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网络
- 格式:doc
- 大小:338.50 KB
- 文档页数:15
路由和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路由和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对于网络建设和维护至关重要。
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掌握路由和交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路由和交换技术的理解和能力。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1.学习和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2.掌握安装和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方法;3.能够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网络拓扑的构建和管理;4.能够诊断和解决常见的路由和交换故障;5.能够进行数据包捕获和分析,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和步骤如下:阶段一:理论准备1.学习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学习网络拓扑的构建和管理;3.学习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方法;4.学习常见的路由和交换故障处理方法;5.学习数据包捕获和分析技术。
阶段二:实验准备1.确定实验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设备;2.确定实验拓扑结构;3.配置网络设备和主机;4.记录实验环境和配置信息。
阶段三:实验实施1.搭建网络拓扑;2.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3.模拟常见的路由和交换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4.进行数据包捕获和分析;5.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器材和材料1.路由器和交换机;2.多台计算机;3.软件:GNS3、Wireshark等。
五、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网络连接不稳定;2.实验设备设定不正确;3.实验选用的拓扑结构不合理。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路由和交换技术,掌握了其基本原理、配置和管理方法等。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诊断和解决常见的路由和交换故障。
此外,我们也通过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了解了网络的运行情况。
对于我们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和运用路由和交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换与路由技术实用教程课程设计一、前言交换与路由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非常重要,是网络管理员必须掌握的知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服务的复杂化,交换与路由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变化。
本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交换与路由技术的教程,探讨计算机网络中交换与路由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操作,并且能够运用此技术完成网络拓扑规划、搭建和维护,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
二、教学目标1.理解交换与路由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交换与路由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3.探讨网络拓扑规划、搭建和维护;4.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三、教学内容1. 交换技术(1)交换机的分类交换机根据交换的功能和性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存储转发型交换机、自学习型交换机和透明型交换机。
(2)交换机应用交换技术可以用来连接各种设备,包括计算机、路由器、打印机等等。
通过学习交换技术可以了解交换机和其他设备之间的工作原理,并且能够解决网络中的数据包传输问题,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传输。
2. 路由技术(1)路由器的分类路由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核心路由器和边缘路由器。
(2)路由技术的应用路由技术主要是用来实现网络间的连接和数据包的转发。
通过学习路由技术,可以掌握路由器和其他设备之间的工作原理,能够解决网络中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传输。
3. 交换与路由的综合应用(1)网络拓扑规划学习网络拓扑规划可以了解一个网络系统中所有的设备之间的布局、连接关系和数据流动路径。
通过网络拓扑规划,可以最大化的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更好地满足企业或个人的业务需求。
(2)网络拓扑搭建和维护学习网络拓扑搭建和维护可以掌握如何根据网络拓扑规划的要求设计并搭建网络系统,及时了解并处理网络故障,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相结合,成体系的讲解交换与路由技术的基本原理;2.设计课程实验,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开展案例分析和应用研究,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路由交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工作流程及配置方法。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网络协议的特点,能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协议进行网络配置。
3. 让学生掌握网络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网络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型网络的路由交换配置,包括设备选型、参数设置等。
2. 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测试、监控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循网络安全规范,保护个人和他人隐私。
3. 培养学生面对网络问题时,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针对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但对路由交换技术的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包括路由器的选路算法、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等,参考教材第二章。
2. 网络协议及其配置:学习TCP/IP、DHCP、DNS等常见网络协议,掌握协议配置方法,参考教材第三章。
3. 路由交换设备配置:学习如何对路由器、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包括接口配置、路由配置等,参考教材第四章。
4. 网络故障排除:分析网络故障原因,学习使用网络诊断工具,掌握故障排除方法,参考教材第五章。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路由交换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参考教材第六章。
6. 网络安全与道德:讲解网络安全知识,强调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参考教材第七章。
网络组建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涉及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旨在加深学生们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组建一台基于VLAN的交换机网络•组建一台基于OSPF协议的路由器网络1. 组建基于VLAN的交换机网络在本部分的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主要的任务:•针对给定的网络拓扑图构建网络拓扑结构;•针对每个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以保证VLAN间的通信始终畅通;•针对网络拓扑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模拟测试,并且进行错误排查与解决。
2. 组建基于OSPF协议的路由器网络在本部分的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主要的任务:•针对给定的网络拓扑图构建网络拓扑结构;•针对每个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以保证路由器能够发现并正确地处理网络数据包;•针对网络拓扑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模拟测试,并且进行错误排查与解决。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工作原理•熟练掌握VLAN的运作方式,能够进行VLAN的设置和管理•熟悉并理解OSPF协议的相关知识和工作原理•学会使用路由器配置命令,进行网络拓扑的构建和基本的网络配置•能够完成网络故障模拟测试,并且能够进行错误排查和解决三、课程设计的过程1. 设计过程学生们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完成。
每个小组将负责完成一台交换机网络和一台路由器网络的设计与测试。
•在本次课程设计开始前,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台交换机和一台路由器。
并给每个小组提供如下的资料和文件:–一个完整的网络拓扑图,说明了所有相关设备的位置及其连接方式–四个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ID,包括各自的功能和访问方式•小组成员需要将自己的任务分配清晰,并且协作完成设计和测试。
•使用模拟软件,测试组网的安装和配置,以确保网络拓扑结构的正确性。
2. 测试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模拟测试,并在网络故障时及时记录故障信息。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路由交换技术英文名称:Routing & Switch i ng Techno I ogy课程编号:x3050081学时数:64其中实验学时数:24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4.0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路由交换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课。
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网络设备在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工作环境中的路由和交换技术,并且能够掌握路由器与交换机实现在特定拓扑环境下的常规网络应用的配置和调试方法,最终到达作为网络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网络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I0S配置基础了解I0S概述、基本硬件构件和基本软件构件;理解I0S配置过程。
掌握命令行接口。
重点:命令模式种类和切换方法。
难点:命令模式切换方法。
(二)接口与管理配置了解接口配置概述;理解接口配置方法;掌握系统管理、文件管理;熟练掌握show命令、Telnet和CDP配置。
重点:配置接口IP地址、设置终端线路、配置口令、复制配置文件、Telnet 和CDP 配置。
难点:Telnet。
(三)IP特性配置了解IP寻址配置;理解地址解析方法、路由相关术语和技术;掌握广播包处理;熟练掌握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DHCP配置。
重点:转发UDP广播包、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DHCP配置。
难点:静态路由和DHCP配置。
(四)广域网配置了解DDN和帧中继概述;理解HDLC配置,掌握帧中继配置;熟练掌握PPP 配置。
重点:ppp认证、帧中继地址映射、帧中继子接口、帧中继交换配置。
难点:帧中继子接口配置。
(五)网络平安配置了解ACL和NAT概述;理解ACL和NAT工作原理;掌握标准IP ACL和内部源地址静态NAT转换配置;熟练掌握扩展ACL和NAT内部源地址动态转换配置。
重点:标准和扩展IPACL、内部源地址静态和动态转换配置。
难点:扩展IP ACL、内部源地址动态转换配置。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路由与交换技术是非常基础的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输手段和信息处理平台,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路由与交换技术,可以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了解网络传输规则、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以及网络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
2.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掌握网络拓扑结构、配置路由器,提高对网络攻击威胁的意识,增强对网络安全的保护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小型企业网络架构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维护。
3. 课程设计内容1.路由与交换技术概述–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分层模型和 OSI 参考模型–路由与交换技术的重要性和分类–IPv4 和 IPv6 协议2.路由器配置–路由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配置路由器的基本操作–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VRRP、GLBP、HSRP 的配置和使用3.交换机配置–交换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配置交换机的基本操作–STP 协议的配置和使用–VLAN 的配置和使用4.网络攻防基础–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防范措施和应对手段5.小型企业网络规划–架构设计和实施计划–设备配置和调优–网络优化和性能监测4. 课程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并结合实践操作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练习、网络安全演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快速和深入了解路由与交换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5. 课程设计结果要求经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后,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拓扑结构。
2.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操作方法。
3.熟悉防范网络攻击和提高网络安全的基本方法。
4.独立完成小型企业网络架构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维护。
6. 课程设计评价本课程设计将通过实验操作、考勤、作业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1.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
路由交换技术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路由交换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了大规模互联网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路由技术也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的需求,我们推出了路由交换技术第二版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路由交换技术,并掌握它的原理与应用。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路由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技能,以及网络协议的实现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熟悉常见的路由交换技术;•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技能;•了解并能够实现网络协议;•具备路由交换技术实战经验。
三、课程内容1. 路由交换技术基础本章介绍路由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由、交换、路由表、路由器等基本概念。
同时,介绍常见的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协议、OSPF协议、BGP协议等。
2. 路由器配置与管理本章介绍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方法,包括路由器接口配置、路由器路由表配置、管理路由器、访问控制等内容。
3. 网络协议实现本章介绍如何实现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ARP协议、ICMP协议、IP协议等。
同时,介绍常见的协议分析工具,如Wireshark,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实现网络协议的分析和调试。
4. 路由交换技术实战本章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路由交换技术的实战应用场景,包括网络拓扑设计、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路由协议的实现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掌握路由交换技术的实现方法,从而提高实战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通过教师授课、课堂讨论等方式实现。
实践操作则通过模拟实验、实验室实践、上机实践等方式实现。
同时,我们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资料、视频课程、代码案例等。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内容。
其中,实验报告占据较大的比例,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操作的评估,评估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
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课程设计所属课程名称路由与交换技术题目某高校校园网的设计与配置学院软件学院班级网络工程 2014-1学生李××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年月日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软件学院软件(网络工程)专业2014-1 班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某高校校园网的设计与配置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7 年 1 月2日起至 2017 年 1月 6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创新大楼机房。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并能积累网络管理经验,为以后工作或者学习更高级的网络知识,为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1)基本要求:(1)根据用户需求确定设计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2)确定网络配置策略和配置步骤,进行具体的代码配置。
(3)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验证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4)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1)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方案、拓扑图、网络配置策略和配置代码、实验测试等内容以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提交,格式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设计论文标准格式进行书写和装订。
(2)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包括目录、正文(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内容、设备选型、网络设计与规划、各设备的配置、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等)、课程设计总结、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
3)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考勤与学习态度:20分。
(2)网络规划方案:20分。
(3)策略配置与系统测试:20分。
(4)回答问题与答辩:20分。
(5)课程设计报告:20分。
4)参考文献:(1)斯桃枝.路由协议与交换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易建勋,姜腊林,史长琼.计算机网络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陈凯,胡鹏.vlan技术在校园网维护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4). (4)王魏.交换机在划分校园vlan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7). (5)Craig Hunt. TCP/IP Network Administration 3rd Edition[M]. O'Reilly.2002.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选题和设计阶段(2天):了解题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问题分析和抽象,选择合理的网络规划与设计方案。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白艳宇完成日期:《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信息技术系2016年6月前言《路由交换课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是《路由交换技术》的后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内容涉及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综合配置、对实际案例的规划和设计等。
在前阶段的学习中,进行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各个知识点的专项练习,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能针对实际案例进行综合性地规划、设计和配置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本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门课的理解,在理解相关设备的原理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名称《路由交换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以下目的: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关于计算机网络和路由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组建简单局域网和广域网、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的技术和能力;应用访问控制列表管理通讯流量,进行网络安全控制和NAT网络地址翻译技术应用的技能;使学生适应从事网络关键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进行中小型校园网和企业网的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2、以实际案例为需求背景,将所学知识组合成相应的知识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学会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在实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及边学边做,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4、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同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以某校园网络为需求背景,实现校园内部的通信和访问互联网以及两个校区之间的联网,划分vlan,使得行政部门可以访问任何部门,其他部门除不能访问行政部和财务部之外,之间均可互相访问。
路由交换与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理解其在网络中的作用;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协议及其在路由交换中的应用;3. 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地址分配、子网划分、路由配置等基本网络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搭建小型网络,进行基本的路由交换配置;2. 使学生具备分析网络故障、排除网络故障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能够与同学共同完成网络搭建与调试;3. 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路由交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深入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对网络技术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3.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与功能-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与功能-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区别与联系2.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 IP协议及其功能- TCP/IP协议族- 常用网络协议及应用场景3. 网络地址分配与子网划分- IP地址的分类与分配- 子网划分的方法与技巧- 超网与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4. 路由配置与网络搭建-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路由协议的类型与配置-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方法5.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 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常见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 网络监控与管理工具的使用6.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搭建小型网络并进行配置- 分析实际网络故障案例-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及案例分析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第二周:网络协议及其应用第三周:网络地址分配与子网划分第四周:路由配置与网络搭建第五周: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计算机网络》相关章节紧密关联,包括路由器与交换机原理、网络协议、网络地址分配、路由配置等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路由与交换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路由器的配置与调试方法,了解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其特点;3. 学生能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掌握VLAN划分、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等基本配置;4. 学生了解网络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网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完成路由器的配置与调试,实现不同网络间的互联;2. 学生能独立完成交换机的配置,实现局域网的划分与管理;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环境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4.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2. 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安全规范,具备网络安全意识;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网络技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4.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网络技术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路由技术基础:- 路由器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常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特点与应用。
2. 路由器配置与调试:- 路由器硬件连接与基本设置;- 静态路由配置;- 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路由器故障排除方法。
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课程设计所属课程名称路由与交换技术题目某高校校园网的设计与配置学院软件学院班级网络工程 2014-1学生李××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年月日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软件学院软件(网络工程)专业2014-1 班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某高校校园网的设计与配置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7 年 1 月2日起至 2017 年 1月 6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创新大楼机房。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并能积累网络管理经验,为以后工作或者学习更高级的网络知识,为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1)基本要求:(1)根据用户需求确定设计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2)确定网络配置策略和配置步骤,进行具体的代码配置。
(3)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验证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4)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1)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方案、拓扑图、网络配置策略和配置代码、实验测试等内容以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提交,格式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设计论文标准格式进行书写和装订。
(2)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包括目录、正文(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内容、设备选型、网络设计与规划、各设备的配置、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等)、课程设计总结、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
3)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考勤与学习态度:20分。
(2)网络规划方案:20分。
(3)策略配置与系统测试:20分。
(4)回答问题与答辩:20分。
(5)课程设计报告:20分。
4)参考文献:(1)斯桃枝.路由协议与交换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易建勋,姜腊林,史长琼.计算机网络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陈凯,胡鹏.vlan技术在校园网维护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4). (4)王魏.交换机在划分校园vlan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7). (5)Craig Hunt. TCP/IP Network Administration 3rd Edition[M]. O'Reilly.2002.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选题和设计阶段(2天):了解题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问题分析和抽象,选择合理的网络规划与设计方案。
郑州工商学院《路由交换技术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大型公司网络的设计与配置院部:机械与电信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级: 1603学号: XX姓名;李晋旭日期: 2018年6月15日目录绪论 (3)一、用户需求分析 (4)二、主要目标和内容 (4)三、网络拓扑结构 (4)四、功能描述与分析 (5)五、设备配置流程 (6)六、系统测试结果 (9)七、结论与体会 (11)八、致谢 (12)九、参考文献 (13)绪论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至关重要。
交换机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不同VLAN之间可以通信,从而节省了IP 地址的利用率。
课程设计是路由交换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习《路由交换技术》有关交换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正确的规划VLAN、设计VLAN、实现VLAN间相互通信。
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了企业内部类似的网络规划,贴近实际同时也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全部运用上。
本次实验主要是利用静态路由、RIP协议、ACL、NAT、单臂路由、双臂路等实验。
一、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一个大型公司,共分为A、B、C、D、E、F、G非公司内部楼宇,财务、售楼、后勤等内部楼宇。
现需要非公司内部楼宇间可以通讯,但不可访问内部楼宇。
财务处只有指定的部门才可以访问。
他们都可以访问外网。
分析:首先为了防止非公司区域出现异常,用RIP协议进行动态路由规划,公司内部楼宇实行静态路由设计,并且引用ACL协议限制个别用户访问。
利用NAT协议进行地址转换,二、主要目标和内容实现VLAN间的划分和通信以及IP地址的规划。
利用Cisco Packet Tracer 6.0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图的制作。
设计,要求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局域网设计,在实现局域网内部VLAN的正确规划下实现VLAN间的通信。
并且考虑可靠与安全性。
三、网络拓扑结构图1-1四、功能描述与分析Vlan 规划如表1-1:表1-1通过VLAN划分来进行对ABC三座楼宇的管理和通讯。
路由与交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配置与管理方法;2. 学习网络层与链路层协议,了解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VLAN划分等网络技术;3. 了解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如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小型网络的路由与交换设备的配置,实现网络互联;2. 能够运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网络故障,并进行排查与解决;3. 能够设计简单的网络安全策略,提高网络安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网络组建过程中与他人沟通与协作;2.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分解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与交换机基本原理:包括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分类,重点讲解路由选择算法、交换机帧转发过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路由器与交换机基础2. 网络层与链路层协议:介绍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等网络层协议,以及VLAN划分、STP协议等链路层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层协议;第三章 链路层协议3. IP地址分配与路由选择:讲解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路由表的构建与维护,以及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 IP地址与路由选择4.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介绍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包括命令行、图形界面配置等,以及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5. 网络安全策略:讲解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交换与路由》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各种网络协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3. 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地址划分、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算法等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搭建中小型网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网络故障、解决问题和优化网络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网络知识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在项目中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3.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旨在让学生掌握交换与路由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交换与路由技术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尚有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本课程要求教师以实例讲解、动手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交换机原理与配置:讲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及性能指标,学习VLAN 划分、生成树协议、端口镜像等配置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交换机技术》2. 路由器原理与配置:介绍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选择算法、路由协议等,学习静态路由、动态路由、路由策略等配置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路由器技术》3. 网络地址划分与子网划分:讲解IP地址结构、网络地址划分方法、子网划分技巧,以及VLSM和CIDR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网络地址划分与子网划分》4. 网络故障分析与优化:分析常见网络故障原因,学习故障诊断、排查和解决方法,探讨网络性能优化策略。
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互连技术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构建一个互联的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平台。
在网络中,路由与交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能够实现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因此,学习掌握路由与交换技术,对于从事网络相关行业的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习网络互连的相关知识和技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网络互连方案,加深对路由与交换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并提升网络技术实践能力。
2. 课程设计内容2.1 路由与交换技术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分组交换、路由表、路由协议、交换机类型和工作原理等。
2.2 网络互连设计本部分主要讲解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网络互连方案,包括网络拓扑设计、IP地址规划、子网划分、路由器配置等。
2.3 路由与交换技术应用本部分以网络互连为背景,介绍路由与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和技术要点。
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路由器的静态路由配置、动态路由协议配置、交换技术的VLAN划分和配置、STP协议的配置等。
3. 课程设计方案本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第二阶段则是课程设计的正式实施,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3.1 第一阶段1.学习路由与交换技术基础知识,包括以太网协议、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协议等。
2.学习网络互连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规划、子网划分等。
3.设计和搭建一个实验环境,包括两台路由器、三台交换机和多台主机。
4.进行实验操作,包括两个阶段的内容,以加深对路由与交换技术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3.2 第二阶段1.针对一个实际的网络互连需求,进行网络设计,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IP地址规划和子网划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等。
2.在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包括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网络互连的实现。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配置与管理方法;2. 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并能运用路由交换技术实现网络互联;3. 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应用场景,了解路由选择算法;4.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防护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实现网络设备的正常运作;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维护能力;3. 能够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优化;4. 能够运用网络管理软件,对网络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网络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讨论与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4.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素养,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及配置方法-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常见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命令- 网络设备的基本管理2.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与实践- 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 路由交换技术在网络拓扑中的应用- 实际操作:设计并优化网络拓扑3. 常见网络协议及其应用- TCP/IP协议族- 路由选择算法(如RIP、OSPF等)- 常见网络协议的应用场景4.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常见网络攻击类型及防护措施- 网络设备的防护策略配置5. 网络管理软件及应用- 网络管理软件的功能与作用- 常用网络管理软件的操作方法- 实际操作:使用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控本章节内容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与路由交换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网络安全等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路由交换技术(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路由交换技术实验名称:校园网拓扑建设和网络设备配置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姓名:学号:班级:目录目的: (3)要求和说明: (3)课程设计内容: (3)总体概述 (3)需求分析 (4)设计原则 (4)绘制拓扑结构图 (5)具体工作 (5)设备选型 (5)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6)IP地址规划(子网划分和CIDR技术) (6)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 (8)(一)配置路由IP (8)(二)南华大学主校区和分校区之间,实现帧中继数据传输 (12)(三)南华大学接入INERNET (15)(二)局域网建设 (28)课程设计心得 (45)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目的是能够对课上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有更加实际的了解,通过小型的拓扑建设,将我们课上所学的知识点都用在上面,让我们对网络设备配置和路由交换技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要求和说明:基本要求:(1)南华大学校园拓扑建设(2)和分校区建立虚拟链路,采用帧中继的方式连接(3)与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通信要采用IPSEC封装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和设计)课程设计内容:总体概述本拓扑是基于校园网络通信设计的,在南华大学的网络中心有一个总的路由,负责INTERNET 的接入,并作为校园网连接外网的路由转发设备。
我们这里假设南华大学有两个分校区,和一个主校区。
分校区离主校区较远,我们采用帧中继技术,来实现分校区和主校区互联。
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技术,对分组交换技术进行简化,可以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应用中快速而低廉的传输数位信息。
帧中继是广域网的技术,为保证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在分校区和主校区之间使用IPSec传输模式对数据进行加密。
南华大学访问南华附属第一医院的网络时,我们做一个GRE封装,让它通过隧道通信。
以下是我们在构建网络时的一些要点:1.此专用网设计方案要求是跨局域网之间的连接,所以需要选择接入技术,实现广域技术的连接;2.设计出详细的拓扑图,将各个局域网之间相连,设计专用网时按照分层模型进行规划,指定核心区,接入区等;3. 实现广域网上的帧中继技术等;4.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并对路由器的安全进行配置;5.对中间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并实现远程登陆管理;需求分析随着计算机及局域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被相继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各企业、各单位同外界信息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和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任
务书网络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白艳宇
完成日期: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信息技术系
2016年6月
前言
《路由交换课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是《路由交换技术》的后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内容涉及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综合配置、对实际案例的规划和设计等。
在前阶段的学习中,进行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各个知识点的专项练习,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能针对实际案例进行综合性地规划、设计和配置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本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门课的理解,在理解相关设备的原理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名称
《路由交换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以下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关于计算机网络和路由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组建简单局域网和广域网、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的技术和能力;应用访问控制列表管理通讯流量,进行网络安全控制和NAT网络地址翻译技术应用的技能;使学生适应从事网络关键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进行中小型校园网和企业网的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2、以实际案例为需求背景,将所学知识组合成相应的知识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学会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在实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及边学边做,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4、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同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
以某校园网络为需求背景,实现校园内部的通信和访问互联网以及两个校区之间的联网,划分vlan,使得行政部门可以访问任何部门,其他部门除不能访问行政部和财务部之外,之间均可互相访问。
核心层采用双核心结构,提供冗余备份,防止网络中的单点故障,利用生成树实现负载均衡。
出口路由器分别接入网通和教育网专线,为学校师生提供上网。
具体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以上需求,完成下述各项内容:
(1).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对路由器设置各种使能密码,加密使能密码,虚拟终端线路密码,并能telnet登录;
(2).对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划分VLAN如上图所示;行政办公室属于VLAN10;财务处属于VLAN20;系部办公室和教学区办公室属于VLAN30;辅导办属于VLAN40;实验室和教室属于VLAN50。
行政部门可以访问任何部门,其他部门除不能访问行政部和财务部之外,之间均可互相访问。
(3)网络中所有交换机和路由器都能远程进行管理;
(4). 配置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技术使网络连通;
(5).分别对路由器配置RIPv2或OSPF动态路由协议;
(6)使用访问控制列表ACL进行控制,实现让学生区的主机在夜间23:30~次日凌晨06:00不可以访问外网,其余时间以及其它主机访问外网不受限制;实现学生区电脑不可以访问办公区网络。
(6).使用NAT技术,对内网和外网的IP进行转换;IP地址分配时要求至少体现出子网的划分和VLAN的划分。
(7)在广域网链路数据封装技术这方面,采取安全的PPP或帧中继技术完成认证和封装。
(8).网络采用双核心结构,将三层交换技术和VTP、STP、以太网通道综合一起,实现网络的高速、高性能、可靠性,还有冗余备份功能。
总体要求
(1)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和路由交换技术相关知识,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 学生必须仔细研读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以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为主、指导教师指导为辅;
(3) 课程设计按照教学要求需要在二周时间内完成,学生要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时间,安排好课程设计的时间计划,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断检测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地向指导教师汇报;
5、完成指定的任务,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路由器、交换机、Cisco Packet Tracer。
网络工程实训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完成设计任务后,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需要总结全部设计工作,写出完整、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指导教师。
要求有完整、规范的统一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另外包含个人设计文档、成品光盘等所有实训纸质、电子、光盘资料。
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装订顺序为封面(封面用学校的统一封面)、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
正文部分应该包括:需求分析、设备选型(包括路由器的选型与数量、交换机的选型与数量及PC机的选项与数量)、网络设备连接图(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等)、物理网络设计(设备属性值基本规划、子网的规划、VLAN的规划等)、部署和管理(路由器的配置(含基本参数配置、静态或动态路由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NAT的配置和广域网协议的配置等)、交换机的配置(含基本参数配置、VLAN的配置、VTP的配置、STP的配置等)、无线网络配置、网络测试等。
不交设计报告或抄袭者,按不及格论。
一、封面
包括:项目题目、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二、目录。
正文前必须要有目录,目录需自动生成。
三、正文。
包括的内容有:
(1)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2)课程设计详细的完成过程
(3)总结(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总结、体会和收获);
(4)参考资料
(5)附录(一些不便放在正文中的资料)
四、课程设计文档、纸质材料、电子资料和作品光盘;档案袋。
(单独成页)
目录(4号宋体、居中)目录要求自动生成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三、需求分析(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四、设备选型(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1.路由器选型与数量 (1)
2.交换机选型与数量 (1)
:核心层交换机。
(1)
:汇聚层交换机 (1)
3.PC机选型与数量
五、网络总体拓扑设计(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1 (1)
2 (1)
:。
(1)
:。
(1)
3.。
六、物理网络设计
1.设备的属性值规划(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2.子网的规划 (1)
:。
(1)
:。
(1)
3.VLAN的规划。
七、路由规划与设计(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1.基本参数配置 (1)
2.路由的设计与配置 (1)
:。
(1)
:。
(1)
3.。
八、交换机的配置(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1.基本参数的配置 (1)
的配置 (1)
:。
(1)
:。
(1)
的配置。
的配置。
九、网络安全设计与配置(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1.网络安全设计 (1)
配置 (1)
:。
(1)
:。
(1)
的配置。
十、广域网的配置(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配置 (1)
2.帧中继配置 (1)
:。
(1)
:。
(1)
九、网络测试(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
1 (1)
2 (1)
:。
(1)
:。
(1)
3.。
总结 (1)
参考文献 (1)
附录 (1)
(另起一页)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黑体1号)
一、需求分析(小三号、黑体)(行间距:一、二、三级标题均为:段前1行,段后行)
1.二级标题(四号、黑体、段前段后为0,单倍行距)
.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1)四级标题(小四,黑体)(具体步骤使用圆括号“()”)
如图:
可截图(图片不要太大、以能看清字为准)
图1. 1(5号宋体)
(2)
(图片不要截取整个屏幕,以操作重点为主)
图(5号宋体)
(3)
正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1磅)图和表都用5号宋体。
参考文献(5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17磅)
(单独成页)
课程设计总结(小三号、黑体,居中)
(小四号、宋体、段前段后为0,行距固定值21磅,500-700字。
)几周的课程设计转眼已经结束,在整个课设过程中一切还算顺利。
从开始的规划到中间的具体配置,再到后期的测试部分重新回顾一下中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老师的辅导下也算顺利解决了,总结一下发现自己通过这几周的课设,不管是在网络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自己都学到了很多……………….
参考文献资料部分
网站部分
参考资料
(单独成页)
附录(小三号、黑体,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