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72 MB
- 文档页数:8
耳穴压豆的客观评价摘要:一、引言二、耳穴压豆的定义与原理三、耳穴压豆的分类与特点四、耳穴压豆的适用范围与禁忌五、耳穴压豆的治疗效果与科学性六、耳穴压豆的优缺点分析七、结论正文:耳穴压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耳朵上的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耳穴压豆的客观评价进行探讨。
耳穴压豆的定义与原理:耳穴压豆是通过对耳朵上的穴位施加压力,刺激耳朵上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从而达到调整机体生理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耳朵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缩影,耳朵上的穴位与全身各个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耳穴压豆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压豆的材料和形状,耳穴压豆可分为多种类型。
各种类型的耳穴压豆在使用上各有特点,如磁疗耳穴压豆、药物耳穴压豆等。
耳穴压豆的特点在于无创、无痛、安全、方便,且疗效显著。
耳穴压豆的适用范围与禁忌:耳穴压豆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疗,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耳穴压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例如孕妇、皮肤过敏者以及耳朵有炎症、损伤等情况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耳穴压豆的治疗效果与科学性: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耳穴压豆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尽管现代医学尚无法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完全解释耳穴压豆的作用机制,但临床疗效的显著性和实用性使得耳穴压豆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耳穴压豆的优缺点分析:耳穴压豆的优点在于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易于操作等。
然而,耳穴压豆的缺点在于个体差异较大,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同时,压豆的选取和操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否则容易产生误诊和误治。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实用性。
然而,要想充分发挥耳穴压豆的治疗效果,还需注意适应症的选择和操作技巧。
《耳穴压豆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随多种症状,如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两虚有关,即心脏气血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
近年来,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包括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心脾两虚证)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对耳穴压豆治疗的临床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共XX例。
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为XX周,期间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三、耳穴压豆治疗原理及操作耳穴压豆治疗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前,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压豆。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手法轻柔,避免过度刺激。
治疗后,需定期观察耳穴的反应,并根据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四、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XX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失眠症状、心绞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耳穴压豆治疗对于改善失眠的效果尤为显著。
2. 心电图变化:治疗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也有所改善,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 生活质量评估: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耳穴压豆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耳穴压豆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耳穴压豆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和心绞痛症状。
同时,耳穴压豆治疗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其临床表现为难于入睡,甚至彻夜不眠;或睡后易醒,醒后难于人眠;或似睡似醒,醒后仍感困乏⋯。
它属中医“不寐”或“少寐”的研究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
很多患者选择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以助睡眠,但长久用药后,患者会对药物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以至于影响身心健康。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在临床上采用无副作用的耳穴压豆法于2007年10月—2008年2月治疗失眠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
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
”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所在。
现就调和阴阳在失眠中的认识浅谈如下。
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以导致不寐的发生,而这种规律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失眠,病理因素多为气、血、痰、瘀、火、郁、湿、食等,故七情所伤之失眠尤为重要。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盖寐本乎阴,巾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而这种神当是指心神,即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
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心主神志,肝主情志,脾志为思,若情志不舒,思虑过度,不仅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郁气滞,化火扰神,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损伤脾运,最后发展还会出现耗尽真阴真元,心肾失交神志不宁,致使五脏俱虚,病情虚实胶结,缠绵难愈。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耳穴压豆法在失眠治疗中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挑选出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随机的分成对照和研究两组,对照组借助阿普唑仑片(0.8mg)进行治疗,而研究组则通过耳穴压豆这一治疗方法来进行相关治疗,对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与讨论,并对患者睡眠质量评分、综合焦虑/抑郁情绪(HAD)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在经过耳穴压豆这一治疗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失眠情况有所好转,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较对照组而言有很大改善。
结论:通过耳穴压豆这一治疗方法对失眠症进行治疗在临床阶段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治疗失眠;耳穴压豆;疗效;分析失眠症已经出现了许多年,其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不寐”,顾名思义,其指的是人睡眠时长出现经常化减少亦或者自身的睡眠质量呈现出显著降低的一类症状。
对于失眠症来说,其病情通常不会过于统一,有些患者病情较轻,仅仅是很难完全进入到睡眠状态中去,或者是在睡眠期间极易醒来,亦或者在某次醒来之后便很难再进入睡眠状态,而严重者则是整夜难以入睡,通常会做多个梦以及噩梦等,进而出现神情疲惫、头部发晕等不良症状。
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这大多是由于自身情志受伤以及饮食不够规律所引起。
其在现阶段多体现在神经衰弱、焦虑以及高血压等患者中。
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来说,其在心理以及生理层面都受到了一定影响,积极且有效的对其进行治疗极为关键。
本篇文章就对耳穴豆压这一失眠症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患者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实际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便挑选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共60位失眠患者,把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类,分成研究与对照两组,每组内有30人。
对研究组通过耳穴压豆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阿普唑仑片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之后,研究耳穴压豆在临床上治疗的效果。
研究组的男性为12例,而女性是18例,患者年龄为20至68岁,平均的年龄是46岁;而对照组中男性为9例,女性21例,并且都处于23至69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8岁。
探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
方法于2020年10月-2022年11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治疗腰椎间盘突,对比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
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疼痛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耳穴压豆改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较佳,能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间盘突出功能[1]。
【关键词】耳穴压豆;腰椎间盘突出;改善腰椎耳穴压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耳穴上施加压力来达到治疗目的。
据说耳穴与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促进自愈能力[1]。
因此,有人提出耳穴压豆可能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耳穴压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改善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将评估耳穴压豆的疗效、可能的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限制[2]。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耳穴压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20年10月-2022年11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4例。
观察组:年龄41-68岁,平均(56.5±3.3)岁。
对照组:年龄40-70岁,平均(57.2±3.7)岁。
本次研究耳穴压豆的传统中医疗法,据称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纳入标准:①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例如18岁至60岁之间。
②明确腰椎间盘突的诊断标准,例如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或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确诊。
③确定研究对象的症状严重程度,例如通过疼痛评分或功能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④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疾病或病史,例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考核等方式来加强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提高患者依从性, 及时反馈问题, 找到解决方法, 提高执行护理人员的认识和对策略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2.6‰, 与对照组患者感染率15.9‰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集束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集束护理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作用显著, 有助于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 延长插管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陆蕾, 吴蕾, 刘琼.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集束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2):5548-5550. [2]郑贞, 严继承, 黄鑫, 等. 集束化护理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24(18):4483-4485.[3]龙检, 程青虹, 王海霞, 等. 集束化护理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4):128-129.[4]张春清, 李薇薇, 贾红莲, 等. 集束化干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 16(5):818-820.[5]张玲, 唐晟, 刘辉. 集束干预策略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24):189-190. [6]朱燕妮, 陆燕英, 高源根, 等. 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4, 28(32):4066-4067.[7]王翠云, 徐凤玲, 朱瑞. 集束化管理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安徽医药, 2015, 19(12):2432-2434. [8]陈玉平. 集束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9):2925-2927.[9]狄捷. 集束化护理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分析. 系统医学, 2016(12):140-142.[收稿日期:2019-03-29]耳穴压豆护理技术在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后减轻患者切口疼痛中的作用刘叶青 李育群 阮惠【摘要】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护理技术在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后减轻患者切口疼痛中的作用。
耳穴压丸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摘要:耳穴压丸法是通过在耳廓穴位上贴压各种药豆,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耳穴压丸疗法可治疗多种疾病。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于治疗失眠、胃痛、胁痛、高血压、眩晕、发热、头痛、压痛、痛经等证。
[1]耳穴压丸作为中医护理的基础操作,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紧张,到麻醉师的协调辅助,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耳穴贴压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2]现将耳穴压丸在临床中的护理介绍如下。
关键词:耳穴压丸;临床护理;应用;1 耳穴压丸疗法的概念与作用1.1耳穴压丸疗法的概念“耳为宗脉之聚”,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耳穴压丸是采用药籽或菜籽等物品贴压及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1.2 耳穴压丸疗法的作用耳穴压丸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长的一种,它有诸多优点,不仅能够刺激效应稳定、灵活可靠、效果良好而且以丸代针,刺激持久,效应持续而稳定,同时还能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按压。
还有一点是耳穴压丸疗法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
2 耳穴压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2.1 耳穴压丸对手术前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3]。
临床研究表明,手术前给予耳穴压丸护理,可达到镇静安神、调节阴阳平衡等作用。
中医情志护理联合耳穴压丸法在手术室术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手术认知和术前配合度,缓解术前焦虑情绪,为后续手术开展和术后康复创造条件,提高患者满意度。
[4]2.2 耳穴压丸缓解手术中的副反应手术时因术中探查、牵拉,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对胃肠道功能影响较大,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达70%。
・50・Modem Nurse,March,2021,Vol.28,No.8耳穴压豆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陈小英耿颖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行子宫切除术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
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快速康复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手术前3天运用耳穴压豆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治疗。
手术结束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程度、睡眠(PSQI)评分及焦虑(HAMA)量表评分及患者疗效。
结果观察组手术后1天疼痛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1天睡眠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后1天焦虑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后1天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耳穴压豆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中效果显著,能缓解患者疼痛,调节失眠焦虑的情况,有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耳穴压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主要是由于患有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癌等疾病进行的手术切。
临床研究表明⑵:子宫切除术主要针对患有宫颈疾病的女性,在手术后患者出现疼痛难忍的症状,导致术后出现焦虑与失眠的现象。
由于子宫切除术后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表现为疼痛难忍、精神抑郁,给患者带来健康及生活方面的不良影响⑶。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方案是子宫切除患者中常用的干预方法,虽然能减轻患者疼痛,但是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再加上短时间内不能重复用药,导致疼痛反复发作⑷。
耳穴压豆属于临床上常用的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功效。
因此,本文采取病例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耳穴压豆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耳穴压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中的应用护理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被称为“沉默杀手”,因为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有各种药物可以控制高血压,但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带来副作用,而且对于症状的缓解并不十分明显。
寻找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人员头痛头晕症状管理的焦点。
耳穴压豆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被广泛用于调节人体的气血和经络,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一些临床实践中,耳穴压豆被发现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头痛头晕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耳穴压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耳穴压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中的应用护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耳穴压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中的应用护理效果,验证其对患者症状的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耳穴压豆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结果的探讨与分析,为该护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耳穴压豆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在于探究耳穴压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耳穴压豆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对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其痛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耳穴压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中的应用护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丰富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完善临床护理技术,提高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耳穴压豆的原理与方法耳穴压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