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及其基本文化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
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
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不同看法。
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
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
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
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了解过去和外界,是为更好把握自我的未来。
在这个中西古今文化相互交织、激荡碰撞的多元时代,倘若对于人类的传统价值体系多感不满或有所诟病,且不甘于苟同当下瘟疫一般流行的物质享乐主义的盲目浮躁气息,又不轻易附和追随某种新鲜前卫的生活理念,那就特别需要一番认真努力的考察与深思,才有可能最终做出令人欣慰的判断与选择。
古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俗话亦言“疾风知劲草”。
自我有了确实的主见,才不至因被不时来自某个方向的狂风肆虐或诱惑而陷入迷途,实现人生的真正自由。
以上所说,是本篇论文的初衷。
放眼全部人类的历史,不难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发源于内陆长江、黄河流域,后来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以及诞生于爱琴海周边,奠定了西欧传统文化框架方向的两希文明,是所有民族国家当中显得独特典型的文明。
前者的内陆农耕、家族亲情、和顺守成、稳定单一与后者的海洋商贸、个人力智、冲突创新、动荡丰富的特点,几乎彼此完全相反。
以下主要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
古希腊时期取得的文明成就,是西方文明第一次达到的值得纪念的高度。
海洋商业、民主政治、艺术哲学及科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在西方整个历史上都是显著的,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古希腊地区,贫瘠多山不宜农耕,地区之间阻隔松散,海岸曲折良港颇多,海面平静利于出航,夏季干燥宜于活动。
这种地理、气候环境导致希腊古人,多以独立往来地中海周边区域进行商业贸易为生,视野开阔。
海水流动而神秘莫测,容易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欲望;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及科学知识,才能在商品的加工、流通及销售过程当中获得最大收益;夏季干燥少雨宜于室外露天大众活动的开展,纵横交错的山地形成松散的地区联系,频繁独立的商业贸易往来,使得民主政治的出现有了较为合适的条件;独立的个体经济以及民主政治,进而促使个体力智及独立精神的发展,并且最终产生了与此相应的西方古典的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文化。
生活方式决定观念逻辑,而地理气候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方式。
中西文化的心得体会中西文化的心得体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符号和特征,它涵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中西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而我在交流中的体验和观察让我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
在中国,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以家庭为核心,关注个体与集体的和谐。
而在西方,个人的自由选择更受重视,人们更倾向于个人的成就和独立思考。
这种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劳动观念、教育理念和人际关系等。
其次,中西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倾向于间接沟通,善于运用暗示和象征来表达意思,注重言外之意。
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沟通,注重言辞的直接和明确。
在中国,人们更侧重于非语言交流,通过表情、眼神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意思。
而在西方,人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更注重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给我们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另外,中西文化在礼仪和礼貌方面有一些不同。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尊重和谦虚,人们注重礼仪和面子。
一些定型的礼仪规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给长辈请安、行礼致辞和谢绝食物时的客套用语等。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坦诚的表达,不太注重过多的形式。
人们较少使用谦词和敬语,并且相对来说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种礼仪和礼貌观念的差异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提前了解和适应。
最后,中西文化在饮食和娱乐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强调饮食卫生和食物的烹调方式,讲究色、香、味、形的协调。
中国菜以其丰富的变化和精美的制作而闻名于世。
而西方文化中的饮食更加简单和实用,强调快捷和方便。
西餐更注重食材的原味,经常以烘烤和煎炸为主。
在娱乐方面,中国文化偏重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比如京剧、曲艺和民间舞蹈等。
中西基本精神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夏代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西方文化,如果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两个文化在时间上都是相当源远流长的。
我们今天谈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把它们当做一个统一的文化来理解的。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渊源传统。
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首先讲一讲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问题,我们从中国文化切入。
中国文化从封建社会开始,或者说得准确一点,从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这个观点在学术界鲜有非议。
同样,西方文化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说再往前推,自从公元之交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就像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主脉一样。
当然,这两个文化本身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有一个不断地聚合、发展、形成和壮大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主要追溯一下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有哪些渊源或者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所谓夏夷之分,而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模式,这个基本模式就是以夏变夷——以华夏的文化来改变、同化蛮夷的文化。
所以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借用生物学上一个概念,叫做所谓“米亚得”现象,就是两个亲本杂交以后,其子代往往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外一个亲本性状,几乎都看不见。
中国文化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物学上这样一种现象。
不仅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华夏政权之间的冲突如此,而且异域的一些高级的文化,包括高级的宗教人主中原以后,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比如忠孝这样的观念,在印度的佛教是不讲忠孝的,但是中国却是忠孝为本,儒家伦理始终是以忠孝作为最高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佛教进入中原以来,就逐渐把忠孝的东西吸收进来了,这是第一个过程。
第二个过程叫援儒入佛,就是把儒家的思想引入佛教的教理之中,在翻译佛经以及对佛学的一些义理进行解释、诠释的时候,充满了援儒人佛的思想,乃至于把佛陀比作老子、孔子或者是周公。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031D09129 毛鑫鑫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
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
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
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
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
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
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不同看法。
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
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
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
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
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在形态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
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
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
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
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
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
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
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规矩,自我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