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0
小题必练16: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
下表是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与地级市辖区相比)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③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今后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A.增加城镇住房供给量B.降低城市入户门槛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D.多元发展本地产业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4.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不断增加C.先减后增D.逐渐减少5.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国内常见的城市首位度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首位城市GDP占全省城市GDP的占比视为城市首位度;二是将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视为城市首位度。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区,其外围主要是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①;②。
(4分)(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理由是。
(3分)(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②;③。
(3分)【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每个要点1分)【解析】(1)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
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2)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3)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影响。
2.下图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早或晚),水平_______(高或低),目前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________(快或慢)。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4.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读我国2007年31个省(市、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收入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以得出的正确推断是( )A.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城市化速度快B.人均GDP高的省(市、区),一般城市人口比重大C.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严重D.人均GDP越高的省(市、区),城乡差别越大8.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B.除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高的省区城市多C.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四川省高,其城市人口总量比四川省小D.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四川省高,其城市用地总量比四川省大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表示“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发展变化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表示中国工业化率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10.④曲线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国家政策的影响C.环境的恶化D.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1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2010·广东)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3~14题。
13.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14.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5.(2011·广东)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图1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
(2)图1中E→F反映了______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图2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4)图2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图)。
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如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下图是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2.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2题,“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D 2.D3~4.解析第3题,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 3.C 4.C 5.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为中心的城市群。
答案 B6.解析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但由于人口集中,生产、生活等排放废热较多,也有“热岛效应”的存在。
答案 A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如沪、京、津、浙、粤、辽等省,城市化水平都超过了50%,由此可说明人均GDP高的省(市、区),一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第8题,读图可知,海南省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5%,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0%;但海南省的总人口远远少于四川省,因此海南省的城市人口总量比四川省要小。
答案7.B 8.C9~10.解析第9题,根据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定义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可判断①为日本的城市化率,④为日本的工业化率、②为中国的工业化率、③为中国的城市化率。
中国的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属于滞后城市化,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0%多一点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