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
- 格式:docx
- 大小:83.46 KB
- 文档页数:33
口腔修复学教案一、导言口腔修复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它理论知识深厚,应用广泛,为我们日常的医学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下面我将根据口腔修复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口腔修复学概述口腔修复学是一门研究口腔疾病和疼痛的科学,主要包括牙齿修复及矫正,牙周病的治疗,口腔粘膜疾病的治疗,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以及修复失去牙齿的功能和美观。
三、牙齿修复牙齿修复通常指的是利用各种牙科材料,如金属、瓷、塑料等来减轻或消除牙齿损伤,改善口腔健康状况。
牙齿修复包括种种方法,如树脂修复,瓷贴面等。
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各种修复手段的技能和操作流程。
四、牙周病治疗牙周病,包括牙周炎和牙周病,都是影响全球许多人口腔健康的重要问题。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将了解牙周病的病因、病理生理、预防以及治疗措施,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五、口腔粘膜疾病治疗口腔粘膜疾病有着广泛的种类,包括口炎、口腔黏膜炎等。
我们会讨论它们的致病因素,影响以及处理方法,并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治疗这些疾病。
六、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涵盖了很广泛的领域,包括拔牙、矫正手术、肿瘤切除以及颌面部骨折治疗等。
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基本的手术操作技巧,以便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七、口腔功能和美观的修复失去牙齿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如咀嚼、发音等,所以恢复口腔功能是口腔修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口腔美观也关乎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如何恢复和提升口腔美观也会在课程中进行详细的讲解。
八、总结通过上述的讲解和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口腔修复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广大群众,提高口腔健康的广大水平,为构建健康中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口腔修复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围。
2、使学生掌握常见口腔修复体的种类、设计原则和制作工艺。
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口腔修复方案。
4、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口腔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各类修复体(如烤瓷牙、活动义齿、种植牙等)的特点和适应证。
口腔修复材料的性能和选择。
2、难点口腔修复体的设计和力学分析。
口腔修复过程中的咬合调整和美学处理。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方式,系统讲解口腔修复学的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在实验室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熟悉修复体的制作流程。
3、病例讨论:结合临床病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临床见习:安排学生到口腔修复科进行见习,观察实际的诊疗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口腔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口腔修复学的主题。
提问学生对口腔修复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2、理论讲授(约 60 分钟)口腔修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口腔修复学的定义,强调其在恢复口腔功能和美观方面的重要性。
简述口腔修复学的发展历史,从传统的修复方法到现代的先进技术。
口腔修复的生理基础讲解口腔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如牙齿、牙槽骨、颞下颌关节等。
强调口腔生理功能对修复治疗的影响。
口腔修复的基本原则介绍固位、稳定、支持、美观、舒适等基本原则。
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在修复设计中遵循这些原则。
常见口腔修复体的种类和特点详细介绍烤瓷牙、全瓷牙、活动义齿、种植牙等修复体。
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适应证和禁忌证。
3、实验教学(约 90 分钟)模型制备学生在模型上进行牙体预备,如磨牙、开髓等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修复体制作学生根据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简单的修复体,如烤瓷冠。
口腔修复学的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口腔修复学的概况一、口腔修复学的定义与任务二、口腔修复学的工作内容三、口腔修复工作的意义第二节口腔修复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世界口腔修复学的发展二、我国口腔修复学的发展三、口腔修复学发展的趋势第三节口腔修复学的特点第二章临床接诊第一节初诊一、初诊医生的主要任务二、初诊准备及初诊顺序三、患者一般资料的获得与管理第二节临床检查一、临床一般检查二、X线检查三、模型检查四、咀嚼功能检查第三节诊断及治疗计划一、诊断及预后二、治疗计划第四节修复前准备及处理一、修复前口腔的一般处理二、余留牙的保留与拔除三、修复前正畸治疗四、咬合调整与选磨五、临床牙冠延长六、口腔黏膜疾患的治疗七、修复前外科处理第五节临床病程记录一、病历书写格式二、病历书写及管理注意事项第六节医生与技工的交流第七节定期复查一、定期复查的作用二、定期复查的制度和形式三、建立有效的定期复查制度第三章牙体缺损的修复第一节概述一、牙体缺损的病因二、牙体缺损的影响三、修复体的种类第二节牙体缺损的修复原则一、正确地恢复形态与功能二、患牙预备中应尽量保存组织、保护牙髓三、修复体应合乎保护组织健康的要求四、修复体应合乎抗力形与固位形的要求第三节人造冠的固位原理及临床应用一、约束和约束反力二、摩擦力三、粘结力四、临床上常用的固位形第四节铸造金属全冠一、铸造金属二、适应证和非适应证三、牙体预备四、印模制取五、暂时冠制作六、工作模型七、熔模制作八、包埋九、铸造十、铸件的清理与磨光第五节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第四章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第五章口腔粘结修复技术第六章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第七章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第八章牙列缺损/缺失的覆盖义齿修复第九章附着体义齿第十章种植义齿第十一章颌面缺损修复第十二章牙周病的修复治疗第十三章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第十四章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第十五章先进制造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口腔修复学名词解释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旨在恢复或重建自然牙齿和口腔组织的功能和外观。
口腔修复学主要涉及牙齿修复、义齿修复以及口腔领域其他的一些修复治疗。
牙齿修复是口腔修复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牙齿上的损伤和缺损的修复。
修复方法包括充填、镶嵌、贴面、根管治疗等。
其中,充填是最常见的牙齿修复方法,通过填充材料填补牙齿缺损部位,恢复牙齿的外貌和功能。
镶嵌则是通过制作类似牙冠的修复体,将其固定在牙体缺损的部位。
贴面是在牙齿的前表面粘贴一层薄片,修复牙齿的外貌和形态。
根管治疗则是针对牙齿发生内部感染或牙髓坏死,通过清理感染物和填充根管空腔,恢复牙齿的功能。
义齿修复是指在全部或部分缺失牙齿的情况下,使用义齿来恢复口腔功能和外观。
义齿修复主要包括可摘局部义齿、可摘全口义齿和固定义齿。
可摘局部义齿是在牙齿缺失的部位固定在健康牙齿上的义齿,可通过自行取下或固定于支架上。
可摘全口义齿是用于完全缺失全部牙齿患者的义齿,可以通过自行取下和固定于患者口腔中的粘连剂。
固定义齿则是通过牙齿上冠的支持,将义齿固定在口腔内。
这些义齿修复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义齿材料和修复方式。
除了牙齿修复和义齿修复,口腔修复学还涉及其他一些修复治疗。
例如,口腔颌面部畸形的修复,包括唇腭裂、颌面裂等先天性畸形的矫正。
此外,口腔修复学还包括口腔黏膜病变的修复,例如口腔溃疡、口腔白斑等病变的修复治疗。
总的来说,口腔修复学是一个修复和重建口腔功能和外貌的学科,涉及牙齿修复、义齿修复以及其他各种修复治疗。
这些修复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功能和美观,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腔修复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1,Z2431202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修课方式:必修 总学分数:8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1 .课程简介《口腔修复学》是研究人体口腔及颌面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
是以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及口腔材料、材料力学、生物力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牙体缺损或畸形、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
2 .课程性质《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的核心课程,以《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修复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口腔修复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共138学时。
3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4 .课程作用通过《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掌握口腔修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性思维的发挥。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口腔修复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后期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二)设计思路1 .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时数:138学时(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是研究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
松动牙一般来说,对于牙槽骨吸收达到根2∕3以上,牙松动达到三度者予以拔除,对未达到这一严重程度的松动牙,经有效治疗后尽量予以保留。
正常情况下,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Width),一般为2.04 mm左右。
牙体缺损是指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地被破坏、缺损或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缺损,而引起的牙体解剖形态的完整性破坏。
牙体缺损的病因:(一)龋病(二)牙外伤(三)磨损(四)楔状缺损(五)酸蚀症(六)发育畸形影响:(一)对牙体和牙髓组织的影响(二)对牙周组织的影响(三)对咀嚼功能的影响(四)对美观和发育的影响种类:1嵌体为嵌入牙冠内的修复体。
2部分冠覆盖部分牙冠表面的修复体。
(1)3/4冠:没有覆盖前牙唇面或后牙颊面的部分冠修复体。
(2)开面冠:在唇颊面或舌面开窗的部分冠(3)罩面或贴面:以树脂或瓷制作的覆盖牙冠唇颊侧的部分冠,(4)半冠:又称导线冠,冠边缘止于亚冠导线处的部分冠修复体。
3全冠覆盖全部牙冠表面的修复体。
4核冠:是在残冠或残根上先形成金属桩核或树脂核,然后在制作全冠修复体的总称。
5桩冠利用冠桩插入残根根管内固位的全冠修复体。
6种植体牙冠在植入牙槽骨内的种植体上制作的人工牙冠。
7 CAD/CAM修复体是在牙体预备后,由光电探测系统采集光学印模,经微机信息处理,并指挥自动铣床制作的陶瓷或金属修复体。
在邻接区四周,环绕着向四周展开的空隙,称为外展隙(embrasure),在咀嚼时,一部分食物可由外展隙排出。
邻间隙(interpoximate space)位于邻接点的龈方,呈三角形,其底为牙槽骨,两边为邻牙的邻面,顶侧为邻接点。
龈乳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缩。
牙体预备必须达到的要求1、去除病变组织牙体缺损是由各种病因所引起的。
名解1.垂直距离:天然牙列呈正中颌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也就是面部下三分之一的距离。
2.牙体缺损:是指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的被破坏、缺损或发育畸形,造成牙体形态、咬合和邻接关系的异常,影响牙髓、牙周组织的健康,对咀嚼功能、发音和美观等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口腔修复学:是采用用人工装置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保持其相应的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
4.抗力形:是指将牙体预备成一定的形状,使修复体和患牙均能承受咀嚼压力而不致被破坏。
5.固位形:是指为了使修复体在行使功能时,不致从患牙上脱落,须在患牙上磨除一定的牙体组织,形成面、钉、洞、沟等有利于固位的形状。
6桩冠:是利用桩插入根管内以获得固位的一种全冠修复体。
7.牙周潜力:是指在正常咀嚼运动中,咀嚼食物的he力大约只为牙周组织所能支持的力量的一半,而在牙周组织中尚储存有另一半的支持能力。
8.屈距:固定桥受力时,基牙不但有负重反应,还有抵抗或防止两端向上的力矩反应,这种桥基内由屈应力所产生的力矩反应。
9.贴面修复:采用粘结技术,对牙体表面缺损、着色牙、变色牙和畸形牙等,在保存活髓、少磨牙或不磨牙的情况下,用修复材料直接或间接粘结覆盖,以恢复牙体的正常形态和改善其色泽的一种修复方法。
10.可摘局部义齿RPD:是指利用天然牙合基托下黏膜及骨组织作支持,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来固位,用人工牙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用基托材料恢复缺损的牙槽脊及软组织形态,患者能够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
11.固定—可摘修复体:是指利用附着体或套筒冠、磁性固位体等装置将固定、可摘义齿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修复体。
12.间接固位体:用以辅助直接固位体的固位部件,起防止义齿发生翘起、摆动、旋转及下沉的作用。
13.观测线:又称导线,指按共同就位道描画的、用以区分硬、软组织的倒凹和非倒凹区的分界线。
14.平均倒凹法:将模型方向调节在各基牙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倒凹比较平均的位置,使两端和两侧基牙都有一定程度的倒凹。
最新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口腔修复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
该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口腔修复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口腔修复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口腔修复学的分类和常用材料- 口腔修复学的常见病例和治疗方案- 口腔修复学的实验和临床操作指导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口腔修复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念;2. 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分类、常用材料和操作步骤;3. 能够分析和诊断常见口腔修复学病例,并提出相应治疗方案;4. 具备口腔修复学实验和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1. 理论教学该部分主要进行口腔修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以下内容:- 口腔修复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1学时)- 口腔修复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学时)- 口腔修复学的分类和常用材料(2学时)- 口腔修复学的常见病例和治疗方案(3学时)2. 实践教学该部分主要进行口腔修复学实践技能的教学和实操演练,包括以下内容:- 口腔修复学的实验操作指导(4学时)- 口腔修复学的临床操作指导(6学时)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学生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参与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课程作业(包括理论笔记、实验报告等)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五、参考资料- 口腔修复学教材(教育出版社)- 口腔修复学实验指导书(教育出版社)- 口腔修复学临床指导书(教育出版社)以上是《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教案》的基本内容与安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 ):用人工装置恢复各种缺失牙及其辅助组织和颌面部各种缺损并保持其相应的生理功能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
♦牙体缺损:牙硬组织不同程度地被破坏、缺损或发育畸形,造成牙体形态、咬合和邻接关系的异常。
♦固位形:能使修复体获得抵抗外力而不知脱落和移位的能力的几何形状。
♦抗力形:使修复体和换牙能抵抗颌力而不致破坏和折裂的几何形状。
♦牙体预备:泛指为恢复,改建和重建缺损,缺失人牙的解剖外形及生理功能,通过牙科器械对患牙或者邻牙进行外形的修整,以满足修复体的固位,支持,外形,美观及功能需要的技术操作。
♦暂时冠:是在固定修复牙预备后到最终修复体粘固前患者不能自由摘戴的临时性固定修复。
♦过渡性修复:是为了某些颌系统疾病的治疗或为了明确诊断、美观和改善咀嚼功能,同时也是为了最终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提供更加的治疗方案而制作的暂时性修复。
♦颌架:又称咬合器,是模仿人体上下颌和颞下颌关节,固定上下颌模型和颌托,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下颌运动的仪器。
♦嵌体:是一种嵌入牙体内部用于恢复牙体缺损的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体。
♦桩冠:是利用固位桩插入根管内以获得固位的一种全冠修复体。
♦牙本质肩领(ferrule ):冠边缘以上,核根面以下的一圈》 1.5mm的牙本质。
♦全冠(full crown ):是用牙科修复材料制作的覆盖全牙冠的修复体。
它是牙体缺损的主要修复形式. ♦铸造金属全冠:由铸造工艺完成的覆盖整个牙冠表面的金属修复体。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porcelain-fused-to-metal crown,PFM ):一种由低熔烤瓷真空下熔附到铸造金属基底冠上金 -瓷复合结构的修复体。
♦瓷全冠(all ceramic crown ):以陶瓷材料制成的覆盖整个牙冠表面的修复体。
♦牙列缺损:指单颌或上下颌牙列中部分的自然牙的缺失,使牙列完整性遭到破坏。
♦固定义齿(FPD ):是利用缺牙间隙两端或一端的天然牙或牙根作为基牙的修复体,故更多的时候简称为固定桥♦固位体( retainer ):指在基牙上制作并粘固的全冠,桩冠,部分冠或嵌体,通过连接体与桥体相连接,使固定桥和基牙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并使固定桥获得固位♦桥体(pontic ):是固定桥恢复确实牙的形态和功能的部分♦连接体( connector ):是固定桥桥体与固位体之间的部分♦双端固定桥:其两端都有固位体,固位体和桥体之间的连接形式为固定连接♦半固定桥:两端均有不同的连接体,与固位体固定连接 ;另一端为活动连接体,多为栓道式结构,栓道位于固位体的近缺隙侧♦单端固定桥:仅一端有固位体,桥体与固位体之间由固定连接体连接,另一端是完全游离的悬臂,无基牙支持♦牙周潜力:是指在正常咀嚼运动中,咀嚼食物的合力大约只为牙周组织所能支持的力量的一半,而在牙周组织中尚储存了另一半的支持能力♦可摘局部义齿(RPD ):指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粘膜,牙槽骨作支持,借助义齿的固位力及基脱等部件装置取得固位和稳定,用以修复缺损的牙列及相邻的软硬组织,患者可自行取戴的一种修复体♦解剖式牙(有尖牙):牙尖斜度为 30-33 度,与初萌出的天然牙合面相似♦非解剖式牙(无尖牙或平尖牙):其合面无牙尖及斜面,颊舌轴面形态与解剖式牙类似,其合面具有溢出沟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半解剖式牙:起合面有牙尖斜坡,但牙尖斜度较小,20 度左右,上下颌牙尖有一定扣锁关系,咀嚼效能好,比解剖式牙的侧向合力小, 临床应用较广28 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托:指放置于天然牙上以防止义齿龈向移位及传递合力至该牙的一种硬性(金属)装置♦观测线:又称导线,指按共同就位道描画的、用以区分硬、软组织的倒凹区和非倒凹区的分界线。
口腔修复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口腔修复学: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
(prosthodontrcs)二、任务:研究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以恢复、重建各类缺损或异常的口腔颌面系统疾病,从而恢复其正常形态和功能,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三、口腔修复学的临床内容:包括牙体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牙列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牙周疾患、颞颌关节疾患及牙合异常等的预防和修复治疗。
四、口腔修复的基本过程是:详细搜集患者的病史及检查口腔颌面系统的状况,作出初步的诊断,复制口颌组织形态的模型,在模型上结合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和设计。
在模型上或在口内用人工材料制作修复体或矫治装置,经过精细加工达到要求后,在患者口内试合、就位、调整,以恢复丧失的外形和功能,并定期复诊、检查、维护修复体,使之正常行使生理功能。
五、主要的基本治疗手段:是采用设计、制作人工装置的方法来恢复上述各类缺损、缺失和畸形而失去的形态与功能,使之尽可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六、修复体的类型:①各类冠修复体,②固定义齿,③可摘局部义齿,④覆盖义齿,⑤附着体义齿,⑥固定-活动义齿,⑦套筒冠修复体义齿,⑧全口义齿,⑨种植义齿,⑩粘结,⑾颌面缺损的修复体,⑿牙周夹板,⒀咬合病矫治器,⒁关节病矫治器,⒂各类治疗、诊断用的暂时/过渡修复体等。
七、口腔修复体的质量总体要求:①具有生物兼容性,能与口颌系统和谐。
②能发挥恢复、改善口腔缺损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
③对患者无伤害。
④设计合理,制作精良,便于维护。
⑤能满足患者合理的生理、心理的需要。
⑥使用期达到欲期要求。
⑦相应的价格合理。
八、基础理论:医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口腔临床医学、应用材料学、材料力学、工艺学、生物力学、工程技术学、美学等应用科学.九、基本技术:牙体制备技术、印模技术、支架弯制技术、排牙技术、铸造技术、焊接技术、磨光和抛光技术、研磨技术.十、口腔修复学的历史:国外、国内第二章口腔修复生物力学基础一、定义:生物力学:一门由生物学、医学、工程力学、物理学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综合体,各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叉、紧密联系。
口腔修复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围。
2、掌握常见口腔修复的类型、适用情况和治疗原则。
3、培养学生对口腔修复病例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4、让学生熟悉口腔修复治疗中的常用材料和器械。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口腔修复体的设计原则和制作方法。
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
2、难点复杂病例中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口腔修复治疗中的咬合关系调整。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系统讲解口腔修复学的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和修复体的预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思维。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口腔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口腔修复的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口腔修复学。
2、知识讲解(约 60 分钟)口腔修复学的定义、范畴和发展简史。
详细讲解牙体缺损的修复,包括修复体的类型(如嵌体、贴面、全冠等)、适应证、固位原理和牙体预备的要求。
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如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重点介绍每种修复方式的优缺点、设计要点和临床应用。
牙列缺失的修复,着重讲解全口义齿的组成、固位原理和制作流程。
3、案例分析(约 30 分钟)展示几个典型的口腔修复病例,包括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不同情况。
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修复方案,并派代表进行阐述。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临床思维和综合考虑的重要性。
4、实验操作(约 60 分钟)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口腔修复模型制作,如制作嵌体或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架。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方法。
5、课堂总结(约 10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口腔修复的基本概念、常见修复类型和方法,以及病例分析中的要点。
口腔修复学-名词解释
牙列缺损是指在上颌或下颌的牙列中有数目不等的牙缺失,但仍有一些天然牙存在。
治疗牙列缺损的方法包括可摘局部义齿、固定局部义齿和口腔种植义齿。
其中,可摘局部义齿是一种修复体,利用天然牙、基托下粘膜或骨组织作支持,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来固定,用人工牙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用基托材料恢复缺损的牙槽嵴、颌骨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形态,患者能够自行摘戴。
基牙是固定义齿的基础,支持固定义齿,并将咀嚼时桥体承受的力传递到牙周组织,以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
牙支持式义齿是指缺隙两端均有余留天然牙,两端基牙均设置支托,义齿所承受的力主要由天然牙承担,适用于缺牙少、基牙稳固的病例,其修复效果较好。
黏膜支持式义齿是指义齿所承受的力主要由黏膜及其下的牙槽骨负担,适用于缺牙多、余留基牙条件差,或咬合关系差的病例。
混合支持式义齿是指义齿承受的力由天然牙和黏膜、牙槽嵴共同负担,基牙上设支托,基托适当伸展,适用于各类牙列缺损,尤其是游离端缺牙病例,此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形式。
支点线是固位体的连线,也称为支点线或卡环线(支托线),某些学者认为支点线仅仅是通过两侧末端固位体的牙合支托的连线,也把它称为转动轴。
导线和观测线是分析杆与基牙颊面或舌面触点的连线,其中导线牙合方是非倒凹区,龈方式倒凹区。
当牙长轴与分析杆方向一致时,基牙的外形高点线与导线完全重叠。
导线的类型有多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类型。
口腔修复学重点考点总结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临床接诊 (3)第三章牙体缺损的修复 (4)第四章牙列缺损的固定局部义齿修复 (11)第五章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4)第六章牙列缺损/缺失的固定-活动义齿修复 (24)第七章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 (25)第一章绪论1.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是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artificial device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
2.修复体prosthesis:用于修复口腔及颌面部缺损的、由人工制作的装置(如义齿、义颌、义耳等)统称为修复体。
3.口腔修复学的临床内容:1)牙体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全冠、部分冠、嵌体、贴面)2)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固定桥、可摘局部义齿、种植牙)3)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全口义齿修复、种植全口义齿)4)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义眶、义耳、义鼻、义颌修复)5)牙周疾病的修复治疗;(牙周病松动牙的固定式夹板、可摘式夹板固定)6)颞下颌关节疾患的修复治疗。
(牙合垫、咬合调整、牙合重建)4.描述口腔修复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R”,即Replacement:替代;Reconstruction:重建;Regeneration:再生。
5.口腔修复学发展的趋势(看看):1)牙体缺损修复嵌体化;2)牙列缺损修复固定化;3)牙列缺失修复种植化;4)残根、残冠的保存化;5)修复材料的仿生化趋势;6)修复体制作的高科技化趋势。
6.口腔修复学的特点:知识基础广、实践性强、美学素养要求高。
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第二章临床接诊1.临床接诊clinical communication:是临床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后,针对主诉,通过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明确病因、制定并逐步完成治疗方案的过程。
临床接诊按诊疗程序可分为初诊、复诊和复查三部分。
2.病史采集目的是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3.对口腔修复患者的口腔检查,其基本方法包括临床一般检查、影像学检查、模型检查、咀嚼功能检查。
4.正常人开口度约为37~45mm,最大侧方运动范围为12mm。
5.牙齿松动度:1)以牙的松动幅度计算:I度:松动幅度≤1mm;II度:1mm<松动幅度≤2mm;III度:松动幅度>2mm;2)以牙的松动方向分类:I类:唇颊舌腭向松动;II类:唇颊舌腭向、近远中向松动;III类:唇颊舌腭向、近远中向、垂直向松动;6.一般拔牙后3个月后创面愈合良好,牙槽嵴吸收趋于稳定,可以开始进行修复治疗。
7.一般对于牙槽骨吸收达到根2/3以上、牙松动度达III度者予以拔除;对未达到这一严重程度的松动牙,经有效治疗后尽量予以保留。
8.牙周检查:采用牙周探针对每个牙6个部位的牙周袋深度进行测量和记录,同时检查有无牙龈增生或萎缩现象,根分叉受累的情况以及牙的松动度。
9.修复前准备及处理。
第三章牙体缺损的修复1.牙体缺损tooth defect:是指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的外形和结构的破坏、缺损或发育畸形,造成牙体形态、咬合和邻接关系的异常,影响牙髓和牙周组织甚至全身健康,对咀嚼、发音和美观等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牙体缺损的病因:龋病、牙外伤、磨损、楔状缺损、酸蚀症、发育畸形。
3.牙体缺损的影响:牙本质敏感、牙髓症状、牙周症状、咬合症状、其他(功能、美观、发音、心理)4.牙体缺损修复体的种类: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桩核冠。
5.牙体缺损的修复原则:1)正确的恢复形态与功能①轴面形态:正常牙冠轴面有一定凸度,对于维护牙周组织健康有重要生理意义。
②邻接关系:正常的邻接面接触紧密,可防止食物嵌塞,同时使邻牙互相支持,维持牙位、牙弓形态的稳定和分散咀嚼压力。
在恢复邻接区时,接触过紧可能导致牙周膜损伤,过松则可导致食物嵌塞。
③外展隙和邻间隙。
④咬合关系⑤修复体的设计应符合美学要求2)牙体预备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硬组织健康①去除病变组织;②防止损伤邻牙;③保护软组织;④保护牙髓:防止温度过高;防止化学性损害;防止细菌感染;⑤适当磨除牙体组织;⑥预防和减少继发龋;⑦牙体预备尽量一次完成;⑧暂时冠保护;3)修复体龈边缘设计应符合牙周组织健康要求;【一般要求龈边缘距龈沟底至少0.5mm】4)修复体应符合抗力形与固位形要求。
【以下情况应使用龈下边缘设计:1.龋坏、楔状缺损达龈下;2.邻接区达龈嵴处;3.修复体需要增加固位力;4.要求不显露修复体金属边缘;5.牙根部过敏不能用其他保守方法消除。
】6.牙体预备过程中如何尽量少磨牙体组织(保守原则):1)能用部分冠获得良好固位时尽量不选择全冠修复;2)各轴面的聚合度不宜过大;3)牙体牙合面组织应按照牙体解剖形态均匀磨除;4)对严重错位的牙,必要时先进行正畸治疗;5)了解不同修复体边缘形态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6)避免将修复体边缘向根端作不必要的延伸。
7.良好的咬合关系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正中关系协调;②非正中关系协调;③咬合力方向与牙体长轴基本一致;④咬合功能恢复程度与牙周条件相适应。
[正常天然牙咬合关系:正中颌位:上下颌尖窝交错,有广泛的接触而无早接触;前伸颌:前牙成组牙接触,两侧后牙不应有接触;侧方颌:工作侧成组牙接触,平衡侧不应有接触;侧方颌时,上下颌牙在工作侧是以上颌尖牙为制导,使该侧后牙免于创伤]8.外展隙embrasure :在邻接区四周,环绕着向四周展开的空隙。
邻间隙interproximate space :位于邻接点的龈方,呈三角形,其底为牙槽骨,两边为邻牙的邻面,顶点为邻接点。
9.牙体缺损修复治疗的适应症(了解?):1)有保留价值的残根、残冠;2)牙冠大面积破坏,充填效果差;3)需用修复体加高或恢复咬合关系;4)牙冠短或存在薄壁弱尖,且牙合力大;5)牙折、牙裂;(牙冠缺损的基牙)6)牙冠颜色、形态需要改善;7)固定义齿的固位体;8)牙周固定夹板的固位体;10.什么是抗力形?什么是固位形?在人造冠修复中的意义是什么?抗力形resistance form:使修复体和患牙抵抗咬合力而不致被破坏、折裂的几何形状。
固位形retention form:使修复体不应咬合力而移位、脱落的形状。
抗力形意义:①使患牙能抵抗咬合压力,不致被破坏或折断;②修复体不因受咬合压力而折断、破裂;固位形意义:固位形是修复体赖以固位的重要因素。
11.牙体预备过程中如何保护牙髓:防止温度过高、防止化学性损害、防止细菌感染。
12.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平均值为2.04mm。
(上皮附着0.97+结缔组织附着1.07)(正常龈沟的深度为0.5~2mm)13.牙体缺损修复体边缘要求至少距龈沟底0.5mm。
14.牙体缺损修复体边缘设计类型:刃状、斜面、凹槽、深凹槽、肩台、带斜坡肩台等。
15.牙体缺损修复体获得固位的主要固位力包括:约束力、摩擦力、粘着力。
16.牙体缺损修复体常用的固位形:环保固位形(全冠)、钉洞固位形(钉冠)、沟固位形(部分冠)、洞固位形(嵌体)。
17.暂时修复体temporary restoration:是在固定修复的牙体预备后至最终固定修复体完成前患者不能自由取戴的临时修复体,包括暂时冠、暂时桥、暂时贴面及暂时嵌体等,暂时冠最为常见。
18.暂时修复体的功能和作用:保护作用、维持与稳定作用、恢复功能作用、自洁作用、诊断信息作用。
【粘接暂时修复体一般使用: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
它具有良好的安抚、镇痛、封闭作用。
但是由于丁香油可以阻碍树脂的聚合,凡对于今后将采用树脂类粘接剂的情况(全瓷冠),在暂时粘固时需选用不含丁香油的暂时粘接水门汀】19.口腔印模impression:指口腔有关材料的印模,反映了与修复体有关的软硬组织的情况。
20.排龈的方法包括机械排龈法、机械化学联合排龈法、高频电刀排龈法。
21.排龈操作注意事项:1)排龈线的直径应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龈沟深度和牙龈松紧度;2)排龈操作要轻柔,不可直接将排龈线指向龈沟底,以免损伤结合上皮;3)肾上腺素易氧化,要密封保存;4)排龈前应清除龈沟内的唾液和血液;5)操作5min后缓慢去除排龈线,并立即制取印模;6)若龈沟过深,可采取双线法,即先放入一根细的排龈线,再放入一根粗的排龈线,取印模时可保留细的排龈线,印模完成后再取出。
22.固定修复印模材料:弹性橡胶印模材料、藻酸盐印模材料;23.比色:孟塞尔系统Munsell system:明度(亮度)、色调(色相)、饱和度(彩度)。
【Vitapan 3D-Master 比色板临床常用,色调分为L/M/R,分别代表偏黄、中间色调、偏红;临时冠材料为2M2】24.铸造金属全冠:铸造金属全冠是由铸造工艺完成的覆盖整个牙冠表面的金属修复体。
适应证:1)后牙牙体严重缺损,固位形、抗力形较差者,或者充填后牙体或充填物的固位形、抗力形较差者;2)后牙存在低牙合、邻接不良、牙冠短小、位置异常、牙冠折断或半切术后需要以修复体恢复正常解剖外形、咬合、邻接及排列关系者;3)后牙固定义齿的固定体;4)后牙隐裂,牙髓活力未见异常或已经牙髓治疗无症状者;5)龋坏率高或牙本质过敏严重,或银汞合金充填后与对牙合牙、邻牙存在异种金属微电流刺激作用引起症状者;6)牙周固定夹板的固位体。
25.牙体预备步骤:1)牙合面预备:正中牙合/前伸牙合/侧方牙合牙合面间隙足够(0.8~1.5mm);2)颊舌面预备:约为1mm,轴面聚合度为2°~5°;(目的:消除倒凹,将颊舌面最大周径线降到全冠的边缘处,并预备出金属全冠需要的厚度。
)(若牙体颊侧倾斜度较大时,只需要使颊面龈1/3与舌面平行,若整个颊面与舌面平行,将会造成颊面龈缘处形成过大的台阶或者磨除过多的组织)3)邻面预备:约为1mm,轴面聚合度为2°~5°4)颈部预备:非贵金属0.5~0.8mm,贵金属0.35~0.5mm;(颈缘线位置:1.平齐龈缘;2.龈缘线以上1.0mm;龈缘线以下0.5~1.0mm;预备边缘形式最常见为:带浅凹形肩台。
)5)26.为了增加铸造冠的固位力,牙体预备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在正中牙合、前伸牙合、侧方牙合的牙合面间隙足够(0.8~1.5mm),且与牙冠外形基本一致;2)牙尖斜面与咬合力方向尽量垂直;3)轴壁无倒凹;4)轴面牙合向聚合度为2°~5°;5)颈部肩台宽度(非贵金属0.5~0.8mm,贵金属0.35~0.5mm),边缘连续一致、平滑;6)各轴面角、牙合缘嵴圆滑。
(在熔模制作前,在工作模型的代型上均匀涂布一层薄薄的隙料,厚度约为20um,注意在颈缘附近约1mm宽的区域不涂布,以保证颈缘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