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应对跨文化交往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我们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拓宽视野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然而,跨文化交往也可能带来心理障碍,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偏见和歧视等,这些障碍可能对交往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首先,价值观的差异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不同文化对个人自由、家庭观念、权威等价值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另外,面子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亚洲文化中,面子非常重要,人们注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这与西方文化中的直接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语言障碍对跨文化交往的影响语言是交流的基础,语言障碍可能成为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心理障碍。
首先,语言差异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当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出现语义上的误解,进而产生误解和矛盾。
其次,语言不通也可能导致沟通障碍,限制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感到困惑、尴尬和失望,进而产生抗拒心理。
三、跨文化交往中的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跨文化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碍。
由于对不同文化缺乏了解和接纳,人们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偏见可能源于对陌生文化的恐惧和误解。
这种心理障碍会对交往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文化间的理解和友谊的建立。
应对心理障碍的策略针对跨文化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
首先,扩大文化视野是关键。
通过学习、阅读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
其次,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是必要的。
这包括学习他人语言,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及了解文化中的礼节和习俗。
再次,保持开放和尊重的心态非常重要。
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和信仰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跨文化交往关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中西方主要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以及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造成沟通困难和不必要的冲突。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如倾听、表达尊重、包容和灵活应对。
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理解,促进全球化时代的和谐发展。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主要差异、影响、挑战、应对策略、融合、调适、沟通技巧、尊重、包容、能力、文化交流、理解1. 引言1.1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文化体系之一,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被视为重要。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受重视,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权利观念、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些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带来许多挑战。
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不当、文化误解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倾听对方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
通过文化融合和价值观调适,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加顺畅和有效。
通过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和包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沟通技巧则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关键。
2. 正文2.1 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看法。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资料一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 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
而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我们来看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上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们注重“面子”和社会关系,更加看重群体,通常会遵循社会层级和尊重长辈。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倾向于平等和直接地表达意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可能更加注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西方人则可能更加注重双方的个人独立和自由。
在沟通方式上的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在中国,人际交际更加注重隐晦和委婉,言辞中可能会使用更多的委婉措辞和间接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注重开放和坦诚的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需要双方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倾听。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文化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显现。
在中国,人们重视传统和家庭价值观念,注重忠孝和孝顺。
而在西方社会,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加受到重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价值观念上产生误解和冲突,需要双方进行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饮食习俗、礼仪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会得到体现,例如在用餐礼仪上的差异,宗教信仰上的差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信仰,以求双方之间更好地融合和交流。
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交际中,双方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进而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友谊。
【文章长度2000字】。
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处于目的语国家中往往会遇到语言外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交流中,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交际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西文化;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 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 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而我们在与来自西方国家的人交往时, 尤其会出现一些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集体感比较强, 讲究团结友爱, 因此中国人常常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故而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 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在中国这是一种礼貌, 但在西方这些问题则侵犯了个人隐私。
(二)时间观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紧密联系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才可进行。
而在中国, 人们有随便串门的习惯, 这是长期以来慢慢养成的。
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三)客套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谦虚, 讲求“卑己尊人”, 这是一种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入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之源1.宗教与哲学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与哲学观念对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对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世价值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文化。
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哲学观念对于东方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生死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整体和公共利益。
这种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组织、政府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挑战。
3.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和高效率,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随遇而安,注重人情味和灵活性。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摩擦和误解。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策略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基本的原则。
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理解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尊重和理解可以缓解文化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基础。
2.学习和适应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双方还需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习惯,适应对方的价值观念。
这需要双方在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和适应对方的文化方式,从而化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
3.积极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沟通,双方可以及时发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避免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双方可以通过沟通来解释自己的价值观念,增进对方的理解和认同。
| 中外互鉴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孟灵/文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交流合作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
国际化人才需求量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常常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要认清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而去克服。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以分析文化差异下跨文化交际的情绪障碍、态度障碍及翻译障碍,提出克服障碍的一些建议。
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不言而喻,它是交际的基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必须在明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来研究跨文化交际。
同时,文化之间的差异让跨文化交际障碍不可避免,认清并且克服障碍,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 文化及文化差异对于文化,比较权威且流行的定义来自文化学的奠基者E.B Tylor。
他认为:“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1]。
”这一论述至今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从这个定义,我们能发现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存在于社会的人类之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我们可以借助由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所提出的文化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源于“冰山一角”。
文化冰山理论认为,每种不同的文化就像一个独立的巨大冰山,可以分为两部分:水线以上和水线以下。
水线以上的文化仅占整体文化的小部分,但它更可见,有形且易于随时间变化。
它包含了语言、食物、服饰、节日、艺术等。
水线以下的文化是无形的,并且难以随时间变化,但也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主体。
它占了整个文化的大部分,但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不容易,比如价值观、性别角色、时间观念等。
正是由于文化包含了包罗万象,各国文化差异大且各具特色。
2 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接下来我们分析在文化差异下跨文化交际存在的主要障碍。
59撰文/陈雪梅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谈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更代表了本国的民族特色。
然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更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
对比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建议,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冲突。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表现从“食”的角度看,中国人把谷类作为主食,尤其是面食为主,蔬菜、肉类则是副食。
事实上,在我们传统的菜谱里,素菜是每天的必需品,也仅仅在重要的日子,肉类食物才会出现,由此便产生了“菜食”的说法,以蔬菜类为主的食物在我们日常的膳食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肉质类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然而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还是蔬菜为主的生活方式。
欧洲人的饮食对象是以肉制品、奶酪品为主,他们凭借着以游牧和航海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及特有的文化血统,以狩猎、饲养为主,以采集、栽种为辅,荤食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饮”的另一面来看也是这样。
中国人习惯于喝茶,茶的品性味道需要慢慢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合;西方人喜欢喝酒、咖啡香槟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饮料,尤其是酒带有像火一样热情而奔放的性格,喝完会使人的精神兴奋;咖啡口感通常以苦涩、醇香而俗称,饮后也会使人激动。
60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是合餐制。
不管是在那种场合,宾客们都喜欢围成圈儿坐在餐桌旁边,将所有的菜肴、汤都放在宾客的中间,食客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取自己觉得美味可口的饭菜。
这其中蕴涵着既体现共同享用,也体现大家感情的深厚思想。
然而,由于西方人独立意识比较强,往往是分餐制。
自助餐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在宴会上,主人将已经备好的食物放置在桌上,由客人自己随便享用,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夹在盘子里面,随后找个舒适的地方站着或坐着吃,也可以边吃喝边和亲密的朋友聊天、说笑。
另外,中餐讲究菜肴丰盛,品种多样,并且对用餐顺序也格外讲究。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在对待同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等方面展开讨论。
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源自其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制度。
在宗教方面,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注重个体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意志;而中国主要是儒家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制度方面,西方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重视民主制度和法治,而中国注重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重视家庭和传统道德。
由于这些不同,中西方对于人生观、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与理解也会受到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人员往往会面临语言、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交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矛盾。
在谈判过程中,西方人可能会更加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而中国人则可能更加委婉含蓄地进行表达,这样就可能导致西方人误解中国人的真实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发生沟通失误,甚至会影响合作的进行。
为了更好地处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进行相互尊重与理解。
双方需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和意图。
双方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不因为对方的行为和习惯与自己的不同而妄加评论和批评。
双方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了解对方的观点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展开交流和合作。
双方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误解和矛盾。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人员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来促进交流与合作。
可以选择一个中立的场所和时间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展开交谈和协商。
摘要: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 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 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 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 称谓事物, 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然而, 由于各民族文化是在各自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 所以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并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我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 文化背景, 其生活方式, 活动方式, 思维方式也就截然不同, 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正是这些个性, 即差异, 造从而引起了交际失败。
本文从英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认知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两种文化中同一概念的信息差几个方面, 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避免中式英语, 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接近目的语, 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差异中式英语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 具有不可分割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各种社会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语言有时是一种行为, 在不同的社会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言规范和语言个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个民族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就会有什么语词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这种概念。
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要靠语言, 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我们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时, 极易产生误解, 从而导致不同文化间交际的失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中式英语, 造成了交际障碍中式英语(Chinglish) 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 也可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换言之, 它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受母语干扰而产生的一种既不符合英语语法又不符合英语惯用法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受汉语思维影响的双边英语, 往往是中国人听不懂, 外国人也听不明白。
一定要了解文化差异, 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思维), 对那些各种形式的中式英语应尽量避免, 否则将导致交际的失败。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障碍破除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构成沟通的主要障碍,对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能体现在语言使用、非语言交流、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例如,对于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尊重,西方文化往往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集体和谐和相互依赖。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冲突甚至对立。
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以及寻找有效的沟通策略,是克服这些障碍的关键。
通过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以及学习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更加顺畅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分析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实用的策略来破除这些障碍,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1. 简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常态。
跨文化交际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还能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
在商业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形象,拓展业务范围。
在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全球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跨文化交际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让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的鸿沟,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深入研究和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误解、冲突等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体现、意识到文化差异、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差异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语言差异极大,不仅有不同的语音、语调,而且语法、用词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你吃了吗”在中国常用于问候,而在西班牙则为“你喝杯酒吧”。
2.行为礼仪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行为礼仪的看法和要求不一样。
例如,给别人赠送的礼物,中国人比较注重礼品的包装和礼品的意义,而西方人更注重礼物的实用性。
3.时间观念差异不同国家及地区对于时间的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例如,中国人通常按时刻以及节气等来感知时间,而英国人则会按星期的周末工作时间来安排日程。
4.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也不同。
例如,中国人比较注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美国人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二、意识到文化差异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非常关键,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差异的存在并了解差异的原因和影响,才能减少因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误解、冲突等问题。
1.了解文化背景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建立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关系十分重要。
2.保持开放心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仅通过自己现有的经验或想象去理解对方的言行,而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主动了解对方观点和方式。
三、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语言交流困难在语言交流上,可能会存在听不懂、理解错或使用不当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多使用通用语言,或者请专业翻译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尽量避免使用洋泾滥或复杂的语言表达,保持简单易懂的方式。
2.文化差异引起的行为不一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引起的行为不一致。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或非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行为方式的差异、人际交往关系及模式的差异和合作及处事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解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影响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引起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等交际活动的短路,所以了解中西方基本的文化差异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向来推崇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谦虚知礼,不可有野心。
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而在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却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
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比如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
”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此外,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也会导致行为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中方计划性差,对待时间太随意。
一般来说,西方人惜时如金,计划性强,重视时间表安排,一旦和自己原来的计划有冲突,就会推辞掉临时安排的工作;而中国人对待时间则迥然不同,通常会认为西方人安排工作太死板、不灵活,不合情理。
对待时间的这种态度会微妙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造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往往会感到困惑。
譬如一位要离开美国的中国教授邀请美国教授共进晚餐作为告别,没想到这位美国教授当面回绝,并解释说自己已有安排。
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与解决方案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而是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交流障碍。
本文将探讨这些障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障碍之一。
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习惯使得人们很难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过分直接的表达可能被视为冒犯。
这种差异导致了误解和沟通的困难。
解决语言障碍的方法之一是学习对方的语言。
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此外,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避免使用太多的俚语和隐喻也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我们可以减少误解的可能性,提高交流的效果。
除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另一个重要障碍。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
当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时,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每个人都被鼓励追求自己的利益。
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集体主义被重视,个人的行为往往要考虑到整个群体的利益。
为了解决文化障碍,我们需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理解。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此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也是解决文化障碍的关键。
我们应该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习惯,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评判他人。
除了语言和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中还存在非语言交流的障碍。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调等。
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误解和困惑。
例如,一个微笑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表示友好和喜悦,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微笑可能表示尴尬或隐瞒真实感情。
为了解决非语言交流的障碍,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对方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而语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阐明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强调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学习对象国背景文化知识,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交际障碍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趋
频繁,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就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屏障,这道屏障导致跨文化交际者无法在交际中正确地译码,使交际出现障碍。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及该民族对人生的想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上。
”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语言变得更加精确、缜密。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
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反之亦然。
二、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
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
得体的称呼可
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
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
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称呼为”green”或”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jim”
或”mr. green”才是正确的。
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
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cle”来
表示;汉语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称呼,英语也都只用”aunt”一词代表;此外,在中国,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郭校长”、“杨经理”等称呼。
但是,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jor,等等。
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限。
(二)打招呼用语的差异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中国有浓厚的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
因此,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因此,回答“吃了”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
然而,如果用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会产生误解。
(三)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应答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
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的说一句:”thank you! “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
因此,应该了解英美人对赞扬与恭维的应答的习惯,以避免中西方交际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的产生。
(四)话题选择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说话的交往方式来进行的。
许多外语学习者也很想和外国人交流来练习英语,然而,由于他们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常常会遭到外国人的拒绝。
中国人私下谈话中,即使是初次见面,往往也喜欢把年龄大小、家庭情况、家庭地址、身体状况、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当作交谈的内容,以示对对方的关心。
然而,所有这些在西方人看来都是个人隐私。
在西方,除天气外,英美人常说的话题还有运动、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等。
在与英美人进行交流时,选择合适的话题才会交流愉快收获不少。
三、学习西方国家背景文化知识,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文化差异障碍,加强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障碍。
(一)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
语言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主要的工具。
语言反应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与文化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不了解一门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
因此,在学习英语本身的语法、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语言规则的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二)博览群书,积累背景文化知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的材料。
平时可以多读一些英语现代文学作品、英语原版小说,多看英语报纸和英语杂志(如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多阅读一些介绍西方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文章和书籍。
在阅读此类书籍、报刊、杂志的同时,也要留心和积累有关民族习性、社会习俗、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材料,不断积累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
(三)多观看英文电影、电视节目吸收异国文化
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英文电视、电影和录像,更直观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比如,想了解美国的家庭可以选择看《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 the 1st season;想了解社会文化,可以看《走遍美国》。
看影片时,要注意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行为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
注意收集有关文化知识的各个方面。
(四)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类收集,以利于学习、记忆
外语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掌握异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本族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同时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如:在了解到西方圣诞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圣诞老人赠送礼物、圣诞晚餐、家庭聚会等时,可以同时与中国人过春节的习惯,如拜年、给压岁钱、吃团圆饭等加以比较,更好的了解圣诞节、春节的不同习俗及其对西方人、中国人的意义。
同时,还可以对文化
差异进行分类收集,以便于识记与应用。
例如,在语言表达方式的习惯上,中国人常会根据自身的习惯而使用这样的一些成语:笑掉大牙(to laugh off one’s teeth),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sand)等等。
这些成语中国人看得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则会觉得很奇怪。
这是不了解英语的背景文化知识的缘故。
英语正确的说法是:to laugh off one’s head,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如果外语学习者能把此类成语归纳起来,不仅能方便于学习、记忆,还能学到不少的典故和传说,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