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题解汇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34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反映某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通常用湿润系数k= P / E来表示,式中P 为,E为。
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这三力是指、和惯性离心力。
3、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多样性。
4、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分为雨、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
5、要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与过饱和,一是,二是。
6、在北半球低气压中心为气旋,气流时针旋转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多天气。
7、潮汐类型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三种类型。
我国渤、黄、东海以及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8、一般来说,北半球大陆上,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是月份;海洋上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在月份。
9、对策者采用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的种群生态适应对策,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很强的能力。
10、山谷风盛行时,白天风从,晚上风
从。
1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为,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为。
12、自由大气的空气水平运动分和两种,是与实际大气风相似的一种达到暂时平衡的风。
13、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多样性、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雨和
雨四种。
15、反映某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通常用辐射干燥指数k= R / (L·r)来表示,式中R为,L为。
16、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与,以及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17、海陆风盛行时,白天风从,晚上风
从。
自然地理学试题(一)(附参考答案要点)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1、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
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
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
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
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
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 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
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
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
自然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72小时答案:A2. 地壳最厚的地区是:A. 大洋中脊B. 大陆架C. 大陆地壳D. 海沟答案:C3.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A. 亚洲B. 非洲C. 南美洲D. 北美洲答案:A4.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热层D. 外层空间答案:C5. 以下哪种气候类型主要受海洋影响?A. 热带雨林气候B. 沙漠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极地气候答案:A6.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峡谷C. 火山D. 冰川答案:B7. 以下哪种岩石是由岩浆冷却形成的?A. 石灰岩B. 花岗岩C. 页岩D. 砂岩答案:B8. 以下哪种现象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A. 地震B. 火山爆发C. 潮汐D. 风化答案:A9. 地球上最大的洋流是:A. 墨西哥湾流B. 黑潮C. 暖流D. 寒流答案:B10. 以下哪种天气现象是由高压系统控制的?A. 雷暴B. 晴朗天气C. 暴雨D. 雾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候?A. 纬度B. 海洋C. 地形D. 人类活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地壳运动的结果?A. 地震B. 火山爆发C. 风化D. 沉积答案:AB3. 以下哪些是河流地貌?A. 河口B. 河谷C. 河漫滩D. 湖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大气层的组成部分?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热层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地球的自然特征?A. 地形B. 气候C. 植被D. 人类社会答案:ABC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自转轴称为______。
答案:地轴2.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______年。
答案:13.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______大陆。
答案:亚欧4.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海沟。
名词解释: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
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9、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变质岩2. 气温日较差3. 相对湿度4. 焚风5. 流量二、简答题1. 矿物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主要方式。
2. 简述主要的锋面天气类型。
3. 简述大气降温的四种过程。
4. 简述全球水量平衡的主要规律。
三、论述题1. 论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什么是气候?论述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一日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3.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即为相对湿度。
4.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形成降水,背风坡迅速升温形成的干热的风。
5.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
二、简答题1.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主要形成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作用。
2.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锋天气。
3. 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4.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三、论述题1.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4)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
2.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大学自然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
A. 40,000公里B. 30,000公里C. 20,000公里D. 10,000公里2.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
A. 大西洋B. 太平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3. 以下哪个不是地球的内部圈层?()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大气圈4.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
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5.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
A. 圆形B. 椭圆形C. 抛物线D. 直线6. 地球的倾斜角度大约是()。
A. 23.5度B. 30度C. 45度D. 60度7. 以下哪个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无关?()A. 日出日落B. 昼夜交替C. 季节变化D. 地球的磁场8.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
A. 365天B. 365.25天C. 366天D. 367天9. 以下哪个因素对地球的气候影响最大?()A. 地球的自转B. 地球的公转C. 地球的形状D. 地球的倾斜角度10.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热层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外层空间。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3.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______公里,极半径约为______公里。
4.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______角,其大小约为______度。
5. 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约为______,表明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______。
6. 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处最大,约为______米/秒。
7.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最快,约为______米/秒;在远日点时最慢,约为______米/秒。
8. 地球的大气层中,对流层的厚度约为______公里,平流层的厚度约为______公里。
卷1 题目及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
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以下哪项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分支?A. 气候学B. 地形学C. 水文学D. 经济学答案:D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影响着我们的哪些方面?A. 自转影响昼夜更替,公转影响季节变化B. 自转影响季节变化,公转影响昼夜更替C. 自转和公转共同影响地球的气候类型D. 自转和公转共同决定地球的地形特征答案:A3. 以下哪种岩石是火成岩的一种?A. 砂岩B. 页岩C. 大理石D. 花岗岩答案:D4.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形式?A. 风化作用B. 溶解作用C. 机械侵蚀D. 化学侵蚀答案:C5.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亚马逊雨林B. 太平洋C. 大陆架D. 生物圈答案:D二、填空题1.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五层组成,从地面向上依次是________、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答案:对流层2.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下水和冰川中。
答案:海洋3. 在板块构造理论中,板块之间的碰撞边界通常形成________,而分离边界则可能导致________的形成。
答案:山脉、大洋中脊4. 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的柯本气候分类代码是________。
答案:Af5. 地球上的生物圈大约覆盖了地球表面的________百分比。
答案:20三、简答题1. 请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答: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其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但在高温高压下部分岩石呈现塑性流动状态。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金属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金属构成。
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壳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对地形地貌、土壤形成、气候条件等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小时?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畴?A. 地貌学B. 气候学C. 土壤学D. 经济学答案:D3. 地壳最厚的部分通常位于:A. 海洋B. 大陆C. 山脉D. 平原答案:B4. 以下哪个现象与洋流无关?A. 厄尔尼诺现象B. 拉尼娜现象C. 季风D. 潮汐答案:D5.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散逸层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地球的赤道半径大约是________公里。
答案:63782.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
答案:撒哈拉沙漠3.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交角约为________度。
答案:23.54.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
答案:马里亚纳海沟5.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________。
答案:五大湖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是由数个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相互移动、碰撞、分离,形成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
2. 描述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全球气候系统主要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和冰盖等组成,它们通过能量的交换和物质的循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状态。
3. 解释什么是生物地理学,并简述其研究内容。
答案: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
4. 什么是水循环?请简述其主要过程。
答案: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子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主要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和植物蒸腾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现代⾃然地理学动态复习提纲1、⾃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答:定义:⾃然地理学就是⽤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法,去审视与研究⼈类赖以⽣存的地球表层⾃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作⽤,从⽽对地表⾃然环境进⾏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性质: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环境性。
综合性是指⾃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性质。
⾃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然环境,它涉及到⼤⽓圈,⽔圈,岩⽯圈和⽣物圈的许多⽅⾯,许多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相互影响,构成了⼈类赖以⽣存的地表环境。
因此多要素融合便成了⾃然地理学的特征。
然⽽,多要素融合并不是多要素的拼凑。
拼凑只是简单的综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然地理学综合。
多学科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是建⽴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特⾊与体系的综合。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地理学就是以⼈类赖以⽣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地相互作⽤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学科。
环境性:⼈类的⽣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然资源的发⽣、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定⾓度上来说,他们⼜是⼈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个性质。
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因此,如不⽤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2、⾃然地理学与⼤⽓科学、⽔⽂学、地质科学、⽣物学之间的关系答:⾃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然系统的核⼼学科。
地球表层⾃然系统是由⼤⽓圈,⽔圈,岩⽯圈,⽣物圈相互作⽤⽽构成的。
研究⼤⽓圈,⽔圈,岩⽯圈,⽣物圈的核⼼学科分别是⼤⽓科学,⽔⽂学,地质学和⽣物学。
⾃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 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 习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 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 又称机械风化, 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 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 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 当地壳上升, 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 再次受到风化淋溶。
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 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 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 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 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 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 在地球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 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 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 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换言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40《自然地理学一》答案《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1.河流袭夺:是指河流的干流或支流在溯源侵蚀中,切穿分水高地,直至相邻高位河流的河床,将其上游河段构成自己水系的组成部分,使水系合并的过程。
2.正地形:相对于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而呈凸形的地貌形态。
3.波浪变形: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海水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中的水质点与海底相互摩擦,水质点运动轨道的垂直轴开始变小,轨道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4.牛轭湖: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
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
5.逆地形: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现象,如向斜山背斜谷。
6.冰劈作用: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7.混合溶蚀作用:由于水量、水温、气压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它们如在碳酸岩体内某一点相遇,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发生混合作用,混合后的溶液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这种过程称为溶液的混合溶蚀作用。
8.气候地貌:受外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气候特征的地貌,称气候地貌。
9.溶沟与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的缝隙溶蚀而成的小型沟槽称为溶沟,溶沟间的石脊,称为石芽。
10.石河:亦称石流,主要发育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凹槽或沟谷之中,由山坡上融冻崩解的碎石充塞集中而成,在重力和融冻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动。
11.大陆架:指靠近海岸水深较浅的海底平缓地形,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也称陆棚。
12.溯源侵蚀:侵蚀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是河床纵剖面形成与发展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使河床纵剖面延长,同时也加深河床,改变其纵比降。
13、侵蚀基准面:是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一个面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力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面,控制局部河段或支流下切深度的基面称地方侵蚀基面,对所有入海河流来说,海面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面,因此海面也称终极侵蚀基面或总侵蚀基面14、波浪折射当波浪的传播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其近岸边的一侧,由于水深减小,传播速度比远离岸边的一侧慢,使波峰线发生弯曲,并趋于与等深线一致的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自然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答案:A2.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
A. 赤道B. 北回归线C. 南回归线D. 极圈答案:A3. 以下哪一项不是大气层的组成部分?()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地壳答案:D4. 洋流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 风向B. 地转偏向力C. 海底地形D. 所有以上因素5. 以下哪种地形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A. 火山B. 河流C. 湖泊D. 沙漠答案:A6.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海洋生态系统D. 淡水生态系统答案:C7. 以下哪种气候类型主要受纬度影响?()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极地气候D. 季风气候答案:A8. 以下哪种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A. 日出日落B. 昼夜交替C. 季节变化D. 时差答案:C9. 以下哪种岩石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B. 石灰岩C. 大理石D. 玄武岩答案:D10. 以下哪种土壤类型适合种植水稻?()A. 沙质土B. 黏土C. 红壤D. 黑土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气候?()A. 纬度B. 海陆位置C. 地形D. 人类活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地球上的主要水体?()A. 海洋B. 河流C. 大气水D. 冰川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大气层的主要作用?()A. 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伤害B. 调节地球温度C. 维持生物生存所需的气体D. 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地形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A. 土壤类型B. 有机质含量C. 矿物质含量D. 土壤水分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章地球测试题解参考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2、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为软流圈。
3、地球圈层结构4、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5、科里奥利力:造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
由于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1792-1843)研究确认,后人将之称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
6、回归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一个回归年。
7、大陆岛和海洋岛: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的为大陆岛。
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称为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60空,计30分)1、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寒武纪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代。
2、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天体互相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而构成了天体系统。
一般情况下,次一级天体系统又围绕高一级天体系统旋转。
目前认识到的天体系统层次是:地月系→ 太阳系→银河系→ 星系群→ 星系团→超星系团→ 总星系。
4、在太阳周围分布着八大行星,它们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5、行星的分布规律基本遵循提丢斯—波得定则;行星的运动具有近圆性、同向性和共面性特征。
6、月球质量为地球质量的 1/81.3 ,月球线半径是地球半径 1/4 倍,月球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1/49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1/6 。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章地球测试题解参考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2、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为软流圈。
3、地球圈层结构4、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5、科里奥利力:造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
由于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1792-1843)研究确认,后人将之称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
6、回归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一个回归年。
7、大陆岛和海洋岛: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的为大陆岛。
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称为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60空,计30分)1、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寒武纪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代。
2、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天体互相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而构成了天体系统。
一般情况下,次一级天体系统又围绕高一级天体系统旋转。
目前认识到的天体系统层次是:地月系→ 太阳系→银河系→ 星系群→ 星系团→超星系团→ 总星系。
4、在太阳周围分布着八大行星,它们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5、行星的分布规律基本遵循提丢斯—波得定则;行星的运动具有近圆性、同向性和共面性特征。
6、月球质量为地球质量的 1/81.3 ,月球线半径是地球半径 1/4 倍,月球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1/49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1/6 。
月球重力小,是造成它与地球完全不同的自然状况的主要原因。
7、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时间为23 h 56m4s,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平均日长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平均值为24h50 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
8、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9、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作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
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造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惯性,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方向,即自右向左转动;在南半球看起来是顺时针方向,即自左向右转动。
10、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 ,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
11、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统称为年。
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等。
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
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为29.78km/s ,平均角速度为0.99°/日,亦即约 59'/日;只有地球向径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速度始终不变。
1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地球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地球最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的过程。
13、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形态,在5.1亿km2的地球表面面积中,海洋面积约占 70.8%,海陆之别,且以海为主,这是地表结构的最大特点。
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相互连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却相互隔离,被海洋包围、分割,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面积相差悬殊,因此,在任何地球大圆划分的两半球,其海洋面积都超过陆地面积。
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海洋不仅在面积上超过陆地,而且它的深度远超过陆地的高度。
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29m ,而陆地的平均高度仅 875m ,大部分(约75%)海洋的深度超过 3000m ,而大部分(约71%)陆地的高度在 1000m 以下。
陆地上的最高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43m ,海洋最深处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 11034m 。
14、地球上的海洋彼此沟通成为一个整体,称为世界大洋。
依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把世界大洋划分为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5、按照面积大小,陆地可分为大陆和岛屿。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
世界大陆共分为6块: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
三、简答1、北半球夏季为什么纬度越高白昼越长?(1)由于地球在其运动中始终保持这66.5°的倾斜角绕太阳公转,而且还北极点始终正对着北极星附近,于是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只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
——你可以用一个球体的东西演示琢磨,就很容易明白了。
(2)夏之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5°N)上,北极圈(66.5°N)以北的地区这一天24小时都被太阳照射,形成极昼。
而南回归线(23.5°S)上,南极圈(66.5°S)以南的地区这一天24小时都见不着太阳照射,形成极夜。
3、想一想:北极地区是极昼,白天时间已经是最长的24小时了,从北极圈往南不可能白天的时间再长,当然只能越往南白天时间越短;相反,南极地区是极也,夜晚时间已经是最短的0小时了,从南极圈往北不可能白天的时间再短,当然只能越往北白天时间越长。
2、说明黄赤交角带来的地理效应。
3、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5分)4、地球呈圆形的地理意义?5、假如地球的大小只有月球那么大,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子?6、为什么说太阳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恒星?四、简述1、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3、简述天体系统层次的基本内容。
4、简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5、试论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6、试论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名词解释参考:1、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2、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3、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1光年=94605×108(亿)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时/天×60分/小时×60秒/分。
4、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
5、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6、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7、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8、人造天体——当今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统称人造天体。
9、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
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
少数小行星轨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
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10、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12、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
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13、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14、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15、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16、哈雷慧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归周期为76年的彗星。
17、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它公转相同,天文学上称这种自转叫“同步自转”。
所以人们总是只看到月球的半边脸。
18、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19、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20、地平圈——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
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21、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22、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23、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
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地方平时。
24、时区——是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
25、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26、区时——理论上各时区均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亦称该区区时。
1、简述天体系统层次的基本内容。
天体互相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而构成了天体系统。
一般情况下,次一级天体系统又围绕高一级天体系统旋转。
例如,地月系绕共同质心旋转、并绕太阳旋转;太阳偕带太阳系成员又绕银河系质心旋转……。
目前认识到的天体系统层次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2、为什么说太阳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恒星?说它普通,是因为太阳的质量、体积在恒星中属中等大小,是处于壮年期的一颗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