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度邓州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89.40 KB
- 文档页数:2
2008国审小麦品种(部分)作者:来源:《农家参谋》2009年第04期编者按: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8年底审定通过了小麦、油菜等2种农作物共56个新品种,现将适宜在河南种植的部分小麦品种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品种名称金麦8号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
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
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秆弹性好。
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
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
抗倒性较好。
耐后期高温。
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
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3.5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
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邓州市小麦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作者:郭振荣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7期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郭振荣一、选用优良品种要因地制宜选用审定过的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合邓州市种植的小麦品种。
原则上以弱春性品种为主,适当搭配半冬性品种。
其中,弱春性品种以郑麦9023、偃展4110、LK198(兰考)、豫麦70-36、先麦10号、先麦8号、邓麦996等为主,半冬性品种选用洛旱6号。
二、科学配方施肥施足底肥,用好追肥,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氮、控磷、补钾、增微。
按照产量目标、土壤类型、作物茬口,根据测土化验结果,建议以下施肥配方:配方一,每667m2产500kg左右麦田,每667m2施纯氮(N)10~12.5kg,磷肥(P2O5)3~4.5kg,钾肥(K2O)3~5kg;配方二,每667m2产500~600kg麦田,每667m2施纯氮(N)12~14kg,磷肥(P2O5)4~6kg,钾肥(K2O)6~8?kg。
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2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
每667m2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2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同时,要大力推广小麦专用配方肥。
每667m2产500kg左右麦田,每667m2施49%(28-9-12)配方肥50kg;每667m2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田,每667m2施51%(30-9-12)配方肥50kg。
三、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等不合格种子,并选晴天晒种1~2d。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发生越来越普遍,个别病虫害严重发生年份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很大影响,比如赤霉病、吸浆虫对小麦来说属于毁灭性病虫害,严重发生时会造成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优质小麦新品种先麦8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李晓丽;冯俊荣;董全雄;高群英;刘冬云;周君;宋丰杰【摘要】先麦8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于2001-2005年采用杂交育种法选育的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2008-2011年参加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0-2012参加湖北省区域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大穗大粒、三因素协调、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一般产量6 750 kg/hm2,高产栽培产量达8 250 kg/hm2,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适宜河南省中南部麦区、湖北省中高肥力地种植.【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3页(P156-158)【关键词】小麦;先麦8号;选育;栽培技术【作者】李晓丽;冯俊荣;董全雄;高群英;刘冬云;周君;宋丰杰【作者单位】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正文语种】中文先麦8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以宛麦369作母本,郑麦9023作父本单交组配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11年10月通过河南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1027。
并于2011年申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为CNA008647E。
1.1 研究背景与思路河南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之一,其播种面积、产量水平及商品小麦供应量在全国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河南省小麦稳步发展对本省粮食加工和河南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种植制度也朝着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形势发展,而传统的栽培模式管理繁琐,种植效益差。
小麦生产上存在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能适应粮食加工对小麦品质的需要,同时,大部分品种不抗条锈病、白粉病,给小麦生产、销售和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河南农业2024年第3期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分析3.化学除草。
2月25日施用双氟唑草酮、炔草酯进行化学除草。
4.病虫害防治。
3月29日用戊唑醇防治条锈病;4月9日用己唑醇、达螨灵防治病虫害,4月21日开展1次“一喷三防”(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高效氯氟氰菊酯),7 d后进行第二次用药。
5.收获。
试验于6月2日分区机械收割,实测产量。
(二)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受2022年10月4—6日和10月26—28日两次降雨以及试验田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腾茬较晚的影响,试验田播种时间为10月30日。
播种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保证了小麦一播全苗,冬前长势较好。
小麦越冬期干旱少雨。
受12月26—28日和翌年1(二)各个品种的考察结果1.科林618。
国审麦20220123,半冬性品种,晚熟,株高78 cm,籽粒半角质。
亩穗数45.93万,穗粒数37.25,千粒质量38.98 g,实收单产566.8 kg,产量水平位居第四。
受冻害影响返青拔节期叶片出现干尖;纹枯病、茎基腐病轻度发生,赤霉病零星发生;受降雨12345(CK)科林618科林201新植276 安麦13伟隆169-67.54-22.46-63.25-73.75-566.8611.88571.09560.59634.3442351-10.6 -3.54-9.97-11.63-LIANGZHONG LIANGFA 良种良法河南农业2024年第3期产量水平位居第三。
受冻害影响返青拔节期叶片出现干尖;纹枯病、茎基腐病轻度发生,赤霉病零星发生,叶锈病轻度发生;受降雨影响,小麦出芽、落黄一般。
4.安麦13。
豫审麦20210070,半冬性品种,晚熟,株高76 cm,籽粒半角质。
亩穗数42.55万,穗粒数35.7,千粒质量44.66 g,实收单产560.59 kg,产量水平位居第五。
受冻害影响返青拔节期叶片出现干尖;纹枯病、茎基腐病轻度发生,赤霉病零星发生;受降雨影响,小麦出芽、落黄一般。
现代农业科技2022年第12期农艺学摘要近年来,小麦先麦8号在邓州市推广种植,其综合表现优良。
本文介绍了先麦8号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并从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以促进该品种在当地的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小麦;先麦8号;选育过程;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2)12-0020-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2.12.00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先麦8号的选育过程及配套栽培技术王明坤(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邓州474150)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维持并提高当地小麦种植面积、产量等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河南省小麦的稳产在当地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稳步的推动作用。
目前,市场上的小麦品种多数对白粉病、条锈病等抗性不强,不利于小麦的安全生产,也对后期小麦品种的销售、利用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要从产量、品质、综合抗性等方面加大选育力度。
结合邓州市粮食市场的需求以及小麦生产的背景,育种目标确定为生育期约210d ,较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品质优(蛋白质含量至少达到14%),对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的抗性较强,耐旱抗旱能力强,抗倒伏,适合在南阳市以及周边相同生态条件的地方推广。
先麦8号由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经过单交组配选育而成,其母本、父本来源分别为宛麦369、郑麦9023,特点为强筋、品质优。
该品种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2011027。
近些年,该品种在邓州市等地推广,综合表现优良。
1选育过程1.1亲本来源先麦8号是以宛麦369为母本、郑麦9023为父本,通过组配单交组合选育的方法获得。
母本宛麦369的选育单位为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由宛抗43(选育单位为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与内乡182(选育单位为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杂交获得。
2017 年第 9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62科研◎技术推广邓州市小麦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对策孙立黎邓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市,耕地面积257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左右。
2017年,邓州市小麦平均单产463公斤/亩,总产达到20.18亿斤,创邓州历史新高。
但是,邓州市在小麦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障碍因素,制约着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
客观上讲,有些区域小麦高产的基础条件不够完善,包括水利、水电设施配套不完善;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肥力偏低,养分不协调;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 种粮比较效益低, 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防灾减灾手段滞后等等因素,都制约着邓州小麦生产。
从主观上讲,农民在小麦种植上还存在着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品种利用上存在着不科学现象邓州市小麦主推品种优势虽然明显,但是部分农户还存在着贪新、求异的心理,在品种利用上存在着盲目性,乱引、乱种。
当前种子市场存在“多、乱、杂”现象,“多”是品种多,目前市场销售的品种不下几十个;“乱”是经营渠道乱,集体的、个体的、走村串户的都有;“杂”是纯度不够,以次充好,真假不分,异名同种,这些现象造成农民在购种上无所适从。
部分农民科技素质不高,不理解品种特性,随意跟风购种,造成播期不适、播量较大等现象,使优良品种的增产特性不能充分发挥,甚者出现严重减产。
2 整地和播种质量差由于邓州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小麦播种期间不旱即涝,加之部分土壤耕性不好,给整地播种造成了很大困难,这种客观条件要求秋收后趁墒早整地、早施肥、早成合。
然而,部分农民存在着秋收后等时整地现象,播种时随整地随播种。
整地过晚、整地质量差,不利于蓄水保墒、踏实土壤,容易造成播种过深,形成弱苗。
特别是近些年旋耕机应用普遍,旋耕面积大,但由于旋耕与相关农艺不配套,造成耕层浅、坚实的犁底层、土壤翘空不实、坷垃多、不保墒等,影响小麦播种和出苗质量,出现播种深、扎根浅、根系发育不良等问题。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获国家级认定
作者:暂无
来源:《乡村科技》 2015年第6期
近日,从农业部传来好消息,由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5号”、“存麦8号”同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丰德存麦5号”、“存麦8号”属高产、强筋、多抗优质小麦。
这两个小麦品种苗势较壮,穗层整齐,角质饱满,适应性好,抗病抗倒,性状优异,在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中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74.6千克和585.3千克。
新品种性状表现突出,适应性广。
这两个小麦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对提升河南省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种业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郑州日报》。
邓州市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者:孙立黎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8年第2期为扎实推进邓州市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生产,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并承担了2016年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项目。
截至2017年5月底,河南省农技总站专家和邓州市多名技术人员组成测产小组,对2016年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万亩综合技术示范区进行实地测产验收,测产方法采取实打实收,腰店镇黄营村种植大户王海波有7 hm2小麦,实收60 200 kg,平均产量573.3 kg/667 m2,比项目区周边463 kg/667 m2增产110.3 kg,比计划目标产量500kg/667 m2增加73.3 kg,达到了预期效果。
邓州市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技术模式按照“科学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全程遵循节种、节水、节肥、节药,安全生产,组装配套优化小麦综合栽培技术,实现了小麦增产增收、绿色高效的目的。
一、高标准整地技术高标准整地是保障小麦播种质量的前提。
生产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抓好以深耕、深松、旋耕加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整地技术的落实,扩大机械深耕面积。
要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达到“净、平、碎、透、深、实”。
按照“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地块必须耙实”的要求,提高整地质量,夯实麦播基础,增强抗灾能力。
在整地原则上,立足一个“早”字,突出一个“保”字,落实一个“深”字。
“早”就是早腾茬、早整地,“保”就是保住底墒和口墒,“深”就是要加深耕层。
前茬作收获后马上腾茬,若土壤墒情适宜,适合耕地,就可以施肥整地,吃窄犁细,犁透,一犁多耙,耕深达20 cm,并逐年加深到25~30 cm。
针对旋耕整地,要提高旋耕地的配套技术,一是旋耕一般要与深耕相结合,隔年轮换,以解决旋耕机整地耕层浅和犁底层等问题;二是旋耕与耙耱相结合,旋耕次数要在2次以上,耕后要耙细耙透,使土壤踏实、上虚下实,以解决土壤过于疏松的问题;三是旋耕与农艺技术相配套,旋耕机整地要镇压后再播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1品种名称:内麦836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5680/92R133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长势旺,冬季苗叶轻微黄尖。
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成株叶片中等宽度、上冲,茎秆弹性好。
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2.6万穗,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3.6克。
抗倒性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7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4%、12.69%,湿面筋23.2%、26.1%,沉降值25.0毫升、28.8毫升,吸水率52.7%、53.6%,稳定时间3.6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3E.U、480E.U,延伸性15.6厘米、14.2厘米,拉伸面积74.9平方厘米、9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87.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5.2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3.42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4%。
栽培技术要点:10月28日-11月10日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2品种名称:西科麦4号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品种来源:墨460/9601-3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