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离子_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稠油降粘性能研究_李芳田
- 格式:pdf
- 大小:173.92 KB
- 文档页数:3
阴非离子复配微乳液体系优选及驱油效果殷代印;贾江芬【摘要】针对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优选,研究不同摩尔比情况下的界面张力和乳化率的大小,优选出复配表面活性剂合适的摩尔比.利用天然岩心微乳液驱油实验说明微乳液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现场数值模拟应用技术验证微乳液驱油实验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优选出的最佳微乳液驱油体系是质量分数为4%,摩尔比3:7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与十二烷基磺酸钠,质量分数为2%的正丁醇,质量分数为0.8%的NaCl.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提高采收率增幅可达到13.06个百分点,采收率提高效果较为显著.现场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天然岩心的驱油实验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整体曲线拟合误差不超过3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8(047)006【总页数】4页(P1105-1108)【关键词】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微乳液驱;数值模拟【作者】殷代印;贾江芬【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16微乳液是一种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性体系。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3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其表现出的性能有所不同[1-3]。
Garciaa研究表明,单独使用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难以在油水面之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Lawson发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吸附性。
将两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不仅可以形成超低的界面张力还可以加强乳液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赵国玺等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表面活性,引入了EO理论,证明了胶束作用更强[4-6]。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不同类型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但是对于复配比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文针对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比例进行研究,优选出最佳微乳液体系进行驱油,利用实际现场数值模拟技术验证驱油实验的准确性,为理论提供依据。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表面的吸附作用研究进展李自强石油工程10-9班李自强学号:20100221152012年12月5日(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摘要:这篇论文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其在粘土表面的吸附作用。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靠与氢键吸附与范德华力与粘土颗粒表面相连,能降低水土界面张力、改善疏水化合物的亲水性和土壤分散程度等性能。
分析烷醇酰胺类、石油环烷酸二乙醇酰胺、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供了一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上的用途。
关键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粘土吸附;研究进展与应用1 引言表面活性剂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及高新技术领域,是当今最重要的工业助剂,其应用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1]。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较多,其中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占总量70%以上,而非离子型又占表面活性剂25%左右[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在水中不离解成离子状态的两亲结构的化合物,其分子中的亲油基团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大致相同,其亲水基团主要是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如羟基和聚氧乙烯链)构成。
近20多年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发展极为迅速,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后数年仍会保持这一势头。
[1]2 吸附机理及作用方式2.1分子性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以中性非离子分子或胶束状态存在,不会离解成带电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不会通过静电力产生吸附作用。
它的疏水基是由含活泼氢的疏水性化合物如高碳脂肪酸、烷基酚、脂肪酸、脂肪胺等提供的,其亲水基是能与水形成氢键的醚基、自由羟基的化合物如环氧乙烷、多元醇、乙醇胺等提供的[3]。
2.2固液界面吸附模型[1]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的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按表面活性剂浓度将吸附过程分为5个阶段。
现总结如下:第I阶段,分子无规则地平躺于界面上;第II阶段,界面上铺满了平躺的分子;第III阶段,浓度进一步增加,吸附的分子开始不再限于平躺的状态,依据分子的憎水基对界面的润湿性的反应(偏离或偏向界面或者不发生变化)分为三种子情况;第IV阶段里,浓度已达临界交束浓度(CMC),体相溶液中开始大量形成胶团,分子开始采取定性吸附,吸附量急剧增加;此后第V阶段里,分子在界面上形成双分子膜或表面胶团,可使吸附量加倍。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张伟娜;殷永泉;冉德钦;崔兆杰【摘要】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复配在振荡和超声2种条件下淋洗修复土壤.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淋洗比振荡淋洗好,且去除率与溶液浓度、pH、液固比、温度和淋洗时间成正相关,淋洗的最佳条件是:SDS和OP-10复配溶液(复配质量比为50∶1)质量浓度为5 g/L,pH为7,液固比为20 mL/g,温度为25℃,超声淋洗30 min,或者振荡淋洗2h.无机盐离子对去除率也有影响,CaCl2,KCl和NH4Cl对SDS/OP-10溶液的复配淋洗有消极影响,Na2CO3,Na2SiO3对淋洗有积极影响,而NaCl对淋洗影响不大.【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4)003【总页数】5页(P279-283)【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淋洗【作者】张伟娜;殷永泉;冉德钦;崔兆杰【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通信作者:殷永泉(1966-),男,山东龙口人,山东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研究.土壤是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以及石油加工等一系列过程的迅速发展,石油污染土壤问题日益凸显[1-3].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还会通过迁移转化、地表迳流以及食物链等途径对大气、水环境、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石油污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环境领域重要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迫在眉睫[4].在众多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中,淋洗修复是少数几个可以彻底去除污染物的方法之一,也是研究较多的方法[5-8].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淋洗研究较多,Urum[9]等研究了SDS淋洗修复的卷缩机理,冉德钦[5]等研究了SDS和吐温-80(TW-80)复配淋洗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有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淋洗研究较少.OP-10具有很好的乳化、润湿、匀染和扩散等性能,耐酸、碱、硬水,可与各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本文分别在振荡和超声2种条件下采用SDS与OP-10复配淋洗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探讨了各实验条件对土壤中石油去除率的影响,为表面活性剂淋洗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1 实验部分1.1 实验土壤本实验所用土壤取自孤岛油区,将土壤混合均匀,室温条件下自然风干,除去残根、石块等杂物,研磨,过0.180 mm筛,然后将土样储于棕色的广口瓶内备用.供试土壤的理化参数见表1.表1 所用土壤的理化参数Tab.1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soilpHw(水)/%w(盐)/%w(油)/%7.61.191.551.2 实验方法称土样2.5 g于1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SDS和OP-10复配质量比为50∶1的表面活性剂淋洗液,置于恒温振荡器或超声清洗器上淋洗一定时间.静置后,弃去上清液,将土壤在105 ℃时干燥1 h.冷却后,用二氯甲烷超声萃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石油含量,测定波长为254 mm,计算石油去除率.2 结果与讨论2.1 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在表面活性剂修复淋洗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影响石油去除率,实验结果见图1.SDS和OP-10复配淋洗时,超声淋洗比振荡淋洗去除率高.超声淋洗时产生的辐射压和声微流对锥形瓶中各物质起到搅拌作用,引起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导致表面活性剂吸附量较少[10-11].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较低时,石油去除率随质量浓度的增加成线性增长,当质量浓度达到5 g/L时,土壤中易解吸的石油组分已被去除,去除率趋于稳定,不再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过高时,不仅会造成药剂浪费和土壤二次污染,还会导致絮凝物质的产生,与土壤结合形成乳状物[12-13].这些乳状物既会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可利用性,又会阻塞土壤空隙,降低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流动性,影响淋洗效果.本实验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考虑,选用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是5 g/L.图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图2 pH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 Fig.1 Crude oil removal as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 of surfactant solution Fig.2 Crude oil removal as function of pH2.2 pH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pH是表面活性剂淋洗石油的一个重要参数,对石油淋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2.SDS和OP-10复合淋洗时,超声淋洗比振荡淋洗去除率高.石油的去除率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pH值较低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吸附到土壤表面[14],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利用率.随着pH值的增加,土壤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降低,排斥作用增加,且固液相之间的界面张力降低[15],利于提高石油去除率.2.3 液固比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液固比是表面活性剂淋洗液体积与待修复土壤的质量比例,液固比对石油淋洗效果的影响见图3.SDS和OP-10复合淋洗时,超声淋洗比振荡淋洗去除率高.当液固比小于10 mL/g时,随液固比增加去除率增加较快,液固比为10~20 mL/g时,去除率增加相对较慢,当液固比大于20 mL/g时,去除率趋于平稳.当液固比过小时,易发生乳化作用,减弱石油的流动性,不利于搅拌[16].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表面活性剂胶体粒子量随之增加,胶体与土壤的接触机会增加,石油去除率升高[17].液固比过大会造成药剂和能量浪费[1].为了保证去除效果并节约淋洗液用量,实验选取的液固比为20 mL/g.2.4 温度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温度对表面活性剂的活性、吸附性和溶解度有很大影响,淋洗温度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见图4.SDS和OP-10复配淋洗时,超声淋洗比振荡淋洗去除率高.石油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温度小于20 ℃或大于30 ℃时,去除率幅度变化较大,当温度在20~30 ℃之间时,去除率幅度变化较小.温度较低时,石油污染物吸附在土壤表面,淋洗效果较差.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石油的吸附性降低,表面活性剂的CMC降低,使得胶体数量增加,增溶效果提高,去除率升高[15,18].当温度过高时,不仅会造成能耗增加,还会使OP-10的表面活性和溶解度降低,此外高温会使水分蒸发,影响淋洗效果.图3 液固比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 Fig.3 Crude oil removal as function of the ratio of liquid to solid图4 淋洗温度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Fig.4 Crude oil removal as function ofwashing temperature2.5 淋洗时间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淋洗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淋洗条件,其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见图5.SDS和OP-10复合淋洗时,超声淋洗比振荡淋洗去除率高,超声淋洗可以大幅度缩短淋洗时间.石油的去除率随淋洗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振荡淋洗时,时间小于2 h,去除率随时间变化相对较快,超过2 h时,去除率基本趋于平稳;超声淋洗时,时间小于30 min,去除率随时间变化相对较快,超过30 min时,去除率基本趋于平稳.当淋洗时间不足时,淋洗不完全,去除率较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淋洗时间延长,表面活性剂和污染物的接触角增加,使得固相中的污染物向液相中移动,从而提高淋洗效率[17],当移动达到平衡时淋洗率不再提高.2.6 无机盐离子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离子作为助剂,对土壤的淋洗修复效率也有影响,见图6.CaCl2,KCl和NH4Cl对SDS和OP-10的复配淋洗有消极影响,可称这3种盐为消极助剂.CaCl2对去除率的消极影响最大,NH4Cl的消极影响最小.随着CaCl2和KCl添加量的增加,去除率变化不大.而随着NH4Cl添加量的增加,去除率变化较大.Na2CO3,和Na2SiO3对淋洗有积极影响,称这2种盐为积极助剂.NaCl对去除率影响较小,可视为对淋洗没有影响.图5 淋洗时间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 Fig.5 Crude oil removal as function of washing time图6 无机盐对石油去除率的影响 Fig.6 Crude oil removal as function of salt钙离子既可增加水的硬度,又能和SDS电离出的阴离子反应降低淋洗去除率[5],所以CaCl2对去除率的消极影响较大.钠离子和钾离子既能增加离子胶束的扩散双电层,提高表面活性剂活性[5],对淋洗产生积极影响;又能从土壤中交换出钙离子,减少SDS的有效作用物质的量,破坏复配体系,对淋洗产生消极影响.钠离子的这2种能力相当,所以对淋洗影响不大,而钾离子对淋洗产生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导致KCl对淋洗产生消极影响.NH4Cl为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酸性增强,导致去除率相对较低.Na2CO3和Na2SiO3为强碱弱酸盐,水解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碱性增强,且其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可与溶液中存在的钙离子产生沉淀,有利于提高石油去除率.Na2SiO3及其水解产物还能吸附到土壤颗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解吸出的石油再次被土壤吸附[19].3 结论SDS/OP-10复配淋洗在超声条件下淋洗去除率比振荡时去除率高.淋洗效果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pH、液固比、温度和淋洗时间成正相关,淋洗的最佳条件是:SDS和OP-10复配溶液(复配质量比为50∶1)质量浓度为5 g/L,pH为7,液固比为20 mL/g.温度为25 ℃,超声淋洗30 min,或者振荡淋洗2 h,无机盐离子对去除率也有影响.CaCl2,KCl和NH4Cl对SDS/OP-10溶液的复配淋洗有消极影响,Na2CO3和Na2SiO3对淋洗有积极影响,而NaCl对淋洗影响不大.参考文献:[1] MEGHARAJ M, RAMAKRISHNAN B, VENKATESWARLU K, et al. Bioremediation approaches for organic pollutant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J]. Environ Int, 2011,37(8):1362-1375.[2] ZHAO Dongfeng, LIU Chunshuang, LIU Lihong, et al. Selection of functional consortium for crude oil-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J]. Int Biodeterior Biodegrad, 2011, 65(8): 1244-1248.[3] WANG Hao, CHEN Jiajun. Enhanced flushing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contaminated sands using surfactant foam: Effect of partition coefficient and sweep efficienc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24(7):1270-1277.[4] LóPEZ-VIZCAíNO R, SáEZ C, CANIZARES P, et al. The use of a combined process of surfactant-aided soil washing and coagulation for PAH-contaminated soils treatment[J]. Sep Purif Technol, 2012,88(22): 46-51. [5] 冉德钦. 异位淋洗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D]. 山东大学, 2012.RAN Deqin.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by ex-situ washing[D]. Shandong University, 2012.[6] ZHANG Ming Zhang, ZHU Lizhong. Effect of SDBS-Tween 80 mixed surfactan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water system[J]. J Soils and Sediments, 2010,10(6):1123-1130.[7] MOLDES A, PARADELO R, RUBINOS D, et al. Ex Situ treatment of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soil using biosurfactants from lactobacillus pentosus[J]. J Agric Food Chem, 2011,59(17):9443-9447.[8] FRUTOS FJG, PéREZ R, ESCOLANO O, et al. Remediation trials for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sludge from a soil washing process: Evaluation of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ies[J]. J Hazard Mater, 2012, 199- 200(15):262-271.[9] URUM K, PEKDEMIR T.Evaluation of biosurfactants for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 washing[J].Chemosphere,2004,57(9):1139-1150. [10]JI Guodong, ZHOU Cui,ZHOU Guohui.Ultrasound enhanced gradient elution of super heavy oil from weathered soils using TX100/SBDS mixed salt micellar solutions[J].Ultrason.Sonochem.2011,18,506-512.[11]SON Y, NAM S,ASHOKKUMAR M,KHIM J,et parison of energy consumptions between ultrasonic,mechanical, and combined soil washing processes[J].Ultrason.Sonochem.2012,19,395-398.[12]CLIFFORD S.Removal of organic contamination from Buffalo River sediment by froth flotation[J].Miner Metall Process,1993,10(4):195-199. [13]SOMASUNDARAN P, ZHANG L, ZHENG J,et al.Removal of nonvolatile hydrophobic compounds from soils by flotation boratory investigation using a mechanically agitated machine[J].Adv Environ Res,1997,1:157-165.[14]URUM K, PEKDEMIR T,ROSS D,et al.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 Washing in Air Sparging Assisted Stirred Tank Reactor Using Biosurfactants[J].Chemosphere,2005,60(3):334-343.[15]ZHU Kun,HART W,YANG Jianta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Loess Soil by Surfactant-Enhanced Flushing Technique[J].J Environ Sci Health,Part A:Toxic/Hazard Subst EnvironEng,2005,40(10):1877-1893.[16]PARIA S.Surfactant-enhanced 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 and water[J].Adv.Colloid Interface Sci,2008,138(1):24-58.[17]周波. 表面活性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8]高建, 李鑫钢,曹宏斌.土壤治理中的胶态气泡悬浮液清洗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0,1(1): 16-19.GAO Jian,LI Xingang,CAO Huibin.Washing Wasted Soil by Colloidal Gas Aphron Suspensions Technology[J].Tech Equip Environ PollutControl,2000,12(1):16-19.[19]刘程,李江华,刘博,等.表面活性剂应用手册[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化学降黏增效作用的研究张金秋【摘要】通过室内实验从油田污水中筛选出一株类短短芽孢杆菌,经研究发现,该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高效辅助降黏特性,利用生物与化学的协同效应可显著降低稠油黏度.降黏剂A/菌株B-1发酵液的最佳降黏复配体系为:降黏剂A用量为0.20%,菌株B-1发酵液用量为50%(即体系最佳油水比为5∶5),降黏率达96.43%.该生物体系可减少降黏剂用量,既大大减小化学降黏剂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充分发挥生物方法的优势,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在未来稠油开采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15(016)001【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稠油;化学降黏;复配体系;增效作用【作者】张金秋【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常规易开采原油已难以满足快速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非常规油藏(稠油、超稠油)的开采方法,弥补能源需求的不足[1]。
但由于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凝点高等特点,开采困难,因此,如何降低稠油黏度、增加稠油流动性是稠油开发过程中关键难题[2]。
目前,对于稠油油藏的开采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污染地层环境、破坏油藏地质条件、运行成本高等缺陷。
微生物降黏技术具有产出液易处理、无二次污染、稳定性高、在极端条件下仍有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3]。
本研究采用将生物与化学相结合降低稠油黏度的方法,得到一种高效环保型稠油降黏剂,为稠油复配降黏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1 实验部分1.1 原料生物表面活性剂:从油田污水中筛选出的一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命名为B-1,经鉴定为类短短芽孢杆菌属;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5℃,盐度8 g/L,pH 7.5,最大菌株浓度可达3.1×109cell/mL,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由最初的62.19 mN/m降至25.63 mN/m;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经鉴定为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新型阴—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彭国峰;赵田红;黄志宇【摘要】@@%用AEO-9、三溴化磷、双酚A、氢氧化钠、氯磺酸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以双酚A为支撑基的双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在25 ℃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2.5×10-4 mol/L,表面张力γcmc≈22.3 mN/m.同传统的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相比临界胶束浓度低32~39倍,表面张力低16 ~ 18 mN/m.所合成的双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与CTAB组成的复配体系具有协同效应,当二者复配比例为1∶2时,它的cmc和γcmc值分别为0.1 mmol/L和22.5 mN/m,表明复配体系比单一组分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2(031)009【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新型阴-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表征;表面活性;复配性质【作者】彭国峰;赵田红;黄志宇【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一部;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国内外开发了许多新型的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品种,其中Gemini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良好的增溶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Gemini表面活性剂按其亲水基的不同可分为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型[1-3]。
以AEO—9、三溴化磷、双酚A、氢氧化钠、氯磺酸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阴—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测定了该目标产物的表面活性,并将其同传统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
1.1 主要试剂AEO—9(分析纯)、三溴化磷(分析纯)、双酚A(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氯磺酸(分析纯)、乙醚(分析纯)、乙醇(分析纯)、丙酮(分析纯)。
1.2 合成方法(1)溴代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
向装有搅拌装置的三口烧瓶中加入56.34 g 的AEO—9,然后开动搅拌器,用恒压滴定漏斗向三口烧瓶中缓慢滴加过量的三溴化磷,在50℃下反应8 h。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稠油乳化降粘剂是一种用于油田开采中的化学物质,它能够降低油井排出的油液粘度和黏度,从而降低采油难度,提高采油率。
本文将从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组成、制备、应用三个方面,对这种化学物质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组成稠油乳化降粘剂由多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制成,这些聚合物具有优异的乳化、分散和渗透性能,能够有效地调节油液的粘度和流动性。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主要成分包括非离子型聚合物、阳离子型聚合物、阴离子型聚合物和混合型聚合物等。
其中,非离子型聚合物又分为聚醚、聚酯、聚氨酯等,阳离子型聚合物包括季铵盐类、聚季铵氯化物等,阴离子型聚合物有聚丙烯酸、聚乙烯酸等。
二、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制备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制备过程包括物料筛选、配方调配、混合反应、热处理等多个步骤。
物料筛选:从原材料中选择聚合物成分,包括聚醚、聚酯、聚氨酯等。
要求纯度高、分子量合适。
配方调配:根据需要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协同使用不同的成分,根据不同用途而制定不同的配方。
混合反应:混合反应是制备稠油乳化降粘剂的核心步骤,通过混合不同的成分,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稠油乳化降粘剂。
热处理:通过热处理,使稠油乳化降粘剂得到最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应用稠油乳化降粘剂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和开采领域,主要作用是促进原油的流动、降低原油粘度和降低采油难度。
稠油乳化降粘剂可以用于减小油井产液的黏度、提高液体的流动性能和过滤性能,从而降低采油难度。
此外,稠油乳化降粘剂还具有防止结垢、减少污染、提高工艺节能的作用。
在油田开采中,稠油乳化降粘剂已成为保证采油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需品,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稠油乳化降粘剂作为降低采油难度,提高采油率的化学物质,其组成、制备和应用已广受油田开采领域的关注和应用。
相信,在未来的油田开采中,稠油乳化降粘剂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种阴-非离子型乳化剂的性能及驱油效果评价蒲万芬;李博文;贺伟;常家靖;刘仁保【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年(卷),期】2022(39)5【摘要】为解决新疆油田BDW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高含水率、低采收率等问题,进行了室内原位乳化体系性能及驱油效果评价。
考察了乳液黏度、微观结构、界面张力(IFT)、黏弹性和老化性能,并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含水30%~60%的试样完全乳化,形成W/O型乳液,含水60%的乳液乳化效果最好,黏度为936.48 mPa·s;微观结构显示含水60%的乳液平均粒径为1.961μm;含水60%的乳液界面张力最小,为13.72 mN/m;含水30%~70%的乳液,在0.01~0.1 Hz频率范围内更为突出地表现出弹性特征;乳液老化显示含水60%的乳液稳定性最好,30%次之,70%最差;物理模拟显示出乳化体系显著的调剖和增压作用,利用核磁共振分析仪得到的T谱图反映出原位乳化体系驱及水驱结束后,岩心“大、中、小”孔隙中的原油均得到较大程度动用,对于非均质岩心仍可通过流度控制作用提高微观尺度下的水驱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总页数】6页(P23-28)【作者】蒲万芬;李博文;贺伟;常家靖;刘仁保【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92【相关文献】1.S7断块驱油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2.阴非离子复配微乳液体系优选及驱油效果3.阴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性能评价4.阴非离子型反应性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苯丙乳液聚合中的应用5.一种阴-非离子型反应性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克拉玛依油田中获得超低界面张力赵海娜;程新皓;赵欧狄;黄建滨;刘晨江;赵波【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4(30)4【摘要】利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实际油水体系中获得了超低界面张力.通过添加非离子保护剂的第三组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克拉玛依油田回注水体系中的溶解度大大提高.确定了相关体系能够获得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混合的比例范围,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多个实际油水体系中获得了具有较大复配比例和较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实际配方,其中部分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接近10-4 mN· m-1.同时,这类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具有很好的抗吸附能力,在石英砂吸附72 h后体系依然呈现优良的超低界面张力.【总页数】6页(P693-698)【作者】赵海娜;程新皓;赵欧狄;黄建滨;刘晨江;赵波【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8【相关文献】1.超低界面张力下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水驱残余油的作用机理 [J], 夏惠芬;刘仁强;鞠野;刘春德;王亚婷2.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类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研究 [J], 吴浩;孙怡韫;王健;唐善法;郑雅慧3.油、水和混合表面活性剂"混相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 [J], 侯震山;李之平;汪汉卿4.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超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应用 [J], 韩霞;程新皓;王江;黄建滨5.高盐油藏下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获得油水超低界面张力 [J], 王宪中;康万利;孟祥灿;范海明;徐海;黄经纬;傅建斌;张一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田用非离子型及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进展
唐红娇;侯吉瑞;赵凤兰;刘必心;徐海霞
【期刊名称】《油田化学》
【年(卷),期】2011(28)1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油田用非离子、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非离子、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应用进展,并探讨了两种表面活性剂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115-118)
【关键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非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应用;综述
【作者】唐红娇;侯吉瑞;赵凤兰;刘必心;徐海霞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6;TE39
【相关文献】
1.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J], 胡冬慧;陈佳明;艾林;李杨;韩凯悦
2.不同温度下脯氨酸在非水阴离子、阳离子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作用 [J], ALI Anwar;SHAHJAHAN
3.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王辉辉;沈之芹;杨一青;李应成
4.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O_2泡沫影响因素研究 [J], 章杨;张亮;黄海东;牛保伦;
王其伟;任韶然
5.可提高渗吸效率的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J], 范华波;薛小佳;刘锦;郭钢;李楷;吴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