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2011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优化提升三产、发展壮大二产、做精做特一产”的战略布局, 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全区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有了较大增长,为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稳中有忧。
一是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由于国家对规上企业统计口径的变化,年产值 2000万元以上。
截止今年 6月,我区共有 13家规上工业,完成产值 3.12亿元,同比增长 38%;实现增加值 0.88亿元, 同比增长 15.58%。
已完成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2家,其中,年报新增中元管道公司 1家, 5月新增华源煤电公司 1家。
1-6月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37亿元,显示部分企业销售状况欠佳。
二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上半年,全区工业投资完成5.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 7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 34.3%。
随着晟光科技、和平乳业年内建成投产, 企业设备的到位和园区入园企业的开工建设, 我区年内工业固定资产完成比例将超过往年。
整体我区工业运行来看, 全区工业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但应该看到,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小,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 成长型中小企业不多,企业自主投入不足 ; 缺乏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 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任任重道远 ; 加上各种生产要素制约因素的不断增加,下半年增长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但晟光科技预计 8月底可以投产,和平乳业新厂年内建成,加上华源煤电、艾瑞泰克等新项目的上马,增加了我区工业发展的后劲。
逐一分析:上半年完成产值 5000万元以上两家 (鑫民玻璃、和平乳业 , 4000万元以上一家(金鹰建材 , 2000以上两家(天诺包装、华源煤电 , 1000万元以上四家(远华粮油、金鹰新地、上铁起重机、神牛生物。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30个具体目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从我省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力求体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加奋发努力,积极推进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重点做到“六个突出”:——突出跨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1上半年鄂州市开发区经济发展呈现四大亮点今年以来,鄂州市3家省级开发区按照“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以升级转型、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调优结构、调强产业、调快增速为重点,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开发区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增幅明显快于一季度。
上半年,鄂州市3家省级开发区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39.3%;完成工业增加值48.71亿元,增长33.8%;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6.3亿元,增长38.2%,比一季度增幅分别高出0.7、9.0和1.4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上半年,3家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7.74亿元,同比增长66.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58亿元,同比增长104.2%。
3家开发区共有施工项目9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6个、新开工项目49个、外商投资项目5个和省外内资项目38个。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实现突破。
上半年,全市3家省级开发区立足重点,狠抓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中,葛店开发区上半年新签约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11.1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7.64亿元,分别是总投资5亿元的长动电机辅机制造和海水淡化设备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64亿元的鸿吉船舶机械设备项目和投资1亿元的胜威炉料项目;鄂州经济开发区上半年新签约项目共10个,合同约定总投资额29亿元。
分别是豪威城市广场、瑞豪医院、融通钢桥、兴欣建材扩规。
正在洽谈并有望签约的项目有16个,计划总投资18亿元。
目前已签约的8个项目中亿元项目有4个,其中豪威城市综合体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开工,将成为湖北省在建的最大同类项目;花湖开发区截止上半年航宇商贸城完成投资4.36 亿元,鄂东国际汽车城投资达1.3亿,华浙新型材料完成投资1.3亿元。
2011年湖北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内容摘要]2011年,湖北省全面推进“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两个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有效化解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通胀压力持续存在、要素保障更趋紧张等困难情况下,全省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湖北省金融机构深入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贷款总量稳定增长,投放节奏保持均衡;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大;社会融资总量持续扩大,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全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有序,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完备,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各项金融改革取得新的突破,金融服务有效改善,较好地服务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湖北经济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强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金融业将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优化结构的要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切实维护金融稳定运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力争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目 录一、金融运行情况 (44)(一)银行业发展提速,信贷增长回归常态,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 (4)(二)证券业运行稳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有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改善................................6 (三)保险业深入拓展,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功能有效发挥............................................7 (四)融资总量稳定增长,直接融资占比扩大,金融市场交易总体活跃............................................7 (五)金融生态持续改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有效提升.. (9)二、经济运行情况 (1010)(一)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外贸顺差明显扩大 (10)(二)农业再获丰收,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新型服务业发展加速......................................................11 (三)价格水平先扬后抑,上涨势头初步遏制,通胀压力依然存在..................................................12 (四)财税体制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12 (五)节能降耗强力推进,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13 (六)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初显成效..........................................13 (七)区域经济发展提速,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步伐加快 (14)三、预测与展望.......................................................................................................................................................1414 附录附录::. (1616)(一)湖北省经济金融大事记 (16)(二)湖北省主要经济金融指标 (17)专 栏专栏 1: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加速发展...........................................................................6 专栏 2: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向纵深推进 (9)表表 1 2011年湖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4)表 2 2011年湖北省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表 (5)表 3 2011年湖北省证券业基本情况表 (7)表 4 2011年湖北省保险业基本情况表 (7)表 5 2001-2011年湖北省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债券和股票融资情况表 (8)表 6 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统计表 (8)表7 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表 (8)图图 1 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长变化 (4)图 2 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变化 (5)图 3 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速变化 (5)图 4 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及外币存款利率 (5)图 5 2011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10)图 6 2011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 (10)图7 2011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11)图8 2011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变动情况 (11)图9 2011年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11)图10 2011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12)图11 2011年湖北省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者价格变动趋势 (12)图12 2011年湖北省财政收支状况 (12)图13 2011年湖北省商品房施工和销售变动趋势 (13)图14 2011年武汉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13)一、金融运行情况2011年,湖北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与创新,全力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
201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预计6536.81亿元武汉人均GDP破1万美元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高于GDP增长本报讯(记者蔡木子通讯员胡开锋)昨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201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预计6536.81亿元,增幅超过12%;人均生产总值预计6.6万元以上,突破1万美元。
武汉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795.99亿元,同比增长26.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26亿元,增长40%。
武汉GDP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4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
而近三年则一年一个台阶,2008年超过4000亿元,2010年超过5000亿元,2011年超过6000亿元。
细看武汉GDP结构,预计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9:47.7:49.3。
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2%,其中,工业比重提高2.3%。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38.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9813.59元,增长18.3%。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高于同期GDP增幅。
2011年是武汉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的第一年,年末榜单凸显工业增幅明显。
据统计,2011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90.66亿元,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8.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96家,比上年增加188家;13户重点企业产值过百亿元,新增3户;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4个产业产值过千亿元。
在投资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55.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1%;第一产业投资29.07亿元,下降4.9%;第二产业投资1223.38亿元,增长39.1%。
其中,制造业投资1202.14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投资3002.71亿元,增长14.1%。
全年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为115个(不含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44个。
2011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省经济在调结构、控通胀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69.3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818.76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206.13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4∶48.7∶37.9调整为13.1∶50.1∶36.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2.5%、10.9%、10.1%、1.3%、4.4%、18.9%和15.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8,价格水平上涨5.8%,其中:城市上涨5.5%,农村上涨6.3%。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 11.6%,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4.1%,衣着价格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8%,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5.8%。
12月当月价格水平上涨4.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0%,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9.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5%。
市场主体发展加快。
2011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8.25万户,增长24.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6.26万户,增长21.8%;个体工商户39.96万户,增长26.7%。
武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2012年2月29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市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平稳,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
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表1: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 6756.20 12.5第一产业 198.70 4.0第二产业 3254.02 16.4工业 2709.02 17.8建筑业 545.00 10.1第三产业 3303.48 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55.18 14.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3.38 9.5批发和零售业 686.22 10.8住宿和餐饮业 214.15 7.7金融业 386.82 2.6房地产业 342.26 6.3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3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57.83亿元,增长13.0%。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企业总数19.31万户,比上年增加1.74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6.29万户,当年新增3.13万户。
个体工商户40.48万户。
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91.57万人,增加32.63万人。
2011年1-2月湖北电力工业运行情况2月份,适逢传统新春佳节和省“两会”召开。
按照湖北省政府保电部署,全省经信委系统和电力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全力组煤保发、努力争取外购电支持,圆满完成了春节和“两会”保电任务。
当月全省全社会和工业用电量均呈两位数增长,全省电力供应平稳有序。
当月全省发电120.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全社会和工业用电量分别为97.63、67.49亿千瓦时,增长11.6%和10.6%。
一、二月份发供电生产主要情况二月份,全省发电120.31亿千瓦时,增长9.05%。
其中,三峡发电37.46亿千瓦时,增长13.04%。
不含三峡,发电82.85亿千瓦时,增长7.33%,其中:水电厂发电18.60亿千瓦时,增长15.24%;火电厂发电64.13亿千瓦时,增长5.13%。
(一)火电克难奋进增发保供,电煤库存稳步回升。
二月份电煤资源和运力双重紧张,电煤价格居高不下,为保全省旺盛用电需求,火电企业讲大局亏损发电,为全省电力正常供应作出重大贡献。
省经信委严格执行电煤库存与发电量计划挂钩考核制度,及时兑现奖罚政策,尽一切可能调动企业发电积极性。
当月火电发电64.13亿千瓦时,占全省不含三峡电量的77.40%,对全省保电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至月末,统调电厂电煤库存量226万吨,较上月末上升了40万吨,日均增加1.4万余吨,达到20天左右正常耗量水平。
(二)来水正常稍偏多,主力水电厂均不同程度增发,有力支持了全省保电工作。
本月长江干流及汉江流域来水正常,清江流域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多近一成,各主力水电厂不同程度增发。
其中三峡电站增开两台机组支持我省保电,当月发电37.46亿千瓦时,增长13.04%;葛洲坝电厂当月发电8.52亿千瓦时,增长7.01%;汉江流域的丹江电厂当月发电2.34亿千瓦时,增长13.57%;清江流域的水布垭电厂当月发电1.36亿千瓦时,增长6.32%,隔河岩、高坝洲电厂增幅在1倍以上。
经济规模成倍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3个台阶,2010年达到5515.8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五年年均增长14.8%。
财政收入跃上千亿元平台,2010年达到1416亿元,是2005年的3.6倍。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2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2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
工业发展实现跨越。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调整振兴支柱骨干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425亿元,是2005年的2.8倍。
千亿元产业实现突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212.3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多点支撑新格局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0年产值超过2564.6亿元,是2005年的3.2倍。
武汉成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向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远城区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发展。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服务业水平全面提升。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17家金融机构在汉兴建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54家境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武汉,新组建汉口银行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
商业连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商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把握“高铁时代”机遇,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53.7亿元,是2005年的3.2倍。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生态旅游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
武汉成为全国首批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江汉区成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策划建设一批对武汉长远发展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五年实施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47个。
武钢三冷轧和三硅钢、东风本田、神龙二厂、富士康科技产业园、武汉新芯公司12英寸芯片、武汉天马4.5代液晶面板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80万吨乙烯、神龙三厂、东风本田二厂、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东湖欢乐谷、世茂嘉年华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并加速推进。
鄂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鄂州调查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两区一市"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积极应对新情况,化解新问题,全市经济在调结构、控通胀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地完成了2011年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鄂州"十二五"良好开局。
经济总量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90.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9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89.8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40.07亿元,增长18.8%。
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9.1:28.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756元,人均GDP折合7238美元,比上年净增1635美元,增长29.2%。
劳动和就业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893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77人。
新增个体工商户2529户,带动11916人就业。
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33万元,比上年净增加644万元,增长10.9%。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63.6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0.91万人,第二产业20.26万人,第三产业22.43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省控目标值0.4个百分点。
农业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其中,种植业产值34.05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14.9%;畜牧业产值28.68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44.26亿元,增长6.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1亿元,增长6.2%。
2011年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2011年,面对市场需求减弱、生产成本上升、要素约束趋紧等多重困难和挑战,全省工业经济难中求进、转型调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面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1、生产增速平稳较快,总量规模快速扩张。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565.6亿元,同比净增2428亿元,增长20.5%。
一季度增长21.3%,二、三、四季度小幅适度回调,分别增长20.7%、20.7%、20.4%,全年呈现高位稳行走势,累计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二位。
单月增速保持在18%~21.6%之间,比2010年波动幅度收窄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见图1)。
单月增加值持续扩大,3月超过600亿元,6月跨上700亿元台阶,11月突破800亿元,12月创886亿元的新高,月均增加值突破700亿元,比上年月均值高出200亿元以上。
工业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3.7%,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见图2)。
2、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重点产品增势较好。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同步较快增长,实现产值26945亿元,增长36.6%,快于全国8.8个百分点;销售产值2.62亿元,增长36.4%。
工业品产销率97.4%,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在内销稳步增长的同时,出口高速增长。
全省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99亿元,增长52.6%,增速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
全省重点监测的470种产品中,406种产量保持增长,其中白酒、服装、中成药、电缆、船舶等108种产量增长30%以上,计算机、磷酸二铵、冷轧薄板、无纺布等41种产量成倍增长。
汽车产量174.3万辆,稳居全国前列。
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钢材产量3594万辆,水泥产量9343万吨,分别增长24.1%、10.3%,产量居全国第六、第八位(见表1)。
3、工业利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5亿元,增长35.3%,增幅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650.3亿元,增长25.1%,其中利润1497.4亿元,增长29.3%,增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
月度利润除3月外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6月达到134.2亿元,11月达到148.9亿元,12月再创254.7亿元历史新高(见图3)。
17个市州除武汉外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12个增速超过40%。
其中,仙桃、随州、咸宁、林区利润成倍增长,潜江、天门、鄂州、孝感、利润增速超过60%,荆门、恩施、黄冈、荆州增速超过40%。
武汉利润351.5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23.5%;宜昌利润235.3亿元,增长13.9%;十堰、襄阳利润182.8、139.7亿元,增长24%、25.2%。
4、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工业结构持续改善。
千亿元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继汽车产业之后,食品、石化、钢铁产业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机械产业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1800亿元,建材产业超过千亿元(见表2)。
初步统计,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东风公司、武钢集团营业收入过2000亿元。
轻工业消费类产业提速,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5%、18.3%,比重由2010年的29.8:70.2调整为31.8:68.2。
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分别增长25.9%、20.1%、20.6%,三大制造业结构调整为32.2:36.3:31.5,消费品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4.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2325.9亿元,增长23.4%。
产品更新步伐加快,产品附加值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率3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省50家列入淘汰落后企业全部关停,六大高载能产业增长16.9%,低于全省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
5、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拉动作用明显。
全省17个市州除林区外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5个市州工业增速超过20%,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增长26.8%、26.6%,增速居全省前二位;咸宁(26.3%)、荆门(26.2%)、天门(26.1%)增速超过26%。
武汉工业增加值达到245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7%;宜昌、襄阳工业增加值均首度突破千亿元,分别为1100、1035亿元,成为全省工业重要增长极。
黄石、荆门增加值超过400亿元。
武汉城市圈工业增加值增长19.4%,规模占全省工业的5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增加值增长24.2%,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继续强劲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0.1%、41.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9.7、1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50%。
6、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长加快。
2011年,全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9亿元,增长40.4%,增速同比加快17.7个百分点。
其中,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67亿元,增长30.1%。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3.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武汉完成工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40.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宜昌、襄阳工业投资649、641亿元,增长27%、43%,增长较快的还有随州(88%)、天门(71%)、咸宁(54%)、荆州(53%)、黄石(51%)。
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4759亿元,增长47.7%,其中食品、汽车、钢铁、化工、建材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5%、28%、58%、41%、51%。
7、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煤电保供有力有序。
面对三季连旱、水电欠发、煤价高涨等不利局面,在全国大范围限电情况下,全省保障电力正常供应。
全省发电量2101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火电933亿千瓦时,增长22.1%;火电机组平均利用5049小时,同比增加543小时。
全年全社会用电1451亿千瓦时,增长9%,其中工业用电量1046亿千瓦时,增长8.6%,占全社会用电的72.1%。
全年调运电煤4306万吨,同比增长23.6%,其中铁路调运量2692.32万吨,占62.54%,“下江煤”、“海进江煤”调运量突破1000万吨。
截至2011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314万千瓦,同比增加408万千瓦,电力保供能力继续增强。
其中,水电338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3.7%;火电191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36.1%。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全省39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开采外增加值均实现增长,26个增长20%以上;35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22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40%。
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增速有所放缓,消费品工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实力增强。
1、汽车行业步入平稳增长。
汽车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175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2.3%回落至14.6%。
实现利润375.9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3.5%回落至8.1%;税金142.6亿元,增速由年初的43.3%回落至13.1%。
汽车产量174.3万辆,增长1.6%。
其中,轿车产量增长1.1%,越野车、客车、载货车分别增长11.6%、9.2%、8.7%。
神龙公司、东汽股份、东风渝安、东风本田汽车产量分别为40.6万辆、32.3万辆、33.4万辆、25.4万辆。
2、食品行业高位增长。
近几年来,食品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增长波动性小、稳定性强、景气周期长,成为行业中的最大亮点。
全年行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元台阶,达到1076亿元,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521.9亿元,产业规模超过钢铁、石化,成为全省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32%、72.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7.9%、24.1%,均居各行业之首;实现税金93.2亿元,增长47.2%。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4%、35%、29.4%;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248.7亿元,增长62.9%;稻花香集团营业收入达118.9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百亿食品企业。
全省酒、茶、面、油等多个子行业增长较快,大米、植物油、方便面、精制茶产量均增长30%以上。
3、钢铁产业增速放缓。
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影响,钢材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三季度后钢价逐渐下滑。
12月末,武钢、鄂钢钢材出厂均价分别为4600、4250元/吨,比上年末分别下滑100、400元/吨。
受此影响,鄂钢全厂减产20%以上,宏泰、吴城等部分小钢厂停产限产。
在新投产项目拉动下,全省钢材产量3594万吨,增长24.1%,其中三峡全通钢材产量468万吨,增长2倍。
行业完成增加值653.3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18.2%回落至14.3%。
实现利润98.8亿元,增长75.9%;税金65.3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8.1%回落至2.8%。
4、石化行业效益回落。
原油价格高位震荡,石油加工业亏损加剧,导致石化行业效益明显回落,但在化工行业支撑带动下全行业仍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增加值933亿元,增长16.6%。
其中,化工行业增长24.7%,石油加工、橡胶行业增长11.5%、4%。
实现利润85.9亿元,增长6.7%,增速同比放缓55.2个百分点;税金175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放缓15个百分点。
化工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亿元,增长49.3%,利润、税金分别增长52.8%、24.5%。
石油加工业净亏损26.6亿元,税金下降7.6%。
全省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农药21.2万吨,增长30%。
原油加工量1004万吨,同比持平。
5、机械行业增长较快。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省内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全年完成增加值965.3亿元,增长22.8%,占全省工业的11.3%,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132.6亿元,增长33.1%;税金61.1亿元,增长21.4%。
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31.2%、18.3%、23.6%。
化工设备、工业锅炉、发电设备产量分别增长92.1%、83.4%、19.3%。
船舶产量223.2万载重吨,增长31%。
6、电子信息产业提速。
电子企业克服外部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滑等不利因素,行业增速持续回升。
全年完成增加值543亿元,增长30.4%,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136.6亿元,增长21.9%;税金44.8亿元,增长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