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岩屑砂岩)
- 格式:ppt
- 大小:16.09 MB
- 文档页数:14
《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的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核磁共振(NMR)技术,作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石油工程等领域的强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样品的分析与勘探。
岩屑分析技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应用,其通过岩屑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研究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对于矿产资源勘探、石油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的实验研究过程,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结论与展望。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基于核磁共振原理,利用岩石样品中的氢原子在磁场中的行为来获取样品内部信息。
该技术可以检测岩屑样品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构及物性等,进而为分析岩石性质和推测地下结构提供重要依据。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岩屑样品来自某油田的钻井岩心,包括砂岩、泥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
2. 实验方法:(1)样品准备:将岩屑样品进行清洗、干燥和破碎处理,使其达到适合核磁共振分析的粒度。
(2)核磁共振实验:将处理后的岩屑样品置于核磁共振仪中,进行信号采集和分析。
(3)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解析和计算,得到岩石样品的物理性质参数。
四、实验过程和结果1. 实验过程:首先对岩屑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干燥和破碎等步骤。
然后将处理后的样品置于核磁共振仪中,进行信号采集和分析。
在信号采集过程中,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和频率等参数,获取不同条件下的核磁共振信号。
最后对采集的信号进行解析和计算,得到岩石样品的物理性质参数。
2. 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类型岩屑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参数。
同时,还可以根据核磁共振信号的衰减情况推断出岩石的饱和度和可动流体性质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分析岩石性质和推测地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展望本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对不同类型岩屑样品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取岩石样品的物理性质参数,为矿产资源勘探、石油工程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基性类代表性的岩石类型,了解并掌握基性岩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2、学会独立地鉴定岩石,正确的给岩石定名及编写岩石鉴定报告。
二、实验内容橄榄辉长岩、辉绿岩、辉绿玢岩、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
三、实验指导1.观察与描述方法(参阅实验一)2.描述实例(参阅实验一、实验三)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按照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对下列岩石和薄片进行详细的鉴定描述: 1.手标本:橄榄辉长岩、辉绿岩或辉绿玢岩、气孔状玄武岩或杏仁状玄武岩。
2. 薄片:橄榄辉长岩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实验项目编号:01012015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中性一酸性岩类常见的岩石类型,了解并掌握上述各类岩石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
2、学会鉴定岩石的方法,观察与描述方法。
二、实验内容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角闪安山岩。
三、实验指导1.观察与描述方法(参阅实验一)2.描述实例:安山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角闪石具熔蚀、暗化边结构;基质具玻晶交织结构即安山结构。
斑晶含量20%,由斜长石(12%)及角闪石(8%)组成。
斑晶斜长石:自形板状,粒度1-2mm,常被熔蚀。
蚀变较强,表面分布绢云母、高岭土、碳酸盐矿物等。
正低突起,以⊥[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Np’∧(010)=33°,An52拉长石。
斑晶角闪石:自形长柱状,长2-4mm不等。
黄褐色,多色性强,Ng-黄褐色、Np-淡黄色,Z∧Ng=15°,边缘多具暗化边,部分颗粒熔蚀较强,成港湾状边缘。
基质约80%,主要为大致平行排列的斜长石微晶及其间充填的玻璃质。
构成安山结构。
斜长石微晶约30%,板条状,长0.15mm左右,蚀变轻微,正低突起,以微晶法测得Np’∧a=5°,An35中长石。
火山玻璃45%、紫褐色,均质体,大部分已脱玻化成为霏细质、隐晶质集合体。
赤铁矿2%左右,暗红色粉尘状散布于基质中。
磷灰石1%,无色,长柱状,0.1mm左右。
砂岩和粉砂岩的描述实验五砂岩和粉砂岩的描述(2学时)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学习砂岩和粉砂岩标本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2.掌握砂岩及粉砂岩的粒度分类及成分分类,学会正确命名,初步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实验内容观察和描述各种砂岩及粉砂岩标本。
三、实验指导(一)砂岩和粉砂岩观察及描述的一般程序1. 岩石的颜色2. 岩石的结构3. 岩石的成分4. 岩石的沉积构造特征5. 成岩后生变化6. 命名7. 岩石成因(二)砂岩和粉砂岩手标本的观察描述内容及方法1. 岩石的颜色:砂岩和粉砂岩的颜色反映其组成成分和形成环境,必须认真描述新鲜面的原生色,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
岩石的颜色往往不是单一的颜色,描述时主要颜色放后,次要色放前,如紫红色、灰白色、黄灰色等。
2.岩石的结构(1)观察碎屑颗粒的结构,如粒度、形状、表面特征。
?目估各粒级占碎屑总量的百分含量(即将碎屑颗粒总含量视为100),按粒度结构分类命名原则给予结构命名并确定分选性。
?观察碎屑颗粒的磨圆程度,分主次描述,如主要为次棱角状的,个别为圆状。
如果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描述为次圆状,次棱角状。
另外球度、形态及表面特征明显的、有意义的也应描述。
(2)观察和描述填隙物的结构杂基多为细粉砂和粘土,尤其是粉砂岩中粘土含量就更多些,标本上可见比较疏松而碎屑颗粒突出。
如果粘土重结晶则较硬,对砂岩而言,尤其要认真估计含量,因杂基含量<15%者为净砂岩,>15%者为杂砂岩。
胶结物的结构用肉眼则不易识别,需在显微镜下观察。
(3)观察和描述胶结类型。
3.岩石成分(1)观察和描述碎屑颗粒成分? 岩屑的种类及其含量。
对于砂岩,当因颗粒小于能分辨岩屑种类时,即目估岩屑总含量,待磨薄片后详细鉴定。
? 主要碎屑矿物的特征及含量对主要碎屑矿物应描述肉眼鉴定特征并目估百分含量,为正确定名提供矿物量的依据。
常见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其特征如下:石英碎屑:无色、透明、粒状、无解理,具油脂光泽,硬度=7,大于小刀。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地质学基础班级姓名学号实验小组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陈朝镇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一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一)目的要求1.认识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物理性质.2.初步学习鉴定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的方法并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以后鉴定矿物打下基础.(二)课前准备1.预习:矿物的概念。
矿物的单体形态和集合形态。
矿物的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其他性质。
附录一相关内容。
2.用具:条痕板,小刀,摩氏硬度计,放大镜,手磁铁,稀盐酸,报告纸等。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先由教师讲解肉眼观察与描述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的方法。
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矿物标本,矿物形态、颜色、光泽和透明度以眼睛观察为主,其他矿物性质除详细观察外,按指定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最后由学生独立观察和描述4块矿物标本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1.矿物的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柱状、针状:石英(具柱面横纹)、电气石、绿柱石、辉锑矿(具晶面纵纹)。
纤维状、放身状:石棉、纤维石膏、红柱石。
板状、片状、鳞片状:石膏、黑钨矿、云母、辉钼矿、鳞片状石墨。
立方体、粒状:黄铁矿(具三组直交的晶面条纹)、橄榄石、石榴子石。
双晶:石膏(接触双晶)、氟石(穿插双晶)、纳长石(聚片双晶)。
晶簇:石英晶簇、方解石晶簇、氟石晶簇。
致密块状:辉铜矿、闪锌矿。
结核和鲕状体:钙结核、鲕状赤铁矿。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码:131031学分:5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执笔人:何幼斌审订人:李维锋、胡明毅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属于学科基础课。
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很广,大陆表面约有75%的面积被沉积层覆盖,大洋底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和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沉积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重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6学时)本章重点是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岩的分类。
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来源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四节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第五节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6学时)本章重点是层理、波痕第一节绪论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第二节物理成因的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侵蚀成因的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的构造第三节化学成因的构造结晶构造、压溶构造、结核第四节生物成因的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第五节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陆源碎屑岩(10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碎屑岩的成分与结构、砂岩分类第一节碎屑的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碎屑岩的结构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三节砾岩和角砾岩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四节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因第五节粘土岩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第五章火山碎屑岩(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六章碳酸盐岩(8学时)本章重点是与难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第一节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
实验名称:岩石观察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3. 掌握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实验时间:2023年2月24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器材:1. 岩石样品:花岗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火山岩2. 显微镜3. 实验记录本4. 岩石样本夹5. 砂纸6. 烧杯7. 稀盐酸实验步骤:1. 观察岩石样品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硬度等。
2. 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如矿物成分、晶体形态等。
3. 用砂纸对岩石样品进行打磨,观察其物理性质,如磨痕、断裂面等。
4. 将岩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其化学反应,如气泡产生、颜色变化等。
5.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实验结果:1. 宏观观察:- 花岗岩:颜色为灰色,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块状结构。
- 页岩:颜色为黑色,质地较软,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 石灰岩:颜色为白色,质地较软,具有明显的颗粒状结构。
- 砂岩:颜色为黄色,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颗粒状结构。
- 火山岩: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气孔结构。
2. 显微镜观察:-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晶体形态明显。
- 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晶体形态不明显。
-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晶体形态明显。
- 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晶体形态明显。
- 火山岩:主要由火山玻璃和火山矿物组成,晶体形态不明显。
3. 物理性质观察:- 花岗岩:磨痕不明显,断裂面呈块状。
- 页岩:磨痕明显,断裂面呈层状。
- 石灰岩:磨痕不明显,断裂面呈颗粒状。
- 砂岩:磨痕明显,断裂面呈颗粒状。
- 火山岩:磨痕不明显,断裂面呈气孔状。
4. 化学反应观察:- 花岗岩: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无明显气泡产生。
- 页岩: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无明显气泡产生。
- 石灰岩: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 砂岩: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无明显气泡产生。
2019 至 2020 学年第 1 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_沉积岩石学__性质_专业必修课__
总学时_64 _讲课_38_实验20 其它6
授课班级_资源18-4 学生人数25
任课教师王俊辉职称_讲师_
所在院(系、部) 地球科学学院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材名称:《沉积岩石学》作者:朱筱敏等
出版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实验课地点:拟定地质楼809;实验课时间:拟定第1-16周周六9-10节;实验课考试时间:拟定第17周周三1-2节。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验教学大纲(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选修,总计72学时,其中实验42学时)第一篇晶体光学教学大纲(总计3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一、教学思想晶体光学主要是研究可见光通过透明晶体所产生的一些光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大纲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激励创新、体现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阐明在偏光显微镜下研究鉴定透明矿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熟悉一些常见造岩矿物的光学性质,学会使用“岩性矿物学”等工具书,为学习岩石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根据晶体光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授课安排30学时,其中讲课10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具体进度依次安排如下: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三、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实习一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及矿物颗粒大小、含量的测定一、预习内容:偏光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及矿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二、目的要求:1、熟悉偏光显微镜、学会偏光显微镜的一般调节与校正。
2、掌握矿物颗粒大小及含量的测定方法。
三、实习内容:1、偏光显微镜的使用与调节2、矿物颗粒大小及含量的测量3、用目测法测量矿物的含量四、课外作业:1、反复练习对光、准焦及校正中心。
2、进一步熟悉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3、练习在薄片中目估矿物的百分含量,测定矿物颗粒的大小。
实习二颜色和多色性的观察,解理及解理夹角的测量一、预习内容:矿物颜色和多色性的原理解理夹角的测量方法。
二、目的要求:1、观察颜色和多色性2、熟悉解理等级,学会解理夹角的测量方法。
三、实习内容:1、确定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2、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的观察3、解理的观察及解理夹角的测量四、课外作业1、黑云母、电气石、普通角闪石各有几个主色?从实习中总结出各矿物的颜色及颜色浓度。
2、写出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磷灰石解理完善程度、组数。
3、根据实测写出角闪石、透辉石的解理夹角。
五、思考题1、角闪石具两组完全解理,为什么在岩石切片中有时见一组解理?有时见两组解理?有时却不见解理?2、测量解理夹角时,为什么要选用定向切面?这种切面有何特征?在镜下如何找寻?实习三突起等级及折光率高低的比较一、预习内容矿物切片的边缘特征。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对比不同类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掌握岩石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岩石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地质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岩石样品: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板岩、玄武岩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岩石显微镜、手标本、硬度计、滴定管、化学试剂等。
五、实验方法1. 观察岩石样品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裂隙、风化程度等。
2. 测定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硬度、孔隙度等。
3. 分析岩石的化学成分:通过化学滴定、光谱分析等方法。
4. 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根据外观特征、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进行分类。
六、实验步骤1. 外观观察:- 观察岩石样品的颜色、形状、大小、裂隙、风化程度等。
- 记录观察结果。
2. 物理性质测定:- 使用硬度计测定岩石的硬度。
- 使用滴定管测定岩石的孔隙度。
- 记录测定结果。
3. 化学成分分析:- 对岩石样品进行化学滴定,测定其酸碱度。
- 使用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岩石的化学成分。
- 记录分析结果。
4. 分类分析:- 根据外观特征、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对岩石样品进行分类。
- 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和成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观察结果:- 花岗岩:颜色为灰白色,呈块状,裂隙发育。
- 砂岩:颜色为灰黄色,呈层状,裂隙较少。
- 页岩:颜色为黑色,呈片状,裂隙发育。
- 石灰岩:颜色为灰白色,呈层状,裂隙发育。
- 板岩:颜色为黑色,呈板状,裂隙发育。
- 玄武岩:颜色为黑色,呈块状,裂隙发育。
2. 物理性质测定结果:- 花岗岩:硬度为7,孔隙度为5%。
- 砂岩:硬度为6,孔隙度为3%。
- 页岩:硬度为2,孔隙度为10%。
- 石灰岩:硬度为3,孔隙度为6%。
- 板岩:硬度为4,孔隙度为8%。
- 玄武岩:硬度为6,孔隙度为4%。
3.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花岗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含有少量的铁、镁等元素。
砂岩以及粉砂岩描述要点实验五砂岩和粉砂岩的描述(2学时)⼀、实验⽬的与要求1.学习砂岩和粉砂岩标本的观察及描述⽅法。
2.掌握砂岩及粉砂岩的粒度分类及成分分类,学会正确命名,初步分析其形成条件。
⼆、实验内容观察和描述各种砂岩及粉砂岩标本。
三、实验指导(⼀)砂岩和粉砂岩观察及描述的⼀般程序1.岩⽯的颜⾊2.岩⽯的结构3.岩⽯的成分4.岩⽯的沉积构造特征5.成岩后⽣变化6.命名7.岩⽯成因(⼆)砂岩和粉砂岩⼿标本的观察描述内容及⽅法1.岩⽯的颜⾊:砂岩和粉砂岩的颜⾊反映其组成成分和形成环境,必须认真描述新鲜⾯的原⽣⾊,有意义的次⽣⾊也应描述。
岩⽯的颜⾊往往不是单⼀的颜⾊,描述时主要颜⾊放后,次要⾊放前,如紫红⾊、灰⽩⾊、黄灰⾊等。
2.岩⽯的结构(1)观察碎屑颗粒的结构,如粒度、形状、表⾯特征。
①⽬估各粒级占碎屑总量的百分含量(即将碎屑颗粒总含量视为100),按粒度结构分类命名原则给予结构命名并确定分选性。
②观察碎屑颗粒的磨圆程度,分主次描述,如主要为次棱⾓状的,个别为圆状。
如果介于⼆者之间的,则描述为次圆状-次棱⾓状。
另外球度、形态及表⾯特征明显的、有意义的也应描述。
(2)观察和描述填隙物的结构杂基多为细粉砂和粘⼟,尤其是粉砂岩中粘⼟含量就更多些,标本上可见⽐较疏松⽽碎屑颗粒突出。
如果粘⼟重结晶则较硬,对砂岩⽽⾔,尤其要认真估计含量,因杂基含量<15%者为净砂岩,>15%者为杂砂岩。
胶结物的结构⽤⾁眼则不易识别,需在显微镜下观察。
(3)观察和描述胶结类型。
3.岩⽯成分(1)观察和描述碎屑颗粒成分①岩屑的种类及其含量。
对于砂岩,当因颗粒⼩于能分辨岩屑种类时,即⽬估岩屑总含量,待磨薄⽚后详细鉴定。
②主要碎屑矿物的特征及含量对主要碎屑矿物应描述⾁眼鉴定特征并⽬估百分含量,为正确定名提供矿物量的依据。
常见碎屑矿物主要有⽯英、长⽯、云母等,其特征如下:⽯英碎屑:⽆⾊、透明、粒状、⽆解理,具油脂光泽,硬度=7,⼤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