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西方的文化历史主流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以前繁荣于环地中海沿岸的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另一个是中世纪以后兴盛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罗巴文化。
从西方服装的发展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向北方型的窄衣形式的演进,其分水岭为中世纪的哥特式时期。
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的转型,其分水岭是发生在欧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西方服装影响最直接的是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一个地处西亚,一个地处北非。
西亚以两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古代国家为代表,北非则以古埃及为代表。
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属于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具有重伦理、重人治的文化特点。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其最早形成的是希腊的爱琴海文化,希腊和罗马文化是在这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具有海洋似的开放性,商业经济和冒险精神相结合,表现出重视科学知识和强调民主法治的文化特点。
古代奴隶社会西方服装早期形式比较单纯简朴,性别区分不明显,结构主要以非成型类构成的腰衣、披挂衣、缠绕衣为主;后期则出现半成型类的套头衣以及宽松的多裥褶形态的衣装。
西方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服装和发式极具多样性,如埃及的假发、亚述的流苏、波斯的长裤、克里特的紧身衣裙、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等等。
1.苏美尔服饰苏美尔人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单纯,而且男女同质同形。
但对后来“流苏式”装饰有一定的影响。
群衣上有穗状垂片。
卡吾拉凯斯:成腰衣,缠绕身体,或缠一周,或缠几周,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这种裹身的的圆式群衣,下垂至小腿,在后背左侧相交,用几个扣节固定。
裙衣上的穗状垂片长短不一,有的又宽又长,有的则很窄。
这种衣饰对后来‘流苏式“装饰有一定的影响。
2.巴比伦服饰以棉、亚麻为衣料,衣服的垂褶更加丰富。
缠绕式的服装,常用红、绿、青、紫色为衣,用红、金、白、灰做流苏来装饰衣边。
着衣时男子露出右肩,女子则不露肩。
民族国家的形成1.(2013·上海闸北一模·18)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其主要结果是( )A.封建等级制形成B.等级君主制形成C.君主专制形成D.民主制度形成【答案】C2.(2013·上海松江一模·13)“(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
……可是不久,国王就破坏这些权利。
”这段话说明了() A.市民阶级争取自由的道路很曲折B.市民阶级只能通过赎买获得自由C.封建国王愿意市民阶级重获自由D.市民阶级要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答案】A3.(2013·上海普陀一模·12)欧洲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坐大的局面受到了种种挑战。
这些挑战的产生源于()A.社会经济的发展B. 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们思想的解放D. 各国王权的增强【答案】A4.(2013·上海浦东一模·27)有学者认为“在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
”这里的“权力”是指()A. 行政权和司法权B. 司法权和军事权C. 军事权和行政权D. 军事权和立法权【答案】A5.(2013·上海嘉定一模·1)英王亨利七世执政期间独揽大权,……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一方面将他们排斥于重要政务之外,另一方面解散其家臣和私人武装。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此时英国的政治体制是()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答案】C6.(2013·上海虹口一模·5)“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下列景象属于“不同”的是()A.技术进步的庄园B.教会与国王的合作C.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D.英国贵族市民代表开会【答案】D7.(2013·上海崇明一模·4)中世纪欧洲人们“只知有教,不知有国”,国家意识淡薄,12 世纪以后此种情况有所改变,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出现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国王军事实力的加强B.基督教会威信的下降C.采邑制度的逐渐废除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答案】D8.(2013·上海浦东二模·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
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欧洲封建社会是指从中世纪开始到近代早期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对欧洲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包括农业革命、城市化和商业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革命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革命成为欧洲社会中的重要变革。
农业革命表现为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引入三轮耕作制。
传统的两轮耕作制度中,一块土地分为两块,一块种植庄稼,一块休耕。
而在三轮耕作制度下,农民将一块土地分为三块,轮流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其次,推广使用农具。
农具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力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
封建社会中的农具主要包括犁、耕牛和撒种器等。
农民通过使用这些农具,使得土地的开垦更为容易,并且减少了劳动强度。
最后,引入新作物。
在农业革命中,一些新的作物被引入到欧洲,例如马铃薯和玉米等。
这些新作物的种植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品种,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化和商业发展随着农业革命的推进,欧洲封建社会逐渐从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城市化和商业发展的社会转变。
城市化和商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的兴起。
在农业革命的推动下,农民不再全部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人口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城市逐渐成为商业、手工业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的兴起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为后来工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次,商业发展的崛起。
城市化也推动了商业活动的兴起。
在封建社会中,商业活动主要以城市商人为主导。
他们通过货物的流通和贸易赚取利润,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也为欧洲社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封建制度的演变封建制度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封建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调整。
首先,知识分子的崛起。
西方海洋扩张史——西方海洋文明与东方对比,抓住时代的时代宠儿西方真正崛起的时代是海洋文明的时代,却无处不包含着游牧民族的特性西方文明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背上的民族。
但不可否认的是,形成开始就具有着极为强烈的文明对外冲击特征,这种特征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从人种演变的划分上,我们可以知道欧洲民族是古代的蛮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他们曾经广泛生活在欧亚内大陆,西南亚的一些干旱地区。
往往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
他们的所有财产往往随身带着,过着游牧的简朴生活。
只有当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才会聚集成部落。
正是因为这种品性,使得游牧部落演变成了一种重财轻土,游荡成性的特质。
而这一特质在西方海杨文明正式到来,由原先对陆地上各个国家的征服也变成了在海洋时代的称雄称霸。
在传统概念当中游牧民族,发动的掠夺战争,往往要比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晚。
而且往往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是征服抢掠殖民三位一体的,是一种随机性的外拓行战争。
所以西方对于其他文明而言是极进攻性的。
自西方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的前希腊时代的文明历史就是如此。
虽然之后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并非同一个民族一脉相承,文化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
西方文明起源,开始就是急剧扩张的民族文化历史。
到了近代以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而且还被西方国家赋予正面的文明开拓者的含义。
对于我们现在很多人而言,我们在寻求海洋贸易是源头的时候。
总会将大西洋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上,西方文明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的海洋文明早就已经开始,而开始的源头也并非大西洋,而是至今存在感并不高的印度洋。
可以毫无否认的是,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文明都是与印度洋有着直接联系的。
海洋文明发源于印度洋,转换于大西洋。
印度洋在前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甚至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都是人类海洋贸易的主要发源地和经营对象。
可以说从南海到印度洋整个国际贸易圈的繁荣,促使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
也是当时西方极为追求的发财致富的贸易圈。
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在东西方世界的表现对比以及影响——读《全球通史》第7版有感《全球通史》是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最富盛名的一本著作。
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秒各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
近年来,在诸多以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文明历史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书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这7个版本的《全球通史》的出现正说明了,此书的宝贵价值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少。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围绕着15-16世纪的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结合《全球通史》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对该持续百年之久、对后世影响甚大的活动进行概述,并横向对比其在东西方文明中的表现和模式,以及其对后来东西方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撰写《全球通史》的时候,同样将世界文明史划分为两个部分,以1500年为界,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在他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历史月考试题(2020.9.23)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用地图学习历史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右图最适合学习的历史主题是A. 大河流域的文明B.海洋文明的发展C.雅典的民主政治D.丝绸之路的开辟2.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下列与古印度文明无关..的是()A.种姓制度B.阿拉伯数字C.空中花园D.释迦牟尼像3.如果组织学生开展以“探寻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应首选()A.胡夫金字塔B.帕特农神庙遗址C.罗马半兽场遗址D.麦加清真寺4.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史称“亚历山大帝国”。
学者们认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A.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5.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假如走③号通道到达的是()A.罗马共和国B.罗马帝国C.西罗马帝国D.东罗马帝国6.2 世纪,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地中海已成为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材料中的“帝国”应是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7.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下列史实属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有()①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②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③孕育了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等大哲学家④制定并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诸多王国也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会的势力迅速扩大。
专题01 世界古代史二、西方古典文明(海洋文明)(奴隶社会)1、古代希腊(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2)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3)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
2、古代罗马(1)罗马共和国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这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法学方面的成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在斯巴达克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3)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三、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1、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君封臣制,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西欧中世纪(9—11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庄园法庭审判依据是习惯法和村法,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5、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6、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四、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1、古代日本:日本仿效唐朝,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2、阿拉伯帝国(1)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五、文明的碰撞与交流1、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2、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大航海时代对欧洲的影响大航海时代定位于15世纪至18世纪初,是欧洲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对欧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殃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从诸多角度探讨大航海时代对欧洲的影响。
一. 商贸文化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扩展,并促进了欧洲的海外贸易。
欧洲的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巴塞罗那等,受益于这些贸易。
然而,伴随着贸易商队的扩大,欧洲的航海也受到了重大变革。
商人们成为政治中心的一部分,因为他们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财富和信息,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地方政府,并代表他们的城市参加会议和议事。
大航海时代吸引了很多异乡人到欧洲,也以此影响到欧洲的商业文化。
许多来自亚洲和非洲的长期外交交流,让欧洲人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为欧洲带来了很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海外贸易也为欧洲带来了很多奇特和新颖的物品,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二. 经济发展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欧洲经济的崛起。
自15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欧洲的经济繁荣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相应的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工商业产值急剧增长。
到17世纪,荷兰的宣告独立,还表明国家的足够强大,支持和推动着这种发展进程。
在大航海时代,弗兰德斯工业和纺织品的制造从英国延伸至全欧洲,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
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和股本市场的兴起,也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额和物质回报,且加速了企业的成长。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几个世纪内屹立不摇,支撑和推动了欧洲的经济繁荣。
三. 政治影响由于大航海开拓,欧洲的领土逐渐扩大。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海外扩张中,他们的殖民地覆盖了南美、中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法国、英国和荷兰也肆意扩张,开始积极地寻找自己的殖民地。
这些领土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国际交流,也加快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殖民地从海外带回的财富,同样在国家范围内分配,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资本主义”。
这种本质上以经济方式为主导的会相关结构,逐渐催生出工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航海技术与社会变革欧洲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国家进行的海洋探险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地理面貌,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欧洲大航海时代,航海技术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海上贸易的船只主要是地中海和北海的木质帆船,它们只能依赖风力航行。
这种船只不能抵御大风大浪,也缺乏充足的储存能力,往往需要在岸上补给。
因此,欧洲国家探索了更加适合长途海上贸易的船只。
在15世纪初,葡萄牙人发明了卡拉维尔(Caravel),这种小型三角帆船可以顶着逆风航行,增加了航行的稳定性。
同时,他们还发明了露天甲板,可以增加货物的储存能力,方便长途航行。
在16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由两个桅杆支撑的大型帆船——加利恩船(Galleon)。
这种船只不仅可以承受更大的风浪,还可以搭载更多的货物和武器装备。
这些船只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欧洲大航海时代还见证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领域的重大进展。
荷兰的伽利略、意大利的哥白尼等天文学家发明了光学望远镜,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
英国的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为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变革欧洲大航海时代除了带来航海技术的革新,还对世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欧洲国家利用其卓越的海上探险能力,探索了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未开发地区。
他们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殖民地,控制了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然而,这种殖民扩张也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他们在殖民地的劳动条件非常恶劣,甚至被奴役。
这种严重的不平等关系一直持续到20世纪。
欧洲大航海时代还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殖民地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原材料,促进了欧洲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欧洲国家在海外市场上推销自己的商品,也刺激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些贸易活动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为欧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09:18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作者:张椿年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打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
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
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
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
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
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
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
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
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
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
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
”①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
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
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
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
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
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
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
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
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海上强国。
十字军东征时的军队,主要依靠它和热那亚的船只运载。
11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商人来到法国,经常参加法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香槟的集市贸易,与来自法兰德斯的商人汇聚。
我们从下面这段引文中可看到威尼斯商人在13世纪时对外贸易的规模与范围:“威尼斯与西欧的商业往来几乎全靠著名的佛兰德大舰队来维持。
佛兰德大舰队是由威尼斯派遣的最大国家贸易船队。
这些船只由国家筹建,每年都由投标最高者带队远航。
每只船都由一名船长指挥,其成员包括两名笛手,两名小号手,一名公正人,一名医生,一名领航员和几名记录员及各式各样的工匠。
还有30名弓箭手担任防卫,180名划桨手。
弓箭手和桨手们由4名年轻的贵族指挥,这些贵族被派出来了解世界,经历风险和磨难,准备为威尼斯献出他们的生命。
划桨手主要是来自威尼斯属地上的斯拉夫人。
”③船队贸易的品种十分广泛,食品类有糖、密、腌渍果品、糖果;纺织品有丝绸、呢绒、棉纱;生活用品有刀叉餐具、弓弦、白线、窗帘;奢侈品有象牙、珍珠、金刚石、绿宝石和绿松石等。
船队每到一个港口卸掉当地需要的货物,然后又装上下一个港口能畅销的商品。
往返一次贸易航行,大约一年时间。
④威尼斯商人从对外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认为海洋才是他们立国的基础。
威尼斯人在其各个要塞上挂着一面旗子,旗子上绣有一头狮子,那头狮子一脚立于陆地,一脚立于水上,表示威尼斯既统治陆地,也统治大海(亚得利亚海),这个事实说明威尼斯人很早就有了领海意识。
与意大利商业兴起的同时,从公元9到10世纪,北欧人,也就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肆行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他们以海盗为业,从事掠夺,间或也做些生意。
丹麦和挪威人主要是向西入侵英国、法国、爱尔兰和冰岛,瑞典人主要是往东侵犯芬兰和俄罗斯。
11世纪前后,基督教会在斯堪的纳维亚进行传教活动,北欧人全部信奉基督教,开始经营商业,在北海沿海地带设立商业据点,北欧海盗时代随之结束。
北欧海盗的抢掠活动无疑对被侵害的国家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但他们沟通了东西地中海世界、欧洲北部与地中海岸和远东的商路。
另外,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航海知识,“一个北欧海员能从海水的颜色、潮水的流动、甚至一阵顺风,说出海岸可能是多么远并在什么方向。
”⑤他们的造船技艺也令世人惊叹。
北欧海盗的首领喜欢将船只埋葬在土丘下作为坟墓,后人仿制了一只被发掘出来的船,这只仿制船在当代仍能横渡大西洋。
⑥英国和汉萨同盟继承了北欧人的海洋知识和航海技艺。
在12世纪至13世纪,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
为防止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海洋的控制和保卫自身的利益,1230年左右,在德国北海城市吕贝克的领导下,波罗的海的新兴城市和北海的港口城市结成了一个同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撒同盟”,“汉撒”在古德语中是协会的意思。
同盟从事西欧、北欧和东欧之间的中介贸易,在北欧贸易中起着领导作用。
汉撒同盟的商船从波罗的海出发,向西到达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向东到达俄罗斯、波兰,甚至把商业文明带到还处于原始野蛮状态的地区,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文明的发展。
汉萨同盟经常贩运的货物有木材、皮毛、纺织品、谷物和各种鱼类。
后来财富增加了,向英王爱德华三世和爱德华四世提供大笔资金,获得出口特权。
汉撒同盟不是一个国家,但它的力量之大,可以和一些国家进行对抗。
为了保持海上霸权,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汉撒同盟筹建舰队,于1386年打败了丹麦和挪威的联军。
汉撒商人的贸易足迹和贸易总量完全可以和意大利商人相匹敌。
航海精神激励下形成的商业浪潮直接冲毁了农奴制度在欧洲的中世纪,经商,尤其是从事海上贸易会遇到各种风险。
因各种原因,或遇风浪,或遇海盗而失事的船只很多,有的人就以寻找遇难船只的漂泊物为生,但是商人们在利润面前决不会因有风险而停止自己的事业。
这种不怕冒险、敢于开拓的精神,对今天的西方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13世纪时,从南欧的地中海到北欧的波罗的海,从西欧的大西洋到东欧的俄罗斯,整个欧洲的商路由海洋联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商业浪潮。
在11和12世纪时,正是这股商业浪潮向内地的侵入,冲毁了农奴制度。
商业本身并不生产东西,它的存在以为工农业提供可交易的产品为前提,也就是说,商业的繁荣,必须有工农业的支持。
因此,一些内陆城市的经济也就有机会发展起来。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个没有港口的国家,但它因地制宜,发展传统的优势工业——呢绒业。
它把自己的产品,通过比萨,或威尼斯的港口,外销国外,然后又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金融业,终于成为全欧最富的国家。
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自10世纪以来,农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生产工具方面,推广使用重犁,这种犁不仅能挖较硬的土地,还因它装有犁板,能在耕地时开出畦沟,从而解决了土地的排水问题;在动力方面,使用风力和水力;在农耕制度方面,由原来的二圃制转变为三圃制。
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也就有能力将自己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
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
这样,西欧的农奴制日趋衰亡。
早在12世纪中叶,在法兰德斯就已见到庄园制解体的迹象,13世纪时,法国已开始流行货币地租,到13世纪末,在德国中部和英国,庄园制也开始崩溃。
原来,农产物只是满足庄园本身的需要,而现在日益和市场挂起钩来。
由于商品范围的扩大和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诞生了银行业和信用业。
意大利的银行业最为发达,热那亚、佛罗伦萨和锡耶那的银行不仅经营半岛上的银行业务,还在埃及、塞浦路斯和叙利亚也开设支行。
在所有意大利银行中,佛罗伦萨的金融力量最强,在1260至1347年,佛罗伦萨的银行有80家。
意大利的银行几乎管理着全欧洲的财务。
⑦13世纪,在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推动下,货币经济终于代替自然经济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西欧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里,新兴的市民阶级已作为一股独立的力量出现于社会,这是亘古未有的事。
在市民阶层的支持下,王权开始得到加强。
在中世纪,国王为获得臣属对自己的忠诚,把土地分封给他们,在国王分封给自己的土地上,臣属享有政治权和司法权。
由于分封的不断进行,很易造成臣属的力量超过国王的力量,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终而出现封建分裂,这非国王所愿。
商人也要求有代表全国政治秩序的王权,以利商业的进行。
商人和王权终于走到一起,商人在金钱上支持国王,国王在政治上确认商人的地位,在英国、法国、德国,富有的商人作为市民的代表出席了国会。
不仅在政治上,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在庄园经济时代,基督教卑视财富,而在货币经济时代,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宣扬:人是尘世的上帝,财富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与庄园不同,城市国家的财富,来自商业的利润。
所以商人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把海外经商看成是人们具有崇高身份的象征。
西欧的商业和经济复兴主要是西欧社会本身发展的结果,但是与外界的影响又是分不开的。
在意大利沿海的商业兴起时,阿拉伯人早已控制了地中海的东、南、西三个方面,以君士坦丁堡为政治中心的拜占庭帝国一直统治着爱琴海和亚得利亚海。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帝国都有辉煌灿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