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案1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的:㈠知识和才能目的: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进步描写的才能;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㈡过程和方法目的:通过合作与交流,讨论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理解写景的根本原那么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讲解: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机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二、稳固根底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____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____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____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____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通用5篇)1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学科语文章节第一单元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备人李文亚课时3课时时间1、2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难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法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具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四、整体把握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024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7篇)一、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7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我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畦吓罕系霄蝥窍敛觅秕躁塾恭荚椹蛉络髓筛塾蟋蟀蜕橘柚寇倜傥叵噫嗬豁(豁[huō豁口]攒(攒[zǎn攒钱])宿(宿[xiǔ半宿]宿[xiù星宿])拗(拗[ǎo拗断]拗[ào拗口]拗[niù执拗])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初步感知文意2、把握标题“从……到……”的用法,了解课文结构3、分析第一段4、概括百草园是“我”乐园的主要事件二、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①给加点字注音:确凿.(záo)菜畦.(záo)蟋蟀.(shuài)缠.(chán)络觅.(mì)食竹筛.(shāi)宿.(sù)儒渊.(yuān)博鼎.沸(dǐng)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②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鼎沸,水开了,发出响声。
)无处觅.食:没地方寻食(觅:mì寻找)敛.在盒里:收在盒子里(敛:liǎn收拢)攒.成的小球:(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过去:(拗:ǎo用力弯曲)朗读课文,感知文意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⑴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题中出现了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可见文章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百草园”的生活,一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用“从……到……”的句式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比照意味,也说明课文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⑵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三味书屋:“出门向东”到课文结尾;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本段结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教案1一、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二、教学步骤(一)检查: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鉴赏确凿臃肿轻捷人迹罕至人声鼎沸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二)指名读过渡段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提示:(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第二课时对比: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2.玩耍时:静悄悄读书时:人声鼎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教案2【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