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格式:ppt
- 大小:855.50 KB
- 文档页数:49
第七章气态活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一、填空题1、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利用混合气体中各成分在吸收剂中的不同,或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答】溶解度,化学反应2、用水吸收HC1气体属于,用N a OH溶液吸收S02属于,用酸性溶液吸收N H3属于。
【答】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化学吸收3、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收设备可分为、和三大类。
【答】表面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喷洒式吸收器4、气体扩散同时发生在气相和液相中,扩散过程既包括,也包括。
【答】分子扩散,湍流扩散5、吸收操作线斜率Ls/G s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物理含义为。
【答】处理单位惰性气体所消耗的纯吸收剂的量6、常用的吸收剂有和。
【答】水,碱金属钠、钾、铵或碱土金属钙、镁等的溶液7、防治S02污染的方法主要有清洁生产工艺、采用低硫燃料、、及等。
M g2+, S二酸,氨【答】燃料脱硫,燃料固硫,烟气脱硫8、湿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存在结垢和堵塞问题,通过在吸收液中加入C a C l2、、、等添加剂可解决此问题。
【答】浆液的p H值,吸收温度,石灰石的粒度9、影响湿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流体力学状态,控制溶液过饱和,吸收剂种类等。
【答】石灰/石灰石法,氧化镁法,钠碱法10、目前应用较多的脱硫方法有、、、氨吸收法、亚硫酸钠法、柠檬酸钠法等。
【答】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选择性),吸收法,吸附法11、吸附设备主要有、和三种类型。
【答】固定床吸附器,移动床吸附器,流化床吸附器12、影响吸附容量的因素有、、、和。
【答】吸附剂表面积、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孔径分布、分子极性、吸附剂分子上官能团性质13、吸附区高度的计算方法有法和法。
【答】穿透曲线法;希洛夫近似法14、希洛夫方程式为。
【答】x=K L-t015、进入催化燃烧装置的气体首先要除去粉尘、液滴等有害组分,其目的为。
【答】防止中毒16、催化剂的组成为、和。
【答】主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载体17、催化剂的性能主要指其、和。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从污染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的过程,是化工及有关行业中通用的单元操作过程。
这种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其中质量传递过程主要采用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操作。
第一节气体扩散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
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方式。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气态污染物通过惰性气体组分B的运动,可用A在B中的扩散系数D AB给出。
D AB与气体B通过气体A的扩散系数D BA相等,可由修正的吉里兰方程给出。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之一,同一物质的扩散系数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及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第二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的应用较广。
把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层层流膜的分子扩散,通过此两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的总阻力。
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之为吸收速率。
根据双膜理论,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积累和亏损。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
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
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有多种,有气相分传质速率方程,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气液平衡1.气液相平衡关系式(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亨利定律(3)亨利定律式参数的换算2.吸收系数3.界面浓度(1)作图法(2)解析式三、物理吸收1.吸收操作线方程在吸收操作中,一般采用逆流连续操作,通过对逆流操作吸收塔进行物料衡算,可得出吸收操作线。
2.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设计吸收塔时,所处理的气体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浓度均由设计任务而定,吸收剂的种类和入塔浓度由设计者选定,而吸收剂用量和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需通过计算确定。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概述催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该方法在环保和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效、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
催化法的原理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是利用催化剂对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有害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气体或固体物质。
催化剂的选择和设计对反应效率和选择性有重要影响。
催化剂的分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如氧化铜、氧化锌等,常用于氧化反应。
•金属负载催化剂:将活性金属负载在载体上,如氧化铝、硅胶等。
•生物催化剂:利用微生物或酶类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
催化法的应用•汽车尾气处理:利用三元催化器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工业废气处理:对含硫化氢、苯、甲醛等有机污染物的废气进行处理。
•燃煤废气净化:将燃煤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转化为无害气体。
催化法的优势•高效:催化反应速度快,能够高效转化污染物。
•环保:采用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可降低排放的有害物质,保护环境。
•经济:与其他净化方法相比,催化法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和维护。
催化法的挑战•催化剂失活:催化剂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受到中毒、烧结等影响而失活,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
•反应选择性:催化剂的选择和设计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需要在优化设计中克服这一挑战。
•温度和压力控制:部分催化反应需要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才能高效进行。
结论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一种高效、环保且经济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工业废气净化等领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催化剂的设计和再生技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实现更清洁的生产和排放。
第一章概论习题P181.5 废气流量为1000 m3N/s,SO2的体积分数为1。
6×10-4,试确定:①SO2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②每天的SO2排放量(kg/d)。
解:①SO2的浓度=1.6×102×64/22.4=457 mg/m3②457 mg/ m3×1000 m3N/s×3600×24=39484。
8kg/d1.6成人每次吸入的空气量约为500cm3,假定每分钟呼吸15次,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200 ug/m3,试计算每小时沉积于肺泡内的颗粒物质量。
已知该颗粒物在肺泡中的沉降系数为0。
12.解:500cm3×15×60=450000 cm3=0.45 m30.45 m3×200 ug/m3×0。
12=10。
8ug1。
7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2、NO2、CO三种污染物的日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SO2、NO2、CO《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日均浓度二级标准分别为0。
15、0。
12、4.0 mg/m30。
15 mg/m3=0。
15×22.4/64=0。
0525ppm=5。
25×10—80。
12 mg/m3=0。
12×22。
4/46=0。
0584ppm=5。
84×10—84。
0 mg/m3=4。
0×22.4/28=3.20ppm=3.2×10—61。
8在某市中心区的道路两侧监测点测定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 5。
2×10—6(1小时值的日平均值)NO20.03×10—6(1小时值的日平均值)SO22.3×10—6(1小时值的日平均值)TSP0。
15 mg/m3(1小时值的日平均值)PM100。
035 mg/m3(1小时值的日平均值)O30。
03×10—6(1小时值的日平均值)试问哪些大气污染物超过我国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
第七章气态活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一、填空题1、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利用混合气体中各成分在吸收剂中的不同,或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答】溶解度,化学反应2、用水吸收HC1气体属于,用N a OH溶液吸收S02属于,用酸性溶液吸收N H3属于。
【答】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化学吸收3、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收设备可分为、和三大类。
【答】表面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喷洒式吸收器4、气体扩散同时发生在气相和液相中,扩散过程既包括,也包括。
【答】分子扩散,湍流扩散5、吸收操作线斜率Ls/G s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物理含义为。
【答】处理单位惰性气体所消耗的纯吸收剂的量6、常用的吸收剂有和。
【答】水,碱金属钠、钾、铵或碱土金属钙、镁等的溶液7、防治S02污染的方法主要有清洁生产工艺、采用低硫燃料、、及等。
M g2+, S二酸,氨【答】燃料脱硫,燃料固硫,烟气脱硫8、湿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存在结垢和堵塞问题,通过在吸收液中加入C a C l2、、、等添加剂可解决此问题。
【答】浆液的p H值,吸收温度,石灰石的粒度9、影响湿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流体力学状态,控制溶液过饱和,吸收剂种类等。
【答】石灰/石灰石法,氧化镁法,钠碱法10、目前应用较多的脱硫方法有、、、氨吸收法、亚硫酸钠法、柠檬酸钠法等。
【答】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选择性),吸收法,吸附法11、吸附设备主要有、和三种类型。
【答】固定床吸附器,移动床吸附器,流化床吸附器12、影响吸附容量的因素有、、、和。
【答】吸附剂表面积、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孔径分布、分子极性、吸附剂分子上官能团性质13、吸附区高度的计算方法有法和法。
【答】穿透曲线法;希洛夫近似法14、希洛夫方程式为。
【答】x=K L-t015、进入催化燃烧装置的气体首先要除去粉尘、液滴等有害组分,其目的为。
【答】防止中毒16、催化剂的组成为、和。
【答】主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载体17、催化剂的性能主要指其、和。
第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4学时)本章教学内容:气态污染物的种类与特点,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技术、吸附净化技术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气态污染物的特点,熟悉气态污染物的种类;(2)掌握净化吸收法的原理与设备,了解其设计过程;掌握吸附净化法的原理与装置,了解其设计过程。
本章教学重点: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法和吸附净化法的净化原理与装置本章习题:P4561, 3,4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就是利用化学、物理及生物等方法,将污染物从废气中分离或转化。
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有多种方法,广泛采用的吸收法、吸附法、燃烧及催化转化法,其他的方法还有冷凝、生物净化、膜分离及电子辐射-化学净化等。
吸收法是通过扩散方式将废气中气态污染物转移到液相,形成溶解的水合物或某种新化合物。
吸附法是通过分子力作用使废气中某些组分向多孔固体介质(吸附剂)的表面聚集,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燃烧法是通过燃烧将可燃性气态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物质。
催化转化法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废气中气态污染物化为非污染物或其他易于清除的物质。
冷凝法是利用气体沸点不同,通过冷凝将气态污染物分离。
生物法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分解污染物。
膜分离法利用不同气体透过特殊薄膜的不同速度,使某种气体组分得以分离。
电子辐射-化学净化法则是利用高能电子射线激活、电离、裂解废气中的各组分,从而发生氧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非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可采用一种净化方法,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净化方法。
第一节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方法吸收是利用气态污染物对某种液体的可溶性,将气态污染物(溶质)溶入液相(吸收剂或溶剂),又称湿式净化。
吸收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前者是简单的物理溶解过程,后者在吸收过程中气体组分与吸收剂还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工业废气往往是气量大、气态污染物含量低、净化要求高,物理吸收难于满足要求,化学吸收常常成为首选的方案。
(一)气体的溶解与平衡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混合气体与吸收剂接触时,混合气体中的A 组分向液相迁移而被吸收,同时,液相中的A组分也会从液体逸出而被解吸,当气液之间的吸收与解吸速度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