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2 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通过本节你会了解:纳税人:如何区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征税工程:个人所得税征税所得如何区分?应纳税额:对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如何计算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哪些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考点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含中国公民〔含香港、澳门、X同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和合伙企业自然人合伙人等。
2.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公历 1 月1 日至 12 月31 日〕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 183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法律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3.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 183 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法律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月1 日至12 月 31 日。
具体实例判别如下:〔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外籍人员杰克 2022 年8 月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1 月5 日离开中国。
问 2022 年杰克是否属于居民个人?【答案】由于 2022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杰克累计居住不满 183 天,不属于居民个人。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外籍人员玛丽 2022 年5 月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12 月31 日离开中国。
问 2022 年玛丽是否属于居民个人?【答案】由于 2022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玛丽累计居住满 183 天,属于居民个人。
【例题·多项选择题】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以下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外籍人员中,属于2022 年度我国居民个人的有〔〕。
A.亨利 2022 年 7 月 5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 月 5 日离开中国B.格瑞 2022 年 9 月 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 月 2 日离开中国C.詹姆斯 2022 年 4 月 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1 月 30 日离开中国D.马歇尔 2022 年 1 月 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1 月 1 日离开中国【答案】CD【解析】选项 AB:亨利、格瑞 2022 年度在中国境内居住时间累计不满 183 天,不属于居民个人。
第1篇一、概述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个人所得税法是规范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法律,旨在确保税收政策的公平、合理和有效实施。
以下将从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法律规定、征收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个人所得税是指对个人(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国家规定的税率和税法规定的减免规定征收的一种直接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个人,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
二、个人所得税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法律依据,于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后经过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2011年、2018年六次修订。
2. 纳税义务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1)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2)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3. 征税范围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包括以下几种所得:(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4. 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分为七个级距,具体如下:(1)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2)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3)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4)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5)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6)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7)80,000元以上的部分,税率为45%。
个人所得税法律实务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个人所得税法律实务: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个人所得税是一种按照居民个人的经营和劳务所得征收的税收制度。
在征收和管理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税务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这些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本文将重点讨论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和相应的法律实务。
一、逃避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个人所得税逃税是指个人在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
逃税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未申报个人所得税:个人从事经营、劳务、稿酬等取得的所得应当依法申报个人所得税,但个人故意不申报或者虚报申报的行为属于逃税行为。
2. 提前支取个人所得税:个人提前支取应当在未来发生的居民个人所得税缴纳义务的行为,既违反了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时间要求,同样属于逃税行为。
逃避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行为会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的损失,也损害了税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为了遏制逃税行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相应的罚则,对逃税行为实行处罚。
二、偷税漏税行为偷税漏税是指个人通过编造、伪造或者变造账簿、凭证等手段,故意隐瞒、抬高费用和损益等财务信息,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的行为。
偷税漏税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虚开发票:个人通过编造虚假的交易活动,开具并获取虚假的发票,以此减少应纳税额的行为,属于偷税漏税行为。
2. 操纵账簿:个人在会计账簿上伪造或者隐瞒相关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
偷税漏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制度的完善和税收公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法律对偷税漏税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三、虚报扣除行为虚报扣除是指个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虚构或者夸大应扣除项目的真实情况,以减少应纳税额的行为。
虚报扣除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虚报家庭负担:个人通过编造、伪造家庭成员信息,以减少应纳税额,从而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行为。
2. 虚报教育支出:个人夸大或者虚构教育支出的真实情况,以此减少应纳税额。
第1篇一、引言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为了规范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特点1. 概念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定征收的税款。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2. 特点(1)直接税:个人所得税直接针对个人征收,具有直接税的特点。
(2)累进税制: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即所得越高,税率越高。
(3)调节功能: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4)灵活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需要调整。
三、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包括以下几种:1. 工资、薪金所得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 劳务报酬所得5. 稿酬所得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 财产租赁所得9. 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四、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分为以下几种:1. 工资、薪金所得(1)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
(2)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3)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4)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
(5)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
(6)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
(7)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5%。
浅谈我国个税法律制度改革摘要: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制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组织财政收入以及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却并未完全显现出来。
2011年9月2日,新个税法开始实施,引发了专家学者及社会民众的广泛讨论。
本文仅从我国个税改革的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个税改革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对个税改革法律制度加以研究。
关键词:个税改革法律制度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不足我国个税采用以个人为单位的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取得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等11类。
各类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规定。
自1980年首次开征至今,我国个税收入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已经成为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后的第四大税种,在部分地区已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这30年间经历了多次修正,从个人所得税确立到发展变化的历程和构成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要素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一部既反映国际性,又体现中国特色的良法,具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1.个税税法所规定的纳税范围不够全面。
我国现行的个税征收采用项目征税,未列举的项目不予以征收。
在收入多元化的当代来看,11项列举所得显然不能完全包括居民的而收入来源,这样容易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2.税务部门难以掌控纳税人的全部应税收入。
在现阶段,由于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居民个人收入透明度往往很低,对税务部门来说监管难度较大。
尤其对于某些无账簿记录的现金交易,税务机关更是难以核查,在居民纳税意识淡薄的情况下便很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
3.按分项计征虽然在征收管理上有一定的便利,但存在不少漏洞,不同标准的多种扣除,导致税负不公平。
对现行的11项个人所得税目采取多种税率,高低不一,容易限制征税范围;设计了多档次和多种多样的扣除标准,很不规范,即便多次提高起征点,也解决不了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力度,形成税负不公,不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总收入水平的调节作用。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1.导言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收入的一种税收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实现国家税收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1979年得到了初步建立,并在之后进行了多次修订。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法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纳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来源获得的收入超过一定额度的自然人。
4.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税率和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税率是指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对个人所得进行分档次征收税率。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个人所得额以及适用的税率来计算纳税金额。
5.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中,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等,设立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起征点的设立、减免税政策和特定行业领域的税收减免等。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征收与管理主要由税务机关来执行。
税务机关负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登记、税款的计算与征收、税收信息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7.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监督与改革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监督与改革是确保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监督与改革包括对税务机关的监督、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个人所得税政策的修订等。
8.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意义和挑战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维护税收公平、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面临着滞后的税制改革、税收征管难度大、税务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等挑战。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P119)对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界定,我国税法采用了“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
1、居民纳税人(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居民纳税人。
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解释1】居民纳税人一般包括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
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
【解释2】居住满1年是指在1个纳税年度(1月1日-12月31日)内,在中国居住满365日,临时离境不扣减在华居住天数。
临时离境,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
(2)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1年以上而未超过5年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全部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居住超过5年的个人,从第6年起,以后的各年度中,凡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解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居民纳税人不适用上述规定。
2、非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
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题1·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依据的标准是()。
A、境内有无住所B、境内工作时间C、取得收入的工作地D、境内居住时间【答案】AD【解析】对纳税义务人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确定,税法采用的是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
【例题2·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居民纳税人的有()。
A、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B、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C、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答案】AB【解析】选项AB属于居民纳税人,选项CD属于非居民纳税人。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的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得到贯彻执行,维护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条事业单位个税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纳税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确保个税申报准确、及时。
(二)公平公正原则:对事业单位和职工个税处理公平公正,确保税收负担合理。
(三)公开透明原则:加强个税管理工作透明度,保障职工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章纳税主体及税种第四条事业单位为个税的扣缴义务人,负责代扣代缴职工个人所得税。
第五条事业单位职工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
第六条事业单位职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包括:(一)工资、薪金所得;(二)稿酬所得;(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五)财产租赁所得;(六)财产转让所得;(七)偶然所得;(八)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三章个税申报及缴纳第七条事业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个税申报:(一)每月前十五日内,将上月职工工资、薪金所得及应纳税额汇总申报;(二)对职工其他所得,按次申报;(三)遇特殊情况,应及时申报。
第八条事业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代扣代缴个税:(一)按月代扣代缴工资、薪金所得个税;(二)按次代扣代缴其他所得个税;(三)代扣代缴的个税,应按规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
第九条事业单位职工应按照以下规定自行申报个税:(一)在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自行申报年度综合所得;(二)在取得应税所得时,自行申报所得;(三)按规定自行申报其他应税所得。
第四章纳税申报及缴纳期限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在每月前十五日内,将上月职工工资、薪金所得及应纳税额申报给税务机关。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在次月十五日内,将上月代扣代缴的个税申报给税务机关。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职工应在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自行申报年度综合所得。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本章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15分,2020年的分值为17.5分。
其中,2011年、2020年和2020年的不定项选择题均涉及本章内容。
在2020年的考试中,本章分值估量在18分左右,考生应重点关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不定项选择题。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题型2011年2020年2020年单选题3题3分3题3分3题4.5分多选题2题4分1题2分2题4分判定题1题1分1题1分不定项选择题4小题8分3小题6分4小题8分合计10题16分7题11分10题17.5分2020年教材的要紧变化2020年教材新增了第一节“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2020年教材对本章内容未进行调整。
本章差不多结构框架第一单元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一、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P224)(★)1.纳税人(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但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我国企业所得税采取收入来源地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相结合的双重管辖权标准把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分别确定不同的纳税义务。
【例题1·判定题】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各项所得,以及非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外的各项所得。
()(2020年机考)【答案】×【解析】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各项”所得,以及非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的“应税”所得。
【例题2·单选题】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非居民企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境外成立的企业均属于非居民企业B.在境内成立但有来源于境外所得的企业属于非居民企业C.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实际治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属于非居民企业D.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实际治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企业属于非居民企业【答案】D【解析】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治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解读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后的所得额,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要缴纳的税款。
为了确保个人所得税的税款能够准确、及时地被纳入国库,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进行法律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
一、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个人所得收入支付义务人在支付劳动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等各项所得时,应当扣缴或代扣个人所得税。
扣缴义务发生的对象主要是支付人,也就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条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等法人和其他组织;2.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单位;3. 个人经营的生产、经营所得;4. 从事个人承包经营、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所得;5. 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项目经营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润份额等。
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作用和意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实现纳税人在取得所得后即可筹措税款,确保个人所得税的及时缴纳,减少逃税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扣缴义务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自动、及时地搜集到具体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方便了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实施对于纳税人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好处。
首先,扣缴义务可以避免延迟或拖欠纳税问题的发生,确保纳税人按时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可以帮助纳税人了解自己的纳税义务及纳税事项,并根据实际所得情况进行合理的税款申报。
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体的扣缴义务程序如下:1. 纳税义务人向支付人提供相关的身份、所得、扣除等信息;2. 支付人根据纳税义务人提供的信息计算扣缴金额;3. 支付人扣缴个人所得税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