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9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一线防护是指直接进行病人诊治或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通常包括感染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
一线防护的主要要求包括:1.佩戴级别为N95或同等防护效果的口罩,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避免吸入病原体。
2.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止病原体通过眼部进入。
3.穿戴防护服,包括工作服、手套、鞋套等,以阻挡病原体的接触。
4.做好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避免将病原体传播至其他地方或自身。
5.合理使用消毒和隔离措施,包括室内消毒、空气循环、病人间的防护隔离等。
二线防护是指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但不直接进行诊治和护理的工作岗位,如门诊、体检中心等。
二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能够起到阻挡病原体传播的作用。
2.根据工作需要,佩戴一般的护目镜或口罩。
3.做好手卫生,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4.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保证食品安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5.定期清洗和消毒工作场所、设备和工具,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三线防护是指非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工作岗位,如门岗、后勤、清洁等。
三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进行手部消毒等。
3.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4.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定期清除垃圾,保持室内卫生。
5.加强心理疏导,减少恐慌情绪和焦虑感。
总之,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是根据工作岗位和风险程度来制定的,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所有医务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并加强个人卫生,以便有效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一、分级原则:1.按病人的传染性强弱和医疗行为的风险程度分级;2.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接触对象等进行分级;3.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
二、分级标准:1.低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低,医疗行为相对安全,医务人员的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低。
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2)穿戴工作服或独立外套,在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和消毒;(3)佩戴口罩,特别是在约病人时和在一米范围内接触病人时;(4)遵循规范的医疗操作程序和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减少医疗风险。
2.中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中等,或医疗行为相对危险,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3)穿戴无菌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操作时;(4)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有效消毒;(5)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错误风险行为。
3.高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高,医疗行为危险且风险较大,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穿戴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或空气飞沫传播的操作时,应穿戴高级别的防护隔离衣;(3)佩戴护目镜或面屏,防止对眼部的飞沫污染;(4)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5)严格遵循规范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个人防护:1.所有医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2.随时保持清洁和洗手,避免摸眼、摸口、摸鼻,保持口罩、手套、衣物的清洁;3.有临床症状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病原体传播而导致的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分级防护制度。
二、分级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分级管理,综合防治。
2. 根据医院感染的风险程度,合理配置防护资源,实现精细化防控。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三、分级防护内容(一)一级防护1. 防护对象:所有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个人防护: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
(3)环境清洁:保持诊疗环境清洁、通风,定期进行消毒。
(4)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无菌物品的合格率。
(5)疫苗接种:积极参加疫苗接种,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二级防护1. 防护对象:接触潜在感染源的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一级防护措施。
(2)隔离措施:对疑似或确诊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防护用品:使用防护级别更高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护目镜等。
(4)消毒处理:对潜在感染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5)培训与考核: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与考核,提高防控能力。
(三)三级防护1. 防护对象: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二级防护措施。
(2)生物安全柜: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防止病原体传播。
(3)防护用品:使用高级别的防护用品,如正压呼吸器、防护面罩等。
(4)个人防护培训: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个人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水平。
(5)健康监测:对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四)四级防护1. 防护对象: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一戴帽子一戴医用防护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一戴护目镜/防护面罩一戴手套一穿鞋套一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一脱隔离衣一脱鞋套一摘护目镜/防护面罩一洗手和/或手消毒一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一脱工作服一摘医用防护罩一摘帽子一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一离开清洁区。
3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一)一级防护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戴工作帽和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按需配备能有效杀灭相应病原体的消毒剂)有效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的消毒隔离防护按照本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热门诊穿戴防护流程(一)入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穿工作衣裤→戴帽子→穿隔离衣→戴纱布口罩(12层)→穿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防护镜(二级防护人员)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级防护人员)。
(二)出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脱掉手套→脱隔离衣→脱去鞋套→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搓手→脱纱布口罩→放入消毒液中→脱去布质工作服→泡入含氯消毒液中→洗净双手→洗脸、洗鼻、洗眼、洗耳、漱口。
超全的排列组合解法排列组合问题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但题型多样,思路灵活,因此解决排列组合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楚是排列问题、组合问题还是排列与组合综合问题;其次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采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来处理。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和分类计数原理。
2.掌握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策略;能运用解题策略解决简单的综合应用题。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病房的医务人员(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成外科口罩。
(四)认真执行手卫生,(五)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护人员(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隔离隔离衣或一次性防护服、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不穿隔离衣。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采集的标本相关人员;处理具分泌物、排泄物、患名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护人员及司机等。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道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进入隔离病房的区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双层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长筒胶靴、穿一次性鞋套。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五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进行有创操作人员和尸体处理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水围裙,尸体处理人员做好穿化学防护服。
注意事项:(一)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使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温,应立即更换。
(二)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睛进行消毒。
(三)医务人员提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四)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摄氏度及时隔离就诊。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一、目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防止发生医院感染二、适用范围全院各科室三、依据[1]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2] 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3] 卫生部:《隔离技术规范》.2009[4]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或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内容:(1)工作人员上岗根据分级防护原则着装符合要求。
(2)工作人员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2.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医院食堂和医院外环境。
3.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的措施:(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①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传染病流行期发热门(急)诊以外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②防护配备: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
③防护要求:穿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手卫生。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①防护对象: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或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等。
转运疑似传染病和传染病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司机)。
②防护配备:工作服、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护目镜或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医用防护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隔离鞋或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③着装要求: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的医、护、技人员应在一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手套,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或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还应戴护目镜或面罩。
进入传染病房应穿工作服、隔离衣、隔离鞋或鞋套、戴工作帽、戴医用外科口罩,必要时戴N95口罩(空气传播的疾病或不明传播途径的疾病),离开传染病房时应脱去污染隔离衣、隔离鞋或鞋套并洗手。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①适用对象:给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时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一、防护原则医务人员个人的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分为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
下面以SARS为例,介绍医护人员的三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1。
适用于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
2. 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3。
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
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二) 二级防护1。
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等. 2. 进入隔离病房不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戴手套、帽子、鞋套、穿隔离衣.3。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
3%∽0。
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4.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三)三级防护1.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
除应采取二级防护外,还应当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二、个人防护措施(一)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二)戴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的操作必须戴手套,以减少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
(三)口罩、、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为了避免吸入气溶胶和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务人员眼镜、口腔及鼻腔内,医务人员科戴口罩、面罩及护目镜。
口罩应遮住口鼻部,且只能用一次,潮湿后隔离效果差,应及时更换;护目镜每次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四)穿隔离衣在可能接触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渗出物时必须穿隔离衣;进入隔离室的所有人员也必须穿隔离衣。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疾病的患者,包括传染性疾病患者。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防护采取了分级防护原则。
分级防护是指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下面将从不同的层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级防护:一级防护是对所有病人进行的基本措施,主要是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必须进行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进行手消毒。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帽子、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二级防护:二级防护是对一些传播途径较明确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接触到的、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
在二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通过医疗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来减少传播风险。
另外,医务人员还需使用正压防护面罩等特殊个人防护装备。
三级防护:三级防护是针对那些高风险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在三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进行更加严格的隔离和防护。
这种防护主要是针对高度传染性的病人,如埃博拉等病毒。
医务人员需佩戴全套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全身隔离和保护。
以上是医务人员防护的分级原则,但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进行相应的防护。
此外,医务人员在实施防护措施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对于不同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不同的病原体对应不同的个人防护装备,在使用时要保证正确的配戴方式和佩戴时间。
3.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演习:定期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4.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技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之,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感染风险。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标准一样防护:适用于一般门(急)诊、一般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烧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能够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终止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需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六、严格依照区域治理要求,正确穿着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着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别离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洗澡、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一、医用防护口罩能够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改换。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保障医务人员参与医疗工作的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医院及其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
三、分级分类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从事职责和风险程度,将医务人员分为三级:1.一级防护:包括医务人员进行日常门诊或办公室工作的医生、护士等。
一级人员不直接参与传染病的接触和诊治工作。
2.二级防护:包括进行传染病诊治的医生、护士等。
二级人员直接参与传染病的接触和诊治工作,有一定的风险。
3.三级防护:包括进行高风险传染病诊治的医生、护士等。
三级人员直接参与高风险传染病的接触和诊治工作,工作环境相对危险。
四、防护要求1.一级防护:(1)佩戴一次性手套,根据需要定时更换;(2)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伤口和患者体液后;(3)遵守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保持整洁、勤洗澡等;(4)接种疫苗,根据规定接种对应的疫苗。
2.二级防护:(1)佩戴医用口罩、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2)佩戴一次性手套,接触患者体液、伤口等场合时更换;(3)遵守洗手卫生的要求,特别是接触后感染风险物品后;(4)根据工作需要佩戴防护服等防护装备;(5)接种疫苗,保护自身免受感染。
3.三级防护:(1)佩戴高级防护口罩、防护眼镜、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2)佩戴双层手套,接触高风险传染源时更换;(3)遵守洗手卫生的要求,特别是接触后感染风险物品后;(4)穿戴防护服、防护靴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全身防护;(5)接种疫苗,保护自身免受感染。
五、监督和考核1.所有医务人员在入职前需接受相关防护培训,并通过考核;2.医院将定期组织对医务人员的防护知识进行培训;3.医院将定期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存在问题的人员进行整改。
六、违纪处罚对违反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于严重违纪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追究。
以上是一份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的模板,可以根据具体医院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一、目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防止发生医院感染二、适用范围全院各科室三、依据[1]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2] 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3] 卫生部:《隔离技术规范》.2009[4]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 480号四、内容(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或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三、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室、隔离区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进入隔离区和专门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社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护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医务人员防护性着装要求:一、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二、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三、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经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体解剖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防护面屏。
文档素材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分级
医务人员在对HIV、HBV感染者等传染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着传染的危险性,需采取正确有效的的防护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职业感染。
依据从事的医疗活动是否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分为三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
1、为HIV、HBV感染者等传染病诊病人做常规体检;关心HIV、HBV感染者等传染病人,和他们握手、只接触汗液等不直接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采取一级防护: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二级防护
1、当医务人员暴露的皮肤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时,应采取二级防护:戴口罩、帽子、戴手套、穿隔离衣。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
三、三级防护
1、当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可能喷溅时:如行手术、穿刺、插管者,应进行三级防护:在二级防护的根底上戴双层手套、穿防水隔离衣或防护服、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
感染办
202X.6.29 修订
文档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