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地貌的发育能力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目标任务一览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7~P80“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侵蚀地貌将图中a、b、c三处的河流堆积地貌名称、分布、成因用直线连接起来。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
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图示河流弯曲,说明河流流水的________(蚀)作用强。
(3)请用符号“”标注水库坝址的合适位置在左图上,并说明理由。
提示(1)自北向南流。
理由:根据图中AA′、BB′、CC′地形剖面图和河床的海拔、形态(由V字→U字形)判断。
(2)侧蚀(3)图中BB′线流域最窄处靠南位置。
理由:峡谷位置,河流落差大(河床呈V形),其上河谷面积广,汇水面积大;流域内降水充足,河流水量大。
第②步:名师精讲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特征(1)河谷的形成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类型:(1)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2)图示法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第③步:实战演练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
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在流水作用下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a、 b、 c 三处的地点与三幅断面图,回答1~2 题。
读以下图,比较图中河流1.河流地点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选项是()A.①— a,②— b,③— cB.①— b,②— a,③— cC.①— c,②— b,③— aD.①— c,②— a,③— b2.与河流地点a、 b、 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害、搬运、聚积B.侵害、聚积、搬运D .搬运、聚积、侵害C.聚积、搬运、侵害答案: 1.D 2.A分析:在河流上游,因为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表现为侵害,河谷较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降落,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表现为聚积,河谷最浅最宽。
3.扇三角洲 ( 以以下图 ) 是由周边高地推动到稳固水体中的冲积扇。
下边对扇三角洲特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必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堆积物颗粒较小③必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 B .①②④C.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 D分析:依据资料,扇三角洲是由周边高地推动到稳固水体中的冲积扇。
河流入海口,地势落差小,没有推动冲积物由高处向低处的动力,所以扇三角洲一般不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以下图为河流地貌表示图。
读图达成4~5 题。
4.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由,主假如河流的()A.侵害作用 B .搬运作用C.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分析:图中河流边滩是因为流水堆积而成,河床中较陡的河岸主假如因为流水的侵害而成。
5.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② B .②③C.①③ D .④①答案: C分析:乙图中 T 岸为侵害岸, P 岸为堆积岸;甲图中,凹岸为侵害岸,凸岸为聚积岸;故此题的正确答案为 C。
以下图为“某地域地形略图”。
据此回答6~7 题。
6.这里河流波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由是()A.受断层的限制 B .侧蚀作用显然C.受地转倾向力的影响 D .河流下蚀作用强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B.此处河流波折,不易发生洪涝C.该地聚落主要散布在冲积扇上D.该地域聚落主要散布在河流凸岸一侧答案: 6.B7.D分析:第 6 题,从图中能够看出,该地域地势平展,水流速度很慢,故侧蚀作用激烈,致使河流波折多弯。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细化】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预习】自主预习课本P77--81的相关内容,并完成下列相关问题.1.说出流水侵蚀的类型,并说出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2.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 , 说出他们常出现在河流的哪些部位?【我的疑惑】【课堂探究】探究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典型案例1】阅读教材P77--80的相关内容,及图4.17、图4.18。
2.给出一种凹凸岸的判定方法,并说明理由。
3.教材78页教材活动4.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
填表【迁移案例1】1.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A:,以作用为主;B:,以作用为主;C:,以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深,大,多,水能资源;C处河段特征:,泥沙,江面宽广,利于(交通)。
2.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指出诗中“桑田洲”、“古岸”对应的河流地貌及其主要的外力作用。
探究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典型案例2】1.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状高原山区平原3. 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迁移案例2】.说明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我的构建】【我的收获】【牛刀小试】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3.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4.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峡谷 C.黄土高原 D.沙滩5.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6.下列关于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的城市全部都位于冲积平原地区B.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濒海、濒湖和沿河的平原地带C.在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D.山区城市一般都位于山腰地带7.读图,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 B.bC.c D.d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完成8~10题。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01破坏和□02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12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的类型[自我探究] 河流上游都是侵蚀地貌,河流入海口都有三角洲吗?[提示] 不一定。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入海口并不都有三角洲,如刚果河河口地势高,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01生产、生活用水。
02联系和运输。
(2)方便对外□(3)提供丰富的□03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04相对较小。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05规模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06线状分布。
(1)平原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08洪水位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07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自我探究]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提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如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自我反馈』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向下侵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B.向下侵蚀——使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C.向河谷两岸侵蚀——谷底后退,谷坡展宽,形成“V”型河谷D.向源头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答案 D解析向源头侵蚀可以使河流变长,向下侵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河床呈槽型。
2.下列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新疆的沙丘 B.长江三峡C.河口三角洲 D.黄土高原答案 B解析沙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高考专题复习——河流的特征
一、考纲要求
1.河流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
2.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与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等
二、考情分析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此背景下高考会越来越关注能力考查,尤其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试题更关注现实生产生活问题,但其呈现形式已由显性转向隐性。
所以复习中应该重视双基的培养,教学中应该把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
三、学情分析
高考一轮复习对河流的有关知识已经进行过系统复习,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能提炼试题提供的有效信息及考查意图,不会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少数学生甚至连世界和中国的主要河流的空间位置及水文特征都不知道。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区分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2.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要素,并学会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对比、案例分析等,总结出答题模板
2.与高考题链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因果关系的地理思维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为主
六、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河流特征分析
教学难点获取信息、运用信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板书设计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
1. 水系特征:流程、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
2.水文特征: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二)河流的补给。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对课标的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教材分析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
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
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达成目标通过以上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把本节教学的具体目标确定如下: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2.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3.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4.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1.观察实验,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实验、图片和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3.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探究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沙子、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视频《一粒沙子的独白》,思考这粒沙子的旅程体现了哪几种外力作用?二、新课讲授三、当堂检测本课考点相关试题。
【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河流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呈现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流水地貌的特征,合作探究流水地貌的成因。
【技能】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内在本质与原理。
同时,通过对山岳地貌的学习,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思维】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冲积扇为例以黄河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不足之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1.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且能够分析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的特点;能够描述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2017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能力提升训练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能力提升训练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能力提升训练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D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ﻩD.丙—丁—甲—乙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C)A.内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完成3~5题。
3.若该河流流出谷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A )A.洪积平原 B.“U”型谷C.河漫滩平原ﻩD.三角洲平原4.河中有沙金,淘金处可能在( D )A.①ﻩ B.④C.③D.②5.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 A )A.夏秋两季ﻩB.春夏两季C.秋冬两季ﻩ D.春冬两季☆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图乙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图甲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C )A.①—a ②-b B.①—b ②—dC.①—a ②—dD.①—c ②—d7.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D)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C.聚落一般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8.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9.读某河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发育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的类型:类型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山前由洪(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堆积而成[(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D )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D.丙—丁—甲—乙
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
A.内力作用B.冰川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
☆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完成3~5题。
3.若该河流流出谷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A )
A.洪积平原B.“U”型谷
C.河漫滩平原D.三角洲平原
4.河中有沙金,淘金处可能在( D )
A.①B.④
C.③D.②
5.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 A )
A.夏秋两季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D.春冬两季
☆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图乙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图甲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C )
A.①—a ②—b B.①—b ②—d
C.①—a ②—d D.①—c ②—d
7.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
C.聚落一般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8.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9.读某河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理由是什么?
A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水深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其理由是什么?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与北岸(即左岸)相连。
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4)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貌?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潮的顶托下沉积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10.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渤海湾,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5 450平方千米。
由于受到黄河的影响,这里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是“V”型(“U”型或“V”型)。
(2)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
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黄土高原,其突出地形特点是千沟万壑。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变慢,原因是随着流域治理、水电站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为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出现后退。
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泛滥减少,使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减少,造成鱼类食物不足;泥沙沉积减弱,海水侵蚀作用使三角洲出现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