO 2 Cl 2 NH 3 的制备,从下列装置中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并说明选择的依据是什么?A B C D E2、思考总结我们学过的气体制备典型的发生装置有哪些类型?并写出各类装置中的主要玻璃仪器名称。
【规律总结】1、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 反应原理 、 和 确定发生装置类型。
2【拓展应用】(1)在没有现成的CO 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下图中的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 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仪器是_____ (填编号)【例3】不同的制气装置,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借用不同的现象来判断其气密性,下列装置一定不符合气密性要求的是 ( )打开活塞b ,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E【规律总结】气密性检查的设计要点:。
【学以致用】请准确描述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变式训练】(2011上海)草酸晶体(H2C2O4·2H2O) 100℃开始失水,101.5℃熔化,150℃左右分解产生H2O、CO和CO2。
教学设计气体制备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贺兰县如意湖中学孙富刚一、指导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所学有关实验作总的复习和巩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制备纯净、干燥气体的装置设计思路。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初三化学总、复习实验专题中的一个内容。
主要复习内容包括(1)根据药品及反应条件选择仪器装置(2)气体的净化及干燥(3)气体的收集方法(4)尾气的处理及相关的环保教育本节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在实验设计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了新课程目标。
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2、学生情况分析处于这一阶段的初三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上有了一定的储备,对于实验的基本操作也已经做到熟练,因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能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会对已有知识起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基础,用了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结论、评价等教学方式。
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实物展示与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等设计1、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CH4)气体,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制甲烷时,气体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制的发生装置相同,气体的收集可选用_____________法。
附录二2、实验室选择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①若要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氯化氢气体可选装置____;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若要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可选装置____;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②若要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各装置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