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605.23 KB
- 文档页数:8
水下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研究自主导航技术一直是水下机器人领域探索的难点之一。
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水下机器人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难以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
本文将从传感技术、建图技术和路径规划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水下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中最基础的技术。
传感器的选择与码率和灵敏度等技术参数密切相关。
目前常用的水下传感器有声纳、激光雷达、电磁信号传感器等。
用传感器实现水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深度感知,提高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是自主导航技术中尤为重要的一步。
另外,机器人还需要进行对自身姿态、运动状态进行感知和估计,如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以此确保机器人在水下环境中的精准执行。
建图技术水下机器人在自主导航过程中需要能够高效、准确地建立水下环境的三维地图。
传感器获取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转化成为三维点云或三维模型图。
目前建图技术有基于单目视觉的建图技术、基于激光雷达的建图技术等。
基于单目视觉的技术是通过视觉SLAM技术,引入多个视角对场景进行重建,定位和地图的同时进行。
基于激光雷达的技术是通过发射激光束,在探测过程中收集反射光并测量成为距离数据,施加滤波算法提取地图点云,最终通过缝合算法生成多态较为完整的地图。
建立三维地图后,机器人可以实现对当前位置的判断以及对可达区域的评估。
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技术是水下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核心。
这项技术主要作用是通过已知的起点、终点和地图信息,构建一条最优路径,引导机器人高效地执行任务。
路径规划技术包含了基于图搜索的A星算法和基于机器人动力学的光学测距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基于A星算法的路径规划是最常见的算法之一,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在地图中进行波的扩散,从而最终得出一条路径。
机器人路径跟踪算法通常有PID控制、扭矩控制、滤波器和逆运动学等方法。
其中PID控制已经广泛应用,在追踪路径和保持位置和运动方向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
未来发展水下机器人的自主导航技术还需要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自主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自主导航技术是一种能够自主规划、自主控制和自主决策的导航方法,近年来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在未来应用中的重要性。
自主导航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无人驾驶飞机和机器人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主导航技术在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地形匹配、视觉导航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主导航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自主化和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低空自主导航主要应用于无人机、无人车等领域。
目前,低空自主导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无人机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多种任务,如航拍、遥感、通信中继等。
无人车也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导航和自动驾驶。
水面自主导航主要用于水下机器人、智能船舶等领域。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水面自主导航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水下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进行探测、科研和救援等工作,智能船舶则可以实现自动化航行和避障等功能。
随着各种新型应用的不断涌现,对自主导航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自主导航技术将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多源信息融合是将多种导航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以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
未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将成为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以实现不同导航信息之间的优势互补。
智能化导航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使自主导航系统能够自主学习和优化导航策略,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未来,智能化导航技术将成为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以实现更高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自主导航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未来,自主导航技术将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多源信息融合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以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自主导航技术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系统设计及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自主航行、获取信息、完成任务的智能化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海洋探测、水下搜救、海底勘探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而在水下机器人中,导航系统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传统的GPS导航技术在水下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因为水下水草、岩石、潮汐等复杂环境会干扰信号传输,导致导航不准确。
因此,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系统相比其他智能机器人的导航系统更复杂,不同地形、潮汐、地形和流动速度变化都要考虑进去。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自主水下机器人导航系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能够在复杂水下环境下进行自主航行的导航系统,同时开发相应的算法来提高导航精度。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根据水下机器人的性能和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电子设备和通讯系统,设计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硬件系统。
2. 结合机器人在水下环境中的运动模型和水质环境模型,设计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算法。
该算法应涵盖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控制三个方面,能够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航行、感知避障和规避水流的能力。
3. 根据设计的导航算法,实现相应的控制软件,测试验证机器人自主航行、路径规划、避障和水流规避等性能。
三、研究意义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水下机器人导航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为智能机器人导航系统的研究提供借鉴。
2.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系统能够应用于海洋探测、水下搜救、水下勘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3. 设计的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水下机器人的自主控制能力、增强其适应水下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资料掌握国内外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导航系统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法等内容,总结相关算法和实现方式。
auv水下自由航行器标准
AUV,全称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是一种综合了人工智能和其他先进计算技术的任务控制器。
AUV集成了深潜器、传感器、环境效应、计算机软件、能量储存、转换与推进、新材料与新工艺、以及水下智能武器等高科技,军事上用于反潜战、水雷战、侦察与监视和后勤支援。
AUV是水下无人航行器(UUV)的一种,属于新型水下无人平台,可携带多种传感器和任务模块,具有自主性、隐蔽性、环境适应性、可部署性和高效费比等优点。
在人工智能(AI)、探测识别、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的驱动下,智能无人潜水器(AUV,也称水下自治潜水器)具有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可高效执行各类水下任务,成为世界海洋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装备。
对于AUV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关注总体多学科优化设计、结构与材料设计、动力与推进、导航与控制、探测与通信等关键技术。
同时,为了实现“进入海洋、探测海洋、利用海洋”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对AUV进行系列化、集群化、体系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引导。
水下导航定位技术的探究◎ 张文秀 忻州师院五寨分院摘 要:随着水下导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航系统成为水下航行器研究的主要技术核心,实现水下精确定位成为目前水下航行器定位导航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对几种常用自主导航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提出采用组合导航方式可以提高导航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关键词:水下航行器 组合导航 精确定位迄今为止,应用于水下航行器的导航方式一类是凭借于外部信号的非自主导航,另外一类则是凭借传感器得到信号的自主导航方式。
前者的导航基础是运载体可以接受到来自于外部信号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导航,如罗兰、欧米加及其GPS等,三者中GPS凭借其广泛的信号面积导航能力更佳且更为准确。
然而,该导航方式存在着自身的不足,由于其信号来自于外部,主要的方式是无线电导航,信号衰减非常严重,非自主导航局限于水上之上的定位,在水下航行器中的应用十分有限。
对于后者,导航主要依靠自身配备装置的传感。
基于不同的传感装置,将自主导航方式分为很多类,如携带惯性测量装置的惯性导航系统、配备水声换能器的声学导航、装有地形匹配或者地磁传感器的地球物理导航等导航系统。
1.水下航行器常用导航方法1.1航位推算和惯性导航系统航位推算法主要是对航行器的速度进行时间的积分求积分来确定其所在的位置,应用比较早且范围较广。
为了得到航行器的航行速度,需要确定航行器的速度和航向,因此需要流速传感器或者是航向传感器来确定航行器的速度和航向。
采用流速传感器测量航行速度的过程中,海流会影响航行器的速度,且对流速的影响是流速传感器不能测到的,海流对流速的影响进而会产生导航误差,速度较慢航行较长的情况下,误差会很大。
惯性导航系统利用测量得到的航行器的加速度,经过一次积分运算计算出速度,两次积分运算得到航行器的位置,具有自主性、无需外界信息源以及隐蔽性的优点。
可以将其分为平台式和捷联式两种形式。
空间大小、功率以及价格的限制,普通的航行器均采用捷联式,该方式的导航系统(SINS)容易实现导航与控制的一体化。
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与定位技术发布时间:2023-02-03T02:36:04.88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8期作者:杜晓海[导读] 自主水下机器人(AUV)作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主要载体,杜晓海海军装备部 710065摘要:自主水下机器人(AUV)作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主要载体,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准确的定位信息。
现有AUV主要采用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辅以声学导航和地球物理场匹配导航技术。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下导航模式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讨论了各种导航模式中的关键技术,以提高组合导航的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水下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主水下航行器;智能导航;智能定位本文综述了目前主流的AUV水下导航关键技术,包括DVL测速技术、LBL/SBL/USBL水声定位导航技术、地形辅助导航技术、地磁辅助导航技术和重力辅助导航技术以及协同导航技术,介绍了相关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分析和总结了水下自主导航中各技术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最后展望了AUV水下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
1 SINS/DVL定位技术DVL是一种利用声波多普勒效应测量载流子速度的导航仪器。
根据AUV与水底之间的相对距离,DVL有两种模式:水底跟踪和水底跟踪。
当载流子与水底的相对距离在该范围内时,声波可以到达水底,当AUV与水底之间的相对距离超过范围时,声波无法到达水底,DVL采用水跟踪模式。
根据传输波速的多少,可以分为单波束、双波束和四波束。
1.1 SINS/DVL对准技术惯性导航可以为AUV提供实时的姿态、速度、位置等导航信息。
然而,初始对准必须在使用前进行,初始对准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集成精度。
通常,AUV在停泊或航行于水面时接收GPS信号进行初始对准。
在特定的任务背景下,AUV需要在水下运动期间完成初始对准,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基于DVL辅助的移动基站对准。
科技前沿▏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微电子、人工智能和新兴量子导航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技术前沿领域相关技术的进步,无人水下航行器技术已经成为各海洋强国争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2017年,美国国防高级探究计划局称计划开发深海定位导航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各种载有该移动工作端的水下目标提供实时、连续、稳点以及精确的导航信息。
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具有活动范围大、机动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在海洋调查、海洋资源勘探、水下搜救、潜水支援、军事侦探等领域有重大利用价值。
当前,导航问题是AUV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由于受到海水介质物理特性的限制和海洋环境条件的影响,水下导航技术面临可用信息源少、水下干扰多、惯性传感器精度难以提升技术难题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决。
近些年,随着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和小型化及数字化多普勒测速仪(DVL)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运动速度和航向的测量精度,为AUV组合导航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关键配套技术和器件。
当前,我国惯性导航技术和国外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惯性系统总体精度和功能特性,惯性传感器精度,组合滤波算法等方面,在协同导航领域还处于跟跑状态。
陀螺仪的精度对惯性导航的精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导航技术可使陀螺仪的精度提高3个数量级以上,这将有望使全空域、全时域的无缝导航成为可能。
本文以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为主,综述典型水下导航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技术瓶颈,并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思路。
在此基础上,从3个维度对未来水下导航技术进行了展望。
一、惯性导航技术惯性导航系统(INS)具有完全自主式、隐蔽性好等优点,可以实时输出高精度的位置、姿态、速度信息,适用于全自主水下长时间导航需求,此外还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导航技术相结合,比如DVL、重力仪等,建立组合导航系统,因而成为当前AUV的首选导航方式,尤其对于隐蔽性要求很高的军事用途的AUV。
随着INS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惯性定位系统也不断涌现,如光子惯性导航系统(PHINS)。
海底管道巡检船的自主导航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营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深海石油开发的不断推进,海底管道巡检船在维护海底管道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管道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海底管道巡检船需要具备自主导航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一、自主导航技术海底管道巡检船的自主导航技术是指船只在没有人工操纵的情况下,能够按照预定航线自主进行航行和巡检任务。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人为操作误差和风险,提高巡检效率和安全性。
1.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是海底管道巡检船自主导航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使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实时测量船只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进而推算出船只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这种技术具有高精度、无依赖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合在海底环境下进行巡检任务。
2.声纳定位技术声纳定位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海底管道巡检船自主导航技术。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测量其传播时间和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可以计算出船只与管道之间的距离和方向。
这种技术适用于海底环境下的定位和导航,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3.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也是海底管道巡检船自主导航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定位信号,船只可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速度。
然而,在深海环境下,GPS信号容易受到阻断和干扰,因此需要与其他导航技术相结合,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
二、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是海底管道巡检船实现自主导航和任务完成的关键。
这种系统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数据处理和决策算法,实现对船只的自动控制和监控。
1.多传感器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统需要通过多传感器集成,获取船只的位置、姿态、环境信息等数据,以便进行航行规划和控制。
例如,通过惯性导航系统、声纳定位技术和卫星导航系统等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船只的位置和速度信息,从而进行航迹规划和路径规划。
2.自主路径规划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海底管道的位置和巡检要求,自动规划巡检船的航行路径。
自主水下航行器集群组网技术发展与展望
于洋;孙思卿;张立川;潘光;王鹏
【期刊名称】《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年(卷),期】2024(32)2
【摘要】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可借助水声通信、协同探测和控制决策等关键技术实现集群组网,形成同构或异构集群进行协同作业。
通过集群组网,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航行器平台的能力优势,实现多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任务协同和资源整合,从而自主完成更复杂的海上作业任务。
这种集群化的作业方式不仅提高了任务执行效率,还可降低作业成本,并提升海洋领域的探测、监测和应对能力。
文中介绍了国内外AUV集群组网研究现状,总结了集群组网通信、集群感知、控制决策等关键技术和挑战,并针对AUV集群组网的应用需求,其在探测、通信、控制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开展AUV集群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14页(P194-207)
【作者】于洋;孙思卿;张立川;潘光;王鹏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翱翔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2;TJ630
【相关文献】
1.自主式水下潜器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2.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
3.智能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技术发展研究
4.基于主从式水下自主航行器移动组网的合作目标定位方法
5.自主水下航行器路径规划技术综述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下航行器自主导航定位技术前沿进展
张淋;谭良成
【期刊名称】《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5)3
【摘要】导航与定位技术是自主水下航行器(AUV)预设任务并安全返航的前提,由于水下环境的限制,目前广泛采用多系统组合导航的方式来实现AUV的准确定位。
面向AUV的工况特点,详细介绍了水声测速系统、水声定位系统以及地球物理场辅助导航技术的特征与技术难点,分析了用于水下自主导航时多源组合导航方法的最新进展,随着相关测量仪器领域的研究进展,基于精确测量地球物理场特征的辅助导航技术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方案之一。
多AUV协同导航方案同样适用于复杂的水下环境,被视为未来AUV导航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总页数】11页(P161-171)
【作者】张淋;谭良成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0
【相关文献】
1.多无人水下航行器协同导航定位研究进展
2.基于双水听器的多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导航方法
3.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与定位技术
4.Hydrogen On the Way
5.一种面向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多普勒自主导航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oI.29,No.6December,2004火力与指挥控制FireContr01&CommandContr01第29卷第6期2004年12月文章编号:1002一0640(2004)06一0011一05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严卫生,徐德民,李俊,张福斌(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要:水下导航技术是自主水下航行器发展的关键技术,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简要介绍了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重要性及国外的发展概况,对国外水下航行器所采用的导航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就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综述中图分类号:V249.3文献标识码:ASurVerofNaVigationTechnologyforAutonmousUnderwaterVehicleYANWei—sheng,XUDe—min,LIJun,ZHANGFu_bin(CDZZPg℃p厂^妃一行8E理gi挖已P一挖g,ⅣD心^仞Pst已r恕Po砂fgf,l咒if“【,咒i可口坶fi砂,Xi’以咒710072,(Mi理口)Abstract:Underwaternavigationtechnologyhasbeenwidelystudiedbecauseitisthekeytechnlogyfor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AVU).This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importanceandoverseasprogresson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asystematicsurveyofunderwaternavigationtechnologyforAUVisgivenandsomesuggestionsonourthewaytodealwiththesituationareintroduced.Keywords: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navigation,survey引言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国家兴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产生了海洋国土新概念。
而管辖海区的国土化,大大强化了海洋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也大大提高了海洋的战略地位,使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同时,争夺海洋国土、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的斗争日趋激烈。
因此,海洋的开发将是21世纪重要的研究发展领域,也是世界各国争夺的另一主要战场。
远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是一种智能化、自主航收稿日期:2003一06一02作者简介:严卫生(1968一),男,江苏南通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下航行器的制导、控制与仿真、水下目标跟踪、变结构控制与智能控制;徐德民(1937一),男,陕西三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行、可根据任务使命要求进行模块优化组合、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系统,它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需求。
军事方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是信息战、电子战、远距离精确打击,利用该自航器,可以完成:(1)水下探测——目标模拟器(作为靶雷),战区侦察,战区资料快速获取,探测水雷、潜艇,扫除水雷等;(2)水下巡航武器——海上预警,封锁航线、港口,攻击破坏敌舰船和潜艇、石油设施及通讯网络等;(3)水下中继通讯——由多个水下航行器组成水下通讯网络。
民用方面,可用于:(1)海洋资源勘察与开发、海洋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与勘测以及深海技术等;(2)水下设施检查,如水下建筑、水坝、水下管道、水下电缆等;(3)海洋救险和打捞。
因此发展远程水下自航器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及产业化、商业化前景。
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意大利、法国、葡萄牙、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澳大利亚等国已有较多的机构和人力投入到水下航行器的研究和开发,其产品的研·12·(总第29~572)火力与指挥控制2004年第6期制已达到了系列化、产业化、商业化。
美国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有26家单位正在从事水下航行器的研究与开发,其中有代表性的大型水下航行器有:国际潜艇工程公司的“Theseus”航行器、DARPA实验室的“DARPA”航行器、海军水下作战中心的“LDUUV”和“21UUV”航行器,这些航行器都安装有高精度的导航传感器和高密度的能源,一次可以工作很长的时间,如“Theseus”航行器,其航程可达到300km以上。
有代表性的小型水下航行器有:WoodsHole海洋地理研究所研制的“ABE”和“Remus”航行器、MIT研制的“OdysseyⅡ”航行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海洋探索者”,这些航行器由于体积、成本和能源等方面的限制,一般都没有安装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NavigationSystem,简称INS),主要依靠声学导航,用于科学研究工作。
因此,从国外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水下航行器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要使水下航行器完成预定的使命,都离不开水下导航技术,它是决定水下航行器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瓶颈问题。
由于水下导航与空中导航相比,具有工作时间长,环境复杂,信息源少,隐蔽性要求高等特点,因此水下导航具有更大的难度。
目前,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①航位推算与惯性导航系统;②声学导航;③地球物理导航;④组合导航。
为了对国外的水下导航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迎头赶上,本文对国外的水下导航技术进行总结。
1航位推算和惯性导航系统(INS)最常用而且应用最早的导航方法是航位推算法[1],即将水下航行器的速度对时间进行积分来获得航行器的位置。
因此,这种方法需要一个水速传感器来测量航行器的速度,再用一个罗径来测量航行器的方向。
但是,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海流的存在而给水下航行器产生一个速度的分量,这个分量水速传感器又无法测量,从而给低速航行的水下航行器在长时间航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定位误差。
对于靠近海底航行的水下航行器,可以采用多普勒速度声纳(DVS)来测量航行器相对于大地的速度,从而可以消除海流对航行器定位的影响。
目前国外水下航行器上常用的DVS,主要有:美国EDO公司的3040型和3050型多普勒速度声纳,其精度可达到o.2%;美国RDInstrucments公司的WorkhoseNavigator和SonTek公司的ADP声学多普勒剖面COVELIA,其最大绝对误差不大于0.005节。
对于DVS,其作用距离越大,其体积就越大。
因此,选择DVS时,应根据航行器及航行器的使用环境来确定选择DVS的类型。
在INS中,加速度对时间进行两次积分就可获得航行器的位置[2]。
这种导航方法的优点是自主性和隐蔽性好。
目前INS主要有两种形式:平台式和捷联式。
由于受体积、能源、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水下航行器一般都采用捷联式,而且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容易实现导航与控制一体化。
但是INS在水下航行器上应用的缺点是:①商业级的惯性导航系统位置漂移速度一般是几公里/小时的数量级,这对于象水下航行器这样需要长时间在水下工作的对象,这样的导航精度难于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②初始对准比较困难,特别是由动态载体携带发射的水下航行器就尤为困难;③成本高。
因此,对于小型水下航行器,由于空间、能源及成本等问题,INS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随着光纤、激光等新型陀螺精度的不断提高,其成本、体积、精度、可靠性、能耗指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未来的水下航行器上将大量采用这些新型INS。
目前,国外水下航行器常用的INS主要有:美国霍尼韦尔公司RL34环形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美国Crossbow公司的微机械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等。
航位推算法和惯性导航方法的最主要问题是随着航行器航行时间的增大,其误差也不断增大,而且其增长速率是海流、航行器的速度、测量传感器的精度的函数。
如果将水下航行器周期性地浮出水面,并采用GPS、GRONASS、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罗兰——C)对其位置修正,则航行器的导航精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时航行器在相邻两次浮出水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取决于航位推算法与INS的精度。
采用这样方法进行修正的主要缺陷,一是水下航行器周期性地浮出水面,对水下航行器及水面舰船的安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二是对于深海作业的水下航行器,当周期性地浮出水面时,存在着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能源的问题;三是当海面结冰时,这种方法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2声学导航相对于电磁信号来说,声信号可以在水下传播较远的距离,因此声发射机可以在水下航行器元需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作为信标来导引水下航行器的航行。
目前,水下航行器采用的声学导航主要有两种形高晓光,等:空空导弹后射火控技术(总第29—579)·19·输指令信号,因此载机发射导弹后可以自由机动以迅速离开战区。
后射中导弹的弹道轨迹比较平滑,因为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导弹一直是指向目标的,因此无需作较大的机动就可以命中目标。
在越肩发射中,导弹为发射后截获,导弹在截获目标之前,必须由载机传输指令信号,在此期间载机的机动要受到导弹的影响,因为载机要跟随导弹运动一段时间,此时载机很容易受到目标的攻击。
此外由于在越肩发射中,导弹发射后导弹导引头一开始是背离目标的,导引头为了载获目标,导弹有一个转弯的过程,因此导弹需要作较大的机动。
从图4中可以看出,后射最大速度为500m/s,而越肩发射可以达到700m/s。
这是因为在后射中有一“速度过零”过程,导弹速度减小到零的时间大概为1.1s,在这段时间内,导弹速度比较小,气动力无法提供所需的过载,需要通过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提供所需的法向过载。
4结束语本文对后射火控技术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后射中的导弹控制问题,由于后射过程中气动力无法提供足够的法向控制力,本文提出了气动力与推力矢量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案,并进行了建模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后射火控系统,载机可以有效地攻击尾后目标。
相对于越肩发射,后射节约了导弹的飞行时间,可以实现发射后不管,减轻了载机发射导弹后的机动负担,增强了载机的生存能力。
后射只能攻击载机尾后一定范围内的目标,越肩发射可以攻击目标前方及侧后方的目标,实现全向攻击【6],但是对尾后目标的攻击能力有限,因此后射是越肩发射的补充和完善,后射与越肩发射相结合,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向攻击。
参考文献:CharlesB,JorisJL,PaulB.Su一35stoHave0vertheShoulderAbility[J].Jane’sDefenseWeekly.1993(2).孙隆和,高劲松.后射火控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分析口].电光与控制,2001(增刊):44—48.王义宁,姜玉宪.后射空空弹的总体构想与控制律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4):462—864.TaurDR,ChenrnJS.OptimalThrustVectorcontrolofTacticalMissils[A].ProceedingsoftheAIAAGuidance,Navigation,andControlConference[c],1997,(AIAA一97—3475).高晓光,蔡付东.“越肩发射”火控技术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1999,24(4):23—26.高晓光,蔡付东.一种新的全向攻击技术——越肩发射火控技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17(4):509.514.(上接第15页)[26]chongKs,KleemanL.sonarFeatureMapBuildingforMobileRobot[A].InProc.IEEEInt.Conf.RoboticsandAutomation[c],1997.[27]FbderHJS,LenonardJJ,SmithCM.AdaptiveConcurrentMappingandLocalizationUsingSonar[A].InProc.IEEEint.WorkshopIntenigentRobotandsystems[c],Victoria,B,c,Canada,1998.[28]FederHJS,LenonardJJ,SmithCM.AdaptiveSensingforTerrainaidedNavigation[J].Int.J.RoboticsResearch,1999.[29]KaelblingLP,CassandraAR,HurienJA.ActingUnderUncertaintyDiscreteBayesianModelsforMobile—robotNavigation[A].InProceedingsofIEEE/RsJInt.ConferenceonInteI“gentRobotsandSystems[C],1996.[30]shatkayH,KaeblingLP.HeadingintheRightDirection[A].InProceedingsoftheEifteenthInt.conferenceMachineLearing[c],1998.[31]ThauRs.RealiablyMappingRobot’sEnvironmentUsingFastVisionandLocal,butnotG10able,Metricdata[D].PhDThesis,MIT,1997.[32]uhlmannJ.DynamicMapBuildingandLocalization:NewTheoreticalFoundation[D].PhDthesis,Universityofoxford,1995.[33]SmithCM,LeonardJJ.AMultipleHypothesisApproachtoConcurrentⅣ【appingandLocalizationfor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s[A].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FieldandServiceRobotics[c],sydneyAustralia,1997.[34]FederHJS.simulataneousstochasticMappingandLocalization[D].PhDTehsis,MIT,usA,1999.[35]BachmannER,HealeyAJ,eta1.TestingandEvaluationofIntegratedGPS/INSSystemforsmallAuVNavigation[J],IEEEJournalof0ceanicEngineering,1999.]]]]]]口心口瞳口口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作者:严卫生, 徐德民, 李俊, 张福斌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2刊名:火力与指挥控制英文刊名:FIRE CONTROL & COMMAND CONTROL年,卷(期):2004,29(6)被引用次数:9次1.Heckman D B.Abbott R C An Acoustic Navigation Technique 18731.期刊论文严卫生.徐德民.李俊.张福斌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建模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2(4)通过对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基于经典的动量和动量矩定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下建立了一种适合远程应用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地球的曲率,也考虑地球的自转运动,可应用于水下航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的一体化仿真及系统精度分析.2.期刊论文赵涛.刘明雍.周良荣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究现状与挑战-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6)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无论在民用还是军事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潜在的教育、科学和军事价值.简要的介绍了自主水下航行器的国内外的发展概况,讨论了自主水下航行未来发展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探讨了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就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建议.3.期刊论文王彦恺.康凤举.段世梅.王娇艳.卫玮.WANG Yan-kai.KANG Feng-ju.DUAN Shi-mei.WANG Jiao-yan.WEI Wei基于GPS卫星模拟器的AUV辅助导航半实物仿真系统开发-鱼雷技术2008,16(3)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于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系统中,可利用其精密导航和定位能力对航位推算导航系统如惯导和多普勒导航的累积误差进行精密校正.本文设计一种采用GPS卫星定位导航模拟器、GPS接收机和仿真计算机构成的卫星导航仿真系统,旨在用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辅助导航系统的试验验证.文中对该系统的硬件接口设计和软件开发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部分系统测试评估.测试结果表明,该卫星导航仿真平台工作可靠,最终的设计方案可用于AUV导航与控制半实物仿真系统中.4.期刊论文高剑.严卫生.杨立.张福斌.徐德民.Gao Jian.Yan Weisheng.Yang Li.Zhang Fubin.Xu Demin一种用于AUV导航控制软件开发与系统测试的半实物仿真系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5(1)设计并完成了用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导航控制软件的开发与系统测试的半实物仿真系统.该半实物仿真系统由实时仿真计算机和真实的导航控制计算机构成,实时仿真计算机完成AUV空间运动的实时积分解算,并利用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和串行通讯端口模拟AUV导航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和操舵机构的工作,为导航控制计算机提供全真的软硬件工作环境,使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导航控制软件全部功能的开发,并进行全面、有效的系统级软件测试,具有非常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尤其在实航试验中,可以立即在现场对修改后的导航控制软件进行测试,极大地刎降低了由软件修改带来的试验风险.5.期刊论文范欣.张福斌.李晓晖一种水下航行器轨迹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鱼雷技术2010,18(3)为了减少水下航行器(AUV)导航系统算法开发过程中跑车试验及半实物仿真等所耗费的资金和时间,提出一种水下航行器轨迹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利用所给出的轨迹微分方程,反推得出生成轨迹参数公式和惯性信息公式,同时给出水下航行器在直航、转弯和爬潜等常见的运动状态下轨迹发生器的具体输入,并将生成的惯性量测值(加速度和陀螺值)输入捷联式惯性导航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所设计的轨迹发生器可以为研究导航算法提供模拟的数据,具有工程实际意义.6.期刊论文严卫生.高剑.宋保维.潘光水下航行器导航与控制实时仿真系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21(4)针对某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设计并实现了该航行器的实时仿真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方案构思、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介绍了实时仿真软件,最后给出在该系统上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为自动驾驶仪创造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通过它设计者在实验室中就可以较全面地对导航与控制系统进行调试,极大地节约实验成本和调试时间.7.期刊论文张立川.徐德民.刘明雍.严卫生.ZHANG Lichuan.XU Demin.LIU Mingyong.YAN Weisheng基于移动长基线的多AUV协同导航-机器人2009,31(6)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理论研究了多AUV协同导航定位的移动长基线算法.移动长基线多AUV协同导航结构中,主AUV内部装备高精度导航设备,从AUV内部装备低精度导航设备,外部均装备水声装置测量相对位置关系,利用移动长基线算法融合内部和外部传感器信息,实时获取从AUV的位置信息.建立了协同导航系统数学模型,设计了EKF协同导航算法,在各种测试情况下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推导的分析结果,对EKF和几何解方程算法的导航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主AUV作为移动的长基线节点时,通过EKF算法可以显著提高群体的导航定位精度.8.期刊论文卢淑娟.姚尧.李慧平水下航行器组合导航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鱼雷技术2007,15(5)建立了自主水下航行器SINS/DVL组合导航的实时仿真系统,给出了以PC104计算机为核心的AUV导航仿真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导航系统的基本硬件(CPU模块和扩展模块)和软件组成(惯性传感器模块、DVL和深度计、采样模块以及导航解算模块),介绍了AUV模型解算系统、组合导航解算系统、模块间通信等的设计原理.通过建立AUV数学模型的方法模拟出AUV运动参数来设计实际导航系统,避免了半实物仿真的时间、经费等耗费.仿真试验表明,模型和导航算法正确,所设计的导航仿真系统能够模拟传感器输出,并完成各种数据的采集、运算及组合导航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的转换,计算精度满足要求,方案可行.该系统可用于AUV系统的试验及性能分析,为AUV的导航定位提供保证.9.期刊论文吴太旗.欧阳永忠.边少锋.WU Tai-qi.OUYANG Yong-zhong.BIAN Shao-feng重力场辅助水下导航仿真及分析平台的构建-舰船科学技术2009,31(2)基于Simulink工具对重力场辅助水下导航仿真及分析平台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平台各模块的原理、建立过程和细节进行了详细介绍,形成了从基础重力格网数据库构建、匹配算法设计到最终性能评估的完整的重力场辅助水下导航仿真体系.该平台集成了现阶段比较优秀的重力场网格插值模型和匹配算法模型,只需要简单地对相应的算法Matlab函数进行修改就能方便地进行对比研究,是进行重力场匹配导航实验研究、演示验证的有力工具.10.期刊论文李俊.沈安文.宋保维.徐德民基于多普勒速度声纳的水下航行器导航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提出由多普勒速度声纳、姿态测量组件和陀螺罗经组成导航系统,研究了速度解算和误差分析方法,给出了导航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船航行试验结果证明了导航方法的有效性.1.胡春生.秦石乔.王省书.黄宗升用于深海作业的激光陀螺高精度定位定向系统的仿真与实验[期刊论文]-热带海洋学报 2009(4)2.赵辉.李扬基于军用小型水下运载器的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研究[期刊论文]-海洋技术 2009(1)3.刘强.许江宁.周红进水下航行器多普勒导航系统误差辨识与修正[期刊论文]-舰船电子工程 2008(11)4.李瑶.徐晓苏.吴炳祥AUV组合导航系统信息匹配的可观测度[期刊论文]-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2008(5)5.马伟锋.胡震AUV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6)6.王彦恺.康凤举.段世梅.王娇艳.卫玮基于GPS卫星模拟器的AUV辅助导航半实物仿真系统开发[期刊论文]-鱼雷技术 2008(3)7.张建会SINS/DVL/GPS组合导航在远程AUV上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8.王涛桑迪亚惯性地形辅助导航算法及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9.远豪杰便携式水下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hlyzhkz200406003.aspx授权使用:都晓东(wfqinghua),授权号:810aa62f-5611-4263-9b5c-9df0014bcfda下载时间:201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