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
- 格式:docx
- 大小:414.96 KB
- 文档页数:12
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简称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日清戦争),是清朝中国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起因:中国和日本之间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
经过“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这三艘军舰在后来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立下头功)7时20分,第一游击队望见“济远”和“广乙”两舰,即时下战斗命令。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则作战英勇,伤亡亦惨重。
8时30分,“济远”舰全速向西撤退。
日舰猛追,“济远”舰悬起白旗。
日舰追近,“济远”舰又加挂日本海军旗。
“浪速”舰发出信号勒令“济远”舰立即停轮。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日军三舰见“高升”号与“操江”舰,立即以“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
“济远”舰借机西撤,日舰以时速22.5节的“吉野”号穷追“济远”舰不舍,“济远”舰抛下“高升”号而走,并发尾炮攻击“吉野”号。
“济远”舰驶抵威海,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
而后丁汝昌误报“济远”舰击沉“吉野”号。
事实上“吉野”皮毛未损,无恙而归。
真的悲惨的是“高升”号运兵船!“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中日甲午战争是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
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
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激战5小时后,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包括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受伤4艘,但成功完成护航运载清刘铭传淮军12营陆军登陆鸭绿江岸。
日舰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
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未敢主动出击,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
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彻退,六日内狂泄五百余里,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
自此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制。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
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日军攻陷虎山。
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25日旅顺陷落。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炮台被日军攻占。
中日甲午海战心得中日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和捍卫国家的和平和尊严。
首先,中日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它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危机,强化了民族意识。
当时,中国的疆土被外国列强侵占,人民生活异常艰难。
而此次战争的惨败更让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众多士兵殉国,国土荒废,家园离散。
这一切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让我们认识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其次,中日甲午海战也使我们得到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我们发现,战争是很残酷和不可预测的,不仅需要人们具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更要具备科学的战略规划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历史总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它让我们懂得了爱国情感的力量,激发了对变革、进步和创新的渴望与追求,这正是中国的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中日甲午海战更需要我们保持警醒。
我们需要一直铭记历史,珍视今天的和平环境。
尽管现今中国已经实现了国家富强的提高,但是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始终摆脱思维定势,积极超越自我,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
同时,我们也需要逐渐适应和适应国际环境,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
为保障中国民族未来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助力作出我们的贡献。
总之,中日甲午海战虽已成为过去式,但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我们不仅仅要勇敢面对,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念,用现在的辉煌展示我们民族的自信与决心,展现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
我们要坚持把历史的教训融入我们的日常思考之中,让历史的意义延续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在我们的新征程中不断开拓。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维新运动开始,产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被埋没。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也证明了李鸿章掀起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就此彻底失败。
今天要讲的就是李鸿章生命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起源于朝鲜。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
于是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日本也终于在朝鲜主权方面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在接战初始就有了伤亡,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管带方伯谦立刻怯阵,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就开始逃跑。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高升号运兵船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丰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
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日军偷袭,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形势图事件名: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公元1894~1895地点:黄海海域参与者:中国和日本开始标志: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结束标志: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
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甲午战争名词解释
甲午战争是指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中日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海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甲午年(即中国农历六十年的第四十二年),因此得名甲午战争。
该战争是日本与中国清朝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标志着日本崛起为亚洲新兴强国的开始。
甲午战争的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以及对朝鲜独立的争夺。
朝鲜当时处于中日两国的势力范围之间,日本试图通过侵略来控制朝鲜,而中国则试图通过干预来保护朝鲜的独立。
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最终爆发了这场战争。
甲午战争可以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阶段。
在陆战阶段,日军迅速发动了进攻,占领了朝鲜北部和关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清朝的战略计划和指挥系统的不力导致了严重的战局失利。
在海战阶段,日本海军与中国北洋舰队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是甲午海战,就是发生在1894年的黄海海域的
一场决定性海战。
在这次战斗中,日本海军以较小规模的舰队成功击败了中国北洋舰队,中国舰队重伤,损失严重。
最终,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
根据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的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
严重的内外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军事制度的薄弱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同时,这场战争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封建政权的不满和对国家现代化的渴望,为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最后一战——刘公岛海战。
刘公岛海战发生在1894年的8月,这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陆军已经被日军围困,饱受战争的摧残。
而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李鸿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手上的3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在刘公岛海域与日本的6艘巡洋舰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给日本带来致命的打击,从而扭转战局。
就在李鸿章指挥中国舰队集结之时,日本舰队已经抵达了刘公岛海域,开始了搜寻任务。
当晚,中国舰队决定采取夜袭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日本军队措手不及之时,一举摧毁对方。
然而,由于天气不利和战术上的错误,中国舰队并未达成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日本舰队有了反击的机会。
随着日本舰队的逐渐逼近,中国舰队不得不进行冲锋,与对方决一死战。
两队舰艇在如火如荼的海战中激烈交锋,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因为舰艇装备的重炮火力比日本更强,在打击能力上并未处于下风。
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舰队斩获了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大型巡洋舰“长岛号”,并未能够达成彻底击败日本的战术目标。
随着战斗的进展,中国海军的两艘重炮舰被击沉,剩下的1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血战到底,虽然船体遭受猛烈的轰炸,但是士兵们还是坚定地战斗着。
最终,随着李鸿章亲身指挥下,中国舰队在日本军队猛烈的攻势中,艰难地诱导对方吃下了苦头。
最终两队舰艇在刘公岛海域狂风暴雨中相撞,当混乱中逐渐退去时,日本舰队撤离,中国舰队坚决的守护了国家领土和尊严。
正是这一场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刘公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
尽管战局上并没有扭转甲午战争的胜负,但是中国海军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战争过后,中国海军也在刘公岛海战的成果上重新打造,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甲午战争,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不幸历史,而刘公岛海战也成为这段历史中令人称赞的一页,并成为了中国海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甲午海战及其影响1894年,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即甲午战争,其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就是甲午海战。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战舰主力被日本击败,海军实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对国家自身的发展与整体国际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午海战前的背景在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海军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军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军发展成为了日本国家重要的支柱。
日本一直以来在海军建设方面都走在中国前面,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强国,其中大功劳就是海军建设所起的作用。
而中国的海军建设则主要是在清朝光绪年代逐渐展开。
但是由于当时的海军主力舰以铁甲舰为主,并采用了早期的蒸汽机,以及在船体设计、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不足最终导致了中国的海军实力相对弱小,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得十分狼狈。
甲午海战中的作战过程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7月25日,当时中国方面的领导人期望,通过这场战斗挽回自己海军的形象,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尊重。
但这场期望造成了偏差的战争,最终却成为中国海军历史上最丑陋的一页。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方面拥有多艘主力舰,但是由于战术和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却被日军打败。
虽然两军的装备水平不完全相同,但是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战舰从顶部到底部都没有装备足够的装置来保护船体,远水线船板也是次品,甚至没有预留足够的石炭储备。
相比之下,日本战舰的武器装备更加齐全、补给更加充足,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战争战术。
对中国海军的影响甲午海战后,中国海军全面失去了海上控制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同时,甲午海战也成为了日本在战争后期加强本国扩张和国际影响力的机会,帮助日本逐渐成为了亚洲的海上强国。
甲午海战同时也意外的削弱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力。
由于中国的惨败,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强国,并开始对东亚地区的局势作出干预,使得已经分裂的中国处境更加艰难。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第一阶段: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
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
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
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甲午海战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目的三、研究方法四、相关理论分析4.1 甲午海战背景4.2 海战策略分析五、可行性分析5.1 技术条件5.2 作战环境5.3 敌我力量对比5.4 战术手段六、研究结论七、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甲午海战是发生在清朝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海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的黄海和渤海之间。
该海战是中日之间一场重要军事行动,至今仍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甲午海战作为中日两国海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不仅记录着当时海军技术的水平和作战策略,更是对于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甲午海战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时海战中的技术条件、作战环境、敌我力量对比以及战术手段等方面的因素,以期为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采访海军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甲午海战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分析。
四、相关理论分析4.1 甲午海战背景甲午海战是清政府和日本政府之间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主权而发生的一场海战。
清朝当时海军实力相对较弱,而日本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海军力量,这导致了战争结果的失利。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于中国的海军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国的海军战略提出了重要的挑战。
4.2 海战策略分析海战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作战策略的正确与否。
甲午海战中,清军的作战策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未能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而日军在海战中的灵活机动、巧妙布阵和精确射击等作战策略,使其能够有效地击败清军,取得胜利。
五、可行性分析5.1 技术条件甲午海战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与现代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清军的海军装备和作战指挥系统相对滞后,无法与日本的先进军事技术相抗衡。
因此,在当今时代要模拟甲午海战的作战过程和结果,需要考虑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
5.2 作战环境甲午海战发生在黄海和渤海的海域,作战环境复杂多变。
第1篇甲午海战,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首这段历史,我深感甲午海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民族危亡,刻不容缓甲午海战爆发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政治黑暗,民生凋敝。
与此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野心勃勃,企图侵略中国。
甲午海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是民族危亡的标志性事件。
在战争中,清政府军队的表现令人失望。
装备落后、训练不足、指挥无能等问题暴露无遗。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在战术、装备、训练等方面均优于清军。
这场战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危亡之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增强国力,捍卫国家主权。
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之本甲午海战中,日本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和战术优势明显。
而清军则因科技落后,装备陈旧,无法与日军抗衡。
这场战争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之本。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陷入了科技落后的困境。
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有志于科技救国的仁人志士,如詹天佑、邓世昌等。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这些先进科技人才的力量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警示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
三、民族精神,是战胜困境的力量源泉甲午海战中,我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广大将士英勇奋战,展现了顽强的民族精神。
在战争中,邓世昌、林永升等民族英雄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
民族精神是战胜困境的力量源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屈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实现民族复兴。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政治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清朝政府政治体制的弊端。
封建统治、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这场战争警示我们,政治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未直接击沉清朝一艘军舰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史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
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
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
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
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
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由此,日本海军在关于大东沟海战的叙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战事就是进攻“经远”舰直到其沉没的过程。
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对于此事就有文辞间十分激动的描写,“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从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有关“经远”舰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一事,随着日方的叙述而流传开,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各种关于甲午海战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经远”沉没一事,几乎都完全采用源自日本的记载。
在为了纪念大东沟海战双甲子而开始的兵棋推演中,有关“经远”沉没情形的史实也依据日本海军档案的记载,但随着120年前的海战以实时再现的方式一点点推演出来的时候,令在场者惊愕的事情便发生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至沉没这件史实在一个多世纪后被发现存在严重的疑点。
“经远”战史“经远”号,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大治水师”而向欧洲订造的四艘新式巡洋舰之一。
和同批在英国订造的“致远”、“靖远”号穹甲巡洋舰不一样的是,“经远”和她的姊妹舰“来远”是因为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时任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竭力坚持,而决定在德国定制的装甲巡洋舰,而这也是德国造船工业历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
在那时,所谓的装甲巡洋舰与穹甲巡洋舰的区别,在于军舰上装甲的安装方法。
略述其大意,穹甲巡洋舰是指在舰内机舱上方的那层甲板上平铺一层装甲板(因为装甲板沿中部全为平面,向左右两舷是斜面,所以称为穹面装甲,简称穹甲),借以防护从上方击入的炮弹,至于机舱两侧的防护,则指望机舱两旁煤舱里的煤,以及舰体外部的海水来提供防御。
而装甲巡洋舰与其防护理念迥异,这种军舰在靠近吃水线部位的舰体舷侧敷设装甲板,可以犹如盾牌一样防卫从侧翼方向击来的炮弹,因为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近似“竖立”的姿态镶嵌在军舰两舷外舰体上,在清末又被中国的一些军事书籍唤作竖甲巡洋舰。
又因为这种装甲防护方式类似铁甲舰,于是那时的装甲巡洋舰也便有了“小铁甲舰”的别号。
穹甲、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理念各执一端,在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较量前,当时还无法明确判断孰优孰劣,不过穹甲因为只需要铺设一层甲板,而装甲巡洋舰要在军舰水线外两舷敷设装甲,装甲分量更重,所以相近体量的情况下,装甲巡洋舰一般要显得比穹甲巡洋舰排水量更大,航速较慢。
当时西方国家海军主要把巡洋舰投入海上侦察、保护海外殖民地的用途,显然航速快才是巡洋舰应该偏重的性能,不过东方国家因为国力弱,还无法像西方那样只用铁甲舰来进行海战,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巡洋舰来充当主战任务,此时装甲防护模式和铁甲舰类似的装甲巡洋舰,似乎也就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这也是李鸿章竭力坚持要订造这类军舰的重要原因。
德国造的“经远”号巡洋舰于1887年建成,当年9月12日和“致远”、“靖远”、“来远”巡洋舰以及“左队一号”鱼雷艇结伴从欧洲回国,全程由中国官兵驾驶,经过近三个月的跨洋航行,于12月10日抵达福建厦门外海,和丁汝昌率领在彼迎候的大队军舰会合,编入北洋舰队,成为这支舰队最新的主力阵容。
担任“经远”首任舰长的是和邓世昌等将领有同窗之谊的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毕业生林永升。
饶有趣旨的是,北洋舰队对这种德国造的铁甲巡洋舰采取了和英国造的穹甲巡洋舰混编的做法,从此,“经远”的名字便经常性地和英国造的“致远”舰出现在一起。
1894年初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9月16日包括“经远”在内的北洋海军主力护卫运兵船到达鸭绿江口附近的大东沟一带实施登陆。
第二天中午,正在大东沟口外12海里处海面上警戒的北洋海军主力军舰发现了自西南方向而来的日本联合舰队,根据提督丁汝昌之命,原先排列为双列纵队待机阵型的北洋海军主力舰开始变换为称作“夹缝雁行”的作战阵型,北洋海军主力十舰按照每两艘军舰编为一个小队的组合模式,渐渐展开为一个横阵,“经远”仍和“致远”舰编为小队,配置在旗舰“定远”左侧的左翼方向。
当天中午12时50分,大东沟海战打响。
北洋海军各舰在战斗爆发后的第一个小时内,竭尽全力想要逼近日本舰队,发起近距离上犹如白刃战般的乱战攻击,用撞角、鱼雷取胜,以此来规避己方火炮射速慢、弹药效能低的劣势。
然而日本联合舰队发挥编队航速高的特点,始终保持着和北洋海军的间距,至下午2时之后,北洋海军陷入了被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与第一游击队腹背夹击的境地,战事转入胶着。
下午3时30分左右,北洋海军“致远”舰突出阵列,在向日舰努力冲锋途中不幸战沉,成为大东沟海战中分水岭般的事件,此后北洋海军阵型便出现了“余船星散”的局面。
鲜为人注意的是,事实上“致远”舰向日舰冲锋时并非单枪匹马,同小队的“经远”号实际跟随在后,也一起承受了日舰猛烈的炮击,根据北洋大臣李鸿章战后为海军阵亡官弁申请抚恤的奏折称,“经远”舰长林永升就在此期间壮烈殉国,“突中敌弹,脑裂阵亡”。
“致远”沉没后,北洋海军“济远”、“广甲”舰向大鹿岛方向浅水区逃跑,“靖远”、“来远”舰为了救火抢险也向这一区域撤逃。
和“致远”冲锋时受伤的“经远”在队长舰沉没后,也转舵努力向海战场外撤逃,然而不幸的是,“经远”舰因为处于队末,被日本联合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杀手组合——第一游击队盯上。
下午4时之后,“经远”和尾随“经远”追击的日本第一游击队渐渐离开主战场。
此后的时间内第一游击队和“经远”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战斗,在中国方面的档案中只有含混的记载,而日本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则十分明确,即日本第一游击队追赶上、并击沉了这艘顽强的中国军舰,时间为下午5时30分左右。
庄河沉舰120年后的9月17日,在威海进行的黄海海战推演活动进入到“致远”舰战沉后的下午3时30分钟后,“经远”舰和第一游击队的情况便开始成为在场众人的关注焦点。
甲午海战当时,留下击沉“经远”第一手记载的就是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军官的战后报告,根据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战后的报告,当日第一游击队对“经远”的大致追击情况是: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舰。
(坪井航三战后的首份报告中误判断为外观和“经远”相同的“来远”舰。
)下午5时,“吉野”等第一游击队军舰猛击“经远”。
下午5时30分,“经远”舰向左倾斜沉没。
第一游击队开始向在海战场外浅水区救火的中国军舰“靖远”、“来远”迫近。
下午5时45分,第一游击队接到联合舰队本队旗语信号,向本队靠拢归队。
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共有“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4艘军舰组成,4舰的舰长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都提及了追击“经远”一事。
第一游击队司令舰“吉野”舰的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的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是: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当时距离尚远,允许士兵休息和吃零食。
下午4时30分,以14节(海里/小时)航速追击“经远”。
下午4时48分,距离2300-2500米时射击“经远”,“经远”倾斜、冒起黑烟。
下午5时5分,“经远”转向东航行。
下午5时10分,第一游击队后续三舰赶上一起进攻。
下午5时29分,“经远”向左翻沉。
下午5时45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27分,靠近本队。
“高千穗”舰长野村贞海军大佐的报告称:下午5时5分,第一游击队各舰集中攻击“经远”。
下午5时37分,“经远”舰向左倾斜沉没。
下午5时40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35分,接近本队。
“秋津洲”舰长上村彦之丞海军大佐报告称:下午4时24分,在5000米距离上炮击“经远”。
下午5时,追上“经远”,在3000米距离猛烈对其炮击。
下午5时35分,“经远”沉没。
下午5时47分,接到回归本队信号。
下午6时50分,接近本队。
曾在甲午丰岛海战中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的日本军舰“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的报告最为简略,有关击沉“经远”如此大事只有寥寥几笔。
下午5时15分,追上“经远”,猛烈炮击。
下午5时39分,“经远”沉没。
下午6时30分,回归本队。
如果仅仅只是看日本各舰的战报,文字间除了能让人发现一些时间节点的记载存在少许差异外,大致记载相同,并觉察不到什么异常之处。
但是在推演的沙盘上,追击“经远”一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与继续在主战场上作战的中日军舰间发生距离上的关联,站立在俯瞰整个大东沟海战战场的视角再来观察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这一战场局部,有关这一历史事件上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便立刻被发现了。
日本防卫省档案所记录了中国军舰“致远”、“超勇”、“扬威”等沉没的大致坐标点,从2013年年末开始在大东沟附近海域进行的水下沉舰考古调查也证实了这些坐标的真实性,由此便基本可以判断出“经远”舰撤离战场时的大致坐标点。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在辽宁省庄河黑岛附近海域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经远”舰的船骸准确位置也得以发现。