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547.64 KB
- 文档页数:10
山东话日常用语山东话,也被称为鲁菜,是中国的一种方言。
在山东省及其附近地区广泛使用,是中国方言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东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语言文化,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用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山东话日常用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问候与寒暄山东话问候与寒暄的方式与标准普通话有一些不同。
在山东话中,人们经常用以下的表述方式来问候他人或进行寒暄。
1. 你吃了吗?(ni3 chi1 le ma?)这是山东话中非常常见的问候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你好吗?”意思是关心对方是否吃饭了。
2. 有事儿吗?(you3 shi4 er ma?)这是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有什么事吗?”3. 闲得嘛?(xian2 de ma?)这是一种问候方式,意思是询问对方是否有空闲时间。
二、日常用语除了问候与寒暄,山东话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日常用语,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表述方式。
1. 没事儿(mei2 shi4 er)这是山东话中常见的表达,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关系”或“没事”。
2. 着啦(zhao2 la)这是山东话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用于表示动作已经发生或状态已经改变。
3. 先到了(xian1 dao4 la)这是山东话中表达已经到达目的地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到了”。
4. 是吧?(shi4 ba?)这是山东话中常用的反问句,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对吗?”或“是不是?”三、购物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购物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一些山东话中常用的购物和交流用语。
1. 多少钱?(duo1 shao3 qian2?)这是购物时常用的问题,意思是询问商品的价格。
2. 给我一个(gei3 wo3 yi2 ge)这是购物时常用的表达方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给我一个”。
3. 能便宜点儿吗?(neng2 pian2 yi2 dian3 ma?)这是购物时常用的表达方式,意思是询问是否可以降价。
“着”、“了”用法的疑惑与初解笔者曾于假期做过中学生作文辅导班的工作,每天要批大约30篇中学生作文。
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常遇到“着”“了”连用的难解的句子,彼时没有细做考虑,只是凭着语感划掉了“着”“了”中的一个字。
现在想来“着”“了”用法是一个语法问题,既然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有解释和研究的必要。
下面举几个中学生作文中的例子:(1)妈妈的身影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大概从我出门的那一刻起就在等待着了我这个她最爱的儿子。
(2)已经制作着了新的手枪模型,所以爷爷给买的礼物成为了过时品。
最好估计,只有古董收藏的价值。
(3)触摸着了那一枚小小的风筝邮票,他心神荡漾,思绪万千。
(4)老爸拍打着了身上的玉米花子走进给哥哥娶媳妇用的新砖房。
(5)不至于忙成这个样子吧?为见你,三个小时,我一直等着了。
(6)你脸色不好,这两天你怎么着了?“着”“了”在便用时有怎样细微的差别?一个句子是否可以用“着”,也可以用“了”?“着”“了”连用可不可以?好多问题此时涌现在头脑中。
汉语普通话中,“着”“了”属于动态助词,经常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行为进展的状况,是表示“体”意义的语法标记。
(通常“着”被认为是未完成体的标志,“了”被认为是完成体的标志。
) 两者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别:一、“了”属于完整体,“着”属于非完整体说话人在表述一个事件时,观察点可以在事件的外部,也可以在事件的内部。
所谓观察点在外部,就是说整个事件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是难以介入的整体,得到的是完整体。
观察点在内部,是说整个事件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事件都是理解整个事件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如事件分起始阶段、持续阶段、完成阶段等,得到的是非完整体。
“了”用在动词后表达的是完整体。
这里的“完整”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说话人把他所要表达的事件视为一个无需分解的完整体。
如“下了一场雪”,把“下了一场雪”作为一个完整事件表述,只有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性和连续不断性,不表达过程和环节上的阶段性。
山东方言研究报告范文山东方言研究报告山东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山东省及周边地区。
本报告旨在对山东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以及文化意义进行研究,以加深对山东方言的了解。
一、山东方言的语音特点1. 声母:山东方言的声母清音、浊音与其他方言有所区别。
例如,普通话中的“g”在山东方言中发音为“j”,普通话中的“z”发音为“t”。
2. 韵母:山东方言中的韵母读音独特。
例如,普通话中的“i”在山东方言中发音为“e”,普通话中的“ie”发音为“ei”。
3. 声调:山东方言的声调变化丰富。
一般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例如,普通话的“一”在山东方言中有四种不同的读音。
二、山东方言的词汇特点1. 意趣性:山东方言中存在许多有趣、形象的词汇。
例如,“斗胆”表示胆子大,“眼疾手快”表示动作迅速。
2. 重复性:山东方言中的词语常常使用重复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加强语气、修饰修饰。
例如,“走走”表示到处走动,“喝喝”表示尝尝。
3. 方言词汇:山东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如,“咱们”表示我们,“跳蚤”表示舞蹈。
三、山东方言的语法特点1. 语序:山东方言中的语序与普通话不完全一致。
例如,山东方言中的“看见了我”在普通话中表达为“我看见了”,语序正好相反。
2. 语气助词:山东方言中的语气助词使用广泛,能够增强语气、表达情感。
例如,“啊”表示肯定,“嘞”表示疑问。
四、山东方言的文化意义山东方言作为山东地区的一种语言形式,与山东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它承载了山东人民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山东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同时,山东方言也是山东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是山东人民独特的身份认同。
总结:山东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声音、词汇和语法都独具一格。
通过对山东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文化和山东人民的精神面貌。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山东方言正在逐渐减少,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聊城方言中助词“喽唠”和“啦”的分析摘要:聊城方言属冀鲁官话,语法结构与普通话的语法结构相似。
本文主要对聊城方言助词“喽/唠”和“啦”进行分析,探讨这两个助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性质。
将“喽/唠”和“啦”与普通话中的体貌助词“了”和“了”进行比较,找出与普通话中体貌助词的共通点,并且分析聊城方言里这两个助词在语法上的其他独特用法。
关键词:聊城方言助词喽/唠啦聊城方言属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在语法结构上与普通话的语法结构很相似。
“喽/唠”和“啦”在聊城方言中属于很典型的、可以拥有多种功能的助词。
它们一起使用的时候,所表示的体貌助词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中体貌助词的语法结构相一致,分开独立使用的时候又各有特点与用法。
一、“喽/唠”单独使用时的助词分析在聊城话中,“喽”读[lo],“唠”读[l?蘅],都为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但是与“了”又有所区别。
二者意义相同,基本可以在结构上互换。
(一)“喽/唠”作体貌助词“喽/唠”做体貌助词的时候,一般是表示句子的完成时态。
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一般可以当作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
如果句子以动词与形容词等谓词结尾的时候,“喽/唠”就可以看作普通话中的体貌助词“了”,既表示动态,又表示事态。
比如:1.我吃喽/唠饭啦。
(我已经吃了饭了。
)2.你有没有做喽/唠作业?(你做作业了吗?)3.我都干喽/唠活啦。
(我已经把活干了)4.你问喽/唠他了么?(你有没有问他?)5.人家要喽/唠两碗饭。
(人家要了两碗饭。
)6.你打烂喽/唠碗。
(你把碗打烂了。
)7.我吃完喽/唠饭。
(我吃完了饭。
)8.你可来喽/唠。
(你终于来了。
)9.我作业做完喽/唠。
(我的作业做完了。
)10.你快别说喽/唠。
(你可不要再说了。
)11.你哭完喽/唠吧。
(你哭够了吧。
)例句中前7句,“喽/唠”都可以理解为普通话中表动态的体貌助词“了”,后4句理解为“了”。
这些例句均表示完成时态,“喽/唠”处于谓词之后,用来表示动态的完成。
山东高密方言程度表示法程度是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事物达到的状况不同,描述事物程度的表达方法就会不同。
也就是说,事物程度的强弱不同,表达事物强弱的手段就多样。
本文从词法层面、句法层面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来探讨山东高密方言中的程度表示法,并作出详细说明,同时区分了各种程度表示法所表达的程度的深浅。
标签:高密方言程度表示法词法层面句法层面固定搭配“程度”,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
因此,事物达到的状况不同,描述事物程度的表达方法就会不同,也就是说事物程度的强弱不同,表达事物强弱的手段就多样。
本文从词法层面、句法层面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来探讨高密方言中的程度表示法,并作出了详细说明,同时区分了各种程度表示法所表达的程度的深浅。
一、词法层面(一)重叠词语重叠不仅能够强化描绘的功能,使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是一种构词方式。
在高密方言中,词语重叠的现象一直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传递着人们对程度的不同表达。
高密方言中的重叠式包括“AA”式,“AA+的”式,“AABB”式。
1.AA式斜斜擎擎吊吊腾腾呲呲翻翻贴贴挺挺堵堵这类动词重叠以后,后面一般都带有助词“着”或者量词“个”,即“VV着/个”。
表示两种意思:一是表达极其不满或者生气的情绪,二是指非平常状态。
如:(1)这个孩子的脾气尤其坏,你如果说说他,他不但不听还擎擎个死头和你犟嘴。
(2)他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时候翻翻着眼皮,挺挺着个肚子,怪吓人的。
动词重叠是表示量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一个动作作为单位,表示多次行动;二是以动作的一个片段为单位,用动词重叠来表示一次行动(王还,1961)。
但在高密方言中,上述动词都是可持续性的,侧重的是动作持续一段时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状态,既不是以某个动作为单位,也不是以动作的某个片段为单位。
动词重叠以后,程度加深,描述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2.“A(儿)A(儿)+的”式瞎儿瞎儿的死死的干儿干儿的好儿好儿的慢儿慢儿的此类重叠,一般都是形容词,表示一种事物发生变化后的最终结果出乎意料,程度较重叠以前深。
浅谈语气助词“了”不管是在汉语本体论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字的用法繁多,既有表示语法实际意义的用法,也有语气词的用法。
本文主要就语气助词“了”进行分析和解释,除了探讨语气助词“了”本身的用法外,还从隐喻方面进行说明。
标签:语气助词了隐喻一、语气助词“了”关于语气助词“了”,尽管有人列出的用法多达六七种,但它们之间都由一个基本意义贯穿着。
这个基本意义就是在陈述句句尾表示“到某一时刻为止出现的情况”。
在通常表示状态的陈述句(形容词谓词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中,用语气助词“了”表示进入了新的状态,出现了新的情况。
例如:“我们已经开学三个星期了。
”(时间真快)“他身体好了。
”(以前不太好)在有语气助词“了”的句子中,如果没有时间词语指出明确的时间出现的情况或变化,一般到说话时就己经发生了。
例如:“他去宿舍了。
”“他开始写作业了。
”如果有表示过去或将来的词语,则分别表示到过去和将来某一时刻为止发生的情况。
例如:“狼已经断气了。
”“今天六月一日了。
”“这本书旧了。
”由此可见,“了”在句尾表示出现了的情况,既可以表示现在,也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
但它的时间概念并非“了”所决定,往往由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确定。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时间词语,语气助词“了”也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情况。
例如:离别时说“我走了”“我到学校去了”,实际上还没走。
吃饭时说“吃饭了”,实际上还没有吃。
此时的“了”是不是真正的语气词呢?由于语气助词“了”表明发生了情况,而发生的情况多半是已经完成了,所以很容易被认为语气助词“了”表示“完成”。
但是,语气助词“了”并不能表示“完成”,像这样一些句子:“我们吃了饭再回家。
”“学生们理完了发才能彩排。
”其中“吃饭”“理完发”都是完成的,但我们却不能说“我们吃饭了再回家。
”“理完了发了才能彩排。
”可见,语气助词“了”并不表示完成。
在用语气助词“了”的句子中,有一部分句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也确实是完成的,但这些表示完成的句子,并非是语气助词“了”的作用。
文化长廊浅析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刘晓蕊 山东师范大学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了”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了”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跟在动词后作助词,一种是在句子末尾作为语气词。
语气词“了”的意义和用法与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有交叉,容易让人混淆,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对比分析;语气词“了”;助词“了”作者简介:刘晓蕊(1992-),女,汉,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91-01一、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对比“了”作为语气词,同时还作为助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难点。
因此,我们着重对比分析两个“了”的不同。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的意义,“了2”的意义有两种,“一种表示完成,另一种表示出现了新情况或变化”。
[1]表示完成意义的时候主要出现在动词谓语句的末尾,表示出现了新的变化或新情况时主要是出现在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的末尾。
但也有例外,有时“了2”出现在动词谓语句的末尾也表示出现了新情况,如“他吃饭了”。
此外,语气助词“了2”除了表示已经发生变化外,还用在“要……了”“快要……了”“就要……了”等格式中表示即将发生变化。
比如,“他快要当爸爸了”。
黄伯荣、廖旭东认为:“‘了1’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形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
”[2]动态助词“了1”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如“瞎猫碰找了死耗子”,“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二、语气词“了”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对比首先,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3],语气词“了2”的用法主要是下列几种:1.动词+宾语+了2,动词后边的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者是小句,这时主要是表明事态有了变化,此外,动词前面经常会加副词或助动词,表示事情即将发生变化。
例如:李华也喜欢下棋了。
山东阳谷方言中的助词“哩”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
本文揭示了“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标签:阳谷方言哩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固定格式“哩”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语气词,它是语气词“裏”的后起字,字形上有“理”“俚”“裏”“哩”之别,元朝以后,字形固定于“哩”,沿用至今。
它是中原地区使用范围颇广、频率颇高的一个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代词、名词及句子的后面。
阳谷方言中没有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也没有语气助词“呢”,表达相同功能的只有一个“哩”[li],此外,“哩”还有时态助词的作用。
本文就其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进行讨论。
一、“哩”作结构助词(一)用于定中短语之间,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表示领属关系。
(1)他哩这本书是在旧书摊上买的。
(2)最近,村里新来了几个有学问哩大学生。
(二)用于状中短语之间,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地”,表示修饰关系。
(3)一轮火红的太阳慢慢哩从东方升起来了。
(4)他把这个包裹仔细哩检查了一遍。
(三)用于动补短语之间,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得”,对动词起补充说明作用。
(5)这件事你办哩可真漂亮!(6)她今天把自己打扮哩花枝招展哩。
(四)构成“哩”字结构,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表示人或物。
(7)集市上到处都是卖花哩。
(8)小孩子不能吃太多甜哩。
(五)固定结构1.用于“A哩A,B哩B”结构中,表示“不是……就是……”,其中,A或B是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动词或形容词。
(9)幼儿园的孩子们哭哩哭,闹哩闹,好不烦心。
(10)这些衣服薄哩薄,厚哩厚,没有一件能让人满意。
2.用于“A哩B哩”结构中,A、B是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动词时表示“又是……又是……”,A、B是形容词时表示“无论是……,还是……”。
(11)婚礼上,这两家接哩送哩,好不气派啊!(12)他们家老哩少哩,没有一个是让人省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