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两首的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醉花阴教学过程一、关于作家作品李清照,号居士,代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遂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
前期词多写悠闲生活,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沉哀凄苦,有时也流露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格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辑有。
二、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感受词人的情感。
四、赏析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2、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醉花阴》的主旨是什么?声声慢教学过程一、创作背景《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感受愁情三、赏析1、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3、“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6、比较《醉花阴》、《声声慢》的情感和意境学案参考答案:1、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美,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二、过程和方法先知其人,再品其诗。
先整体感知,再细细品味,通过炼字炼句和意象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不同生活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诗风,感诗人所感。
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炼字炼句及意象分析法,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李是婉约词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7 李清照词两首一、读准字音纱厨.(chú) 销.魂(xiāo) 东篱.(lí) 憔.悴(qiáo) 玉枕.(zhěn) 戚戚.(qī) 堆.积(duī) 二、一词多义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急速)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逼迫)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 (副词,迫切,紧急) 道⎩⎨⎧莫道.不销魂(动词,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名词,学说,思想) 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保养,调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名词,将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序·杂事》)(副词,将要) 过⎩⎨⎧雁过.也,正伤心(动词,经过)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动词,拜访)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词,错误)裘马过.世家焉(《促织》)(动词,超过) 三、词类活用1.乍暖.还寒.时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暗香盈.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变暖;变寒 2.形容词作动词 充满四、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
《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两首词,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3.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重点难点】1.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2.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课时】1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孀居之苦、流离之悲。
2.了解背景(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爱情深笃的夫妻暂时分别,编写考订的书斋生活暂时中断。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于是写了这首词给丈夫。
(2)《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她不仅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惜春伤春的情怀
2、抓住“独”“满”体会《一剪梅》中作者的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3、了解李清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婉约派特点。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3、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自主学习:
1、李清照,代著名女词人,号,有作品集。
是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风zhòu 玉簟()
3、借助工具书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四、重难点探究:
1、《如梦令》中以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理解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这一精绝之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怎样理解《一剪梅》中的“闲愁”。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这是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
)这是为什么?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1、初读感知。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领悟《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领悟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如梦令》,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声声慢》,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比较阅读(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异同。
(二)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异同。
2.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领悟其意境和情感,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梧桐.(tónɡ) 纱厨.(chú) 卓.尔不群(zhuó) 茅塞.顿开(sâ)
B.当.真(dànɡ) 埋.怨(mái) 吹毛求疵.(cī) 处.心积虑(chǔ)
C.憔.悴(qiáo) 窥.视(kuī) 暗香盈袖.(xiù) 乍.暖还寒(zà)
D.堆.积(duī) 寻觅.(mì) 情不自禁.(jìn) 伺.机反扑(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莫.道不销魂莫听穿林打叶声
B.怎敌.他、晚来风急势均力敌.
C.雁过.也,正伤心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梧桐更兼.细雨二者不可得兼.
3. 名句名篇默写
(1)《醉花阴》中形象地抒发相思之情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花阴》中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醉花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中连用叠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声声慢》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对《醉花阴》中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说秋天日长,从清晨薄雾到入暮浓云,时光难以打发,因而为之生愁。
B.“瑞脑销金兽”意思是香料在香炉中渐渐烧完了。
C.“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的“东篱”指菊圃。
这里化用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设想主人公因思念而更显得憔悴的形象,属于虚写之笔。
(2)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元人伊世珍《琅嬛记》所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何处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模仿画线句子,还是以“我喜欢”开头,重新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子形成排比。
要求:
①新造的两个句子,要符合语境,语意连贯;②要尽量引用作者的诗文;③两个句子不超过90字。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又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