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意大利家具设计对比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国明式家具与西方现代家具评析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价值不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更为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一样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风格突出。
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和西方家具有明显区别,中国家具强调线条,突出抽象色彩,西方家具强调功能性,实用,舒适。
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对它们进行纵向的对照、比较,横向的分析和辨别,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家具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家具设计和制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
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
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正是这一时期确立了清式家具的风格。
明清家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家具所具有的极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有以下四点: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
明代家具的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
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
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极富有科学性。
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
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
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
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
中西方家具家具的不同任何一件家具都是为一定的功能目的而设计制造的,因此功能构成了家具的中心环节,是先导,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
一把椅子区别于一件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具有功能性,能够使人可坐可倚。
椅子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物质功能,同时在人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还应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引起丰富联想的精神需求。
所以椅子既涉及到人体工程学,要考虑人体的舒适程度,同时又不可忽略其精神境界和一种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功能设计上简要地探讨一下中国传统座椅与西方座椅的差异,阐述中国传统座椅比较注重追求精神境界,而西方追求的是实用功能——舒适性。
中国传统座椅注重追求精神境界中国古代最早并没有座椅,当时的人们都是采用“席地而坐”——一种跪坐的生活方式,茵席应该算是最早的中国传统座具了。
椅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西域胡床的影响才慢慢出现的,到了唐宋时期椅子的基本形制才形成,品类也日益丰富起来。
虽然中国古代座椅的出现比西方晚了2000多年,但在中国古代人体工程学很早就开始运用了,如明式椅子靠背的“S”型曲线的创造性设计就注重了人体的尺度。
明代匠师根据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下呈“S”形,就将椅背做成与脊柱相适的“S”形曲线,并根据人体休息时背部的必要后倾度,按照人体的尺度进行反复斟酌、认真推敲,使之具有近于100度的背倾角。
这样的处理使人坐在椅上,后背与椅子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韧带和肌肉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产生舒适感,这些说明了中国古代座椅对于使用功能,对于舒适性是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明式家具广为流传的更大原因还是在于其蕴涵的淳朴端庄、外柔内刚的文人气质,“简洁、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铅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无论是这十六品中的哪一品让我们细细品来,都觉得回味无穷,我想这就是明式匠师独具匠心的用意所在——追求一种文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座椅虽然本意是为了省力和舒服而制作的,但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绝大多数呈90度,人们只能正襟危坐,在当时完全懂得舒适之快感的中国人看来,姿态端正的美感似乎更重要。
不同国家家居风格的特色与对比“波塞登”是希腊古神中最喜爱追求完美与奢华感的海神,能操纵海洋的力量,相传波塞登的宫殿极其奢华与坚固,他也是艺术之神。
以海神之名命名的波塞登高档原木家具品牌,如同海神追求的奢华与完美一样,我们也在追求最独特、舒适与环保的完美家居。
美式: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这也造就了其自在、随意的不羁生活方式,没有太多造作的修饰与约束,不经意中也成就了另外一种休闲式的浪漫,而美国的文化又是一个移植文化为主导的脉络,它有着欧罗巴的奢侈与贵气,但又结合了美洲大陆这块水土的不羁,这样结合的结果是剔除了许多羁绊,但又能找寻文化根基的新的怀旧、贵气加大气而又不失自在与随意的风格。
美式家具较意式和法式家具来说,风格要粗犷一些。
不但表现在它用料上,还表现在它给予人的整体感觉上。
在一些美式古典风格家具上,涂饰上往往采取做旧处理,即在油漆几遍后,用锐器在家具表面上形成坑坑点点,再在上面进行涂饰、最高达12遍。
美式家具中常见的是新古典风格的家具。
这种风格的家具,设计的重点是强调优雅的雕刻和舒适的设计。
在保留了古典家具的色泽和质感的同时,又注意适应现代生活空间。
在这些家具上,我们可以看到华丽的枫木滚边,枫木或胡桃木的镶嵌线,扭扣般的手把以及模仿动物形状的家具脚腿造型等。
欧式:一般说到欧式风格,会给人以豪华,大气,奢侈的感觉。
而要明确一种风格的特点,一是这种风格的形式,二是它的人文特点。
这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作品所属风格的标准。
欧式风格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分为北欧、简欧和传统欧式。
其中的田园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
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
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
欧式风格中的绘画多以基督教内容。
而中国更多的是祥云及吉祥图案,宗教色彩相对较低。
中西方古典家具的比较分析作者:李伟栋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09期摘要:中国古典家具与西方古典家具,它们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都不尽相同,却都让人感受到了和谐之美,不管是中国明式家具的简约也好,还是西方古典家具的眩目和繁复也好,它们都得到了世人的赞许。
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够用各具特色的“形”蕴涵一个深刻的“神”,并且将这种“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关键词:家具与建筑;选材;结构造型;制造工艺;装饰题材;金属饰件中国古典家具和西方古典家具虽然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具设计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中国的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顶峰,是开创现代中国特色家具的基础,本文主要是对中国的明式家具与西方的古典家具进行比较分析。
1 家具与建筑的关系家具式样是由建筑形式演变出来的,各国都是如此。
中国建筑有史以来就是以木质的梁、柱做骨干,所以家具的做法也是用柱做支,用梁作架,就连板面的边框,支柱的拉撑,也都是取法建筑结构方式,腿之上端向里倾斜,有如大木构架角内的斜侧,和上端较下端细小,有如柱的收分,作用都是同样的使物体显示安定性。
西方家具样式也是由西方建筑样式演变过来的。
西方的建筑多采用石材。
石材给人的感觉是稳固而厚重,所以西方家具也沿用建筑风格,多采用块面结构。
2 选材2.1 明代家具的用材分别为大理石、紫檀、黄花梨、楠木、樟木、南榆、黄杨等等。
其中前四种多用于华贵家具。
木质材料又分硬木与柴木。
硬木家具以紫檀、黄花梨为上品。
这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
这种材料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木质坚硬而有弹性,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所以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制作很小。
为此,造型也就显得线条简练、挺拔和轻巧。
并且硬木的密度和强度比较大,抗变形和防虫腐的性能也比较强,这也就为榫卯结构等工艺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中外家具的比较目录:1.参考文献 (3)2.关键字 (3)3.正文(1)中西家具的造型比较 (3)(2)中西家具的装饰比较 (4)(3)中西家具的色彩比较 (5)4.总结 (5)参考文献:中国家具网关键字:中国、西方、造型、装饰、色彩正文: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每个区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专属的文化与习俗,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正是这个充满不同的世界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家具,也是各种各样的家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色彩。
我们通常说的西方家具主要代表是欧洲家具,东方家具则以中国明清时期为主,下面我们抛开各族传统、风俗、文化等因素,从家具的造型、装饰、色彩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
一.中西家具的造型比较1.中视典型家具造型家具的造型,不仅是构成家具物质形态的形象,而且是表现家具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中式家具造型上我们以明代家具为例。
明代家具的造型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
明式家具在造型上主要包括合理的尺寸,完美的匀称比例,优雅的线条等几个方面。
(1)合理的功能尺寸明式家具的尺寸是相当的考究,我们以圈椅为例,圈椅座深440毫米,左宽532毫米,坐高520毫米,脚踏板高90毫米,由脚、臀、背三个为支点,从膝到脚的高度为430毫米,同人类功效学对坐高的要求420—440毫米是一致的,椅背为S型与人体自然状态下脊椎形态相似,靠在上面不但非常舒适,而且利于缓解疲劳。
这说明明式家具已经有了以人为主的设计理念,适宜的尺度、匀称的比例,不但满足了功能需求,还获得了美观的造型。
(2)完美匀称的比例古代家具主要是手工制作,劳动价值很高,当然在比例的要求上更是追求完美,而构成圈椅的个部分之间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
从俯视来看,圈椅的圆弧半径与端部弯头的比例正好是2:1,两圆外切成优美的曲线,而椅圈半径又恰好等于椅面矩形的短边,椅座面的矩形又正好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这些几何形状美的比例关系使得圈椅获得美的效果。
再从椅子正面看,椅腿向外倾斜,下端的宽度与椅座面宽度相等,椅腿内呈梯形空间,当座面的中心点与椅腿的底端两点相连时,恰好构成正三角形,使人在视觉上获得平衡、稳定与美感。
论中西家具设计的异同一、西方城市街道家具设施的特点1.街道家具体现人文主义关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理学派兴起以后,人体工程学进一步完善,街道家具设施的设计有所改观。
但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使用功能的需求仅仅是其最基本、最低端的需求。
人们往往还受到视觉、空间、文化内涵等元素的综合影响,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西方的城市街道家具设施往往体现出这种人文主义关怀。
2.街道家具设施注重与场所空间相结合:在西方,70%以上的人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因此城市中生活的人群往往更加具有空间的需要。
城市街道家具设施的空间不仅是设施本身的空间感觉,同时必须联系它所处的环境,即与周围的建筑、道路、绿地、其他街道家具设施之间的空间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空间的系统。
3.街道家具设施注重时间性的表达: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环境设施应该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具有历时性,它是整个城市的代言者。
良好的城市街道家具设施,可以使外来人群了解城市历史风貌,享受城市文化氛围;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接力棒,它使得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及特征的沉淀在城市居民中延续相传,生生不息。
而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与这个时代相符,具有共时性。
街道家具设施是为城市现有人群服务的,所以它必须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国外的许多优秀城市会定期对城市的街道家具设施进行筛选、淘汰与整改,适当的淘汰与整改机制不仅避免了公众长期面对同样的街道设施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同时又促进了环境设施设计的不断思考,不断发展。
4.街道家具设施的独立性地位进一步加强。
城市的诸多组成元素中,街道家具设施如今已成为功能、空间和社会性质的组合体,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自成系统,不断激发和衍生出新的功能与组合,从而反过来促进城市形态和街区空间的发展。
此外,街道家具设施的形态也逐步趋向多元化,从最初只追求实用性的简单形态发展到追求装饰城市空间环境、丰富城市生活的艺术化形态,而且不同城市还根据自身不同的地域文化发展了不同的街道家具设施产品,成为城市中较为独立的构成元素,在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对话过程中发挥这自己独特的作用。
中西古典家具造型结构的比较在中国民族艺术中,无论是雕塑、绘画、建筑等,无不运用“线”的形式来表现造型,“线”最能灵活准确的抓住形象的外部特征。
一方面,中国古典家具着意在家具各个部位上使用线形作设计与加工,以加强空间感和立体感;另一方面,又将这些线形融合在家具造型的形体结构中,成为整体形象的直接体现,使之统一成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的整体。
家具造型处处都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产生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虽然线型千变万化,但始终维持着简洁、适度的格调,并表现出外形轮廓的舒畅与忠实、各部分线条的雄劲和流利,加上顾全到人体形态以便具有适用的功能,往往形成适宜舒适的比例和曲度。
明清家具线型构件的应用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这些线型历经木作匠师的智慧和创造,融会贯通,在传统技法上提炼概括成简练、流畅、刚劲的线条变化。
明清家具的直线应用自然、恰当,而曲线应用机敏,擅长用“C 型”、“S型”等自由曲线及其组合形式。
古典家具对线的应用有线型与线脚两种用法,线型贯穿融汇在家具造型之中,而线脚常用在家具的边抹和腿脚上。
其线脚种类繁多,通常有文武线、竹板线、凹线、阳线、鲫鱼背线、双鲫鱼线、芝麻梗、方线、皮条线、半混面单边线、双混面单边线、凹面梅花瓣线、平面双皮条线等等。
线脚的深浅宽窄、舒敛紧缓、平扁高立稍有变化改观则会使家具整体发生变化,所以倘若细究,线脚又是千变万化的。
明清家具的线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结构需要顺势取得再加以润饰,如明式家具一般以圆脚居多,但其腿脚的上下粗细变化自然,流畅秀丽。
在束腰结构中腿脚向外兜转成外翻马蹄,只有腿脚外缘线内收则成为内翻马蹄。
这条从腿部延伸到脚头,由直线过渡成曲线的马蹄脚,衔接得非常自如流畅,光挺有力,具有雄健爽快的气势和刚柔相济的内劲,有如奔马勒缰之势,在明清家具中比比皆是,在架子床、罗汉床、几、案、桌、凳等家具中广泛运用。
明清古典家具的脚式变化可分为所谓的“马蹄脚、鹅冠脚、老弯脚、回纹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