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PACS发展
1.PACS发展阶段 第一代PACS: 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期: 第一代PACS通常称为小型PACS, 是放射科专 用的PACS, 通过非标准接口和影像设备进行一对 一的连接,以胶片人工数字化为目标,实现简单 的医学影像存储,需要用户主动寻找影像数据。
第二代PACS: 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 第二代PACS通常称为中型PACS,广泛采用了 工业标准传输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TCP/IP)、 ACR-NEMA协议、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ealth Level Seven, HL7)等协议,可以实现与医院其他科室互 联,实现跨平台运行,并半自动化的提供医学影像 指定服务,但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工作流程和 数据协议。
2.PACS 基本组成条件
①能连接多台医学影像设备,不同标准的设 备间可互通信息,符合数字医学影像和数据通信 标准; ②快速存取,海量管理和长期保存医学影像 数据; ③通过多个显示输出系统,医生可以提取、 观察、分析所存的医学影像图像进行日常诊断工 作。
3.PACS 优越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减少物料成本; 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充分利用我国医院的综合资源; 为医院提供资源积累和信息优化; 快速存取,海量管理和长期保存医学影像数据; 通过多个显示输出系统,医生可以提取、观察、 分析所存的医学影像图像进行日常诊断工作。
特点是:
①它可用于网络环境;
②它详细声明了兼容设备之间的命令和数据交换方式;
③它详述了兼容性的等级;
④它把每个图像定义为信息对象; ⑤通过数据字典唯一确定性标识任何信息对象; ⑥信息安全性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