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事名词和受事名词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章词类研究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所谓“词的语法分类”,是说语法研究中的词类是词按照其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分出来的类别。
对于划分词类,前人曾提出过三种依据:词的形态,词的语法意义,词的语法功能。
但就划分汉语词类来说,最佳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如果按照词的形态来进行词的语法分类,适用于印欧语系那样有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但不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如果根据词的语法意义来划分,词的意义优两种,一种是概念义(认知义),一种是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义),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语法意义层面太多,极为复杂,具体划分起来难易操作(如“事物”与“什么”指的事物,外延很大。
)所以,从现实来说,还是需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1)吕叔湘先生说过“区分词类,是为的讲语法的方便、为了讲语句组织。
”陈望道先生也曾指出“划分词类就是‘为了研究语文的组织,为了把文法体系化,为了找出语文组织跟词类的经常而确切的联系来。
’”是的,划分词类确实就是为了研究语法、讲解语法,如“小王吃苹果”体现了“名词+动词+名词”这种词类序列。
(2)从词的二维关系来看,组合关系/配置关系(横向)和聚合关系/会同关系(纵向),词类确实是按照词在句法结构中起的作用(即词的语法功能)所分出来的类。
(3)依据词的形态分类,实质上就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
英语中加后缀s表复数,虽然形态变化,但是在句子里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同时也有单复同形的词语,虽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功能依旧一样。
我们能根据形态划分词类,是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
形态不过是功能的标志(朱德熙)。
词的语法功能是词的语法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词的形态又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划分依据:①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如作主语、谓语等;②词跟词结合的功能,如前加“不、很”或后带“了、着”等;③词所具有的表示类别作用的功能,实际就是词的语法意义,如计数功能、指代功能、连接功能等。
个性化英语讲义第1页 总1页 施事名词和受事名词一、er 和-ee :这两个后缀加到许多动词后,分别构成动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
例如: addresser (写信人)、addressee (收信人);employer (雇主)、employee (受雇者);caller (访问者、打电话者)、 callee (被呼唤者、电话受话人);interviewer (接见者、会见者、记者)、interviewee (被接见者、被采访者); conferrer (授予人)、conferee (被授予称号或学位的人);trainer (训练人、教练员)、trainee (受训练人); drafter (起草者)、 draftee (应征入伍者);appointer (指定者)、apponitee (被任命人);detainer (扣押者)、detainee (被扣留者)。
注意下面两个句子中用这两种词缀创造出的新词:1)... the underlying relationship of the FBI to passing Administrations-at least in the internal security area -is in par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lackmailer to the blackmailee .联邦调查局与前几届政府之间的内在关系---至少在国内安全方面来说---有一点像是讹诈者与被讹诈者之间的关系。
2)...a hug from the Russian bear might well crush the huggee to death .俄国熊的拥抱很可能使被抱的人透不过气来。
其它还有许多以-ee 结尾的名词表示受事者,如:evacuee (被疏散的人员);escapee (逃亡者);retiree (退休者)。
有时由-ee 构成的词既表示受事者又表示施事者。
语言学概论(2014年10月)名词解释一、词类答: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臵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二、复辅音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二组合叫“复辅音” 。
复辅音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
如果两个辅音相连,但却分属不同的音节,就不能算是复辅音,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发音过程。
三、复合构词答:指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 ,即“复合词” ,汉语中,按照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复合词可以分为陈述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支配式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四、屈折答: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屈折与附加的作用相同,只不过屈折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附加是改变词的内部的某个东西。
分析题一、“相互理解程度”不是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答:正确。
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倾向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准,而有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
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是由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但西方国家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因此,单纯的根据“相互理解程度” 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 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 ,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且很有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
二、音强由频率的大小决定答:错误。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由振幅的大小决定。
振幅的大小又决定于使发音体震动的外力的大小,外力大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反之不同。
三、每个汉字都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答:错误。
各种字体的字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意符“音符“记号”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汉字在隶变之前,由意符音符构成,记号极少四、“新汽车牌照”这个说法有不同理解,这是由语义的模糊性造成答:正确。
关于汉语宾语问题的思考——纪念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50周年范晓[关键词]宾语;意义;形式;典型宾语;基式宾语[摘要] 50年前的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促进作用,值得纪念。
但当时的一些分歧至今还存在,理应进一步研究。
本文认为:宾语是属于句法平面的语法范畴,是与述语相对待并被谓词支配的句法成分;确定或辨认宾语时要兼顾“意义”和“形式”;宾语映射的是动核结构中跟主事相对待的客事或与事,其中客事映射的是直接宾语,与事映射的是间接宾语;操作上应以谓词所联系的客事或与事为基础或根据,再借助于形式(包括位置、问答、虚词、固定格式等)来辨认。
本文还提出了确认汉语宾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要注意宾语和谓词的关系,要区别典型的宾语和非典型的宾语,要区别动态句子中的宾语和静态述宾短语中的宾语,要区别基式宾语和非基式宾语,要区别不同句类中的宾语,解决宾语问题要跟解决主语问题统一考虑,要结合语用来研究宾语。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汉语宾语研究的现状1.1 50年前的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1955年7月《语文学习》编辑部发动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至1956年12月《中国语文》杂志社将讨论的文章编辑成《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由中华书局出版,前后断断续续讨论将近一年。
这是汉语语言学界继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后的又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题学术讨论。
这次讨论集中在如何确认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上。
在讨论中,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语料摆出了各自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主张解决汉语的主宾语问题要兼顾“意义”和“形式”,虽然在如何“兼顾”上人们没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但从总体上看,这次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是很值得纪念的。
关于主语问题,我已发表了《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主语》(载《语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一文。
这里,想专论汉语的宾语,以此作为对50年前这场讨论的纪念。
如何确认汉语语法中的宾语,是个棘手的问题。
一.32种概念角色是:1.主体(1)施事:发出意志活动的主体。
如:老师来了。
(2)当事:执行非意志活动的主体、经历变化的主体或呈现性状的主体。
如:他收到了一封信。
(3)指事:类属关系或比喻关系的主体。
如:我是学生。
(4)领事:领属关系的主体或包括关系的整体。
如:我有词典。
2.客体(5)受事:活动所支配的原有的直接客体。
如:他踢足球。
(6)客事:心理活动、感知活动,或非意志得失活动所涉及的直接客体。
如:他爱祖国。
(7)成果:活动所创造的新生的客体。
如“:他写了一封信。
(8)与事:获益或受损的间接客体。
如:送了弟弟一本书。
3.系属(9)系事:主体的等同者、类别、身份或角色。
如:他是学生。
(10)喻事:主体的相似者或比喻。
如:他像小老虎。
(11)属事:主体所领有的财物、亲属或关系者。
如:我有词典。
(12)分事:主体所包括的组成部分。
如:牛有双角。
4.关涉(13)同事:事件中的伴随者或排除者。
如:你别跟他去。
(14)参照:事件中比较或测量的参照者。
如:我比他高。
(15)范围:事件中所关涉的方面或范围。
如:产品要比质量。
(16)限定:事件所关涉的事物的限定者。
如:词典是我的。
5.因果(17)原因:引起事件发生或发展的原因。
如:她在哭奶奶。
(i8)依据:事件所关照或依靠的凭据。
如:吃房租。
(19)目的:事件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考驾驶证。
(20)结果:事件所造成的结局或效果。
如:他急了一头汗。
6.情形(21)方式:事件中的态度、方法或状况。
如:吃包伙。
(22)工具:事件中所用的器具、材料或资金。
如:弹钢琴。
(23)程度:事物的水平或情感、性状的程度。
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4)数量:事件所涉及的事物的数量。
如:梨吃了四个。
7.时况(25)时间:事件发生的时点。
如:起五更。
(26)期间:事件起止的时段。
如:过春节。
(27)久暂:事件延续的时量。
如:等三天。
(28)频度:事件中活动或变化的重复。
如:吃三次。
8.空间(29)处所:事件发生的处境或场所。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 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 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JP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 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 发生的场所。
第19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52007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 12007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黄 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提炼出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理论和具体的方法论,并结合汉语研究的实际,探讨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语言学理论;方法论;运用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05-0046-03①An Expl ana ti on of Ch i n ese Language H istoryHUANG Shan(College of A rt,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 πan 710062,Shaanxi,China )Abstract:C a rrying on the ana lys is exp lana tion to “C h inese G ram m a tica liza tion C ou rse ”,the induc tion refines th is w o rk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conc re te m e thodo logy,and un ifies C h inese resea rch rea lity,and d iscusses how to u tilize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m e thodo logy in C h inese resea rch p rac tice 1Key words:C h inese gram m a tica liza tion cou rse;sc ien tific theo ries of language;m e thodo logy;u tilizes《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是石毓智、李讷合著的一部著作。
浅析被动句中“被”的隐现规律作者:洪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7期摘要: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对于留学生而言,何时才能使用“被”字,是他们学习被动句的一大难点。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被”字的隐现情况分为“被”字必须出现、“被”字不可出现和“被”字可有可无三种类型。
本文从“被”字句与无标记被动句的语义、语法及语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被动句“被” 隐现规律一、引言在对“被”字的隐现规律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先了解本文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
本文中的“语义因素”包括“生命度”和“语义色彩”这两个因素。
“生命度”这个概念最早由王惠提出,指的是句中名词施事能力及支配控制整个事件能力的高低。
根据名词性成分所代表事物的生命程度的特点,名词性成分可以分为有生命度名词和无生命名词两种。
有生命度名词根据名词所指称事物生命度的高低,可以分为“指人名词>动物名词>植物名词”这一等级序列。
而名词生命度越高,支配能力就越高,越容易和动词结构构成施动关系。
“语义色彩”指的是一个句子整体句义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有消极、积极、中性之分。
本文中“语法因素”主要指谓语动词的选用对“被”字隐现的影响。
“语用因素”包括“语境影响”与“主体态度”两方面。
“语境影响”指的是上下文语境对句子表达形式的限制作用。
“主体态度”指的是说话人对一件事进行陈述时的态度,包括客观陈述事实和带有某种主观色彩进行评价或刻意强调。
二、“被”的隐现规律本文将汉语普通话中的“被”字句结构粗略表示为:N1+被+N2+VP。
其中“N1”是主语,“N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VP”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N1”是广义上的受事,“N2”是广义上的施事。
这只是一个概括表达式,在我们日常使用中,还有很多变式。
(一)“被”字必须出现1.语义因素1)生命度首先,当句子中只有受事主语“N1”,施事“N2”不出现,主语“N1”是有生命名词,而且难以区分施事和受事的时候,“被”字一定要出现。
个性化英语讲义
第1页 总1页 施事名词和受事名词
一、er 和-ee :这两个后缀加到许多动词后,分别构成动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
例如: addresser (写信人)、addressee (收信人);employer (雇主)、employee (受雇者);caller (访问者、打电话者)、 callee (被呼唤者、电话受话人);interviewer (接见者、会见者、记者)、interviewee (被接见者、被采访者); conferrer (授予人)、conferee (被授予称号或学位的人);trainer (训练人、教练员)、trainee (受训练人); drafter (起草者)、 draftee (应征入伍者);appointer (指定者)、apponitee (被任命人);detainer (扣押者)、detainee (被扣留者)。
注意下面两个句子中用这两种词缀创造出的新词:
1)... the underlying relationship of the FBI to passing Administrations-at least in the internal security area -is in par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lackmailer to the blackmailee .联邦调查局与前几届政府之间的内在关系---至少在国内安全方面来说---有一点像是讹诈者与被讹诈者之间的关系。
2)...a hug from the Russian bear might well crush the huggee to death .俄国熊的拥抱很可能使被抱的人透不过气来。
其它还有许多以-ee 结尾的名词表示受事者,如:evacuee (被疏散的人员);escapee (逃亡者);retiree (退休者)。
有时由-ee 构成的词既表示受事者又表示施事者。
如cursee 既指咒骂者,又指被咒骂者;flunkee 既指不及格的学生,也指故意刁难学生使其不及格的教师。
此外,-ee 构成的名词还可表示"处于某种情况下的人",如:absentee (缺席者),refugee (避难者,流亡者);"与……有关系",如:bargee (驳船上或游艇上的船员), goatee (山羊胡子)。
二、当然,许多动词都可以加-er 或-or 构成名词,而由-er 构成的新词语在现代英语中不仅很多,而且显得比较生动活泼,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如: Long Marcher (参加长征的人)、footballer (足球运动员)、 preschooler (学前儿童)、face-saver (保全别人面子的一种妥协;给人下台阶的机会)marathoner (马拉松运动员)、third-placer (第三名)、two- termer Clinton (连任两届总统的克林顿)、second-guesser (事后诸葛亮)、attention-getter (引人注目的东西)、scene-stealer (为了卖弄自己而设法将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配角演员)。
三、-eer :由此后缀构成的名词指人时含有贬义,如 racketeer (敲诈勒索者),blackmarketeer (黑市商人)、pamphleteer (小册子作者)、profiteer (投机商、牟取暴利者)、sloganeer (拟口号者,喊口号的人)。
也有一些不含贬义,如 weaponeer (武器专家)、rocketeer (火箭专家)、gadgeteer (爱设计或使用小玩意儿的人)、marketeer (支持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