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法学:基本概念: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一、法律制定1.法律制定的概念法律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
一般也简称为法律的订、修、废活动。
这种活动,是将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阶级联盟)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成为规范性法律文件。
2.指导思想和原则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通常与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促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谐,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和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阶段我国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原则。
主要体现为,立法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事物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精神和基本国情,法律规范表述清晰、准确,内容合理,法律规范之间不矛盾。
(2)民主性原则。
主要体现为,立法过程遵循民主程序,立法的目标为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立法的结果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民意。
(3)合宪性原则。
主要体现为,立法活动在主体的权限、法律规范的内容和立法程序上均符合宪法的规定。
3.立法体制立法合同制是指关于法的创制,权限上划分的制度,即对一个国家中各国家机关及其人员制订、认可、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限进行划分的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法律规定,我国各级种类国家机关的创制权限如下: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权限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权力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1.1.法学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哪三个层次?1.2.法学研究方法与法学方法论的区别。
1.3.简述法学所摄取的研究方法。
2.1.简述奥斯丁在法学方面的两个突出贡献。
2.2.简述奥斯丁的主要观点、方法和影响。
2.3.如何理解法理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性和开放性。
2.4.如何理解法理学对法学其他分支学科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
2.5.简述近代以来主要的法理学流派思潮。
2.6.简述法理学理论学说、流派思潮和人物作品的关联。
3.1.简述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3.2.简述法是普遍的、明确的和肯定的社会规范。
3.3.简述法的要素的四种模式。
3.4.简述法律规则的分类。
3.5.简述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主要区别。
4.1.简述法的价值的三种含义。
4.2.简述法的价值同法的功能,法的作用的区别。
4.3.为什么说法的秩序价值、利益价值和正义价值是法的更基本的价值。
4.4.简述法律秩序的特征。
4.5.法应当怎样调节和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呢?4.6.简述正义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4.7.简述法、正义、法律正义的个性、差异。
4.8.正义转化为法律正义取决于哪两个因素?5.1.简述法的作用的特质及其意义。
5.2.简述法的调整功能的含义。
5.3.简述法的作用的重大意义。
5.4.为什么说法的作用是有限度的?6.1.简述奴隶制法的特征。
6.2.简述封建制法的特征。
6.3.为什么说罗马法是民法法系的主要支柱?6.4.简述民法法系的含义和范围。
6.5.简述普通法法系的含义、范围和支柱。
6.6.简述法的继承的主要内容。
6.7.简述法的移植的必然性、必要性。
6.8.简述法的移植的效果。
6.9.简述法的移植的类型。
7.1.简述“社会”的含义。
7.2.简述法对社会的调控。
7.3.简述法对经济的作用机制。
7.4.简述法和政策的区别。
7.5.简述法和道德的区别。
7.6.简述法和宗教的联系。
7.8.简述法对宗教的影响。
8.1.简述立法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2.对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国家的历史传统B.国家的阶级结构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D.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3.下列关于法的第一层次本质——国家意志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法律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这说明法不可能是全民意志的体现,一定具有阶级性B.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要变成国家意志,才能被视为法律C.表现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都是和其根本经济利益相关的意志D.虽然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但法的内容也反映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的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4.下列关于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性,理解正确的是()。
A.决定法律本身及运动的因素从最终意义上讲只有一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物质生活条件、经济条件对阶级意志的内容具有决定作用,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都必然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C.从根本上说,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因此,法的效果和生命力取决于经济关系的性质D.经济条件大体相同的两个国家,法律却千差万别,这是统治阶级意志不同导致的结果5.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这一特性指的是法的统一性B.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这两种说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C.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没有规范性,但有法律效力,因而也属于法律的范畴D.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唯一力量6.民间故事《铡美案》中,驸马陈世美被依法处决。
这一法律现象表明()。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反映,具有超阶级性B.法律有时候也是被统治阶级将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结果C.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共同意志的体现D.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也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法律出自国家,具有国家性,这是因为()。
2023年四川政法干警考试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专业综合II(八)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法治”与“法制”区别旳表述, 错误旳是()。
A.法制是相对于非法律性质旳社会规范而言旳, 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旳B.法治往往与民主、人权有关联, 而法制既可与民主、人权也可与专制、特权相联络C.法制重要处理有法可依旳问题, 法治则重要处理法制在治理国家中旳地位和作用问题D.法制是法治旳前提和条件, 法治是法制旳实现和保障【答案】D。
鸿途解析: 两者旳重要区別在于: (1)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旳最高权威。
在国家治理旳方式上, 有一种基本旳区别, 就是法治与人治旳区别。
人治指统治者旳个人意志高于国家法律, 国家旳兴衰存亡, 取决于领导者个人旳能力和索质。
人治不也许实现国家旳长治久安。
而法治则是众人所同意旳法律之治, 是与民主相联络旳。
在社会主义国家, 法律是在党旳领导下,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旳, 是党旳主张和人民意志旳统一。
因此, 社会主义法治就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武装力量、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旳范围内活动, 不容许任何人、任何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
在所有对人旳行为有约束力旳社会规范中, 法律具有最高旳权威。
(2)法治一词显示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旳广泛性。
从字面上看, 法制重要强调法律和制度及其实行。
狭义地说, 它仅指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旳一种制度;广义地说, 它也只是包括法律实行在内旳一种活动, 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旳作用范围从字面上是无法界定旳。
而法治一词旳含义比较明确, 就是在所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依法办事。
(3)法治一词蕴涵了法律调盩社会生活旳合法性。
法制所包括旳法律和制度, 其含义从字面上看是中性旳。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处理不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对所依之法旳合法性规定。
法治一词则蕴涵了这种合法性。
首先, 法治是与专制相对立旳, 又是与民主相联络旳, 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旳规定。
1、简述法学所摄取的研究方法。
P27—30简法学所摄取的研究方法较多,主要有社会调查、历史考察、比较分析、价值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
2、简述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
P48-50简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一、法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法学体系中其他各门分支学科。
二、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学领域中重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主题。
三、法理学还研究法、法的现象及同其他种种社会现象的关系。
四、法理学对其他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简述法理学的构成要素。
P52简一、内容性要素:主要是法理学所阐发的理论学说。
二、方法性性要素:主要是法理学所阐发和运用的方法论。
三、渊源性要素:主要是法理学赖以取材、孕育和形成的资源、路径和动因。
4、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P76-86简一、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二、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三、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四、法是普遍的、明确的、肯定的社会规范;五、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5、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是法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P86-87简一、规则中的几种行为模式的唯一内容,就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二、规则中的几种行为模式不仅直接地分别规定着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还间接地分别包含着权利义务的内容。
三、规则中的后果模式也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6、简要回答法的价值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P112简一、法的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在于法可以满足或影响社会主体需求的属性和潜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主体是否认识或是否承认为转移。
其次也在于法的价值状况是同主体的需求直接相关的,而主体的需求主要植根于主体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之中。
二、法的价值也带有主观性,一方面因为,法所体现的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一定社会主体的意志,这种意志属于意识范畴,具有主观性。
另一方面以为,对法的价值,的认同、评价和选择,总需要通过主体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总是反映出主体的价值观念。
法学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兲问题的专门学问被称乊为( B )A.法理学B.法学C.法哲学D.综合法学1.“法学是兲于神和人的亊物的知识,是兲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这出自于( D )A.帕比尼安的《法学总论》B.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C.盖尤斯的《法学阶梯》D.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法学阶梯》1.“法学”一词源自于( A )A.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语B.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语C.公元前3世纪末古希腊时期的拉丁语D.公元前l世纪末罗马君主专制时期的拉丁语1.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法学一般被称为( D )A.法律科学B.刑法学C.律学D.刑名法术乊学1.仍总的方面探究法学研究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觃律的法学分支学科,被称为( C )A.历史法学B.应用法学C.理论法学D.综合法学1.构成法学体系的是( A )A.法学的分支学科B.法学的研究对象C.法律的调整对象D.法律现象的性质1.认为法学应以“理想法”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属于( B )A.分析法学派B.自然法学派C.社会法学派D.哲理法学派1.认为法学应研究实在法的法律觃范和法的体系,研究它们的概念、内容和结构,它们和国家权力的兲系的学派是(B )A.自然法学派B.分析法学派C.社会法学派D.马兊思主义法学1.最主要的法学专业研究方法是(D )A.社会调查方法B.经济分析方法C.比较分析方法D.觃范分析方法事、多项选择题1.法学产生的条件包括( AB )A.立法的广泛发展B.专门研究者的出现C.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D.法学流派产生E.人们的道德水平较高1.仍立法和法的实施的角度划分,法学可分为( A E )A.立法学B.理论法学C.法学本科D.法律史学E.法解释学1.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 )A.法本身的问题B.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C.与法相兲的问题D.基于法而发生的各种法的现象E.社会科学的所有对象三、判断说明题1.法学应以“实然法”为研究对象,该观点出自于古希腊的自然法学。
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法的概念: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法的外延是指适合于法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
法的内涵是反映于法的概念中的法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法的特征:一、法是为人们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二、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三、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四、法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五、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法的本质:一、法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法最终决定于社会生活条件法的要素的含义法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构成法的整体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为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的种类一是社会学派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三要素说。
其中律令又包括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
二是新分析学派哈特的主要规则、次要规则模式。
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或权力的规则。
三是新自然法学派德沃金的规则、原则、政策模式。
四是规则、原则、概念模式、这是中国法理学近年来归纳法的要素通常采用的模式。
法的价值价值价值是指与主体的需要、欲求具有相洽互适性的,从而受到主体的珍视、重视的事物所具有的性状、属性或作用。
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认为、希望法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和属性。
法的价值名目包括:“秩序”、“正义”这两大基本价值。
“秩序”,这是法的形式价值。
“正义”,这是法的实质价值。
在正义这一基本价值中,又包含安全、自由、平等、效率这四大主要价值。
法系的概念法系是西方学者根据各国法的特点、历史传统及其源流关系对法所作多的分类。
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历史传统的,有着同一源流关系的法,就属同一法系。
民法法系民法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法国民法典》为传统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法的总称。
民法法系有三大渊源:一是古罗马法、二是《法国民法典》、三是《德国民法典》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为传统而产生和发展的各国和地区的法的统称。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
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
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
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
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外化,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部特征。
法共有六项特征,分别是规范性、普遍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权利义务性、程序性。
下面要进行分析的是: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首先,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其次,权利是指法律对公民或法人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义务指法律对公民或法人必须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在社会主义社会,义务与权利是一致的,不可分离。
最后,社会规范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社会行为准则。
它具有时空性,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反映现象,属于社会意识。
具体来讲可以是社会道德,风俗习惯亦可是法律规范。
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
所以,法具有权利义务性,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人们行动的特有方式。
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对象不仅指个人、组织(法人)及国家(作为普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时所行使的职权和职责。
与道德、宗教和习惯相区别,道德和宗教实质上或者一般来说是以规定人对人的义务或人对神明的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世代沿袭并变成人们内在需要的行为模式,而法的这种调整和指导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自由和机会,因而更有助于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精神。
有的社会规范虽然也规定其成员的某种权利和义务,但在内容、范围和保证实施的方式等方面,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很大区别。
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力和义务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它告诉人们当某一假定的条件存在时,某种行为就可以作出许可、必须做出命令或者不得作出禁止。
法理学表格式笔记——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1、假定条件,2、行为模式(可为模式——可以,应为模式——应当或必须,勿为模式——禁止或不得),3、法律后果(合法后果,违法后果)。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
规范性条文是直接表述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条文;非规范性条文是指不直接规定法律规范,而规定一些法律技术内容,如专门法律术语的界定,公布机关和时间,法律生效日期等的条文。
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也不是一个条文都完整地表述一个规则或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2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3一个条文表述不同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4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一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法律规则的分类1、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1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2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一些概括性的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计量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依据本法另行规定。
3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如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
3、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1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则具有强制性,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
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则属于强行性规则。
2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法理学自考题-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第一部分选择题{{/B}}(总题数:0,分数:0.00)二、{{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30.00)1.认为法学应以“理想法”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属于______∙ A.分析法学派∙ B.自然法学派∙ C.社会法学派∙ D.哲理法学派(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自然法学派和其他价值论学派认为或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法学要以“应然法”或“理想法”为研究对象。
答案为B。
2.法理学属于______∙ A.国外法学∙ B.理论法学∙ C.应用法学∙ D.国内法学(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我们一般将法学体系中分支学科分为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历史法学和综合法学四大类别。
理论法学是从总的方面探求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其主要代表是法理学,以及以法的理论、法的一般理论之类命名的学科。
答案为B。
3.法以国家政权的意志形式存在,首先突出表现在______∙ A.法是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 B.法是由国家政权这种公共权力机构所产生和变动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C.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D.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法以国家政权的意志形式存在,首先就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由国家政权这种公共权力机构所产生和变动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答案为B。
4.《文物保护法》第27条规定:“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过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这一规定属于______∙ A.权利性规则∙ B.职权性规则∙ C.命令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按法律规则所设定的行为模式不同,法律规则分为权利规则、义务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三类。
选:1、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2、关于法学产生和特征的正确描述是:职业法学家的出现是法学产生的标志。
3、对研究法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西方法学中流行的经济分析方法:是特别注重分析法的经济效益的方法5、在下列法学概念中,用以定义“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是:法学体系多选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是:法律的产生,职业法学者阶层的形成2、法学产生的前提包括:立法机关发展到相当广泛的程度,职业法学家集团的形成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可概括为: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它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它是法学的方法论,它是法学的分支学科4、法学方法论的两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5、我国法学工作者研究法学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社会调查的方法,历史考察的方法,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词义分析的方法判断题1、法学是一门研究法和法律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2、法学是讲究经世致用(应用)的人文社会科学:是3、法学者讨论和思考问题,首先就要问“是否合法”:是4、法理学就是要阐释法律实践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结构,以及法律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论证之间的关系:是5、法律论证必须采用法理学的基础,并且只能采用一种特定的法理学基础:是6、法理学涉及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分析的或概念上的构造问题,但不涉及其正当性问题:否7、法律实践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了法理学的发展,法理学的发展却不能更好的指导法律实践:否8、法理学在应用法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不能起到中介作用:否9、自然法学没有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否10、法理学对应用法学不能起到指导作用:否11、法理学是一门有关法与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的理论法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是1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是13、《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形成的标志:是14、法学家的使命通过以下途径得以统一:维护“良法”;废除“恶法”,通过“违宪审查程序”予以废止,或者通过“统一解释法律法规程序”予以回避:是15、法学家的使命是双重的:维护法律;捍卫正义:是单选1、认为法是国家权力的产物的法学流派是:分析法学2、法律一经制定和公布实施,必须保持其严肃性,而不能朝令夕改、任意变动,这是指法的:稳定性3、民法法系划分部门法的基础是把法划分为:公法和私法4、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可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5、下列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是: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多选题1、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2、法的本质包括: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经济以外因素对法也具有影响3、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学说: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本质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4、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表现为:法由经济基础决定,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对法律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标准、痛爱奢发。
法学基础知识理论一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一、法的概念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一、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法律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即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概括性最强的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的权力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它可以修改自己制定的法律;另一方面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目的或其事项范围主要有二:一是为执行法律,对某些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一般在有关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等,这被称为一般行政的授权立法;二是对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国务院可以直接制定行政法规,这被称为行政的职权立法。
四、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即省级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此外,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本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
五、自治法规自治法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法规的通俗称谓,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县级,它们也可以制定法规,即县的自治法规。
1.法学是研究法、泼的现象以及与法卡¨关问题的学问,足关于法他题的知识和理沦体系,是利=会科学的一门承要学科。
2.法学体系由各种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恪体,机足近代意义的法学体系。
3.理论法学是从总的方面探求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概念、雎本原理、堆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4.应用法学是旨在“接服务法律实际活帮助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法了分支等:科的总称。
5.历史法学是专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村关问题中的历史问题的法分支学科的总称。
6.综合法学是指具竹相当大的跨越性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7.价值分析的方法就是研究主体依据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列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
8.法理学的流派思潮是法理学办的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倾向的统称。
9.法是为社会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并意志并最终决定于利.会物质牛活条什的符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10.法的现象是法这个抒物的外部表现和外部联系以直接感知和触摸的,可以凭经验和规的方式11.法的本质是法这个事物的内部联系或内在规定性,它决定法的根奉指阳,比较深刻和稳定,往往难以“接感知器要通过抽象思维能认识和把握。
12.法律规则是社会规则的一种,它是国家政权叫有权机关制定或认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规定会主体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法律后果,旨在建立和维护会秩序的特定的行为准则。
13.权利规则义称授牛义,陀规则,足规定主体为或可不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则。
14.义务规则是明确规定主体应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则。
15.强行性规则指不主体的意愿如何而必须加以适的规则。
这种规则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完全肯定的形式,小允许任意变更。
16.任意性规则指适否由主体自行选择的规则。
这种规则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相对形式,允许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予以变更。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关键词;法本质意志性
法的概念因为学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法实证主义者认为法是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
而在法实证主义者中,区分法的概念有两大类: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
非实证主义者的法的概念中不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
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其次,法的本质反因为法的阶级性。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确定的。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分析社会的特点在于:认为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应;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加以考查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
按照这种观点,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试讲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冠以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
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与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社会集团利益和需要,社会利益关系,法的调整机制,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①法是统治阶级(即在政治上、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或反映,是被奉为法律的阶级意志,表现为法律的形式。
②法只能体现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即统治阶级成员意志中的相互一致的那部分,而排斥任何
个别集团、个别人的与共同意志相违背的意志。
③统治阶级只有把自己的共同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经过国家的正式立法程序并赋予国家强制力),才能成为法,获得人人必须承认和遵守的一般形式。
④法的阶级意志性和法律形式化,相对于一定统治阶级和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讲,是第二性的,它们是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的意志性表现在法律对社会关系有一定的需要、理想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客观规律中最重要的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生活,即一定的经济关系。
所以法具有规律性,它是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
但我们也不能把法律与规律等同起来。
规律是客观的,而法律不完全是客观的。
立法者根据一定的意志,除了客观地规定一些规律之外,也可能有意识地为克服规律而规定一些内容。
法的本质与意识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是不同的阶段的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现在阶级社会,基于私有制基础之上不同阶级利益的严重对立,法律也就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属性,成了阶级统治的工具。
这是法在阶级社会这种物质生活条件下对特定社会集团(统治阶级)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权力把本阶级的利益和需求上升为法律,并以国家机器暴力来保障其实施,使之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从而维护有利于本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将法的本质界定在人的意志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的了解分析法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论,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形势下得到发展并且抛弃用阶级性论证科学性的主观随意性,使法的阶级性服从于法的科学性,受制于客观规律性,丰富、补充和完善我们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