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诊断分类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2种)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26种)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三)丙类传染病(11种)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一鼠疫: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标准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不断地随着疾病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进行更新和完善。
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将传染病分为四大类,A类传染病、B类传染病、C类传染病和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
A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易于在人群中传播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新型流感等都属于A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B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强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病情较为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例如,登革热、霍乱等都属于B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C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慢,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麻疹、水痘等都属于C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是指目前尚未明确归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可能是新发现的疾病,也可能是已知疾病的变种或突变体。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进行病原鉴定和分类,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总之,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更科学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及时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控措施,共同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是指国家规定必须进行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法定传染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在实践中准确诊断和报告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病例,患者出现急性发热,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2. 呼吸道症状,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3. 消化道症状,患者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4. 皮肤黏膜病变,患者出现皮疹、疱疹、溃疡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病原学检测,通过病原学检测方法,如病毒分离、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确定病原体的存在,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2.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体的核酸,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3. 免疫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水平,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三、流行病学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病人群的暴露史、接触史、聚集情况等,以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从而确诊法定传染病。
2. 疫情监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法定传染病。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报告和控制。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报告法定传染病时的重要依据。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法定传染病。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报告和控制。
只有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报告,才能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毫无疑问,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促进社会稳定,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以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以及如何进行诊断。
1.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2.传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等。
3.痢疾: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4.肺结核:主要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6.乙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8.百日咳: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9.传染性红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0.麻风病: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1.传染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2.病毒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3.腮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4.破伤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5.疟疾: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6.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7.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8.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9.人感染禽流感: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定诊断。
21.中东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3.腺鼠疫: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4.霍乱: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法定传染病及分类本文摘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传染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二、报告病种: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除以上国家法定传染病外,以下疾病也须报校医院保健科:1、水痘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依据江苏省疾控中心指导意见,须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上报疫情。
病毒疹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但须按照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处理疫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河南省焦作市疾病控制中心二OO九年十月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12)炭疽(WS283-2008) (13)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 (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 (WS270-2007) (51)风疹 (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WS217-2008) (53)麻风病 (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WS215-2008) (56)黑热病 (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章传染病与传染病预防控制第一节传染病的定义第二节传染病的分类第三节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第四节传染病的危害和风险评估第五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第六节传染病的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三章传染病的诊断与报告第一节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第二节传染病的诊断方法第三节传染病的报告与登记第四章传染病的隔离与治疗第一节传染病的隔离与隔离点第二节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第三节传染病的康复与复原第五章传染病的疫苗与药物第一节传染病的预防疫苗第二节传染病的治疗药物第三节传染病疫苗与药物的研发第六章传染病的控制与监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二节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与分析第三节传染病的控制策略与措施第四节传染病的评估与指标监测第七章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国际传染病防控政策第二节国际传染病合作机制第三节国际传染病的交流与培训第八章法律责任与处罚第一节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第二节传染病防治机构的职责与法律责任第三节法律责任的追究与处罚第九章附则第一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之日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即废止。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传染病包括疫情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预防、监测、报告、隔离、治疗、康复与复原、疫苗和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与分析、控制策略与措施、评估与指标监测。
附件:1:传染病诊断标准书2:传染病报告登记表3: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指可直接或间接传播给人、动物或植物的疾病。
2:隔离:指对疾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接触者的限制行动自由的措施。
3:疫情: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具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4:流行病学调查:指对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引言概述: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标准进行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的一些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法定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法定传染病的定义- 将具有明确的传播性质和危害性,需要进行诊断和报告的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 法定传染病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
2.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法定传染病可分为甲类和乙类。
- 甲类法定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
- 乙类法定传染病包括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
二、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与要求1. 临床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因素进行判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需要符合相应的传染病特征,如发热、呼吸道症状等。
2. 实验室诊断标准- 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对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
-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
3. 报告要求与流程- 对于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的法定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有义务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传染病诊断结果和病例流行情况等。
4. 隔离与治疗措施- 对于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 患者需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密切接触者也需要尽快进行筛查和治疗。
5. 舆论监管与信息公开- 法定传染病疫情的公开和传播需要受到相应的舆论监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布法定传染病的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和报告的准则,对保障公众的健康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诊断标准与要求方面,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方法起着关键作用,报告要求和流程需要严格遵守。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作者:疾控中心来源:本站时间:2010-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