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水煮青菜好通便
- 格式:pdf
- 大小:341.07 KB
- 文档页数:2
健康常识:人体二十四小时的变化与表现凌晨一时:人们开始进入易醒的“浅睡阶段”,这时对疼痛特别敏感,所以因饮食不当而腹痛总是易在这时痛醒。
二时:除了肝之外,身体内的大部分血管工作节拍放慢。
而肝则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加量工作,答体所需的物质,提供养分。
三时: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血压低,脉搏和呼吸的次数都比白天少。
四时:血压更低,脑部的供血量更少。
因此,患重病者往往都是在此昆死亡。
全身的器官工作速度很慢,但听觉很灵敏,稍有响动就会惊醒。
五时:起床很快就会感到精神饱满。
六时:血压升高,心跳也加快。
七时:人体免疫功能特别强,如果此时遇到病毒和细菌,最有可能抵抗它们的侵袭。
八时:肝内的有毒物质全部排除。
此时,记住千万不能饮酒,因为它会给肝脏带来很大负担,即使少量的酒也对身体带来不利。
九时:精神活力提高,对痛的反应不再那么敏感,心脏“开足马力”工作。
十时:精力充沛,是一天中精力最集中的时间,也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十一时:持续保持十时势头,身体不易感到疲劳。
十二时:到了全身动员的时刻,此时最好不要马上吃饭,略加推迟为宜。
十三时:肝脏进入休息阶段,有部分糖份进入血液,上半天的最佳工作时间即将过去,感到疲倦,需要休息。
午休是生理的需要。
十四时:是一天中第二个最低点,反应迟钝,有时会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
十五时:人体器官最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工作能力又逐渐恢复。
十六时:血液中的糖份增加。
十七时:工作效率更高。
十八时:痛感重新下降,神经活动性降低,希望增加活动量,以使精神振作。
十九时:血压增高,情绪最不稳定,易因小事发生口角,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
二十时: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
二十一时:神经活动正常,记忆力增强。
二十二时:血液里的白血球增加,体温下降。
二十三时:人体准备休息,困意到来。
二十四时:全身肌肉松弛,各器官活动放慢,渐渐进入梦乡。
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洪绍光教授在中直机关作健康报告(要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作风,八项注意,四句话及养心八珍汤。
常香玉的故事常香玉,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着古典韵味的女子,她的故事,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让人心驰神往。
常香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贫寒,但她并不因此而气馁。
从小,她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勤奋的品质。
她喜欢读书,喜欢写字,尤其钟情于诗词歌赋,她的文笔清新脱俗,让人赞叹不已。
在那个年代,女子读书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常香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知识的渴望。
她默默地努力,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自己的梦想。
她的才情渐渐被人所知,她的诗文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当地的一代才女。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不总是顺利的。
在常香玉二十岁那年,她的父亲病倒了。
家里的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没有退缩,她挺起胸膛,挺起腰杆,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整个家庭。
她放下了手中的文房四宝,挽起袖子,下地劳作,将家里的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常香玉的坚韧和勇敢感染了身边的人,她成为了村里的楷模,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她的父亲也在她的呵护下渐渐康复,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安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香玉的名声越来越大,她的诗文更是被收入了当地的文集中,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她的故事也被口口相传,成为了一代代人心中的传奇。
常香玉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的事物,而是我们是否愿意用心去发现。
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都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常香玉,她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懂得,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女儿眼中的母亲:常香玉的“土教育”作者:风扬来源:《新天地》2018年第01期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一生育有三女一子:常小玉、陈小香、陈嘉康和常如玉,外加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儿子陈金榜,共五个孩子由她培养长大。
常香玉的大女儿常小玉说,母亲不像一般母亲那样恬静温柔,从小到大,她只教会孩子一件事:吃苦。
有苦多吃,没苦找苦吃。
“要想成人,必先吃苦”成为了常香玉留给孩子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吃足够多的苦才能成人从有记忆开始,常小玉便生活在母亲的光环下,常常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人物,听到最多的都是关于母亲的传奇故事。
常小玉回忆:“母亲原名张妙玲,后改名为常香玉。
母亲8岁那年,外公遭同行嫉恨,喝的水里被下了哑药,嗓子一夜之间坏了,再也不能登台唱戏。
眼看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着落,母亲抱着我外公的腿,再三恳求:‘我跟你去唱戏。
’”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常香玉成长得很快,从小县城唱到大城市,从跑龙套到成为主角,小小年纪便成了名角。
常香玉深知没有父亲当初的狠心,就没有现在的自己,父亲的那句“要想成人,必先吃苦”的箴言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常小玉六七岁时,无意中见到母亲在台上的风姿后,便嚷着要学戏。
常香玉把话说到前头:“一旦入了这个门就没有回头路,要么就不唱,要么就好好唱。
”常小玉没看到唱戏练功的苦,只觉得在台上很风光,喜滋滋地答应了。
一次,天气很热,常小玉练功练得满头大汗,累得路都走不动了,趁母亲不在便想着偷懒。
但她还没坐下两分钟,母亲就突然出现了。
见到常小玉坐在地上休息,她拿起鞭子就要打。
“别人在练,你为什么休息?难道你跟别人不一样?还是说你比别人学得好?”母亲的话让常小玉憋红了脸,眼泪直打转。
常香玉不仅责骂了女儿,还加重了她的训练力度,作为对她偷懒的惩罚。
光吃这些苦还不够,常香玉还想办法让孩子们找苦吃。
7月天,气温高得吓人,家后面有一块空地,常香玉让几个孩子把空地拾掇出来种菜。
没干一会儿,弟弟陈嘉康便受不住了。
哥哥姐姐心疼他,让他坐在树荫底下休息,剩下的活他们来做。
陈素真女,1918年出生。
豫剧表演大师,陕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8岁拜师,10岁登台,是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7岁就被誉为"豫剧梅兰芳","豫剧大王","豫剧皇后"。
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对豫剧的改革做出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经典剧目:《宇宙峰》,《三上桥》,《洛阳桥》艺术特色: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飘,辫子功美妙绝伦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戏剧大师田汉生前有名句赠陈素真:"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提起《叶含嫣》、《宇宙锋》,熟悉豫剧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个名字——陈素真。
她那行走如飘的台步,美妙绝伦的辫子功,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
1993年初冬的一天,我有幸见到了正在住院治疗的被称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老师。
久闻她记忆力惊人,年轻时演新戏,经常是边化妆,边学戏,上台后竟能一字不差。
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谈起她的从艺经历,只略一思索,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3月生于陕西富平,继父陈玉亭是一位河南梆子(即豫剧)艺人,受家庭熏陶,从小她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的她,常被人带去看戏,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唱上几句,戏看的多了,她就学着模仿戏里的角色,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竹篾子当雉鸡翎,用大手绢当裙子,边唱边耍,每当这时,她便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尽管她对唱戏如此痴迷,戏班的人也都觉得她是块学戏的材料,但历来河南梆子戏班中却没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许上台的,谁敢破这个例呢?然而她抱定了学戏的决心,冲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见,在同乐舞台开时的单经理的支持下,陈素真终于如愿以偿。
1926年的中秋佳节,8岁的陈素真和另外两个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师学戏,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从艺之路, 成为豫剧界的第一代女演员。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的阅读题阅读附答案香消了也么哥,玉碎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
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艺的经验——艺无止境……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风雨里。
9岁学艺,13岁唱红,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
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怎么也流传不开。
少年的常香玉开始创造。
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别的了,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
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
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玉的演唱“四不像”。
常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
1938年,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
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
这使人想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
就是这个瘦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
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里。
和平是什么?忽然有一天,美的在朝鲜投下的炸弹炸碎了和平,一个艺术家在剧场里、在舞台上的演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她和她的同仁们一道,过黄河,过长江,过珠江,然后又过珠江,又过长江,又过黄河,一百多天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
常香玉个人简介资料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常香玉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常香玉简介常香玉(1923年-20XX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
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香玉人物生平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董沟。
1932年5月,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拜了翟燕1/ 8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
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
1933年年初,随父搭太乙新班习演,向王金枝、徐双槐求艺。
1935年11月,三赴郑州,随父再搭周海水太乙班,进开封闯荡。
到开封不到两月,便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崭露头角。
由垫戏改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1936年,《泗州城》连演3场,轰动开封。
从此以后,常香玉正式成为主演。
1937年2月,常香玉在张福仙、王振南、史书明等的扶持下,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
1938年2月,为宣传抗日,戏曲研究社排演了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
1941年秋,初识崔兰田,并与汤兰香重逢,合作演艺《贩马记》。
1944年6月3日,与陈宪章结为连理,结婚仪式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
1945年4月28日,正式公开与陈宪章的关系。
不久,长女常小玉出生。
1946年7月,次女陈小香出生。
1947年10月,陈宪章被国民党逮捕,常香玉竭力营救,几2/ 8近倾家荡产。
1948年春,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