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负责制在眼科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刘爱英
- 格式:pdf
- 大小:293.64 KB
- 文档页数:1
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1. 什么是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一种医疗制度,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该制度下,患者首次就诊时,由医生负责整个就诊过程,包括初诊、检查、诊断、治疗等环节。
该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提供个性化和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
2. 首诊负责制度的意义首诊负责制度的推行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提高医疗效率:通过确立一个负责患者就诊全过程的医生,避免了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反复就医的情况,减少了重复检查和治疗的时间和费用。
- 提升医疗质量:医生负责整个就诊过程,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方案做出全面的评估和决策,提高了医疗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 促进医患沟通和信任:首诊负责制度使医患关系更为稳定,建立起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渠道,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遵循医嘱。
3. 首诊负责制度的运作流程首诊负责制度的运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患者就诊:患者首次就诊时,由医生进行初步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就诊需求。
2. 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提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包括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计划。
3. 检查和治疗:医生负责安排和监督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4. 随访和评估:医生负责患者的随访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的变化,调整诊疗方案。
5. 转诊和协作:如果患者的病情需要进一步的专科治疗或手术,医生将协调转诊工作,并与专科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4. 首诊负责制度的优势和挑战首诊负责制度具有以下优势:- 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患者能够与同一位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获得更为连贯和持久的医疗服务。
- 提高医疗效率:减少了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反复就医的情况,避免了重复检查和治疗,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 建立信任和沟通渠道: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稳定关系有助于建立起信任和沟通的良好基础,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一、首诊负责制度1. 什么是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简称首诊制度,是指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首诊工作,即患者首先就诊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初步诊疗和治疗,并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进行负责和协调的制度。
2. 首诊负责制度的背景和意义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能够分流大医院的压力,减轻患者排队等待就诊的时间,提高就医效率。
同时,它也能够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和地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首诊负责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首诊负责制度的核心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初步诊疗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医嘱。
初步诊疗的目的是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处理,并确定是否需要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2 患者跟踪和协调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转诊的患者,基层医疗机构会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与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和沟通,确保患者能够顺利进行后续治疗。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对患者的负责和协调工作,确保患者的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3 培训和能力提升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实施首诊负责制度还需要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医疗卫生部门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使基层医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首诊工作。
4. 首诊负责制度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实施首诊负责制度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信任度低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4.1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和投入,提高其人员配置和设备设施水平,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质量。
简述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在工作中,对于初次就诊的患者所进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就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后续治疗过程中的误解和错误。
首诊负责制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确定诊断:医生在初次就诊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体征等信息,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采集证据,以确定患者的诊断。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和患者的病情,医生需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3. 监督执行:医生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监督和执行,确保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和护理。
4. 跟踪反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跟进和反馈,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改进工作。
首诊负责制的好处包括:
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建立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和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性。
2. 减少医疗纠纷:在首诊负责制的体系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 促进患者信任:首诊负责制能够增加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信任,促进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4.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首诊负责制,医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诊断和治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
首诊负责制是医疗机构和医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提高患者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诊负责制定义首诊负责制是指医疗机构在一线门诊、急诊中,由具备相应医师资质的医生担当患者的首诊责任,并负责协调、引导、监督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
该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就医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医患沟通和保障患者权益。
一、首诊负责制的背景和意义首诊负责制的出现是因为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分级诊疗制推行不力等问题,导致患者就医难、就医贵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推行首诊负责制,以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诊负责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通过首诊负责制,可以将患者就医途径引导到合适的医疗机构,避免盲目就医和不必要的医疗消耗,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2. 提高就医效率:在首诊负责制下,医生负责协调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可以避免患者反复奔波、多次就医的情况发生,提高就医效率,减轻患者的负担。
3. 优化诊疗流程:首诊负责制要求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就医需求,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和经济负担。
4. 保障患者权益:首诊负责制强调医生对患者的责任,要求医生提供全程的医疗服务和咨询,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二、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方式和要求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分级转诊机制,将患者有序引导到适合的医疗机构就诊。
2. 规范医生行为和责任:首诊医生要具备相应的医师资质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初步病情判断和诊断,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同时,医生还要负责协调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与其他专科医生进行沟通和转诊。
3. 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和医疗信息互通,方便医生及时获取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提高诊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
首诊负责制制度首诊负责制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意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和就医满意度。
本文将从首诊负责制的定义、实施背景、目标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深入了解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首诊负责制定义首诊负责制是指患者就诊时,首次接诊的医生具有诊断、治疗和转诊的责任,承担对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负责。
该制度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成为首诊门诊的重要承担者,发挥好“诊疗门户”的作用,能够满足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需求,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转诊。
二、实施背景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是针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过去,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常常面临长时间等候、重复检查、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等困扰。
为了改善就医环境和提高效率,首诊负责制被提出并逐步实施。
三、目标与效果1. 提高患者就医效率:首诊负责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作用,能够提供较为全面、便捷的医疗服务,解决大部分患者的就医需求。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患者就医效率,缩短就医等候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首诊负责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首诊负责制强调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门诊的重要角色,可以通过患者转诊机制,合理分流病情较重、需要更高水平医疗资源的患者,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4. 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通过首诊负责制,能够推动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医疗诊疗行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同时,将医疗事故风险控制在更低的范围内,保障患者的权益。
总结:首诊负责制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着眼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效率,通过合理流动医疗资源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全民医疗保健水平。
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制度,确保其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医院首诊负责制当今社会,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服务质量,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行医院首诊负责制。
本文将介绍医院首诊负责制的含义、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医院首诊负责制的含义医院首诊负责制是指在患者就医过程中,由医院的一级医生进行初步诊断、治疗和咨询,负责患者的全程就医服务。
患者在得到一级医生的建议后,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才会被转诊到其他专科医生。
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医院门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二、医院首诊负责制的意义1. 提高就医效率:医院首诊负责制能够减少患者在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来回跑动,减少就医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患者只需在就医初期与一级医生进行沟通和诊断,就能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2.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由一级医生负责首诊,可以保证患者初次就诊时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避免出现初级医生的误诊或治疗不当等问题。
3. 强化医生责任意识:医院首诊负责制明确了医生的责任边界和职责分工,提高了医生工作的规范性和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医生及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知识和健康教育。
三、医院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挑战和解决方案1. 医院资源分配:医院首诊负责制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和制定科学的排班计划,以确保一级医生在门诊时间内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医患沟通:一级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耐心,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解答患者的疑问,以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3. 专科医生协作:一级医生在首诊时需要与其他专科医生进行合作和沟通,确保转诊的顺利进行。
医院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不同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4. 知识更新:医疗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一级医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以保持专业水平的提高。
总之,医院首诊负责制对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加强医患沟通、加强专科医生协作以及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够有效地推动医院首诊负责制的落地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核心制度之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是现代医疗核心制度之一,它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诊负责制要求患者在就医时首先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疗和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负责指导患者合理选择和使用医疗资源。
本文将从首诊负责制的背景和必要性、实施的原则和方法、优势和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首诊负责制的背景和必要性首诊负责制的出现源于社会医疗服务和管理的需求。
传统的看病方式,患者往往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忽视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导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同时也给大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压力。
因此,引入首诊负责制成为改善医疗服务的良策。
首诊负责制的实施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首诊负责制的推行,可以将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作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首诊负责制的实施原则和方法首诊负责制的实施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
1. 健康教育和宣传。
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知和信任度,增强主动就医的能力。
2. 健全医疗服务网络。
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网络,让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之间形成有机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3. 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和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他们能够胜任首诊负责制的工作。
4. 完善医疗费用支付机制。
探索建立符合首诊负责制的医疗费用支付机制,鼓励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首诊负责制的优势和问题首诊负责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现代医疗核心制度的一部分。
首先,首诊负责制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使患者就医更加便捷。
通过引导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医疗负担,缓解就医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
其次,首诊负责制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通过让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作用,可以使医疗资源的利用更加均衡,避免了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的问题。
临床护理·五官科护理眼科住院患者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卢素芬曾素华黄玩英吴素虹【摘要】目的探讨科学、客观的眼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方法以持续改进眼科临床护理质量。
方法根据《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及《广东省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结合眼科临床护理管理特点,制定了21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013年起每季度对全院12个病区应用眼科临床护理质量指标进行护理质量的评价。
2013年第一季度起采用柏拉图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护理质量的控制与改进,比较2013年上半年与2013年下半年的眼科临床护理质量指标检查结果。
结果12个病区2013年上半年与2013年下半年相比,眼周清洁执行率、术前剪指甲执行率、输液制度执行率、身份识别执行率、发药到口执行率、患者对手腕带知晓率、跌倒坠床高危患者评估执行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12.308,P <0.05或0.01)。
结论眼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使眼科住院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评价方法客观、公平、透明;眼科临床护理质量管理达到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质量指标,卫生保健;眼科护理;护理质量评价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patients of ophthalmologyLu Sufen,Zeng Suhua,Huang Wanying,Wu Suhong *.*Special Medical Center,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6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u Suhong,Email :wshwsh2015@[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ofophthalmic nurs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phthalmic clinical nursing.MethodsAccording to theimplemention details of review standards of tertiary special eye hospital (2011)and the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of Guangdong province,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hthalmic nursing to formulate the 21indicators.The indicators had been applied in 12wards to evaluate the nursing quality since 2013each ing the Plato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dynamically since 2013,then controlling and improving the nursing quality in view of the analysis result.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3was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half of 2013.ResultsTheophthalmic nursing indicators of 12ward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3were higher than the first half of 2013.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rate of periocular clean,cut fingernails preoperative,infusion system,identification,send medicine to the mouth,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falling drop of bed evaluation,wrist band awareness,patients′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χ2=4.115-12.308,P <0.05or 0.01).Conclusions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ursing quality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ophthalmology can evaluat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objectively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Key words]Quality indicators,health care;Ophthalmic nursing;Nursing quality evaluation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管司与中国医院协会联合编制了《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它将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融入其中,现场评审注重过程质量评审,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质量的评审方法[1-2]。
首诊负责制度
(First Diagnosis Responsibility System)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推行的一种制度,即由一名具备相应技术与经验的医生或医师担任患者的首诊医生,负责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或转诊。
首诊负责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健全的医疗协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在该制度下,首诊医生是患者就医的第一门槛和主要责任人,他们承担着初步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协调转诊等任务。
如果患者需要进一步就诊或专家会诊,首诊医生负责协调并向下一级医生进行合理的转诊。
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可以避免患者反复就医、滥用医疗资源的情况发生,加强了医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治疗效果。
同时,这也要求首诊医生具备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全面评估和判断。
然而,首诊负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首诊医生的培养和选拔、医患关系的维护、医疗资源的分配等问题。
因此,需要医疗机构、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完善制度的细则和操作流程,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和诊疗水平,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知情权的保护,促进医疗服务的平稳运行。
第 1 页共 1 页。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
首诊负责制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各地对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首诊负责制的认识不够深入,流于形式化。
有的医生处方过于简单粗暴,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处方,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就医体验。
此外,还有少数医生存在不当行为,如强制患者购买药品等,影响了患者的利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积极推进首诊负责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首诊负责制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其更加重视首诊负责制的实施。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医生的监督和管理,对违反首诊负责制规定的医生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对首诊负责制的认识和信任,让患者更加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
总之,只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首诊负责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2015年7月 第21卷 No.390 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推拿疗法与正红花油外用都比较安全。
6试验结果小结通过对推拿和正红花油外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对比,二者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痊愈率为37.5%,显效率为34.4%,有效率为21.9%,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分别为26.7%,20%,16.7%,6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使用均较安全。
讨论中医认为,软组织损伤多由于络脉受损,络脉受损则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形成瘀血,正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根互用,血瘀则气滞,更加无力推动脉道内血液流动,使瘀血更甚,甚而结聚成块,引起多种临床症状。
瘀停则脉泛,发为肿;瘀阻气机,致气滞,气血不得宣通,不通则痛;瘀积皮下则见皮肤青紫或瘀斑;“诸筋皆属于节”,筋脉不得气血荣养则见功能障碍。
可见气滞血瘀,络脉不通是慢性腰肌劳损的基本病机改变,其病机实质在于血瘀。
正如《医宗金鉴·心法要诀》中也说:“凡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
”故中医认为该病病机实质在于血瘀,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瘀血”作祟。
由于慢性腰肌劳损病机实质在于血瘀,引起的多种症状体征均表现为“瘀血”作祟,故其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重点。
推拿活血化瘀作用机理是通过多环节共同作用而实现的:(1)推拿可以直接加速血液流动,促进血液运行。
推拿作用于体表,其压力传递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节律地被压瘪、复原,当复原后,受阻的血流骤然流动,使血流旺盛,流速加快[8]。
同时,推拿所产生的热效应,也使局部血流加速[8]。
(2)推拿可以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使储备状态下的毛细血管开放:推拿不仅能使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增加,而且直径和容积也扩大,渗透能力增强,增加了血流量,因而极大地改善了局部组织的供血和营养。
临床研究显示: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显示治疗后其甲皱毛细血管由模糊变清晰,血管增粗,血流加快,管袢增粗,血管数目增多[9]。
首诊负责制1、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医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热情接诊患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耐心解答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
2、首诊医师诊查患者后,判断患者病情属他科疾患,应认真完成病历书写,耐心解释,并介绍患者到相关科室就诊。
3、二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首诊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复诊或请相关科室会诊。
4、如遇诊疗有困难或涉及多学科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先完成体检和病历记录,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必要时请其他科室会诊;被邀请科室应安排高年资医师及时参加会诊,做好病历记录,协助首诊科室进行诊治。
5、凡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科分诊护士应根据病情分诊,分诊给那个科室,该科室就是首诊,任何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
同时急诊科分诊护士应对患者基本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对于危重患者应在首诊医师到来之前给予基本抢救处理。
6、对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如首诊医师经诊查患者后,判断患者病情确属他科疾患,首诊医师亦须按第一条要求及时实施抢救措施、完成病历书写,同时提请有关科室会诊或申请转诊,在与有关科室当面交接患者后方可离开。
7、如不同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应分别请本科上级医师直至主任会诊。
如意见仍不一致时,由急诊科主任决定该患者由哪科负责。
急诊科主任决定有困难时,班内时间报医务部决定,班外时间报总值班决定,仍有困难时及时请示值班领导。
协调期间由首诊科室和危及生命的相关科室负责诊治,不得延误和推诿。
8、凡属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抢救患者,相关科室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开,各科室所做的相应检查和处理应及时记录。
责任科室在抢救过程中起组织协调作用。
9、各科医师应“以病人为中心”,将抢救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通力协作,严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争执、推诿。
首诊负责制1. 什么是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First Diagnosis Responsibility System)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由门诊医生进行患者的首次诊疗并负责患者的整个病程管理。
该制度将门诊医生作为患者的主要医疗服务提供者,负责实施初步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并根据需要对患者进行转诊到其他科室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专科诊疗。
2. 首诊负责制的意义2.1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首诊负责制可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
通过门诊医生的初步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住院,减轻了医院住院资源的压力,使得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2 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实行首诊负责制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由于门诊医生对患者负责,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避免了不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协调不良。
同时,门诊医生可以与患者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3 优化医疗服务的流程首诊负责制可以优化医疗服务的流程。
患者首先到门诊就诊,由门诊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转诊。
这种流程不仅提高了就诊效率,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还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就医权益。
3. 实施首诊负责制的具体措施3.1 加强门诊医生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为了提高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效果,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加强对门诊医生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培训班等方式,提高门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专业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首诊工作。
3.2 完善医疗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为了确保首诊负责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设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对门诊医生的首诊负责工作进行评估,激励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对无良医生进行惩罚和整改。
3.3 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首诊负责制的实施还需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当前的医保制度在报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医生对此持保守态度,导致医生不愿意承担首诊的责任。
140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现 代 护 理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1]。
2008年,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管理与评价指南》,文中明确要求医院要做到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必须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度等13项涉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2]。
我院在医疗上执行首诊负责制的基础上,尝试在急诊护理方面也开展护理的首诊负责制。
现将我院2011年3月至4月急诊患者随机分2组,一组采取平常的护理接诊工作,另一组采用护士首诊负责制进行接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11年3月至4月我院急诊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为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10~78岁,内科疾病有35例,外科疾病有20例,其他科疾病有5例;对照组为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11~80岁,内科疾病有34例,外科疾病有20例,其他疾病有6例。
2组组别、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观察组 实行急诊病患护士首诊负责制,由首次接诊的护士全程负责急诊病患的接待、心理护理、治疗与护理。
并由该护士全程陪同该病患前往进行各种检查、病情观察、病情解释、取药、用药注意事项的告知、各项检查结果的告知以及陪同患者前往住院病区等。
1.2.2 对照组 按照急诊室护理常规分工对急诊病患进行救治,亦有护士陪同该病患前往进行各种检查、病情观察、病情解释、取药、用药注意事项的告知、各项检查结果的告知以及陪同患者前往住院病区等,但是由于护士分工不同,每项工作都由不同的护士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 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表1)3 讨论急诊病患由于起病急,没有思想准备,常常会有愤怒、伤心、失望、不满、无助、绝望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由专人负责后,负责护士对病人进行个体化地评估,采取预见性的措施,不再是简单地执行医嘱;对病人的恐慌心理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与鼓励,突出了整体护理的优势[3]。
关于医院首诊负责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在众多医疗问题中,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医院首诊负责制被提出并逐渐在全国推广实施。
本文将从医院首诊负责制的背景、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医疗资源的供给相对紧张,医疗服务需求旺盛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改善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医院首诊负责制应运而生。
二、意义1.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首诊负责制的实施,可以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得到更加及时、全面和专业的服务。
首诊医院在负责患者初步诊疗的同时,也负责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有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院首诊负责制,可以合理配置各级医疗机构资源,让不同级别的医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诊疗,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为患者提供更为经济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3. 构建健康医疗体系医院首诊负责制有助于构建一个健康医疗体系,实现分级诊疗。
通过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点,可以将重点资源集中在综合性医院,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医院向综合性医疗机构转型,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1. 基层医疗机构水平不足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医疗资源的集中投入,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人员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在推行医院首诊负责制时,应该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提升其诊疗能力。
2. 患者选择权受限医院首诊负责制的实施,可能会减少患者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权。
患者只能在指定的医院进行初步诊疗,并按照该医院的安排进行转诊。
这对于一些有条件和需求的患者来说,可能会限制他们获取更好医疗资源的机会。
3. 医患关系紧张随着医疗资源的紧缺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诊负责制度(标准版)摘要首诊负责制度是一种管理医疗保健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旨在提高初次就诊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该制度明确了医疗机构的责任和患者的权益,强调了医生在初诊环节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要求和评价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首诊负责制度的定义、目的、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引言随着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资源的有限性逐渐突显。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许多国家纷纷引入首诊负责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是一种将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优化就诊流程的管理机制。
本文将对首诊负责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实施的必要性和优势。
1. 首诊负责制度定义首诊负责制度是指在就医流程中,患者首次就诊时由医生全程负责诊断和治疗。
医生负责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
首诊负责制度明确了患者与医生的权益和责任,并将医生在初诊环节的作用置于核心位置。
2. 首诊负责制度目的首诊负责制度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明确医生在就诊流程中的职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业能力,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高就诊的满意度。
此外,首诊负责制度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和药物使用,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3. 首诊负责制度特点3.1 医生的核心作用根据首诊负责制度,医生在就诊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他们负责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诊断,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生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能够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
3.2 患者的个人权益首诊负责制度强调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个人权益。
患者有权获得医生的全程关注和负责任的医疗服务。
他们有权要求医生提供诊疗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决策。
同时,患者也有责任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及时提供必要的病情信息。
3.3 评价指标的引入为了确保首诊负责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衡量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就诊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医疗费用等。
首诊负责制在眼科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刘爱英
发表时间:2016-11-28T15:28:58.0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刘爱英[导读] 对于眼科医师发挥临床思维、提高首诊准确率;规避医疗风险以及协调医师关系有重要作用,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药 256400
摘要:目的探讨首诊负责制的概念及其在眼科中应用的重要性.方法:从探讨首诊负责制的概念出发,剖析首诊负责制内容,通过适当的病例深入分析其对于眼科临床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
结果:正确贯彻首诊负责制是确保眼科临床工作有序规范进行的强有力保障结论眼科首诊负责制对于医师发挥临床思维提高首诊准确率,规避医疗风险以及协调医师关系有重要作用,其贯彻和实施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关键词:首诊负责制;眼科临床;临床思维
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首诊负责制”逐渐进入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视野,其出现对于规范医院管理,最大限度规避医疗事故与纠纷无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何谓“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医师对其接诊病人,特别是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及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首诊医生不得推诱、拒收病人,应当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热心周到的服务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与满意度,首诊医生有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临床实践中,首诊负责制明确规定医务工作者需要及时进行病情分析、会诊及转诊。
换言之,就是要用科学、负责的态度对待患者,随时观察、分析病情变化,及时地查找原因,调整治疗方案,从责任和业务上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
然而,对于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而言,“眼科首诊负责制”却并未提到足够的认识高度,究其原因可能缘于眼部疾患的特殊性:相对于临床其他学科而言,眼科平诊居多,且绝大部分并不危及患者生命。
急诊如球后视神经炎致视力急剧下降,及时予激素冲击治疗,一般急性期常可取得良好效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数是因眼压增高所致视力急剧下降伴眼部胀痛或同侧头痛,及时给予降眼压处理后,症状均能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但也有诸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之类病变,起病急骤,若未及时诊治,数小时内即可致盲。
上述急性典型发病病例经正确诊治可得到及时处理,但对于一些慢性非典型的病变,却常常出现误诊、漏诊。
笔者以为,“首诊负责制”对眼科医师加强医疗活动责任心、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规避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提高认识,规范完善并严格执行。
首先,眼科首诊负责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利于医师临床思维的发挥、提高首诊准确率。
首诊负责制要求首诊医师对病情负责到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调整临床思路,保证临床思维的序贯性,确保疾病的诊断率。
众所周知,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尤其是对于某些疑难病、常见病不典型发病病例以及以眼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而言,病变经过一段时期才表现出典型症状,首诊往往很难确诊。
此时临床思维的序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误诊误治也普遍存在。
首先,它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和虹膜睫状体炎,其次为疤疹性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和Fuchs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因此对于此种眼疾首诊有时会遇到困难。
又如,某些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性颈椎病可引起视力减退、眼胀痛、怕光、流泪及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小、视力锐减,少眼部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和眼部具有相同的病理过程,结膜和巩膜的改变与滑膜和软骨类似,由免疫因素介导的炎症反应造成包括眼在内的各器官的损伤。
再如,常见的眼部表现是巩膜炎、角膜炎及巩膜外层炎等。
常见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10% ^' 35%患者往往合并有眼部病变。
另外,常见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漏诊率也不算少见阴,不少患者首先到眼科就诊,如果首诊负责制的贯彻不到位,则可能由于思维的局限性与续断性,出现误诊误治,为医疗纠纷埋下伏笔。
首诊负责制严格约束首诊医师在接诊病人检查、诊断、治疗及会诊等工作负责到底,这就防止了一系列非医源性医疗事故和纠纷的产生,疾病的诊治是一个去伪取精的过程,在诊治的过程中,临床思维角度因医师本身资历深浅、经验的多少而有差异。
在临床思维指导下所做的辅助检查,也就因思维角度的不同有所差异。
一位患者受到两位不同眼科医师接诊,开出不同的辅助检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基于目前日益严峻的医疗环境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由此可能引发医患矛盾。
首诊负责制规定初诊、复诊全由一位医师负责到底,经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首诊责任人请上级医师诊治或提出会诊请求,这样就避免了此类医患矛盾的产生。
数患者还可引起失明,称为颈性视力障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被误诊为青光眼、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还曾有学者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被首诊眼科误诊为青光眼者,患者多以眼部病变来就诊。
由于病变的隐蔽性及以及医师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初步诊断错误,病人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治疗方案错误。
可见,坚持眼科首诊负责制,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能及时得到反馈,保证了医师临床思维的连贯性,进一步行相关的必要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得出正确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确保患者满意康复。
其次,眼科首诊负责制可以最大效率地规避医疗风险,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日。
曾有文献报道过多次被误诊为眼科疾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其中,某院曾收治1例,先后在眼科住院治疗3次,至确诊为SLE时已出现肾功能衰竭,误诊近2年。
由于以结膜炎、角膜炎及视神经乳头炎为主要表现的SLE临床少见,检索文献报道较少,易误诊。
一些免疫风湿性疾病常合并有多系统或多器官损害,尤其在以最后,眼科首诊负责制对于协调医师关系不无裨益。
大型教学医院教授门诊、初诊收治的住院病人,往往不止接受过一位教授的就诊,患者入院后接受哪位教授的治疗,显得有些无序,从而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首诊负责制明确界定首诊负责、规避矛盾,更有利于科室良好的氛围。
临床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笔者认为,眼科首诊负责制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首诊确诊率,对于眼科医师发挥临床思维、提高首诊准确率;规避医疗风险以及协调医师关系有重要作用,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参考文献:
[1l钟振富.实行首诊负责制的几点体会[[J].人民军医,2005,48(10):614.
[2]王中军.首诊负责制应把握的要点[[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