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07.00 KB
- 文档页数:75
环庐山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发展总体规划[查看评论][发表评论]类别:生态基础设施规模:410万平方米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域范围环庐山周边地区特色:-规划理念Ø庐山的“复兴运动”与“后现代运动”一是自然生态的复兴。
以最小的生态成本,创造最高的旅游、经济效益。
减轻庐山的生态压力,回归健康自然的生态格局。
§顺时间轴而行,我们提出庐山的后现代运动。
它也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
即根据从现代人的价值观、需求出发,一方面发展中高档度假旅游及相关产业,另一方面迎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和市场需求,开发探险、野营、田园体验等新型旅游产品,让庐山游客不仅领略山水风光,更能体验后现代生活。
§逆时间轴而行,我们提出庐山的复兴运动。
所谓“复兴”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即根据从现代人的价值观、需求出发,一方面发展中高档度假旅游及相关产业,另一方面迎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和市场需求,开发探险、野营、田园体验等新型旅游产品,让庐山游客不仅领略山水风光,更能体验后现代生活。
规划主题:基于对庐山环带本底资源的深入剖析,结合景观特质,我们提出:凸显庐山环带“文化古道、风景绿道、休憩游道、交通通道、生态廊道”的五大主题,变“单一的交通环”为“多元多维、观游娱乐”的全方位体验环。
最终实现生态化、个性化、主题化、乡土化融于一体的总体规划目标。
§文化古道——多个文化主题节点塑造精神溯源地和文脉延续场所;§风景绿道——将庐山、鄱阳湖之山水风光与乡村田园风光,贯于一线;§休憩游道——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体味生命、愉悦身心的绿色游道;§交通便道——建立便捷多重的交通方式与丰富的体验路网;§生态廊道——尊重自然,生态为先,保护山、水、湖、城的生态格局,恢复破坏山体,加强生态联系;规划结构:结合五个规划主题,并充分考虑环带内外的生态、资源、产业、行政区划、山上山下联动等因子,采用千层饼模式,分别构建游憩环,产业环,交通环,生态环,将各环叠加,综合确定其空间规划布局,以达到庐山环带的综合全面发展。
庐山策划方案1. 引言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
庐山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而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探险者。
本文将提供一个庐山的策划方案,旨在提升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目标本策划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庐山旅游,并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具体目标如下:•提升庐山的知名度,打造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增加庐山旅游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需求。
3. 措施和策略3.1 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庐山需要建设更多的旅游基础设施。
这包括酒店、休闲设施、交通网络等。
可以通过与各大酒店集团合作,引进更多高品质的酒店,提供各种不同档次的住宿选择。
同时,庐山需要优化交通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例如增加直达航班、修建高速公路等。
3.2 推广庐山文化庐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推广和宣传。
可以举办庐山文化节、庐山艺术展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庐山体验庐山文化。
同时,庐山可以与各大媒体或旅游机构合作,制作宣传片或纪录片,展示庐山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3.3 开发旅游项目为了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庐山可以开发多种旅游项目。
可以建设更多的观光点、景点,如玉皇顶、江湖漂流等。
此外,庐山还可以开展一些特色体验项目,如庐山茶道体验、庐山民俗游等。
这些项目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选择。
3.4 提供优质服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庐山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
可以通过培训员工,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素质。
同时,庐山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科技设备,如自助导游系统、智能导览等,提供更好的导览和服务体验。
4. 营销策略为了提升庐山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游客,庐山需要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
具体策略如下:•在各大旅游网站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广,增加庐山的曝光度。
•与旅行社或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推出优惠套餐和特价活动,吸引更多游客选择庐山作为旅游目的地。
1研究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全要素管控规划,是各类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此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特定区域专项规划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编制应体现出国土空间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以及分类差别化用途管制的总体特征。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管制应与属地的总体规划在刚性管控要求、用途功能引导和精细准入规则等方面进行衔接,以充分落实总体规划的相关意图和管制要求,构建新时期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多层次、全过程的空间管制模式。
2政策及理论研究2.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土地用途管制是许多国家用来控制土地利用主体行为的一种制度,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
在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耕地为重点的土地用途管制阶段、生态要素用途管制阶段、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阶段,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2]。
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管制逻辑和要点产生了几个重要转变。
第一,在管制对象方面,由单一要素转向全域全要素。
既坚持对建设用地的强化管控,还需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出发,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要素的控制[3]。
第二,在管制尺度方面,由地类管控转向空间管控。
即由土地用途管制中对于地块的平面管控,拓展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步建立,原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管制存在多重管控、管制措施与功能用途不适应、空间准入条件模糊等诸多问题,已难以适应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风景名胜区应积极落实总规刚性管控要求,同时突出风景游憩等专项功能。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分级管控+分类管控+准入清单”的管制方法,形成兼具底线约束与激励引导、多层次、全过程的空间管制模式,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指导风景名胜区差异化、精细化管控。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风景名胜区;用途管制;准入清单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7.29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e spatial control of the original scenic area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multipl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compatibility of control measures and functional uses, and ambiguous spatial access conditions, which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ll-factor control in the whole area. As the special planning under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scenic area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rigi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general plan, and highlight special functions, such as scenic recreation. Taking Lu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trol method of “hierarchical control + categorical control + admission checklist”, and forms a multi-level and whole-process spatial control mode with bottom-line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 guidance, in order to guide the differentiated and refin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scenic area under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 em.Key word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cenic area; use control; admission checkli st作者简介:刘玉超(1987-),男,工程师。
庐山市全域旅游经济初显庐山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自2009年起,庐山市开始了全域旅游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全域旅游经济是指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模式转型,推动全域旅游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和知名度的旅游运营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庐山市在全域旅游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全域旅游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全域旅游经济是指在全域内打破景区界限,将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市场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旅游创新、发展与互动的一种经济模式。
全域旅游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旅游资源集约化。
通过整合资源,使得旅游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得以集约化和高效利用,互相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2.旅游产品多元化。
传统的旅游产品只是单纯的观光游览,但全域旅游经济模式下,旅游产品多元化,可以包括文化、休闲、康养等内容的旅游产品,更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旅游需求。
3.旅游消费多元化。
全域旅游经济模式下,旅游业可以通过优质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旅游配套设施、体验式游玩等各种方式,引导游客消费的多元化。
4.旅游产业链延伸化。
全域旅游经济模式下,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景区和旅游企业,还涉及旅游配套设施、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一系列产业链,使得旅游产业更具可持续性。
二、庐山全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庐山市作为中国的著名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庐山市的旅游业是全市最具优势和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2019年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119.3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一倍以上。
庐山市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A.景区资源优势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
庐山的峰碧涟瀛,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拍摄电影的绝佳场所。
庐山景区发展规划(课题版)当前国内外旅游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前景科学技术发达,收入水平提高,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为21世纪世界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区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200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16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3.9%。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旅游业已成为各地发展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在有资源优势的区域,旅游业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市场空前扩大的情况下,国内外旅游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市场细分化趋势,旅游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旅游消费趋向多样性和个性化。
二是从观光型旅游为主向休闲型度假旅游为主转变。
三是游客主体意识增强,更多追求参与性和娱乐性。
四是绿色旅游、科技旅游和人文旅游成为亮点。
五是区域旅游仍将盛行。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新的发展趋势,庐山景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庐山景区优势(一)旅游资源丰富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以南,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庐山旅游资源丰富,在300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有12个景区,474处景点。
自司马迁把庐山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名人登游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6000多首诗词、3000多处摩崖题刻和浩如烟海的著述、画卷和书法作品,使庐山真正成为人文圣山。
庐山文化景观也蔚为大观,形成了独特的“庐山文化”。
宋明理学700年久负盛名的高峰,一山五教、和谐相处,600余栋别墅错落有致。
尤其是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最丰富、最典型、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目录一.庐山概况二.冬季旅游现状三.造成庐山旅游“冬季饿死”状态的原因分析四.SWOT分析五.营销创新策略六.附录一庐山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76.6%。
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
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道释同尊”。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
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
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
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
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
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Original Message --------------目录前言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一、庐山基本概况二、旅游业发展的分析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一、旅游资源特色评价二、自然景观资源类型与特征三、人文景观资源分类与评价四、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第三章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规划一、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二、客源市场的开发规划三、出境旅游方案设想第四章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指导思想二、旅游业定位三、总体发展目标四、分阶段发展规划五、发展思路及战略构想第五章旅游形象策划与促销一、旅游形象定位二、视觉形象(VI)设计三、行为形象(BI)设计四、促销策略第六章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三、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四、旅游线路设计第七章旅游功能分区与景区规划一、旅游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二、庐山旅游功能分区三、庐山旅游区与发展规划四、庐山各分区建设规划第八章旅游产业要素设计规划一、旅游宾馆饭店发展规划二、旅行社发展规划三、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四、旅游娱乐发展规划五、旅游餐饮发展规划第九章旅游交通发展规划一、旅游交通现状二、旅游交通发展战略三、旅游交通发展规划第十章旅游发展的支持体系规划一、旅游发展环境保护规划二、防灾减灾工作规划三、旅游国土资源管理规划四、旅游企业的发展规划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六、人文环境建设规划第十一章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保障规划一、旅游发展的政治与政府管理保障二、旅游发展的政策与法制保障三、创造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融资机制四、完善和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五、整顿和规划旅游市场秩序附录: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关于印发《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前言一、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以庐山管理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总揽,在把握国内外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趋势、旅游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开发为依托,产品创新为突破,全面提升庐山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加快旅游创新工作;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在规划期内把庐山建设成为令境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二、规划编制依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纲要》。
九江市旅游局:《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纲要》。
庐山管理局:《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有关领导同志,特别是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有关领导的指示和意见;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全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管理局有关统计数据、图表、研究报告。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总面积46.6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综合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将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2003--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具体规划分期年限如下:近期(2003--2008年)中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五、规划编制原则依据现状、立足山情;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
严格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充分借鉴同类规划现有成果的经验,努力创新。
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委托方的规划需求。
通盘考虑庐山旅游规划与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
--与本山综合性规划和专题规划的关系:全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通讯、土地、水利、文化、文物、园林、森林、环境、风景区等专题规划。
---与各类旅游规划之间的垂直衔接关系:与国家旅游发展"十五"计划、江西省旅游发展规划及九江市域内其他风景区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
紧密结合资源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体系完整,详略得当。
实现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
统一规划、总体布局;近详远略,力求近可操作、远可前瞻。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一、庐山基本概况(一)位置与区域范围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入江的西北岸,南接星子县,北邻九江市。
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 '-29°45 ',庐山山体呈长椭圆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长约29 公里,宽约16 公里,总面积约282 平方公里,庐山的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牯岭,海拔1164米,东为大月山,西为大林峰,南为吼虎岭,北临剪刀峡豁口,面积约46.6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1万余常住人口的山城。
牯岭现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
(二)自然条件庐山处于中纬度而偏南,属于副热带湖盆地区的山地。
其山势东南、西北方位的山体陡峻,悬崖壁立千尺,东北、西南方位的山势平缓,渐形低落。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点。
年平均气温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由于夏季凉爽宜人,成为我国酷暑炎热的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
牯岭极端最高气温为3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6.8℃。
庐山年降雨量为1838.6毫米,最高年份达3362.6毫米。
特定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庐山多云雾。
庐山有雾日最高的年份达221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58天,平均年为191天。
降水量、降水日、降水强度,都明显地比山下平原地区要高得多和大得多,年平均在74%,而4-9月份都超过81%。
境内土特名产主要有庐山云雾茶、庐山"三石"(即石耳、石鱼、石鸡)等。
(三)历史沿革庐山开发的历史很早,距今4000前,大禹曾经至此治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考察了庐山后,在撰写《史记》时记下了这件事。
据史书记载,庐山曾有敷浅原、天子都、匡庐、匡山等称谓,在这众多的称谓中,"敷浅原"是最早载入典籍的。
据历史学家划分,庐山2000余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两汉至南北朝为第一阶段,这时庐山处于起步开发的阶段,后期才逐步成为僧道、名士栖逸修真,佯狂避世的场所。
自隋统一至南宋中叶以后,为第二阶段,中经唐朝鼎盛时期,庐山也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代,成了一座举世驰名的文化名山,终成为全国的教育重地。
南宋中叶后至清代末年为第三阶段,庐山随大气候盛衰消长,变幻曲折,总的趋势是衰落颓败。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庐山为西方列国所染指,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辟九江、汉口为对外通商口岸之后。
自1885年俄国商人首先租借九峰寺开始,至1949年庐山解放的60余年间,大致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英、俄、美、法等国租借牯牛岭、芦林等地区,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勾结一起统治庐山的时期;二是蒋介石国民政府辟庐山为夏都时期;三是日本帝国主义独霸和奴役庐山的时期。
1949年5月,庐山获得解放。
庐山自有史记载以来,直到民国成立以前,均没有独立建置和管理机构,其行政归属,宋以前都属于九江,民国以后,庐山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建置和管理机构。
1926年成立庐山管理局,维时四年,县级待遇,隶属九江。
1930至1949年,隶属江西省政府,厅级待遇。
1949年5月庐山获得解放,成立庐山管理处,实行军管。
1950年4月成立管理局,隶属省政府。
1953年8月改为庐山特别区,隶属省政府,县级待遇。
1954年12月又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庐山管理局,隶属中南局,厅级待遇。
1955年2月,又划归江西省政府管辖,改称庐山管理局,直到"文革"前夕。
"文革"期间,庐山的隶属较乱,时而属省,时而属九江地区,时而又属九江市(小市)。
1984年5月至今,改称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隶属省政府,由九江市代管。
二、旅游业发展的分析(一)有利因素1.外部环境整体趋于优化纵观整个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速度加快,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世界政治与经济局势正处于合纵连衡、利益重组、激烈竞争的阶段。
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受其巨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拖累,美元汇率的贬值在所难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过大,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速将有所减缓。
另一方面由于受国际反恐战争和人类社会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也将越来越突出。
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维持和延长目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是完全可能。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稳健财政和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民间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因此,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汽车、住房、旅游、家电等仍将是人们消费的热点。
加之我国已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庐山地处中部地区,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西部、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庐山的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中部地区。
近几年,随着中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江西和其他省份都先后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中部崛起" 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庐山周边地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庐山体制将相应调整与辖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庐山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经济的做大做强。
基于上述国际、国内和庐山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局势的分析与判断,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庐山旅游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趋于优化。
2.旅游资源品种丰富,整体综合效益强在自然景观方面,庐山融大江、大湖和大山于一体,形成了独特而优越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象景观;在人文景观方面,庐山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近现代建筑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代表。
按照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根据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五级标准,对庐山的110个自然景点评估结果:特级景点11个,一级景点17个,二级景点35个,三级景点46个,四级景点6个;对71处人文景观评估的结果是:特级4处,一级11处,二级13处,三级30处,四级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