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数学奇数与偶数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奇数与偶数知识点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奇数与偶数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奇数和偶数
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通常可以用2k(k为整数)表示,奇数则可以用2k+1(k为整数)表示。
特别注意,因为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
2、奇数与偶数的运算性质
性质1: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性质2:偶数±奇数=奇数。
性质3:偶数个奇数相加得偶数。
性质4:奇数个奇数相加得奇数。
性质5: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第【1】篇〗尊敬各位**、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
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但在学习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数星星课件,电影院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谜面。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挂银灯。
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
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
2、学生猜中后揭示谜底,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信息。
二、认识自然数。
1、介绍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师说明: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接着画出数轴,边画边介绍用数轴表示数的方法。
3、让学生观察画出的数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了解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的意思,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三、认识奇数、偶数。
1、播放电影院座位排列的资料片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了解电影院座位排列特点,讨论两个小朋友能否坐在一起。
2、让学生说一说单数有哪些,双数有哪些,在交流的基础上说明*时说的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
0也是偶数。
四、尝试应用。
1、教师指出生活中经常用到奇数、偶数。
接着师生进行报数、分队等活动。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2、提出教材83页试一试的写数要求,让学生尝试**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写出的数列。
教师板书出来。
3、观察两组数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1~30之间的连续奇数、偶数各有15个,相邻两个数都相差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优秀教案第【1】篇〗五年级数学《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现象。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从讲小商贩摆糖摊的事例导入。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奇数与偶数的运算性质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1、什么数叫奇数?什么数叫偶数?2、列举生活中的奇、偶数。
3、猜测、发现规律:师:请在你们的左、右手上分别写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并用左手×2,右手×3,然后算出它们的和并告诉我得数,我就能知道你们哪只手写的是奇数,哪只手写的是偶数。
①学生自由算②学生回答,教师猜测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发现其中的秘密④分析、结论左手×2 右手×3 得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a、教师说,学生猜b、学生说,学生猜4、学生自由举例得出结论: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考考你:(a、b是自然数)①4a是什么数?②5+2a是什么数?③6a+b是什么数?2、比比看:⑴数学小考场:①2---101是奇数多,还是偶数多?2+3+4﹢…+100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②4a+5b=105,b是奇数还是偶数?③两个不同质数的和是21,这两个质数各是多少?⑵生活大舞台:①49箱梨,由5只船运过河,要求每只船都装偶数箱梨,能实现吗?②有一只渡船,在一条河的东西两岸来回运送乘客,若规定这只船从东岸到西岸或从西岸到东岸叫渡河一次,则当渡船最初在东岸,来回渡河79次后,船在()岸。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第【1】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说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每人一枚硬币。
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
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4、观察杯口,找规律: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模板第【1】篇〗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1.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在学习2、5的倍数特征时,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做偶数?(生回答后)那么,奇数和偶数又有那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奇数和偶数。
板书课题《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新课讲授】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30个学生分成5组,人数分别为4、5、6、7、8。
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4、6、8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2.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五组人数:4人、5人、6人、7人、8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2)探索奇数与偶数相加时存在的关系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方法如下:方法一:利用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奇数除以2都余1,而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
所以: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方法二:利用算式寻找规律例如: 5+8=13, 7+8=15…… 5+7=12,7+9=16…… 8+12=20,12+24=36……通过上面的算式发现: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模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一: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情境二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图略)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
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习用品吗?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模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
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个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3、深化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发现数的奇偶性。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观察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纸杯说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游戏1:翻手腕活动。
游戏2:以开火车,各大组报数,记好各自的序号,以游戏的形式复述奇数和偶数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上课一、创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从开学那天起,我们每天都要在家到学校的路上来回走动,可就在来回走的过程中,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跟奇偶数相关的知识。
2.请一位同学来演示。
从讲台一端走(家)到另一端(学校),再按原路返回。
问:走5次后,这位同学在哪里?猜想:走12次后,这位同学会在哪里?师:光有猜想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想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尝试解答。
你是怎样想的?先各自在草稿上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进行。
4.同桌交流。
5.全班反馈。
结论:走奇数次后,同学在(学校),走偶数次后,同学在(家里)。
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奇偶性问题1.同桌翻纸杯游戏:游戏规则:(1)同桌合翻一个纸杯,第一位同学翻1次杯口朝下,第二位同学2次杯口朝上,这样轮流翻下去。
(2)每完成一个任务前,可先猜想一下纸杯可能在谁的手中,然后再动手验证。
(3)讨论时,同桌的交流不得让别的小组听到。
问题:翻动10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
2.阅读课本上主题图。
快速作答:摆渡100次后,船在()岸。
摆渡133次后,船在()岸。
3.你能联系生活提出类似的问题吗?(上下楼梯、开关电灯、翻硬币、开关门、钓鱼、拉抽屉等)4.从刚才的几个活动中,你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了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什么?(奇数次时是什么状况,偶数次时又是什么状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与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5,7,9,11,…偶数:8,12,20,24,…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说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
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
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
质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在学习
2、5的倍数特征时,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做偶数?(生回答后)那
么,奇数和偶数又有那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奇数和偶数。
板书课题《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新课讲授】
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30个学生分成5组,人数分别为
4、5、6、7、8。
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
4、6、8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
5、7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2、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五组人数:4人、5人、6人、7人、8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探索奇数与偶数相加时存在的关系奇数?
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 偶数?
偶数?
偶数?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
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如下:方法一:利用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奇数除以2都余1,而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
所以: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方法二:
利用算式寻找规律例如:5+8=13,7+8=15……5+7=12,
7+9=16……8+12=20,12+24=36……通过上面的算式发现: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
所以,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探索奇数和偶数存在的其他关系及对比优化方法一:(1)计算下题的结果16-12=103-71=19-12=11×13=30×4=14×8=(2)观察算式,寻找规律两个偶数相加(减),和(差)是偶数。
12+16=28综合以上关系可得出:奇数与偶数的关系: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
16-12=4两个奇数相加(减),和(差)是偶数。
103-71=3213+71=84偶数
和奇数相加(减),和(差)是奇数。
114+25=13919-12=7偶数和奇数相乘,积是偶数。
奇数和奇数相乘,积是奇数。
偶数和偶数相乘,积是偶数。
11×13=14331×4=12414×8=112方法二:利用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奇数除以2都余1,而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吗?10389+200411387+131268+10243721+xx22280+10238800-345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
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教学板书: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5+8=13,
7+8=15…… ;5+7=12,7+9=16……;8+12=20,12+24=36……;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主
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