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鸭坏死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400.08 KB
- 文档页数:2
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鸭坏死性肠炎是由肠毒素负责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突发性、致死性肠病。
该病在鸭舍中极易暴发,给鸭子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方法。
一、流行病学1.发病时间:鸭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时间一般在0.5-4周之间,感染后最多72小时便会出现急性症状。
2.易感动物:好发于1-20周龄的育肥鸭,也可发生在1岁以下的仅供蛋用鸭中。
3.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口粪传播,还可经空气飘散传染。
同时,通过食水等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4.病毒侵袭部位:该病主要侵袭鸭子的小肠,特别是初段和回肠,引起炎症和坏死。
二、临床表现1.精神不佳:鸭子出现疲倦、食欲不振、呆坐等情况,有些鸭子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躲起来,不该也不闹。
2.急性腹泻:鸭子的粪便将由正常状态的糊状转为液态,有时甚至是像水一样。
这种情况通常在发病后12-48小时内出现,而且数量很大,有些鸭子甚至不再肛门就地大小便。
3.身体消瘦:由于食欲不振和腹泻的影响,鸭子的身体会逐渐消瘦,尤其是胸部及股部的肌肉组织。
4.其他症状:有些鸭子可能出现倦怠、呼吸急促、发烧和翼膀下垂等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1.粪便检测:通过对患病鸭子的粪便进行病毒学和细菌学检测,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
如果存在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检测出它的毒力。
2.组织检测:通过取患病鸭子的肠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可以发现病变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残体、肿瘤相关抗原和抗体等检测手段帮助确定疾病的诊断。
四、防控方法1.消毒:首先要做好鸭舍和生活用品的消毒和清洁工作,把鸭子生活的环境维持干燥清洁,避免大肠杆菌的繁殖和传播。
2.饮食管理:鸭子的饮食管理也非常重要,保持合理的饲料口感和饲料中添加适宜的益生菌,可以有效调节鸭子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增强其免疫力。
3.疫苗预防:疫苗预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鸭坏死性肠炎属于传染类疾病,是坏死杆菌感染鸭的肠道之后生长繁殖并且产生一定的毒素,属于慢性疾病,以体质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和剖检见肠道粘膜坏死(故称烂肠病)以及排黑色粪便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鸭群受各种应激因素如免疫接种、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刺激后,尤为多见。
发病原因可能是多种致病因子,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
1发病情况平谷区山东庄镇饲养户饲养的800只240日龄产蛋鸭相继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拉黄白色、绿色恶臭粪便,个别粪便中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粘膜组织形成的灰白色物质,已死亡15只。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诊断该养殖户的蛋鸭是坏死性肠炎,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
现将病例诊治情况介绍如下:2临床症状2.1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降低,伏卧于地,不能站立,形体消瘦,拉出黑色腥臭的粪便,肛门周围粘有粪便,有时鸭出现口吐黑色液体的情况。
常被公鸭踏啄伤害,头部及翅部羽毛脱落,突然死亡。
2.2产蛋下降或停产,产畸形蛋和软壳蛋。
3剖检变化剖检死亡蛋鸭5只,发现主要病变在肠道,空肠和回肠极度扩张,充满液体,十二指肠粘膜表面覆盖一层黄白色恶臭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的肠粘膜;心肌和心冠脂肪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输卵管萎缩,卵泡发黑坏死。
4鉴别诊断4.1诊断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进行诊断。
4.2实验室检查4.2.1显微镜检查无菌操作刮取病变肠段肠粘膜涂片染色镜检,或采取坏死肝组织,用2张玻片作肝组织压片,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可发现大量单个或成对或呈短链状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4.2.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操作采集病死鸭肝脏和脾脏,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色氨酸磷酸琼脂培养基。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于37℃收稿日期:2019-09-20中图分类号:S858.39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10-0042-02作者简介:熊东艳,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工作,E-mail :xiongdongyan163@ 。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3.066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毛东杰(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鸭坏死性肠炎曾被叫做"烂肠病",是种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鸭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体质衰弱,无法站立,往往突然死亡,剖检典型病变是肠道黏膜发生坏死。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秋冬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鸭群在恶劣的气候条件、免疫接种等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出现发病,发病特6是快速发生、病程持续短,往往呈急性经过,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鸭;坏死性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32文献标识码:B1流行病学1.1病原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是引起鸭坏死性肠炎的病原,该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属于兼性厌氧菌。
根据该菌主要致死型毒素以及抗毒素的中和试验结果,将其分为5个血清型,分别命名为A、B、C、D和E型,其中C型产气荚膜梭菌能够分泌a、%毒素,是直接导致水禽肠黏膜发生坏死的原因。
在自然界中的病菌能够慢慢形成卵圆形的芽抱,往往位于菌体的近端或者中央,而存在于机体内的病菌往往可形成荚膜,但没有鞭毛,无法运动。
该菌能够分泌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以及DNA酶等,这些酶类都与组织的水肿、坏死、分解、产气、病变的蔓延以及和全身中毒性症状有关。
该菌形成芽抱后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在90f条件下经过30min或者在100°C条件下经过5min才会失活,尤其是存在于食物中的病菌(形成芽抱)经过1〜3h煮沸才会被杀死。
一般来说,在发病养鸭场中的粪便、器具等以及健康鸭群的肠道中都能够分离得到该菌,且菌体致病性同环境、机体状况紧密相关。
1.2发病该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季发生,尤其是炎热且潮湿的天气更容易发生。
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鸭坏死性肠炎是一种由禽肠道致病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鸭和鹅。
这种疾病在禽类养殖业中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破坏性,严重影响了禽类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鸭坏死性肠炎主要通过口-经途径传播,感染鸭和鹅。
病原菌主要分布在鸭屠宰场、水体、土壤、禽舍、野生鸟类等处,尤其是水体是其重要的传播介质。
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病原菌易在饮水和食物中繁殖,导致鸭坏死性肠炎的大规模暴发。
二、临床表现鸭坏死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摄食减少:患病鸭出现食欲减退或完全不进食的现象,常常表现为饲料摄食量明显减少。
2. 腹泻:患病鸭出现腹泻,粪便呈稀糊状,颜色略带黄色或绿色,有时呈现血丝或血便。
3. 抑郁:患病鸭表现为精神不振,常常呈现倦怠、站立姿势不正常等情况。
4. 气管呼吸困难:患病鸭出现呼吸困难、气喘的情况,严重影响呼吸。
三、实验室诊断鸭坏死性肠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培养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菌培养:采集患病鸭的粪样或组织样本,进行培养鉴定,常见分离到厌氧菌属细菌,如中毒产气荚膜梭菌等。
2.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患病鸭体内的病原菌DNA,确诊鸭坏死性肠炎。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鸭坏死性肠炎的暴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饲料的卫生质量,保持鸭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2. 合理用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疫苗接种:加强鸭群的免疫力,定期进行鸭坏死性肠炎疫苗接种,提高鸭群的抵抗力。
4. 限制转移:对于发病鸭群,应立即隔离治疗,禁止转移,防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
5. 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对饮水和环境的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病原菌通过水体传播。
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鸭坏死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是由鸭坏死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高致病性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肠道和淋巴系统,可导致鸭群大规模死亡,对鸭的养殖业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1. 传播途径:DE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源主要为患病鸭群或鸭群内带毒者,也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饲料和环境传播。
2. 季节性分布:该病主要在春、夏季流行,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和繁殖。
3. 年龄敏感性:幼鸭对该病的感染和发病率较高,成年鸭也可感染但发病率较低。
1. 急性死亡:鸭在感染后,可出现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100%。
幼鸭表现死亡前常出现无精神、无食欲、头楞、呕吐等症状。
死亡鸭多呈仰卧姿势、翅膀下垂,腹部膨胀。
2. 消瘦:感染鸭开始出现消瘦、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表现,随后出现腹泻,粪便呈糊状至水样,有时带有血丝。
3. 神经症状:部分感染鸭可出现神经症状,如震颤、抽搐、羽毛拔动等。
1. 病理学检查:可观察到肠道充血、水肿,肠黏膜上有灰白色假膜,肠壁增厚。
2. 病毒分离:可通过将鸭的肝、脾、肠等组织接种入某些敏感细胞(如鸭脖淋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观察是否有病毒复制。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使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核酸的存在。
1.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保持鸭场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鸭舍和器具。
2.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多种鸭坏死性肠炎疫苗可供使用,可根据病情和鸭群免疫状态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3. 防止交叉感染:防止感染鸭与健康鸭群的交叉接触,严格控制人员和设备的消毒,采取隔离措施。
了解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